出版時間:1993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作者:列奧·施特勞斯,約瑟夫·克羅波西 頁數(shù):543 譯者:李天然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政治學專業(yè)的學生學習政治哲學。作者和編者對政治哲學的態(tài)度是極其認真、嚴肅的,因為我們始終認為,偉大的政治哲學家的學說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為了理解古今社會,我們不僅必須了解這些學說,也必須借鑒這些學說。我們相信,歷史上政治哲學家們所提出的問題在我們自己的社會中依然存在,只要在主要之點上不言而喻或不知不覺得到回答的問題依然能夠存在。我們也相信,為了理解任何一個社會,即為了在任一深度上分析社會,分析家本身必然會遇到這些經(jīng)久不衰的問題,而且不可避免地被這些問題所左右?! ”緯鵀檫@些人而作:無論出于何種理由,他們認為政治科學的學生對有關這些經(jīng)久不衰的問題的哲學論述必須有所了解;他們不相信排除掉自身歷史的政治科學同排除掉自身歷史的化學和物理學一樣是科學的。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政治科學專業(yè)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把政治哲學視為政治科學的必要部分?! ‘敯驯緯T于世時,我們清楚地知道,它并不是一部完美無缺的歷史研究,甚至不是一部完善的教科書。它的不完善是由它的性質所決定的,因為它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假如某個單獨的個人就能把握所有必要文獻,而且有足夠的時間寫出一部更系統(tǒng)、更全面的同類著作,那么,它一旦出現(xiàn),我們將樂于采用。另一方面,也必須承認,本書作為集體之作融豐富多采的觀點、才能和背景于一體,這一優(yōu)點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上述的不足。
作者簡介
列奧·施特勞斯(1899-1973),美國政治哲學家和古典政治理論的闡釋者
書籍目錄
第一版序言第二版序言第三版序言緒論第一章修昔底德 不動聲色的政治教育家——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的起因——雅典人的帝國主義論調——正義的無能——正義與利益——雅典人的高尚——雅典人的丑陋——雅典帝國主義的缺陷第二章柏拉圖 《理想國》——《政治家》——《法律篇》第三章色諾芬 《居魯士的教育》——《回憶錄》—— 《遠征記》第四章亞里士多德 理論與實踐——幸福、美德和紳士品格——公正和友誼——智慮、治國才能和政治科學——人與城邦——公民與政體——政體種類——最好的政體——教育、培養(yǎng)及最好的生活方式第五章馬爾庫斯·圖利烏斯·西塞羅 哲學與政治——最好的生活方式——最好的政治政府制度——正義的本性第六章圣·奧古斯丁 公民社會的本性:基督教道德——一神論和公民宗教——兩種城邦及政教分離——基督教與愛國主義第七章阿爾法拉比 神學與政治學——善的制度——哲學家王者與先知立法者——法與活的智慧——戰(zhàn)爭與法的限度——民主的制度與善的制度第八章摩西·邁蒙尼德 人、社會與法律——先知及其作用——王者之才與救世主時代——關于自然法的問題第九章托馬斯·阿奎那 基督教與政治學:政治制度的本性——道德美德與自然法——《圣經(jīng)》的信仰與哲學第十章帕多瓦的馬西利烏斯 背離亞里士多德——人民主權論——貴族政治論——關于信仰統(tǒng)一——否認自然法第十一章尼科洛·馬基雅弗利 現(xiàn)代政治哲學的奠基人——《君主論》——《論李維》——評價第十二章 馬丁·路德約翰·加爾文 政治神學的基礎——雙重國度——何為人——權威及其限制——法律——作為一項職業(yè)的政治第十三章理查德·胡克 與清教徒的論戰(zhàn)——形而上學——政府的必要性——教會與國家的關系……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蘇格拉底未長久被允許逃避其巨大的責任,他必須回答正義城邦之可能性問題。