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的風(fēng)俗

出版時間:2010-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由國慶  頁數(shù):205  字數(shù):210000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城市本身沒有自覺的記憶。這種理性的記憶,實際上是人賦予它的。為此,自覺的記憶是現(xiàn)代人類的文明要求與文明行為,而破壞記憶則仍是滯留在一種原始的非理性的慣性中。
  當(dāng)然,記憶是有選擇的。
  這里說的記憶不是個人化的,不是為了滿足個人某種懷舊情緒的。它是一個城市的記憶,群體的記憶。那就要從城市史和人類學(xué)角度來審視城市,從城市的歷史命運與人文傳衍的層面上進行篩選,把必須留下的記憶堅決守住。這樣城市的保護就絕不是簡簡單單留下幾個“風(fēng)貌建筑”,擺擺樣子而已,更不會隨手把許多極其珍貴的記憶大片抹去。
  對待一個城市的生命記憶,對待一代代先人的經(jīng)歷與創(chuàng)造,必須慎重,嚴格,精心。對待保留下來的記憶必須尊重它的完整性與真實性。

書籍目錄

故里津門大都會
天津衛(wèi)三宗寶
西方人眼里的“天下第一碼頭”
媽祖崇拜與天津人的性格
天后宮
娘娘宮里拴娃娃
萬人空巷瞧皇會
屢修屢建的天后宮
天后宮廟會
天后宮的民俗商業(yè)
古幡桿身世之謎
清澈甘甜的泉井
北塘有個“娘娘駕”
天津人信奉的民間俗神
祈盼豐收拜“八蠟”
取水滅痘的“傻哥哥”
送子佑童的張仙爺
海貨行供奉張邋遢
文昌帝君與文昌宮
王三奶奶的傳說
吃盡穿絕天津衛(wèi)
男人衣著講“臺面兒”
女人衣裙講花色
孩子要穿百家衣
吃在天津衛(wèi)
八大碗與四大扒
當(dāng)當(dāng)吃海貨不算不會過
細說鍋貼與老虎爪兒
一品餑餑
津味藥糖賽吆喝
丁少爺糖堆兒紅遍城
西餐咖啡最時尚
茶香滿津沽
津門茶行
甜水沏茶茉莉香
熱熱的釅茶濃濃的茶趣
市相茶館曲藝茶園
品牌廣告茶葉罐
美滋滋的小日子
俗雅話民居
搭涼棚換新瓦
男婚女嫁撒帳忙
津門生育習(xí)俗
“紅眼兒”與“白眼兒”
禮尚往來送銀盾
天津人的“面兒”
從坐擺渡到追電車
電燈百年照天津
民生大戲天津年
背包袱賣畫與唱喜送財神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插圖:自明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設(shè)衛(wèi)筑城以來,城中建筑主要為衙署、軍兵駐地、倉囤及相關(guān)建筑等,民宅不多。當(dāng)時的少量居民主要以鹽業(yè)、漕運及漁業(yè)為主,分布在北大關(guān)碼頭到小直沽、大直沽的沿河一帶,草屋、土房乃至聊以生存的窩棚,稀疏點點,建筑結(jié)構(gòu)簡單,幾乎沒有布局可言。自元代延祜占至泰定年間大直沽和三岔口分別始建天妃宮與天后宮以后,商民貿(mào)易往來與日俱增,天后宮前的開闊處及附近地區(qū)逐漸形成鬧市,大直沽、宮南大街、宮北大街、侯家后、估衣街一帶率先形成人口聚落帶,隨之而來的土房、灰房雖然是簡易的,但基本具備了天津民居的雛形。隨著天津城市的發(fā)展,特別是自清雍正二年(1724年)天津衛(wèi)升為天津州以來,轄區(qū)不斷擴大,各地商人、民眾遷居并落戶津城,相形之下,原來以官宦、鹽商、糧船商為主的民宅建設(shè)也進入了繁榮時期。當(dāng)時天津人的生活中心依舊在以天后宮、玉皇閣為核心的東門外、海河沿岸;以侯家后為依托的北門外、南運河沿岸,成片的磚瓦房、灰房、土坯房相繼落成,景致初現(xiàn)。至19世紀末,天津城人口60余萬,民宅房屋已達15萬間以上。老話說:東門貴,西門賤,南門貧,北門富。此說源于以鼓樓為中心的老城四門,這句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天津居民擇居方位的心理與風(fēng)習(xí)。東門臨近文風(fēng)鼎盛的文廟,而且可直通海河岸及天后宮。北門有通京大道,與御河、三岔口岸一衣帶水,可謂寸土寸金。城西南地勢低洼,有大水溝阻礙交通。天津漕運、鹽業(yè)發(fā)達,最先發(fā)跡的船戶、鹽商們在老城廂率先置地建房。

編輯推薦

《老天津的風(fēng)俗》是天津舊事叢書之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老天津的風(fēng)俗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買了之前的幾本書,看了還覺得不錯,從另一個視角看歷史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