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于永玉,秦向東 編 頁數(shù):150 字數(shù):100000
前言
中國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也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在歷史的長河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出了絢麗多彩的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為人類的發(fā)展和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被大家代代傳承。 那么,什么是傳統(tǒng)美德?什么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呢?通常來說,傳統(tǒng)關德就是在自覺或習俗的道德規(guī)范中,一些被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并實際奉行的,而且在現(xiàn)代仍有著積極影響的那些美德。具體到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概括起來就是指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民族品質(zhì)、優(yōu)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是中華民族在歷史實踐過程中積累而成的穩(wěn)定的社會優(yōu)秀道德因素,體現(xiàn)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意識等領域,并通過社會心理結(jié)構(gòu)及其他物化媒介得以代代相傳。 經(jīng)過長期的歷史沉淀,中華傳統(tǒng)美德已融入到中華民族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中,成為社會道德文化的遺傳基因,成為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也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所在。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可以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使社會主義道德規(guī)范具有更豐富的內(nèi)涵,讓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愛國主義思想等更加深入人心,成為社會主義文化的主旋律。同時,還可以更好地協(xié)調(diào)人際關系,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健康發(fā)展,形成有中國特色的、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價值觀和倫理道德規(guī)范。 國民的思想道德狀況,尤其是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狀況,直接關系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整體素質(zhì),關系著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目前,我國已進入改革發(fā)展的新時期新階段,德育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更是日漸凸顯。大力弘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主要任務,更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因此,黨中央非常注重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全社會也已形成了加強和改進思想道德建設的新風尚。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是民族不斷發(fā)展和延續(xù)的根本,因此,青少年德育教育就顯得更加重要。為了增強和提升國民素質(zhì),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素質(zhì),我們特意精心編寫了本套叢書——《中華傳統(tǒng)美德百字經(jīng)》。 本套叢書立足當前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現(xiàn)實,將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歸納為一百個字,即學、問、孝、悌、師、教、言、行、中、庸、仁、義、敦、和、謹、慎、勤、儉、恤、濟、貞、節(jié)、謙、讓、寬、容、剛、毅、睦、賢、善、良、通、達、知、理、清、廉、樸、實、志、道、真、立、忠、誠、公、正、友、愛、同、禮、溫、信、尊、敬、恭、恕、責、儀、精、專、博、富、明、智、勇、力、安、全、平、順、敏、思、積、利、健、率、堅、情、養(yǎng)、群、嚴、慈、創(chuàng)、新、變、革、爭、諫、誨、齊、省、克、競、求、簡、潔、強、律。