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郭爽 頁數:140
Tag標簽:無
前言
在人類歷史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民居建筑的發(fā)展也隨之經過了一個復雜而漫長的演變,出現了多種民居建筑形式,從原始社會到明清,民居建筑的演進如同一本書展現在我們面前。 在原始社會,中國建筑的總體發(fā)展是緩慢的。距今大約5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生產力極端低下,原始先民把天然洞穴作為他們的棲息之地。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自古就有“北穴南巢”的說法,究其根本原因是南北方的氣候有差異,南方溫熱潮濕,而北方寒冷干燥,因此形成了“北方人住洞,南方人住巢”的現象。當時代發(fā)展到距今大約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終于走出了天然洞穴,出現了搭建房屋的意愿,隨之出現的還有聚落。人們在聚落里過起了定居生活。這種固定性的居住形式促使人們對于最初的民居建筑進行了充分的維修與裝飾,也基于此民居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新的發(fā)展。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的發(fā)現意味著七千多年前干欄式木架建筑已經出現,同時榫卯技術也在河姆渡遺址中被使用。這一技術的使用顯示了當時木構建筑的原始技術水平,這也意味著中國木構建筑從此發(fā)端。而在華夏文明的另一個璀璨文化中心西安也發(fā)現了一個距今五六千年的古村落遺址,這就是著名的半坡村文化遺址。遺址中的建筑結構有半穴居和地面木架建筑兩類。木骨泥墻式的出現表明了原始建筑技術又進了一步,也I使人們居住的位置從地下向地上轉移,為后來的地面建筑奠定了基礎。半坡文化遺址代表著中國民居發(fā)展的一個雛形,其中的一些重要元素直到今天還被人們所應用。 民居建筑是人類最早、最大量、與人類生活最密切相關的建筑類型,也是人類最原始又是最持續(xù)發(fā)展的一種建筑類型。民居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不同民族在不同時代和不同環(huán)境中生存、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反映了當時、當地的經濟、文化、生產、生活、倫理、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哲學、美學等觀念和現實狀況。各地區(qū)、各民族人民在建造民居建筑過程中,都根據自己的生產生活需要、經濟能力、民族愛好、審美觀念而因地制宜、因材質用地進行設計和營造,有著極其豐富的經驗。民居建筑樣式多種多樣,有合院式民居、廳井式民居、組群式民居、窯洞式民居、干欄式民居等等。合院式民居就是以多問并聯而成的房屋為基本形式,圍繞中心環(huán)繞布置,形成各種封閉院落的民居形式。這種民居形式作為中國北方地區(qū)通用的形式盛行于東北、華北、西北地區(qū),其中以北京四合院最為規(guī)整典型。廳井式民居是南方一種主要民居形式。其主要特點是四周房屋連在一起,中央圍成天井。廳井式民居主要集中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qū)的通用形式,尤以江浙、兩湖、閩粵為典型。這種形式的民居在濕熱的夏季可以產生陰涼的對流風,改善小氣候;同時有較多的室外、半室外空間來安排各項生活和生產,敞廳成為日?;顒又行模皇苡昙居绊?。組群式民居往往是聚族而居,形成各式各樣的大院落,多存在于粵閩贛交界的客家人村落和廣東東部地區(qū)、閩南漳州地區(qū)。這種形式的民居防御性強,同族人居住在一起。窯洞式民居是一種古老的居住方式,即在黃土斷崖地區(qū)挖掘橫向洞穴作為居室。因為它有施工簡便、造價低廉、冬暖夏涼、不破壞生態(tài)、不占用良田等優(yōu)點。窯洞式民居主要集中在山西西部及陜西北部。目前中國的窯洞式民居大致集中在五個地區(qū),即晉中、豫西、隴東、陜北、冀西北。干欄式民居是一種下部架空的住宅。它具有通風、防潮、防盜、防野獸等優(yōu)點,對于氣候炎熱、潮濕多雨的中國西南部亞熱帶地區(qū)非常適用,包括廣西、貴州、云南、海南等地區(qū)。傣族、壯族、侗族、苗族、黎族、景頗族、德昂族、布依族等很多南方少數民族都在應用。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即中國漢族民居和中國少數民族民居,漢族民居又根據地區(qū)分布分為東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華東地區(qū),系統地介紹了各個地區(qū)民居的歷史、類型、結構和空間細部及其作用等內容。通過對各地區(qū)民居的介紹,對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類型舉例說明,讀者從中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中華民族祖先的生存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
內容概要
