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3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夫
內容概要
這本書,何謂《鏡子》?
因為這本書不是回憶錄,不是創(chuàng)作文集,而是對跨度半個多世紀的一些老人舊事的新聞記述。它真實地折射出中國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而今后永遠不會再發(fā)生的一個特殊時代的大風潮。
自21歲從事記者,身經風雨,沉浮報海,凡55個春秋。但在奔勞新聞工作之際,并沒深刻地意識到新聞見證歷史的分量。故那時采訪報道新聞也好,撰寫評論、發(fā)表文章、散布輿論也好,達到傳播的目的,也就欣然了之,從來未曾想過也認為沒有必要把自己寫的東西,集納成冊,留于世人。
晚年離休之后,喜得輕閑,回頭翻閱自己在報刊上發(fā)表的一些新聞通訊、報告文學、評論文章、隨筆雜論,整理一些關于辦報思路和做法的文字記載,這才真切地感受到,篇篇無不鮮明地打著那個特殊時代的烙印。如果閱讀起來,仿佛從中可以聽到由遠及近的時代腳步聲。蓋歲月之悠悠,新聞跌宕驚一時,往事盡逝煙云中。歷史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它告訴人們:只有在那樣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才會發(fā)生那些特定的新聞,才會出現那些特定的歷史人物,才會形成那樣特定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潮流。然這種來自新聞的歷史真實,丁是丁,卯是卯,印記鑿鑿,是不可改變的。
所有這些歷史紀實,對親歷者來說,當然不是夢幻,而是實實在在發(fā)生過的,閱后也許情隨事遷,感慨系之;對同時代人來說,也許會勾起對久遠往事回味無窮的思念;可是待到若干年之后,對后來者說,說不定就成了一些不可思議的謎團,引人深思;對歷史研究者來說,這些零碎的信息似乎不足為奇,但到若干年甚至將來報紙消亡以后,拂去塵封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土,它將變成未經打磨的史料鉆石。出于這樣一些考慮,才將自己在書報刊上發(fā)表的一些署名新聞作品和辦報記載,原題原文,并標明原載日期與出處,按照由近及遠的順序,編纂成這本書,留給對那個特殊時代感興趣的人們。
以后無論哪一代人,再也遇不上那個天翻地覆的特殊時代了。然而從一滴水可以看見整個太陽,從這些歷史事件報道中,可以看清那個特殊時代人們摸索走過的路,從而審視、辨別、判斷自己前進的方向和應走的路。從這些鮮活的人物通訊和報告文學作品中,可以形象地了解那個特殊時代人們的思想情感、奮斗精神和對未來的向往與追求,從中學會做個真正的人。
回首往昔,自認為在注入大半生心血的新聞實踐中,堅持正義,用事實說話,還稱得上客觀、公正,坦然無愧,并為自己把最美好的年華和全部精力,奉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yè),而感到無比欣慰與自豪。但是無可諱言,當年生逢其時,身在其中,有時在人鼓噪之下,也曾霧里看花,而隨波逐流。后來老了,閱歷多了,懂得多了,也離休了,此刻寧靜而致遠,天地方圓始看清。但時過境遷,已無補于事了。閉目細想,過去從事新聞工作,雖瑕不掩瑜,卻也令人感慨萬千。不過捫心自問,都是為了祖國和人民的事業(yè),才甘心情愿,竭盡全力而為之,甚至受了委屈,仍努力去做。歷史陰錯陽差,就是那樣演變的,而人呢,受時代和認識的局限,又奈它何如?
如何正確評價那個特殊時代和那些人與事?任憑后人評說吧。
古人說得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币虼?,給這本書起名叫“鏡子”。
2007年7月 八十作
2008年7月 修改
(《鏡子》一書已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60年前的今天,天津解放了,當1月15日解放天津的硝煙還沒散盡,一大批黨的新聞工作者即隨軍進城。《今晚報》創(chuàng)始人、第一任總編輯李夫當年就在這支新聞隊伍當中,親歷和見證了那段難忘的歲月——
1月15日是天津解放的日子,今年的這一天,81歲的李夫在今晚大廈五樓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這位在隆隆炮聲中走進天津的年輕記者,如今已是滿頭華發(fā)的耄耋老人。但他精神矍鑠,思路清晰敏捷,說話幽默詼諧。普通話夾雜著輕微的山東口音,回憶起60年前天津解放的歷程,興奮而且激動。他動情地說:“往事是短暫的,記憶是永恒的。”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