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學與兩漢教育

出版時間:2009-8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米靖  頁數(shù):216  字數(shù):210000  
Tag標簽:無  

前言

  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先生說過:中國“五四運動以前二千多年里面,所謂學問,幾乎專指經(jīng)學而言。”①我在多年學習、從事中國教育史教學和科研過程中,越來越強烈而深切地感受到:中國的經(jīng)學與教育的密切關系,甚至可以說,不了解經(jīng)學的發(fā)展史,很難把握和理解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史;同樣可以說,離開中國教育發(fā)展史的研究,也無法認清中國經(jīng)學的實質(zhì)和價值?! 〈蠹s在15年前,當我們完成《中國教育思想通史》的編寫任務之后,曾想著手開展“經(jīng)學與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課題研究,并且邀集了幾位年輕學者進行了多次商討,還草擬了一份研究計劃和大綱。后因忙于《中國教育制度通史》的編寫,更由于深感研究這個課題難度極大,信心不足,未敢貿(mào)然出手,只好暫且擱置了。然而研究的愿望和沖動卻時時縈繞腦際,總想尋找機會嘗試一下?! ?000年米靖考入北京師范大學,跟從我攻讀中國教育史博士學位。當他得知我有研究“經(jīng)學與中國教育”課題的想法后,經(jīng)過認真考量,決定圍繞這個主題來作博士論文。當他向我認真談起這個選擇時,我欣喜之余,也為他捏一把汗?! ∶拙附?jīng)過兩年多頑強刻苦的鉆研,按期完成了博士論文,并得到評審專家的肯定和好評,順利通過了博士論文答辯,獲得了教育學博士學位?,F(xiàn)在貢獻給讀者的這部著作,正是米靖在博士論文基礎上,進一步修改完善而成的。

內(nèi)容概要

這部著作研究的重點是經(jīng)學與兩漢教育,實際涉及的范圍則不止于漢代,而是回溯了夏、商、西周“六藝之教”,春秋戰(zhàn)國諸子百家之學,這對于理解漢代尊孔讀經(jīng)之教的確立、維系和強化有重要的鋪墊作用。事實上,“尊孔讀經(jīng)”已成為認識中國兩千多年,乃至五千年中國文化教育特質(zhì)的一個切入點,繼而引發(fā)人們更多的思考:為什么清末在歐風西雨的沖擊下,在引進“西學”的努力中,仍頑強的堅守“中學為體”,把“尊孔讀經(jīng)”同“忠君”聯(lián)系在一起而難舍難分?為什么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成功,蔡元培先生任教育總長,第一件事是制定《普通學校暫行課程標準》,核心是廢除“讀經(jīng)”,而袁世凱復辟帝制,首先是恢復“祭孔”和“讀經(jīng)”?為什么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們,把“打到孔家店”作為提倡科學與民主的中心口號?忠實地尊重歷史,科學地闡述歷史,才能正確認識歷史,給人一種智慧和啟迪。