叢書內(nèi)容豐富、涵蓋性強,力圖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內(nèi)涵囊括進去。叢書通過故事、詩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類永不磨滅的美德:誠實、孝敬、負責、自律、敬業(yè)、勇敢……這些故事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被人們用來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對與錯的標準;同時通過結(jié)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又使其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新精神、新風貌,從而較全面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美德。 在本套叢書中,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這些源遠流長的傳統(tǒng)美德,我們還在每一篇故事后面給出了“故事感悟”,旨在令故事更加結(jié)合現(xiàn)代社會,結(jié)合我們自身的道德發(fā)展,以幫助讀者獲得更加全面的道德認知,并因此引發(fā)讀者進一步的思考。同時,為豐富讀者的知識面,我們還在故事后面設置了“史海擷英”、“文苑拾萃”等板塊,讓讀者在深受美德教育、提升道德品質(zhì)的同時,汲取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 這是一套可以打動人心靈的叢書,也是可以豐富我們思想內(nèi)涵的叢書……《中華傳統(tǒng)美德百字經(jīng)》向我們展示的是一種圣潔的、高尚的生活哲學。無論在任何社會、任何時代,給予人類基本力量的美德從來不曾變化。著名的美國政治家喬治‘德里說:“使美國強大的不是強權(quán)與實力,而是上帝賜予的美德。假如我們丟失了最根本且有用的美德,導彈和美元也不能使我們擺脫被毀滅的命運?!痹诮裉?,我們可能比任何時候都更應關心道德問題,尤其是青少年的道德問題,因為今天我們正逐漸面臨從未有過的道德危機和挑戰(zhàn)。 人生的美德與智慧就像散落的沙子,我們哪怕每天只收集一粒,終有一天能積沙成塔,收獲一個光輝燦爛的明天?!吨腥A傳統(tǒng)美德百字經(jīng)》中的美德故事將直指我們的內(nèi)心,指向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喚起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道德感。因此,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一定會在我們的倡導和發(fā)揚之下,世世傳承,代代延續(xù)! 全套叢書分類編排,內(nèi)容詳盡、文字優(yōu)美、風格獨具,是公民,尤其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的優(yōu)秀讀物。愿這些恒久流傳的美文和故事能撫平我們每個人驛動的心,愿這些優(yōu)秀的美德種子能在青少年身上扎根、發(fā)芽、生長……
內(nèi)容概要
“巔峰閱讀文庫”通過故事、詩文和格言等形式,全面地展示了人類永不磨滅的美德:誠實、孝敬、負責、自律、敬業(yè)、勇敢……這些故事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一直被人們用來警醒世人、提升自己,用做道德上對與錯的標準;同時通過結(jié)合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又使其展現(xiàn)了中華民族在新時代的新精神、新風貌,從而較全面地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美德。
《堅持徒步的楓山先生》、《晏殊的兩封家書》……這本《誨·誨人不倦》是其中一冊,通過中華傳統(tǒng)美德教育,弘揚、傳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使青少年增強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增強社會責任感。
書籍目錄
第一篇 教誨為本
生木造屋不可行
身教言傳為大業(yè)
“以人為鏡”勸誡子侄
“淡泊”與“寧靜”
智分家產(chǎn)誡子自立
循循善誘的朱熹
朱元璋嚴格教子
李應升遺書訓子
林賓日循循善誘
令鑒真大師受益一生的一堂課
魯廟里的怪酒壺
博得學生愛戴和尊敬的曹禺
第二篇 以身省人
孟獻子囚子誨子
為正義獻身的范滂
誡惡善后的顏之推
與人為善的李大亮
憐孤恤貧的陳希亮
鐵面孝心代代傳
堅持徒步的楓山先生
曾國藩勤儉治家
第三篇 率性直言
齊侯之鞋
行不在服
獻鳩放生
道聽途說不可信
豬代牛耕
遠水不救近火
國有三不祥
教子不傷父子情
顧愷之焚子券書
王文正持家教子
晏殊的兩封家書
司馬光教子成才
韓億宴客杖子
趙云拒賞
