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治卷-大家國學

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天津人民  作者:唐文治  頁數:311  
Tag標簽:無  

前言

  《大家國學》這套叢書,是在“國學熱”持續(xù)升溫的氛圍中問世的。承編者要我寫幾句話,考慮了一下,想有這樣幾點可說。  第一,我要講的是,“國學”并不是“一陣風”式暫時流行的話題?! ?ldquo;國學”和“國學熱”,現在已經成為媒體習見的熱門名詞。上海的《學術月刊》與《文匯讀書周報》,曾將國學評選為“2005年度中國十大學術熱點”之一。《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2006》,在歷史學部分專設“國學熱的挑戰(zhàn)”一節(jié),描述國學怎樣“得到學者和媒體的強烈關注,引發(fā)了如何重新評價傳統(tǒng)學術文化和傳統(tǒng)文化在現代中國的地位及作用,當代中國是否需要‘重振國學’、‘重振國學’是要‘接續(xù)文脈’還是‘復辟返古’等問題的爭論”。剛剛出版的《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fā)展報告2007》,又設有“國學熱的反響”一節(jié),于敘說“國學熱仍在持續(xù),受到學術界的廣泛注意”之余,著重介紹了一些論作對這一潮流的批評討論。不難預料,明年的《發(fā)展報告》還會把國學列為重點內容?! 鴮W之所以熱,決不是出于偶然,也非少數人炒作能致,應該說,這是歷史必然趨勢的一種體現。中國的振興,正在國內外造成強烈的震撼。身歷祖國由積弱轉趨盛強的中國人,不會忘記反躬省察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希望以其精華貢獻于世界。外國人面對崛起的中國,也一定會更加關注中國長達幾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要求有更多更深的了解,而這又增加了中國人探討研究傳統(tǒng)文化即國學的責任。這樣看來,國學之熱當前僅僅是開始,其高潮尚遠在后面?! 〉诙?,我想說,“國學”是一個具有自身特色的學術范疇?! ‖F在有了成熟的文學、史學、哲學等等學科,為什么還要談什么“國學”?這樣的問題,很早就有學者提出過了。前些時,我在湖南大學岳麓書院和《光明日報》國學版合編的《年度國學2006》寫了一篇題為《國學的存立》的小文,涉及這個問題。  我在那篇短文里提到,一九一一年初,王國維先生給《國學叢刊》撰序,主張“學無中西”,他說:“何以言學無中西也?世界學問,不出科學、史學、文學。故中國之學,西國類皆有之;西國之學,我國亦類皆有之。”到上世紀二十年代,錢穆先生在江南授課,其講義《國學概論》弁言也說:“學術本無國界。‘國學’一名,前既無承,將來亦恐不立,特為一時代的名詞。”需要指出王國維講“學無中西”,其“學”是“專以知言”,即具體的知識,不能說中西的文化學術彼此一樣,錢穆的“學術本無國界”,也應作如是觀。  不僅文史,科學在一定意義上也是這樣。二00五年,我在第22屆國際科學史大會開幕式上說過:科學作為對客觀世界的理解和認識,本身確無所謂中西,但作為科學產生和發(fā)展背景的社會、文化是無法擺脫地域或民族色彩的。事實上,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文化中,科學的形成、發(fā)展有著不一樣的途徑和過程,在社會、文化中科學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 ≈袊膶W術文化有著非常明顯的獨特之處,從而“國學”終不可廢?! 〉谌?,我還想建議,大家通過學術史的角度來認識國學?! ?ldquo;國學”一詞,本由與“西學”區(qū)別而出現,通行既久,其涵義似乎人人明白。然而如果像北京話說的“較起真來”,究竟什么是國學,國學的內涵、外延如何,多少年來不知有多少爭論。今天要求一下子講清楚,實際是做不到的事?! 〗洺S信笥选⑼瑢W問我,要了解國學,初識門徑,應該從哪些書人手,我總是推薦兩本書,一本是章太炎的《國學講演錄》、一本便是上面提到過的錢穆《國學概論》。章書從小學談到經、史、子、集,是橫的分類介紹,錢書自孔子下及民國,是縱的歷史敘述。兩書體例不同,但和其他類似著作一樣,貫穿著作者本人的見解。如欲比較全面地知道國學的范圍與內容,特別是學者各家的異同,還必須博覽種種重要論著,即所謂原典。

