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0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李靜 編 頁數(shù):372 字數(shù):345000
Tag標簽:無
前言
這套叢書是我們擬議中的“觀念讀本”之一種。擁有語言形式的思想觀念是人猿揖別的一個標志,各民族、各文明在自己的發(fā)展歷程中都對豐富人類的精神寶庫作出了貢獻,有必要互相參照。而當世界進入“現(xiàn)代”之際,甚至在商品、資本的全球大規(guī)模流通之前,觀念的流動其實早已開始,乃至后來引發(fā)了世界性的激蕩。在這一“現(xiàn)代化”和“全球化”的發(fā)軔過程中,西方觀念相比于其他文明的觀念起了更重要的作用,而我們的母邦中國在近一百多年中也發(fā)生了包括深刻的觀念變革在內的一系列變革,故而我們對觀念的關注是以中西為主。而無論中西古今,我們都將努力從具有經典意義的著作中遴選篇章。對人的“思想”及其產品或可分離出三個要素或過程:一是個人思想的主觀過程,包括思考、判斷、分析、反省等;二是已經具有某種客觀化形式以至載體的概念與理論;三是成為許多人頭腦中的觀念。我們這里所理解的“觀念”是這樣一些關鍵詞,它已經不僅是思想家處理的“概念”,而是變成社會上流行的東西,被許多人支持或反對的東西。
內容概要
幽默是什么?康德認為幽默是理性的“妙語解頤”;黑格爾認為幽默是“豐富而深刻的精神基礎”;政治家們認為幽默感容易和群眾接近,文學家們認為幽默是一種被文學所孕育的智慧,是人類智慧、自由和仁慈皆有余裕的產物,是假正經的天敵……幽默到底是什么?為何有如此巨大且經久不衰的魔力?本書節(jié)選了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偉大的幽默作品中的20篇經典文章,邀請您來領會什么是真正的幽默。
作者簡介
李靜,遼寧人,1996年碩士畢業(yè)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當代文學專業(yè)。曾任《北京文學》雜志編輯,現(xiàn)供職于《北京日報》副刊部。從事文學評論,著有隨筆集《受傷者》和《把藥襄在糖里》,主編有知識界訪談錄《中國問題》和2002、2003、2004、2005、2006、2007年的《中國隨筆年選
書籍目錄
編者序李靜第一講 鳥(節(jié)選)〔古希臘〕阿里斯托芬第二講 愚蠢是幸福的本源〔荷蘭〕伊拉斯謨第三講 寫給寬大的讀者〔法〕拉伯雷第四講 堂吉訶德大戰(zhàn)風車及其后〔西班牙〕塞萬提斯第五講 強迫的婚姻〔法〕莫里哀第六講 論喜劇中的幽默〔英〕威廉·康格里夫第七講 反諷的真理〔丹麥〕克爾凱郭爾第八講 火車上人吃人紀聞〔美〕馬克·吐溫第九講 巴巴娜少校(第一幕)〔英〕蕭伯納第十講 喜劇性與幽默〔德〕里普斯
章節(jié)摘錄
反諷的矛頭也可能指向整個生存,就此而言,它也堅持本質和現(xiàn)象之間的對立、內在和外在之間的對立。作為絕對的否定性,它似乎與懷疑無別。但是,我們首先不得忘記,懷疑是一種概念的規(guī)定,而反諷是主觀性的自為的存在;其次,反諷本質上是實踐性的,它如果是理論性的,那也是為了再次成為實踐性的,換言之,反諷所關心的不是事物,而是自己。如果反諷發(fā)現(xiàn)了在現(xiàn)象背后藏著的東西和居于現(xiàn)象之中的東西大不一樣,那么對于反諷最關鍵的是主體感到逍遙自在、現(xiàn)象不得對主體有任何實在性。因此,反諷和懷疑可謂是南轅北轍。在懷疑之中,主體堅持不懈地想進入對象,他的厄運是對象總是逃避他。在反諷之中,主體堅持不懈地想走出對象,他也能達到這個目標,因為他無時無刻不意識到對象是毫無實在性的。在懷疑之中,主體目睹一場掠奪戰(zhàn)爭,所有現(xiàn)象都被摧毀,因為本質必定藏在一層層現(xiàn)象的背后。在反諷之中,主體一步步地往后退,否認任何現(xiàn)象具有實在性,以便拯救它自己,也就是說,以便超脫萬物,保持自己的獨立。最后,反諷意識到生存是毫無實在性的,從而提出了和虔敬的心靈同樣的命題。由于這個緣故,反諷似乎是一種虔誠。在虔誠之中,可謂是低級的現(xiàn)實,也就是說塵世,也的確喪失了其有效性,可這之所以能發(fā)生,是因為神的境界在同一瞬間獲得了絕對的實在性。虔誠的神志也講凡事都是虛空,但這無非是說,這種否定將驅除所有攪擾人心的東西,永恒實在的東西將顯現(xiàn)出來。此外,當虔誠的神志認為凡事皆虛空之時,它并不是對自身另眼相看,不去摒棄它;恰恰相反,它也驅除自身,以便神圣的東西不被自身抵擋回去,而是徑直灌注到由虔誠所打開的神志中去。實際上,在深刻徹底的修身讀物中我們也看到,虔敬的神志恰恰把自身的人格看做萬物中最可惡的東西。與此相反,在反諷之中,萬物被看做虛空,但主觀性是自由的。