果斷的格勞孔迫使他面對這一問題?;蛟S應該說,蘇格拉底明顯地脫逃到戰(zhàn)爭問題——對格勞孔來說這個問題比婦女和兒童的共產(chǎn)主義問題更容易且更有吸引力——但卻按嚴格的正義要求來論述這一問題,從而極大地削弱了它的吸引力,蘇格拉底以此迫使格勞孔要求他回到上述的基本問題。盡管可能是這樣,但蘇格拉底和格勞孔所回到的問題卻并不完全是他們所離開的問題。他們所離開的問題是,符合人的天性的好城邦是否可能;而他們所回到的問題是,好城邦是否能通過改造現(xiàn)有的城邦而變成現(xiàn)實。后一問題可能被認為是以對前一個問題的肯定回答為前提的,但這并不完全正確。就目前所知,我們企圖發(fā)現(xiàn)何為正義(以便能使我們知道它如何與幸福有關)的全部努力都是在尋求作為“范型”的“正義本身”。所謂尋求作為范型的正義本身,意思是說,正義的人和正義的城邦都不會是完全正義的,但確實將特別密切地近似幣正義本身;只有正義本身是完全正義的。這就是說,甚至正義城邦特有的制度(徹底的共產(chǎn)主義、兩性平等及哲學家統(tǒng)治)也不完全是正義的。正義本身并非在它能變?yōu)楝F(xiàn)實的意義上是“可能的”,因為它總“是”不可能經(jīng)歷任何變化的。正義是“理念”或“形式”,是眾多“理念”之一。理念是唯一嚴格說“是”的東西,即是不摻雜任何非存在的東西,因為它們是在變化之外的,而變化的東西是處于存在與非存在之間的。由于理念是唯一處于變化之外的東西,所以在某種意義上它們是所有變化及所有能變化的東西的原因。例如,正義的理念是所有事物(人類、城邦、法律、命令及行為)成為正義的原因。它們是自足的、永恒的存在。它們極為壯美。例如,正義的理念完善無缺地是正義的。但它們的完美是肉眼看不到的。唯有對于精神的眼睛理念才是“可見的”,而精神之作為精神所知覺到的只有理念。然而,有許多理念,而且知覺理念的精神也根本不同于理念本身,這些事實表明,一定還有某種高于這些理念的東西:“善”或“善的理念”,它在某種意義上是所有理念以及知覺這些理念的精神的原因。人具備知覺“善”的天賦,而且人只有通過對“善”的知覺,好城邦才能實現(xiàn)并存在下去。 蘇格拉底給格勞孔闡述的理念論是很難理解的;首先它十分難以令人置信,更不用說它聽起來稀奇古怪。在這之前我們所理解的正義一直是人類靈魂或城邦的某種基本特征,即某種非獨自存在的東西。而現(xiàn)在又要我們相信它是獨自存在的,而且同分享正義的人類及其他任何事物存在于完全不同的地方。至今尚無人成功地給予這種理念論以明白的或令人滿意的解釋。不過,相當準確地指出其根本困難倒是可能的?!袄砟睢笔紫仁侵甘挛锏臉幼踊蛲庥^;其次是指具有同樣的“外觀”,即同樣的特征和力量,或同樣的“自然”(性質)的一種或一類事物;因此它是指屬于某一類事物的類特征或“自然”:一事物的“理念”就是我們試圖發(fā)現(xiàn)的一個或一類事物的“什么”或“自然”(參見緒論)?!袄砟睢蓖白匀弧钡穆?lián)系在《理想國》中通過下列情況顯示出來,即“正義的理念”被稱為“自然而然是正義的東西”,并且同非理念的東西或可感覺的東西相反的理念被說成是在“自然”中的。然而,這并未說明理念同分享理念的事物為什么被說成是相“分離”的,或換句話說,為什么“狗性”(狗的類特征)應該是“真正的狗”。