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6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魯迅 頁數(shù):205
Tag標簽:無
前言
說明《野草》所收散文詩23篇(內(nèi)含打油詩一首和短劇一個),最初陸續(xù)發(fā)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語絲》周刊,署名魯迅。《題辭》最初發(fā)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語絲》第138期,署名魯迅。本書于1927年4月由作者親自編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書局初版印行,列為作者所編的《烏合叢書》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個別字和標點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兑安荨烦醢娣饷娈嬒祵O福熙所作。北新書局第三版按照魯迅意見將封面的署名“魯迅先生著”改為“魯迅著”,并在扉頁背面加印“孫福煦作書面”字樣。1930年5月第6版封面署名恢復(fù)“先生”二字,隨后再次刪去。1932年,作者在《〈自選集〉自序》中說:“后來《新青年》的團體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隱,有的前進,我又經(jīng)驗了一回同一戰(zhàn)陣中的伙伴還是會這么變化,并且落得一個‘作家’的頭銜,依然在沙漠中走來走去,不過已經(jīng)逃不出在散漫的刊物上做文字,叫作隨便談?wù)?。有了小感觸,就寫些短文,夸大點說,就是散文詩,以后印成一本,謂之《野草》。”又在1934年10月9日致友人的信中說:“我的那一本《野草》,技術(shù)并不算壞,但心情太頹唐了,因為那是我碰了許多釘子之后寫出來的?!逼渲心承┢乱饬x較隱晦,據(jù)作者后來解釋:“因為那時難于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保ā抖募?〈野草〉英文譯本序》)此次校訂以魯迅生前校定的版本為底本,并參校其他版本,注釋力求簡要。魯迅時代某些詞句和標點符號與現(xiàn)行用法不一致者,仍遵其舊,不做改動。題辭①當我沉默著的時候,我覺得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②過去的生命已經(jīng)死亡。我對于這死亡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曾經(jīng)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經(jīng)朽腐。我對于這朽腐有大歡喜,因為我借此知道它還非空虛。生命的泥委棄在地面上,不生喬木,只生野草,這是我的罪過。野草,根本不深,花葉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陳死人③的血和肉,各各奪取它的生存。當生存時,還是將遭踐踏,將遭刪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我自愛我的野草,但我憎惡這以野草作裝飾的地面。地火在地下運行,奔突;熔巖一旦噴出,將燒盡一切野草,以及喬木,于是并且無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將大笑,我將歌唱。天地有如此靜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靜穆,我或者也將不能。我以這一叢野草,在明與暗,生與死,過去與未來之際,獻于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之前作證。為我自己,為友與仇,人與獸,愛者與不愛者,我希望這野草的死亡與朽腐,火速到來。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這實在比死亡與朽腐更其不幸。去罷,野草,連著我的題辭!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魯迅記于廣州之白云樓①上。
內(nèi)容概要
他在完成一次內(nèi)心的突圍,將自我的生命體驗融入對現(xiàn)實的思考。他在做一次自我的解剖,每一篇都是最真實的心靈檔案。
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文學(xué)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樟壽,字豫才,后改名樹人,浙江紹興人。出生予破落士大夫家庭。魯迅是他1918年發(fā)表《狂人日記》時開始使用的筆名。生前出版小說集三種、散文集兩種、雜文集十五種、通信集一種、文學(xué)史著作兩種。魯迅在翻譯外國文學(xué)和整理中國古籍方面也成績卓著。
書籍目錄
·野草
題辭
秋夜
影的告別
求乞者
我的失戀
復(fù)仇
復(fù)仇(其二)
希望
雪
風(fēng)箏
好的故事
過客
死火
狗的駁詰
失掉的好地獄
墓碣文
頹敗線的顫動
立論
死后
這樣的戰(zhàn)士
聰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臘葉
淡淡的血痕中
一覺
·眾人皆醉我獨醒
我們現(xiàn)在怎樣做父親
我們怎樣教育兒童的?
家庭為中國之基本
大觀園的人才
論“他媽的!”