書籍目錄

導言 經(jīng)、經(jīng)學與中國傳統(tǒng)教育 第一節(jié)  “經(jīng)”及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以“經(jīng)”為教 第二節(jié)  經(jīng)學與中國傳統(tǒng)教育特質(zhì)的定型第一章 漢前以“經(jīng)”為教的歷史演變 第一節(jié) 從貴族教育到士人教育:以“經(jīng)”為教格局的形成 第二節(jié) 秦朝“吏師法教”的貴族教育遺風和以“經(jīng)”為教的潛伏第二章 經(jīng)學與兩漢經(jīng)學教育社會適應性的詮釋與認可 第一節(jié)  “漢道”與經(jīng)學教育合法性的確立 第二節(jié)  陰陽五行人性理論:經(jīng)學教育的人學 基礎詮釋第三章 “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tài)性與經(jīng)學教育的“王官學”性質(zhì) 第一節(jié) “獨尊儒術”的意識形態(tài)性 第二節(jié)  漢代經(jīng)學教育的“王官學”性質(zhì)第四章 經(jīng)學與兩漢教育培養(yǎng)目標與內(nèi)容的變遷 第一節(jié) 通經(jīng)選士與文吏和儒生培養(yǎng)目標的融合 第二節(jié)  經(jīng)學之爭與“通儒”的培養(yǎng)目標及教育內(nèi)容的確立第五章 經(jīng)學思想下的教育價值體系及其落實 第一節(jié)  漢代的“禮”教 第二節(jié)  漢代的“孝”教結語主要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漢前以“經(jīng)”為教的歷史演變  在闡明經(jīng)與經(jīng)學的性質(zhì)之后,我們有必要沿著六經(jīng)的結集過程對漢前經(jīng)、經(jīng)學與教育之間的歷史演變加以研究與審視。這將有助于我們在歷史的長時段中把握經(jīng)學與漢代教育的關系?! 〉谝还?jié) 從貴族教育到士人教育:以“經(jīng)”為教格局的形成  一、以經(jīng)為教的初期——周代的貴族教育  六經(jīng)原本是人類在認識與征服自然的過程中,逐漸積累下栗的經(jīng)驗、規(guī)則和史實,漸次累積增加,并通過各種方式傳遞給后代。就現(xiàn)有史料而言,對于六經(jīng)的最早起源,多能追溯至上古時期,我們嘗試約略地考察一下這些重要典籍的創(chuàng)立過程之后,就不難發(fā)現(xiàn),在中國的古史系統(tǒng)中,作為知識的六經(jīng)其產(chǎn)生與發(fā)展在最初均被歸功于氏族領袖?! ∩瞎派鐣杏糜跍贤ㄌ烊?、預測吉兇的最重要的典籍莫過于《易經(jīng)》,《易經(jīng)》中反映出原始社會的漁獵、牧畜、商旅(交通)、耕種、工藝(器用)等等知識,也反映出當時社會結構中的家族關系、政治組織、行政事項、階級狀況,以及當時的宗教、藝術、思想發(fā)展狀況。那么,《周易》卦爻辭的作者是誰,盡管有數(shù)種說法,但無一不是歸功于上古氏族領袖?!兑讉鳌吩唬骸肮耪甙鼱奘现跆煜乱病谑鞘甲靼素浴保弧痘茨献印ひ杂枴吩弧鞍素钥梢宰R吉兇、知禍福矣,然而伏羲為之六十四變”,此為伏羲氏說;《魏志·高貴鄉(xiāng)公紀》中《易》博士淳于俊認為“包犧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農(nóng)演之為六十四卦”,此為神農(nóng)氏說;孔穎達《周易正義·序》云“鄭玄之徒以為神農(nóng)重卦,孫盛以為夏禹重卦,史遷等以為文王重卦”,此為神農(nóng)說;而《史記·日者列傳》則認為“伏羲作八卦,周文王演三百八十四爻”,《論衡·正說》云:“說《易》者皆謂伏羲作八卦。文王演為六十四爻?!贝藶橹芪耐跽f。盡管典籍記載不盡相同,但無一不是歸功于上古氏族領袖?! 》堑兑住啡绱?,其他諸經(jīng)的最初來源在古代典籍的記載中也與氏族領袖相關。三國時譙周作《古史考》,其間云:“伏羲制嫁娶以儷皮為禮”,此即“禮”之為始;《世本》及《孝經(jīng)緯》云:“伏羲作瑟五十弦,樂名立基,一曰扶來,即《樂》之始也”;王逸《楚辭注》、元結《補樂歌》云:“伏羲造駕辯之曲,作網(wǎng)罟之歌,即《詩》之始也”,鄭玄《詩譜序》中也稱《詩》為三皇時所作。還有《春秋》、《尚書》:“黃帝時而有書契,于是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亦有其具,事為《春秋》,言為《尚書》。”在《白虎通義》中溯《春秋》之源言黃帝以來,《隋書·經(jīng)籍志》溯《尚書》之始,謂與文字俱起。因此,可以看出,《易》而外的其他諸《經(jīng)》的刨作在古代人的觀念中也均歸功于上古氏族領袖,這反映出上古文化的產(chǎn)生與政治權力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對意義的解釋權的控制成為了掌握政治權力的重要象征。它實際上也意味著,因在某種關乎人民生計的知識上有重大發(fā)明的人,往往可以成為氏族領袖,還有比如“神農(nóng)因教民農(nóng)業(yè)為王”、“燧人氏因鉆木取火為王”、“大禹因治水有功為王”等等歷史記載都反映出知識與政治緊密結合的特點。它最能說明在上古社會中,掌握著天道人事的知識就意味著控制著統(tǒng)治權,具有了政治上的合法性?! ∪绻覀兛颊撌穼?,也會發(fā)現(xiàn),從遠古到殷周,與思想史、學術史、教育史最密切相關的知識——“巫術禮儀”,就是掌握于能夠通天的“巫”、“史”手中。巫的作用極大,與整個氏族、部落的生存、生活休戚相關?!渡胶=?jīng)》對巫的活動多有記載,約略包括“居山”與治病兩大類,前者在于打通天地,溝通神人,如求雨以獲豐收,占卜以知吉兇;后者則是以巫術為氏族成員消除病痛。為完成此兩項重任,巫有一套極為復雜與繁細的儀式、動作和技巧,即為其知識體系。我們?nèi)绻J真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知識的掌握恰恰能夠象征或決定其在政治上的權力?! 埞庵毕壬?jīng)詳細地考證了中國古代政治權力形成與集中的七項條件: ?。?)