本書分為兩個部分,即中國漢族民居和中國少數民族民居漢族民居又根據地區(qū)分布分為東北地區(qū)、華北地區(qū)、華東地區(qū),系統地介紹了各個地區(qū)民居的歷史、類型、結構和空間細部及其作用等內容。通過對各地區(qū)民居的介紹,對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類型舉例說明,讀者從中能夠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中華民族祖先的生存智慧和創(chuàng)造才能。
書籍目錄
引言
中國漢族民居
東北地區(qū)
華北地區(qū)
華中地區(qū)
華南地區(qū)
西北地區(qū)
西南地區(qū)
中國少數民族民居
東北地區(qū)
華北地區(qū)
華東地區(qū)
華中地區(qū)
華南地區(qū)
西北地區(qū)
西南地區(qū)
臺灣地區(qū)
章節(jié)摘錄
漢族民居作為中國民居中的主流,其分布面積廣,類型多樣,南北方差異大,因此漢族民居在整個中國民居體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位置。 東北地區(qū) 東北地區(qū)在特定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文化背景下,有鮮明的建筑特色,并夾雜著中原文化和滿族文化氣息,風格簡單,粗獷古樸,就如同東北人的性格一樣質樸豪爽。東北漢族傳統民居是過去漢族居住東北時,根據生活需要建造的房屋院落,反映了東北漢族民居特色和生活特色。因此,東北民居既具有中原漢族傳統民居的特性,又具有漢族自身民族文化與當地所處的地域文化相融合的民族特征。 首先,從地域環(huán)境對于民居的影響來看,東北地區(qū)屬于典型的大陸性季風氣候區(qū),氣候特點較之中原地區(qū)而言,冬季更加寒冷干燥,冬夏溫差較大。因此,這也就決定了東北漢族民居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要不斷地適應東北地區(qū)的地域環(huán)境,根據氣候特點改進自己的居住環(huán)境,尤其體現在對于長達半年之久的寒冷冬季的適應性上。由于這種特殊的氣候環(huán)境,造就了東北地區(qū)非常豐富的林業(yè)資源,當地居民因地制宜,利用豐富的木材資源建造了俗稱:“木楞子房”的井干式房屋作為民居使用。而平原地帶的人們,則利用黏土或堿土建造房屋,這種土筑的民居造價低廉,隔熱性和保溫性都比較好,適應當地的氣候特點,因而被廣為建造。 其次,東北漢族傳統民居的院落空間布局和房屋的建筑形態(tài)都較為簡單,同時民居的裝飾意匠和建筑材料都透著一股粗獷古樸的氣息。東北當地流傳著一句諺語是這樣形容他們的民居建筑的“高高的,矮矮的,寬寬的,窄窄的,黃土打墻房不倒,窗戶紙糊在外”。這其中的“高高的”是指的房屋臺基較高,臺基高了可以防止積雪,保護基礎;“矮矮的”是指房屋室內的凈高要適當低一些;“寬寬的”是指南窗要寬大,以便獲得更多的日照;“窄窄的”則是從空間尺度角度來說的,是指房屋的進深要窄小,這樣有利于居室的保溫。 在遼寧復州有許多四合院代表了東北地區(qū)的民居建筑。復州地區(qū)歷史悠久,明清兩代都是州治所在地,政治、經濟、軍事、交通、文化都很發(fā)達,建筑也比較典型。復州城內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馬家大院、高家大院、韓家大院等。這些四合院均粉皮白墻,青磚青瓦,大門兩側有門房,正房前面兩側建有廂房,門墩以及墻脊雕刻有吉祥圖案,建筑布局對稱。 華北地區(qū) 華北地區(qū)包括河北省、山西省、北京市、天津市和內蒙古自治區(qū)的部分地區(qū),主要有丘陵、平原、山地三個地形帶,屬于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華北地區(qū)的民居主要以合院式為主,而山區(qū)則以窯洞房居多,其中以北京、山西、天津為最典型代表。 (一)北京民居 北京四合院是中國漢族民居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分布在北京的每條胡同里,與北京的城市發(fā)展密不可分。北京四合院是北京人世代居住的傳統建筑,如果把城墻比作北京的皮膚,故宮比作北京的心臟,那么遍布全城的四合院就是老北京的血肉。其院落寬綽疏朗,房屋疏密有度,空間自然天成,景觀和諧有致,是極富人文理念的中國傳統住宅建筑的典型代表,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傳承著豐富而寓意深刻的文化內涵,是歷史留給我們的豐厚文化遺產。 北京四合院源于元代。元代定都北京后,修建元大都,四合院在那時候便初具規(guī)模,直至明清不斷完善以更適合居住的要求。北京四合院以院落為基本的空間單位,從三合院、單進院,到四進院、五進院,乃至多跨大院,繁簡不一,規(guī)模不盡相同。 規(guī)模最小的單進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大門一般設置在院落的東南角,四面由房屋圍合起來,形成接近于正方形的“四合房”。北面是正房三間,一明兩暗或者兩明一暗,有時兩端還帶有兩問很小的房子,稱為“耳房”,南面與正房相對的是南房三間,東西各有三間廂房。單進四合院規(guī)模雖小,但功能齊全,適合一家三輩居住,祖輩居正房,晚輩居廂房,南房作書房或者客廳用。 兩進四合院是由兩個院子組成,分設前院(外院)和后院(內院)。大門設在東南角,門內設照壁,照壁西邊為前院。前院相對于后院來說更狹長,且進深淺顯,并在南面設置了一排倒坐房,坐南朝北,后墻背朝胡同。前院和后院之間相隔一道墻,墻壁正中設置垂花門,前后院則以垂花門為標志,進入垂花門,則表明進入了后院。后院又稱為內院,是整座建筑的主體部分。內院北面設立高大正房,兩側分設東西耳房,院子東側為東廂房,西側為西廂房。 