流氓的變遷
由中國女人的腳,推定中國人之非
中庸,又由此推定孔夫子有胃
病
豪語的折扣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zhàn)斗
“人話”
女人未必多說謊
男人的進化
言論自由的界限
考場三丑
我觀北大
青年與老子
查舊帳
從諷刺到幽默
從幽默到正經(jīng)
大小騙
漫罵
推背圖
中國人的生命圈
各種捐班
中國人的奇想
我談“墮民”
我要騙人
“小童擋駕”
批評家的批評家
野獸訓(xùn)練法
安貧樂道法
玩具
觀斗
上海的兒童
文學(xué)上的折扣
電的利弊
關(guān)于中國的兩三件事
火
禮
讀書忌
阿金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近五六年來的外國電影,是先給我們看了一通洋俠客的勇敢.于是而野蠻人的陋劣,又于是而洋小姐的曲線美。但是,眼界是要大起來的,終于幾條腿不夠了,于是一大叢;又不夠了,于是赤條條。這就是“裸體運動大寫真”,雖然是正正堂堂的“人體美與健康美的表現(xiàn)”,然而又是“小童擋駕”的,他們不配看這些“美”。為什么呢?宣傳上有這樣的文字——“一個絕頂聰明的孩子說:她們怎不回過身子兒來呢7”“一位十足嚴正的爸爸說:怪不得戲院對孩子們要擋駕了! 這當然只是文學(xué)家虛擬的妙文,因為這影片是一開始就標榜著“小童擋駕”的,他們無從看見。但假使真給他們?nèi)タ戳?,他們就會這樣的質(zhì)問嗎?我想,也許會的。然而這質(zhì)問的意思,恐怕和張生唱的“哈,怎不回過臉兒來’’完全兩樣,其實倒在電影中人的態(tài)度的不自然,使他覺得奇怪。中國的兒童也許比較的早熟,也許性感比較的敏,但總不至于比成年的他的“爸爸”,心地更不干凈的。倘其如此,二十年后的中國社會,那可真真可怕了。但事實上大概決不至于此,所以那答話還不如改一下:“因為要使我過不了癮,可惡極了!”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我作為一名步入老境的作家,從少年時代開始,六十多年來一直崇敬著一位中國的文學(xué)家,那就是思維最敏銳、民族危機感最強烈的魯迅,閱讀魯迅已經(jīng)伴隨我的一生?!毡局骷?、1994年度諾貝爾文學(xué)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圓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不但是偉大的文學(xué)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珴蓶|《新民主主義論》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xiàn)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仰的國家,是沒有希望的奴隸之邦。因魯迅的一死,使人們自覺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為;也因魯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國還是奴隸性很濃厚的半絕望的國家。——郁達夫《懷魯迅》
編輯推薦
《野草》是美文館之一。
名人推薦
閑談飲酒說《野草》作者:弋戈《題辭》開外,從《秋夜》到《一覺》共二十三篇,維鋒兄言凡野草之文,皆魯迅苦悶之作也。這組大多發(fā)在《語絲》雜志上的小型散文或及詩,從臘月末讀到現(xiàn)在,確有所感。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不喜歡魯迅文墨的青年,細覺來大概是對文字天生的不敏感,加之自我寫作的影響,讀之愈多愈陷入規(guī)矩、圈套、模仿之流,但對于魯迅的文章卻不是如此,是向來就厭惡的。一為中學(xué)語文教材選文每年必有他的,二來,小學(xué)時我始終沒能好好學(xué)習(xí)語文,失掉了古文的好基礎(chǔ),于是不合自己胃口的文字一律棄之如履,那時候從雷峰塔的倒掉開始,魯迅之于我就倒掉了。這次讀《野草》自然是壓力頗大的,交游者多為魯文之流,尤維鋒兄高格令人敬佩,其文犀利之于我,如醍醐灌頂。加之,另外一個朋友對魯迅之文推崇備至,尤為野草,嗚呼讀之,實為所迫。一讀不然,所覺無味處,妙趣橫生,所覺無意出,奇意屢顯。不覺讀出一身冷汗,悔不當初。記得在初來學(xué)校所選修辭課上,翟燕老師曾提取秋夜篇開句說“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說此句大有深意,我卻不以為然,諷其故弄玄虛,劍走偏鋒,不提也罷。后來細讀發(fā)現(xiàn)確實如老師所言,不同的心境下看到的物境確然有別。臘月二十七經(jīng)過原來的小學(xué),忽然發(fā)現(xiàn)與小時候那個眼中美麗而龐大的校園截然不同,盡管柳樹變得愈加粗壯而繁多,但總覺的不如小時那么茂密了。校園黑板上當年校長的題詞一直沒有抹去,也覺筆畫間減少了幾分力量。那棗樹,大概也是如此,不能以我輩之心來度量,細細想來,其實為魯迅先生之寂寞心境吧。