個人在一個按層序構成的父系氏族和分支宗族的親族體系中所占據(jù)的地位; ?。?)相互作用的區(qū)域性國家網(wǎng)絡,每個國家都控制著重要資源,它們共同形成連鎖的、互相加強的系統(tǒng); ?。?)軍事裝備,包括青銅武器和戰(zhàn)車; ?。?)有德之行為(為大眾謀利益的品質(zhì)),它為在位的統(tǒng)治者依神話權力所繼承并身體力行之; ?。?)作為信息載體的文字,它與個人在親族體系中的地位有關,與神靈(祖先)的知識有關,是取得統(tǒng)治和預言能力的關鍵;  (6)通過文字以外的手段,如巫術儀式(及其樂舞)以及動物藝術和青銅禮器,以達到獨占與天和在天神靈溝通的目的;  (7)財富和它的榮耀。  上述的四五六項均與巫術文化有關,幾乎占據(jù)政治權力一半分量。因此,巫由于掌握這些精神文化資源,成為人一神溝通的橋梁,由此,巫自然地占有人類政治權威的一部分。也就是說精神權威內(nèi)在地構成人類政治權威的一部分?! ∮捎谶@種性質(zhì),在商代,巫與王是合一的,王即是最大的巫,正如陳夢家所言:“王者自己雖為政治領袖,同時仍為群巫之長?!庇捎谖椎幕顒油谟谔角笊褚?,以知天示,因此,其知識與“神意”和“天示”混而為一,有學者認為“這也正是‘由巫而史’的理性化過程的具體表現(xiàn)。巫術的世界,變而為符號(象征)的世界、數(shù)字的世界、歷史事件的世界”。由此,大約在商周之際,“巫”的地位轉讓于“史”,出現(xiàn)所謂的“史官文化”。史官掌握了當時王官的一切學問。陳夢家說,殷代大量卜辭是“王室的檔案”,李鏡池說:“(周易)卦、爻辭乃卜史的卜筮記錄?!饼徸哉湓爬ㄕf:“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無有語言焉,史之外,無有文字焉。”殷代重鬼,祭祀與政治緊密相關,即“神道設教”。因此,巫掌握著重要的權力,而殷王即為最大的巫,掌握著政治和教育的權力。到了周代,巫的地位為史代替,掌握了政治教育的權力。總之,巫和史是早期掌握中華文化的人,在當時,他們既是知識的代言人,也是王權的象征。王權既然控制了知識,也就控制了教育。并且由此而造成所謂的以文字為載體的知識教育只局限于小范圍內(nèi),并逐漸地成為了貴族的特權,進而形成所謂“學術官守”和“學在官府”教育局面。  據(jù)《尚書·禹貢》記載“九江納錫大龜”,又《舜典》中說,“舜修五禮觀群后”,“令伯夷作秩宗典三禮”,“命夔典樂以教胄子”,并指出要“詩言志、歌詠言”,可見,占卜之法、詩、禮樂之制在堯、舜、禹時期盛行并且傳授給氏族中顯貴的后代。據(jù)此,馬宗霍先生也推斷得出“蓋五帝時六經(jīng)皆有萌芽矣。三皇無文,或由書契已后,仰錄其事。若唐虞之世,則煥乎其有文章,故易詩禮樂之用尤顯”的結論。當然,作為一種知識系統(tǒng)的六經(jīng)必然是長期累積的結果,而作為六經(jīng)文化盛極一時的周代,正也是對先前遺存的諸種文化雛形加以繼承的結果,即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秴问洗呵铩は茸R覽》云:“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zhí)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髢?nèi)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于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笨芍^三代迭興,而圖史不墜,由史官所執(zhí)掌的知識得以完整地保存與傳遞。西周的學術思想也進一步擺脫了殷商時的宗教風氣,具有了濃厚的人文特色。王國維曾精辟地指出:“中國政治與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周人制度之大異于商者,一曰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喪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諸侯之制。二曰廟數(shù)之制。三曰同姓不婚之制。此數(shù)者皆周所以綱紀天下,其旨則在納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道德之團體。”關于西周學術的創(chuàng)造與發(fā)展,先秦學術史的總結篇《莊子·天下》中所說的不離于宗的“天人”,不離于精的“神人”,不離于真的“至人”,見天為宗、以德為本的“圣人”,明于仁義禮樂的“君子”,正是此時期學術思想的創(chuàng)立者,大約周公旦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人物?! 南惹匚墨I的考證,周公自己曾制作禮,如《左傳·文公十八年》魯太史克對魯宣公說:“先君周公制《周禮》曰:則以觀德,德以處事,事以度功,功以事民?!薄蹲髠鳌ふ压辍酚?,晉韓宣子聘于魯,他“觀書于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與周之所以王也”,可知《易》、魯《春秋》與周公有關系。而且《尚書》中的《大誥》、《康誥》、《酒誥》、《梓材》、《洛誥》、《多士》、《無逸》、《君爽》、《多方》、《立政》,皆出于周公。另據(jù)《詩序》可知,《七月》、《鴟鶚》也為周公所作。據(jù)《國語·周語》,《時邁》、《棠棣》,《周頌》的《思文》、《大雅》的《文王》等詩均為周公所作。這些典籍的主要內(nèi)容為其制度與文化服務,體現(xiàn)為以德禮為主的周公之道。周公的制禮作樂當然也是對前代有所因襲,楊向奎先生曾指出:“來源頗古的禮,西周初經(jīng)過加工改造,以適應當時社會的需要,比如《大武》來源于原始戰(zhàn)爭中的吶喊助威;原始社會禮儀交易的性質(zhì)變作西周之交易而帶有禮儀色彩,也就是在‘禮尚往來’中減輕了交易性質(zh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經(jīng)學與兩漢教育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1條)