蔡元培誨人不倦育人才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姚崇(650-721年),本名元崇,字元之,避唐玄宗“開元”年號諱,改名姚崇。父姚懿,曾任硤石縣令,祖籍江蘇吳興,因先輩世代在陜州為官,遂定居陜州硤石(今屬陜縣硤石鄉(xiāng))。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宰相。特別是在玄宗朝早期為相,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 姚崇是唐代陜州硤石(今河南三門峽)人。唐玄宗開元初年時,姚崇任宰相,在政治上很有作為,被史家譽為“救時之相”。不過,這里講的并不是他從政的事跡,而是他為兒子們分家產(chǎn)的故事。 姚崇雖然身為宰相,職高權(quán)重,地位顯赫,可他一點兒架子也沒有。不但他自己這樣,對兒子們的管束也極為嚴格。 一個夏天的晚上,姚崇破例在庭院的大樹下乘涼,一手捻著不多也不很長的胡子,一手搖著蒲扇,對管家說道:“你去把彝、異、弈哥仨叫來,我有話和他們說?!?管家應聲而去,不一會兒,就把姚崇的三個兒子帶來了。 那時,姚崇的三個兒子老大彝17歲,老二異15歲,老三弈13歲。 姚崇整天公務繁忙,即便在家,也是賓客不斷。但他卻不放過任何零散的時間,只要稍有空閑,不是手不釋卷,就是筆管在手,伏案疾書。當然,并不是著書立說,而是撰寫公文,或是批閱文件,很少與孩子們玩耍。 孩子們也是,只有吃飯的時候同桌,也不說什么,只是低頭吃飯,飯吃完了,扭頭就走。不是回書房接著讀書,就是找個安靜的地方溫習功課。只有父親問書的時候,孩子們才來到父親跟前,個個垂手站立,不敢有任何造次。 其實,即便讓這三個孩子淘氣,他們也不會。常來姚家的官員都知道姚大人家有三個書呆子,一個比一個呆。不過,姚崇聽了官員們這樣的議論,不但一點兒也不惱,反倒有些得意。他心想,小孩子不讀書,還能干什么?呆,似乎是個問題。讀書,自然是為了進仕,而進了仕,不懂農(nóng)事,不明白經(jīng)濟,官也當不好。退一步說,即便是做個普通老百姓,也總得能勞動,會干活兒,善于理財理家吧?姚崇對兒子們的將來已經(jīng)考慮了很久?,F(xiàn)在終于有了主意。今天正好有點空閑,便想和兒子們交代一下他們往后應該怎樣生活。 兒子們見父親半天不說話,只是不動聲色地在他們的臉上掃過來又掃過去,都有些緊張。 父親一貫教誨他們,不管遇到什么事情,哪怕是遇到天大的事情,也應該先看看自己,看自己是不是存在什么毛病或錯誤。如果是自己身上的問題,不論大小,也不分性質(zhì),都必須勇于承認。然后,該承擔責任的,必須承擔責任;該領罪的,必須領罪。相反,如果問題與自己一點兒關系都沒有,也要弄明白問題的來龍去脈,以便從中得到借鑒,防微杜漸,警鐘長鳴,對修正己勢是有益處的。 此時,兒子們都是這樣想的,把自身上上下下看了遍,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身上有什么毛病或不對的地方,才把眼神不約而同地移向了姚崇。 姚崇似乎對兒子們剛才的表現(xiàn)很滿意,微笑浮現(xiàn)在他的臉上。突然,他把蒲扇停在了半空中,不再扇動,開口問兒子們:“你們誰能說說,天氣這么熱,不扇動蒲扇,愜意的涼風從何而來?” 兒子們無法回答他提出的問題,只有面面相覷。姚崇好像沒有指望兒子們回答自己提出的問題,又接著把蒲扇扇動起來。這時,他扇動蒲扇的動作很大,適意的涼風不僅使他自己覺得得勁,連兒子們也感到?jīng)鲲L撲面,精神為之一爽。 姚崇面露得意,對兒子們說:“你們終于明白,要想得到什么,依靠別人只能一時一事,不能指望永遠。而唯一可以依靠的,只有自己?!?聽了這些話,兒子們恍然大悟,原來爹借著蒲扇的扇動,給我們講了一個天大的道理! 姚崇把話轉(zhuǎn)入了正題,他把現(xiàn)有的田產(chǎn)一分為四,除了自己的那份,其余的都平均分給了兒子們,讓兒子們自己經(jīng)營管理,做到自食其力。 兒子們一時有些慌亂,對于這突如其來的變化,他們沒有任何精神準備。但聰明的小兒子弈悄悄地對不知所措的兩個哥哥說:“耕田勞作,和下棋一樣,棋子怎么擺,究竟擺在哪里,決定著輸贏,難道不是嗎?” 弟弟的提醒,使兩個哥哥想到了自己的名字,老大想到了那個“彝”,是要人走平常或正常的道路,同時更應該懂得和遵守法度。想到這里,他鎮(zhèn)定自若了。 老二想的是“異”,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告訴過他,你要做一個不同于一般的人。父親給我們分田產(chǎn),目的不就是為我們走常人不曾走過的路創(chuàng)造條件么?老二的神態(tài)很快恢復了正常。 從此,姚崇的三個兒子一邊讀書,一邊經(jīng)營自己的田地,既是讀書人,又是靠個人能力料理生活的人。 后來,姚崇的兒子們也都繼承父輩的遺志,均在朝為官:長子彝,開元初年任光祿少卿;次子異,任坊州刺史;少子弈,開元末任禮部侍郎、尚書石丞,都很有出息。 滅蝗宰相姚崇 唐玄宗李隆基剛剛即位時,一心想要恢復唐太宗的事業(yè)。他任用姚崇為宰相,重新整頓朝政,很快便將中宗時期的混亂局面扭轉(zhuǎn)過來,使唐王朝重新出現(xiàn)了興盛的景象。正在唐玄宗勵精圖治的時候,河南一帶卻發(fā)生了一次特大的蝗災。地處中原的廣闊田野上,到處都是成群的飛蝗。飛蝗群落在哪里,當?shù)氐那f稼便被吃得精光。 那時人們的科學知識很貧乏,再加上迷信,便認為蝗災是老天降給人類的災難。于是,各地老百姓為了消災得福,便紛紛燒香求神。眼看莊稼被蝗蟲糟蹋得顆粒無存,廣大農(nóng)民卻毫無辦法。災情越來越嚴重,地方官吏只好向朝廷告急。 當朝宰相姚崇向唐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認為蝗蟲只是一種害蟲,沒有不能治的。只要各地官民齊心協(xié)力驅(qū)除飛蝗,蝗災就可以撲滅。唐玄宗很信任姚崇,立刻批準了姚崇的奏章。于是,姚崇便下了一道緊急命令,要求百姓一到夜里就在田頭點起火堆。等飛蝗看到火光落下來時,就集中人力撲殺;同時在田邊挖掘大坑,邊打邊燒。這個辦法果然奏效,光洋州一帶就撲殺蝗蟲14萬擔。當?shù)孛癖娺€以蝗蟲為食,蝗蟲吃掉莊稼,人們吃掉蝗蟲。軍民團結(jié)消滅蝗蟲,取得了空前的勝利。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