似乎有兩種現(xiàn)象有助于證明蘇格拉底的主張。首先,數(shù)學上的東西永遠不可能在感性事物中發(fā)現(xiàn):畫在沙地或紙上的線不是數(shù)學家所意會的線。其次,我們所謂正義及其類似的東西,就其純粹或完善的形式而言,不一定存在于人類或社會之中;似乎所謂正義毋寧超越人所能成就的所有事物;最正義的人恰恰是最了解自己的正義之缺點的人。蘇格拉底似乎說,數(shù)學和美德是這樣,其他一切事物也都是這樣:存在床或桌子的理念,就如同存在圓或正義的理念一樣。果真如此嗎?說完善的圓或完善的正義超越于所有可見事物顯然是有道理的,但很難說完善的床是人可以在上邊休息的東西。盡管如此,格勞孔和阿得曼托斯還是相當容易地接受了這種理念學說,比接受徹底的共產(chǎn)主義還要容易。這種自相矛盾的情況并不使我們感到十分吃驚,因為不知怎地,我們相信這些有才華的年輕人在蘇格拉底教授的指導下研究哲學,并且在無數(shù)場合親耳聆聽過他對理念論的闡述,盡管我們不相信《理想國》的哲學論述是講給熟悉更初級(或更早)的對話的讀者聽的。不過,柏拉圖只以蘇格拉底與格勞孔及《理想國》中的其他對話者的對話為媒介,來向《理想國》的讀者講話,而且他作為《理想國》的作者并沒有暗示格勞孔——不用說阿得曼托斯及其他人——已經(jīng)認真地研究過理念論。然而,雖說難以相信格勞孔和阿得曼托斯真正理解了理念論,但他們畢竟聽說過,而且在某種意義上也知道有Dike或正義“及Nike或勝利之類的神,并且勝利之神不是這個或那個勝利,也不是這座或那座神像,而是一切勝利的原因,是獨自存在的、完善無缺的存在物。更概括地說,他們知道有獨自存在的神,這些神是一切善的事物的原因,有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完滿,但又不能被感官所把握,因為它們從不改變其“形式”?!边@并不否認在《理想國》中“神學”。所理解的神與理念之間存在著深刻差別,或者說,在《理想國》中神在某種程度上被理念取代了。它只不過是斷定,接受那種神學并從中得出所有結論的人容易理解理念論。 現(xiàn)在我們必須回到正義城邦之可能性問題。我們已經(jīng)知道,正義本身在任何現(xiàn)實事物都能夠是完全正義的意義上是不“可能的”。其后我們馬上知道,不僅正義本身,而且連正義的城邦在上述意義上也是不“可能的”。這并不是說《理想國》中所描繪的正義城邦像“正義本身”一樣是一個理念,也不意昧著這樣的城邦是一個“理想”:“理想”不是柏拉圖的術語。正義的城邦不像正義的理念一樣是獨立自存、位于上天某處的東西。毋寧說它類似于一個人的完善的畫像,只是由于畫家的畫才得以存在;更準確地說,正義的城邦僅存于“談話”中:它之所以“是”(存在),只因為為它是根據(jù)正義本身或天然正確的東西而被描繪出來的。雖然正義的城邦比正義本身相比處于較低層次,但即便如此,作為樣板的正義城邦也不能變?yōu)楝F(xiàn)實,因為它只是一個藍圖;只能指望實際的城邦接近于這個藍圖。這里的意思是不清楚的。它的意思是說最可行的解決辦法將是妥協(xié),所以我們必須容忍某種程度的私有財產(chǎn)(如必須允許每個武士都擁有自己的鞋子之類的生活必需品)和某種程度的兩性不平等(如某些軍事或行政職能仍留給男性武士)嗎?沒有任何理由假定這是蘇格拉底的意思。根據(jù)其后的對話部分,下面的設想似乎更有道理,即有關正義城邦作為藍圖不可能實現(xiàn)的主張只是臨時性的,或只是為后一主張作準備,這后一主張是:正義城邦雖然能夠實現(xiàn),但卻不大可能實現(xiàn)。無論如何,在宣傳唯一能合理預期的是近似的好城邦之后,蘇格拉底立即提出了問題,現(xiàn)實的城邦轉變?yōu)楹贸前畹谋匾浞值臈l件是什么?他的答案是,政權與哲學的“一致性”:哲學家必須是最高統(tǒng)治者,或最高統(tǒng)治者必須真正而充分地研究哲學。在《理想國》第一卷的概述中我們就已經(jīng)指出過,所以這個答案一點都不奇怪。如果正義不是給予或遺留給每個人法律指定給他的東西,而是給予或遺留給每個人于其靈魂有益的東西,而于其靈魂有益的東西就是善,那么由此得出的結論就是:一個人要是不懂得“善本身”,或了般說來不懂得理念,或者說不是一個哲學家,那他就不可能是真正正義的?!?/pre>媒體關注與評論