讀到后來,自然更加清晰了,雖然有些句子還帶著我頗為不喜的語調(diào),但足以使我震撼了。后來的篇目中,我甚至感覺到詩歌意味在他文中的發(fā)生,但我卻無法一一言明。直至他的復(fù)仇,我已微醉,正如維鋒兄口中之魯迅文,乃烈酒也,緩和處,犀利處,僵硬出,坦蕩處,尖刻處,皆有之,但濃度絕對是足夠了。想必,我酒量甚好,在此處微醉亦是不妨。只就首句“人的皮膚之厚,大概不到半分”已經(jīng)大快我心,想必這老頭一定有高明之論也。果如我料,想那看客之劣乃我族病根。同學(xué)聚會那天,在鎮(zhèn)上發(fā)生打架事件,觀者眾多,無一不旁耳側(cè)傳,鬧的沸沸揚揚,我心癢癢然。想及魯迅此處,倒是拂袖而去了。幾個同學(xué)湊合半天,落得飯桌上一些談資,甚覺無趣。然而真正使我大醉的確是他那兩篇小文《墓碣文》和《頹敗線的顫動》了,然而在魯迅的《英文譯本序》他并未提及這兩篇,于此大概課看出先生之無奈,想必靈魂的思考只需傳播無需言明罷了。他說:“……于浩歌狂熱之際中寒;于天上看見深淵。于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于無所希望中得救。……”我始有茫然之感,但不知為何,心中總有無以言明的清晰。然而墓碑碑文即為死尸的發(fā)聲筒,于是我隱隱約約聽到“……離開……”的命令聲。“我繞到碣后,才見孤墳,上無草木,且已頹壞。即從大闕口中,窺見死尸,胸腹俱破,中無心肝。而臉上卻絕不顯哀樂之狀,但蒙蒙如煙然?!毕壬瑁缥宜?,我卻也蒙蒙如煙然。只不過冷汗鄹止,他迫使我讀下去?!啊裥淖允常疚?。創(chuàng)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答我。否則,離開!……”我確已不知我身處何處了,“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可創(chuàng)痛酷烈,本味何以知曉?金瑞鋒先生說:肉體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對自身存在的迷茫:既然人活著時,只能利用肉體,享受肉體,從肉體的反應(yīng)中得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利的應(yīng)該占有,無利的便摒棄。但是當肉體死了以后,它不再對萬物表現(xiàn)出喜或悲,痛或快,此時肉體的價值存在何處?死尸顯然不甘心自身肉體的消滅,它也想知道肉體--這個至今未嘗品味過的事物的味道,于是“抉心自食,欲知本味”,但是,肉體已死,它不同于存活時,所以當死尸詢問和威脅時,同時感到自身的無奈,只能離開,但也留下話:“于無所希望中得救。” 肉體已歸于腐朽,不可再次起生,自食就是無所希望,而要得救,需要對自身的無限珍愛,要拯救肉體,只能珍惜它--這是中國幾千年喪葬史的精髓;但是這樣,肉體的本味又不可知:這是肉體存在的矛盾與疑惑。于是歸結(jié)他為魯迅對于肉體拯救的思考,我深諳此語,卻總覺得有不同于我內(nèi)心所感處,無法言表。到后來,自然更加震顫不已。“……答我……否則……離開……”同此前命令語,而終也,先生為死尸安排一處,我為塵,你自見我的微笑于云霓,想必是肉體拯救的偶然罷了。想想也是,當生者嘗溫死者之感,這自然需大境界。忽然便想起三毛自殺時的所說,想來我還是幸福的,可以預(yù)知自己的死亡日期和死亡方式。后來我便往往將其看作是參破生命之感的大境界。而另一篇《頹敗線的顫動》則使我痛徹心扉,四顧茫茫而不絕此音。垂老之母歷盡千辛,將女兒撫養(yǎng)成人,而待女兒成人后卻向她抱怨“使我委屈一世的就是你!”女婿也說:“你還以為養(yǎng)大了她,其實正是害了她,倒不如小時候餓死的好!”連女兒中最小的一個也玩著一片干蘆葉,仿佛一柄鋼刀,大聲說:“殺!”于是垂老的母親開始顫抖、痙攣。在這里墓碣文中肉體的拯救似乎又更上一個層次,抉心食之的肉體,欲知本味而不得,因為他是死尸,食己肉而不得。而活著的人呢,自然食別人的肉以知本味了。于是吃人的本質(zhì)又一次被顯露了出來。自不必說,在這個話題上,我自始至終是服了這一老頭的,從那兩只血淋淋的饅頭開始,倒掉的魯迅終于給過我,此刻接著讀他的理由。自然,在醉處,我是沉默的,反過來再度讀到題辭,卻不是初讀時茫然了。在題辭中,先生開篇就已言明--當我沉默的時候,我感到充實。我將開口,同時感到空虛。這種矛盾心理表明魯迅其思維正處于一段變化期--舊的需要舍棄,新的還未成熟。但有一點是肯定的:舊的確已“死亡”。魯迅過去曾追隨前驅(qū)者們而“吶喊”,那時自己相信“將來”和“青年”。而現(xiàn)在這種籠統(tǒng)而僵化地看待這個發(fā)展著的世界的思想正在“死亡”。正是由于有了這種認識,才使作者對過去的思想有了這樣一個總結(jié),并預(yù)示著一個新的開端。于是先生并沒有失落,而是感到高興。 但這些新的思想還是雛形的,它不可能形成長篇巨制,只生出這類似野草的小語絲,所以魯迅說:這些“大抵僅僅是隨時的小感想。因為那時難于直說,所以有時措辭就很含糊了。”可見其朦朧之特性。由此,題辭完成了總綱的職務(wù),仿佛醉酒《一覺》之后的回胃酒,我一飲而盡。乃有大清醒。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