比兩進四合院多一個院落的稱為三進四合院。主要是在內院的北邊增加了一個狹長的院落,這個院落被稱為后照院,主要由后照房組成,房子的主要作用是供女眷居住,或者作為傭人以及后勤輔助用房來使用。三進四合院往往設置后門,其位置是與東南角的正門相對,處于后照房的西北角。后門的作用是便于通行,從前門進入穿過后門能夠從一條胡同穿到另一條胡同上。能住上三進四合院的人家,至少是中產階級以上的階層。 四進以上的四合院則在三進四合院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總體結構不改變,前院和后照院的位置保持不變,而是在內院上進行了改變。在整個院落的縱向上插入不等數量的內院,使得整個院落達到五進、六進乃至七進之多。在庭院深深的大院中,主人可以做出更多的變化,使整個四合院建筑更加豐富、有序、寬敞。例如設置兩重垂花門;內院只設置正房,除去廂房和耳房的院落顯得極為敞亮。P1-5
后記
中國疆域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各地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不盡相同,因此中國民居的多樣性在世界建筑史中也較為罕見。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和地域寬廣的國家,在幾千年的歷史文化進程中積累了豐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經驗,而漫長的農業(yè)社會造成了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后的情況,因此人們?yōu)榱双@得比較理想的居住環(huán)境,則以樸素的生態(tài)觀,順應自然和最簡便的方法創(chuàng)造了宜人的居住環(huán)境。這種結合自然、結合氣候、因地制宜、豐富的心理效應和超凡的審美意境,達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狀態(tài)。由于中國各地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但縱橫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孕育了五十六個民族的華夏大地,各地區(qū)的民居都有這樣的特點,即具有自然質樸的特性,利用當地出產的材料,密切結合氣候和地形、環(huán)境等自然因素來建造的。 通過對民居地域上的劃分和民族上的劃分,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民居、欣賞民居也是與民居的一種溝通。本書通過60多張圖片配合通俗易懂的文字敘述,或整體概述,或細致介紹,脈絡清晰地介紹了豐富多樣的我國各民族民居。而我國傳統建筑中,民居雖然不是最具代表性、最華麗精美的建筑類型,但卻是歷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分布面積最廣的建筑類型。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蓖ㄟ^對各個地區(qū)民居的了解,同時也能了解不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和文化。 在這本書完成之際,回顧中國民居的發(fā)展之路,從上古穴居到現在的高樓大廈,我深感社會發(fā)展速度之快。當大量的優(yōu)秀傳統民居正在以驚人的速度從我們的視線中消失的時候,我們有責任把中國傳統民居這一優(yōu)秀的文化遺產保護好,并能夠將它傳承下去。雖然現代社會的高速發(fā)展要求我們建造更好的、更舒適且更適應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的房子,但保護和傳承的責任是我們始終不能推卸的。而現代社會屋檐下的人們,也可以通過中國傳統民居了解更真實的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更全面地了解中國深厚文化的內涵,更細微地感受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 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讀物,其內容不屬于“研究”那樣的學術領域,但在寫作過程中諸如資料搜集等環(huán)節(jié)得到了許多老師們和朋友的幫助,在此衷心致謝。在某種程度上,這本簡約樸素的讀物作為一種載體,把中國傳統民居的特色展現在了讀者的面前。在快速發(fā)展的今天,中國傳統民居的許多方面仍然可以為現代以及未來的民居建筑創(chuàng)作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借鑒。
編輯推薦
郭爽的這本《民居民俗》通過60多張圖片配合通俗易懂的文字敘述,或整體概述,或細致介紹,脈絡清晰地介紹了豐富多樣的我國各民族民居。而我國傳統建筑中,民居雖然不是最具代表性、最華麗精美的建筑類型,但卻是歷史最悠久、使用人口最多、分布面積最廣的建筑類型。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通過對各個地區(qū)民居的了解,同時也能了解不同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和文化。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