第一版前言本書的主要目的是引導政治學專業(yè)的學生學習政治哲學。作者和編者對政治哲學的態(tài)度是極其認真、嚴肅的,因為我們始終認為,偉大的政治哲學家的學說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也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為了理解古今社會,我們不僅必須了解這些學說,也必須借鑒這些學說。我們相信,歷史上政治哲學家們所提出的問題在我們自己的社會中依然存在,只要在主要之點上不言而喻或不知不覺得到回答的問題依然能夠存在。我們也相信,為了理解任何一個社會,即為了在任一深度上分析社會,分析家本身必然會遇到這些經(jīng)久不衰的問題,而且不可避免地被這些問題所左右。 本書為這些人而作:無論出于何種理由,他們認為政治科學的學生對有關這些經(jīng)久不衰的問題的哲學論述必須有所了解;他們不相信排除掉自身歷史的政治科學同排除掉自身歷史的化學和物理學一樣是科學的。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政治科學專業(yè)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把政治哲學視為政治科學的必要部分。 當把本書公諸于世時,我們清楚地知道,它并不是一部完美無缺的歷史研究,甚至不是一部完善的教科書。它的不完善是由它的性質所決定的,因為它不是出自一人之手。假如某個單獨的個人就能把握所有必要文獻,而且有足夠的時間寫出一部更系統(tǒng)、更全面的同類著作,那么,它一旦出現(xiàn),我們將樂于采用。另一方面,也必須承認,本書作為集體之作融豐富多采的觀點、才能和背景于一體,這一優(yōu)點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上述的不足。 我們確信,甚至最優(yōu)秀的教科書也只能服務于有限的目的。即便學生掌握了某個思想家的學說的最好的二手資料,他也只掌握了關于那一學說的意見,一種傳聞,而非那一學說的知識。如果傳聞是準確的,學生便有正確的意見,否則便有錯誤的意見,但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沒有知識,因為知識是超越意見的。如果我們意識不到灌輸意見時的自相矛盾之處,即意識不到超越意見意味著什么,那我們就會陷入最深的錯覺之中。我們認為,本書或其他同類著作,至多能起輔導學生讀原著的作用。 在眾多的思想家和題材中,我們不得不做出加以取舍的決定。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諸如政治哲學的哪一部分富有生氣或值得存在這樣的問題上抱有偏見。確實可能有理由為收入但丁、博丹、托馬斯·莫爾和哈林頓做辯護,也可能有理由為舍去中世紀基督教和穆斯林思想家以及笛卡爾等做辯護。此外,為每個思想家所安排的篇幅的大小可能也是值得商榷的。我們不愿過多地以祈求寬恕的話來煩擾讀者。任何人都知道,像這樣一部著作不可能不做出一些決斷,而任何一個決斷的正當性都難免是有疑問的。我們最為確信的是,我們能為我們的決斷做辯護。 列奧·施特勞斯 約瑟夫·克羅波西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