 
 

  •   忠實地尊重歷史,科學地闡述歷史,才能正確認識歷史,給人一種智慧和啟迪。帶著這種求學認知的態(tài)度,此書給了我們一種關于中華民族二千多年來推崇的“尊孔讀經(jīng)”的文化傳統(tǒng)的演化發(fā)展歷程的來龍去脈,在這漫長的封建社會進化中,思想的火種一旦迎合了時代的發(fā)展,必將會猶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勢,當然,一旦違背了歷史的潮流也必將步入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好的文化傳統(tǒng)還是需要保留的,可眼下的形勢確不容樂觀。
  •   對歷史文化有興趣的,特別是對漢代史和經(jīng)學有興趣的,可以看看。
  •   經(jīng)學史值得研究,經(jīng)學教育是理解古代教育最好的切入點
  •   還沒讀,讀了再完善。
  •   對傳統(tǒng)文化和傳統(tǒng)文人之間的教育感興趣的人可以收藏
  •   米靖先生的優(yōu)秀作品,研究思路新穎,成果可靠
  •   博士論文的水平,研究參考的時候比較放心
  •   學術性很強,句句都是經(jīng)典,選材豐富,閱讀暢快
  •   看看怎么樣,便宜
  •   學術性很強的
  •   還沒看,這本是朋友推薦的,有學術性。
  •   一篇博士,比較專業(yè),如果是研究經(jīng)學的,或者研究兩漢思想的,可以一看
  •   經(jīng)學與教育的關系,這個題目沒怎么見過,可以參考,翻翻不錯。
  •   學術性很強的一部著作,感興趣的人可以看看。
  •   貌似我買錯書了,這一本該是教育學的書,我想買的是文學研究的。
  •   這書專業(yè)性很強,怕大部分人看不下去
  •   嗯,挺不錯的一本書
  •   價格便宜,書還不錯,深度有待發(fā)掘,印刷紙張和質(zhì)量不精。
  •   很不錯的書,很長見識
  •   在博士論文的基礎上寫成的,對于求學者來說,還是有不少值得借鑒的地方的。
  •   RT。不是舊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