萬物越是虛空,主觀性也就越是輕盈、越是無所牽掛、越是輕快矯健。當萬物皆成虛空之時,反諷的主體卻不感到自己是虛空,其實他拯救了自己的虛空。對于反諷來說,萬物皆為無,但是“無”可被這樣看,也可被那樣看。思辨的無是時時刻刻逃避具體化的東西,因為它自己是具體物的沖動,是具體物的創(chuàng)造沖動(nisusf0肌ativus)。神秘的無是對于表象來說的無,雖是無,卻又有豐富的內容,就像黑夜的緘默對于有耳可聽的人來說是高聲的呼喚,最后,反諷的無是死寂,反諷在這種死寂之中徘徊,像個幽靈,開著玩笑。……反諷……是無限絕對的否定性,這個刻畫充分展示了反諷的矛頭不再是指向這個或那個單獨的現(xiàn)象、單獨的存在者。其實,反諷的主體對整個存在感到陌生,而他對于存在也成了陌生人,由于現(xiàn)實對他失去了其有效性,他自己在某種程度上也變得不現(xiàn)實了。這里,“現(xiàn)實”這個詞應首先被理解為歷史的現(xiàn)實,也就是說,在某一時代中、某種狀況下既存的現(xiàn)實。亦即這個詞既可以在形而上學的意義上來理解,也可以在歷史的意義上來理解。當我們談論理念與現(xiàn)實的關系這個形而上學的問題時,我們所談的不是這個或那個現(xiàn)實,而是理念的具體化,即它的現(xiàn)實。但是,“現(xiàn)實”這個詞也可以指實現(xiàn)于歷史的理念。這后一種現(xiàn)實在不同的時代是不同的。這絕不意味著歷史現(xiàn)實作為所有存在的總體本身不具有永恒的內在聯(lián)系,但是對于生活于不同時間與空間的族類來說,既存的現(xiàn)實也是不同的。盡管世界精神在其每個發(fā)展階段中一直是自己,對于生活于某一特定時代的族類以及對于同一族類中在某一特定時代所存在的個體,情形卻并非如此。呈現(xiàn)在族類與個體面前的是一個既存的現(xiàn)實,他們無力對它棄置不顧。世事運轉不息,領著愿意一起走的人,托著不愿意一起走的人。然而,由于理念在自身之內是具體的,它就必須始終不懈地實現(xiàn)自己,即變得具體。而這只有通過族類和個體才是可能的。世界的發(fā)展所經由的矛盾由此展現(xiàn)了出來。在某一時代既存的現(xiàn)實是對族類以及對族類之中的個體有效的現(xiàn)實,然而,只要人們不愿講發(fā)展已經到了頭,這個現(xiàn)實就必須被另一個現(xiàn)實排斥,而這也必須通過個體和族類進行。對于宗教改革時代的人們來說,天主教是既存的現(xiàn)實,但同時它也是一個不再具有有效性的現(xiàn)實。這里,一個現(xiàn)實與另一個現(xiàn)實發(fā)生了沖突。世界歷史的深沉的悲劇性就在于此。從世界歷史的角度來看,一個個體可能既是順應時代潮流的,又可能是背逆時代潮流的。如果他是后者,那么他就必須成為犧牲品;而如果他是前者,他就必然取勝,這也就是說,他必須通過成為犧牲品而取勝。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世界的發(fā)展自身是多么的前后一致,在一個更具真理性的現(xiàn)實將要出現(xiàn)之時,它已經把自己看做過去。這不是革命,而是進化。過去的現(xiàn)實要求犧牲品,從而證明自己仍是合理的;而新的現(xiàn)實作出犧牲,從而證明自己是合理的。無論如何,犧牲是必要的,因為一個新的環(huán)節(jié)的確需要出現(xiàn),因為新的現(xiàn)實不僅僅是過去現(xiàn)實的結果,它蘊含著新的內容,它不僅僅是對過去的更正,而且也是一個新的起點。在所有這樣的歷史轉折點上都有兩個值得注意的運動。一方面,新的事物必須出現(xiàn);另一方面,舊的事物必須被排斥。由于新的事物要出現(xiàn),所以這里我們首先會遇到在遠處隱隱約約地瞥見了新的事物的預言家。預言家并不占有未來,他只不過是預感到未來。他不能夠實現(xiàn)未來,但他也不再為他所屬于的現(xiàn)實效力。他與這個現(xiàn)實的關系是和睦的,因為既存的現(xiàn)實并不感到任何對立。接著,真正的悲劇性英雄就會出現(xiàn)。他為新的事物而奮斗,他竭盡全力摧毀對于他來說即將消逝的事物;不過,他的任務與其說是摧毀,毋寧說是實現(xiàn)新的事物,從而間接地摧毀過去。但是另一方面,舊的事物將被排擠,舊的事物的缺陷必須被徹底揭露。這里,我們遇到了反諷的主體。對于反諷的主體來說,既存的現(xiàn)實完全失去了其有效性,它成了處處礙手礙腳的不完善的形式。但是另一方面,他并不占有新的事物。他僅僅知道面前的事物與理念有極大的差距。他是作出判決的人。在某種意義上,反諷者是先知的,因為他不停地指向將來的事物,但他并不知道這將來的事物究竟是什么。他是先知的,但他的位置和處境卻和預言家正好相反。
編輯推薦
幽默到底是什么,為何有如此巨大且經久不衰的魔力?看《幽默二十講》為你揭曉!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