內容概要

  《大家國學(唐文治卷)》第一部分的主要篇幅,選自一九四七年印行的《唐蔚芝先生演講集》中關于《詩經》和《孟子》的部分,唐先生從各個角度解讀了這兩部國學經典,也是這部演講集六十年來的首次印行。此外,《大家國學(唐文治卷)》的第一部分還選取了唐先生自《周易》、《論語》、《大學》、《中庸》、直到程朱陸王,對國學發(fā)展各個階段經典的代表性的通論。第一部分的這些文字連綴起來,基本就是一部中國儒家傳統(tǒng)學術體系一脈相承的簡明讀本。

書籍目錄

總序前言經學理學讀《詩經》大綱《詩經》倫理學《詩經》性情學《詩經》政治學《詩經》社會學《詩經》軍事學《詩經》農事學《詩經》義理學序《詩經》修辭學序《(詩經)大義》自序學《易》大旨論《周易》君子教育《大學》大義《中庸篇大義》下《論語》分類要旨《(孟子)大義》序《孟子》尊孔學《孟子》心性學《孟子》政治學《孟子》貴民學《孟子》論戰(zhàn)學《孟子》文辭學《孟子》外交學《孟子》雄辯學《孟子》氣節(jié)學《孟子》周易學讀《左》研究法讀經條義《(尚書)大義》自敘《二程子大義》序《洛學傳授大義》序《周子大義》序《張子大義》序《朱子大義》序朱子學術精神論《紫陽學術發(fā)微》自序《陽明學術發(fā)微》自序論說原情原仁原信原恥原慈八德詮釋五德箴禮治法治論地方自治論學校論文化論選舉論財政論兵政論表論學校培養(yǎng)人才論思辨錄剳記?續(xù)思辨錄題詞國文大義施刻十三經序國文陰陽剛柔大義近六十年來國政記夢游詩經館記序跋、演講、書信及其他無錫國學專修館學規(guī)《無錫國學專修館文集甲編》序《國學專修學校十五周年紀念刊》序無錫國專校友會春季大會訓辭《工業(yè)專門學校國文成績錄》序《工業(yè)專門學校國文成績錄二編》序《工業(yè)專門學校雜志》序上海交通大學第三十屆畢業(yè)典禮訓辭上海交通大學文治堂行奠基禮記《中學國文讀本》序《中學國文新讀本》序《國粹教科書續(xù)編》序嘉興王君瑗仲文集序送周予同先生赴臺灣序上沈子培先生書答高君二適書答馮君振心書松禪圖書館紀念碑蘇州國學會演講錄

章節(jié)摘錄

  一 居心之慈  老子三寶,其一日慈,天將殺之,以慈衛(wèi)之。而釋氏有大慈大悲之訓。二家言慈,皆性善之明征也。而儒家言慈,則更有進。字義從心從茲,《夏書》曰:念茲在茲,順事恕施也。念念不忘乎慈也。梅書又廣之日,釋茲在茲,名言茲在茲,允出茲在茲,亦言念念不忘乎慈也。是故言愛者日慈愛,言和者日慈和,言惠者日慈惠,言祥者日慈祥,念念不忘乎慈,則美德皆歸之也?!洞髮W》言,慈者,所以使眾。引《康誥,如保赤子》釋之曰:心誠求之,難不中不遠,蓋心誠則能中。赤子之嗜欲,孝出于天性,慈亦出于天性。赤子之啼笑,父母愛憐之也;赤子之饑寒,父母飲食衣被之也;赤子葡匐將入井,父母奔走拯救之也。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治國者,不僅如嚴父,當如慈母。萬姓皆赤子也,長官皆怙恃也。九州之內,啼饑號寒者,不知凡幾也;葡匐入井者,不知凡幾也,斯長官之責也。而忍欺罔之乎?忍誅求之乎?忍投之井而下之石乎?諺有之曰:堂上一點朱,民間萬點血。牧令一行書,百姓千行淚。嗚呼!能無恫乎?蕓蕓眾生,誰無父母?誰無兄弟?誰無妻子?末世孝弟忠信之德漓而殺機盛。鄉(xiāng)之樂業(yè)安居者,未幾而顛沛流離矣。朝之開口而笑者,暮則填于溝壑矣。夫何使之至于斯極乎?《孟子》曰: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天道人事,報施不爽。呂政殘虐,不旋踵而亡;李斯被五刑于市,魏晉而后,迄于六朝五季。為惡受報之慘,不于其身,必于其子孫。嗚呼!能無恫乎?凡人間世慘酷之事,胥賴文章家紀載之。億萬姓呼吁無告,口不能言之事,胥賴文章家傳達之。吾為此文,不啻眾生之環(huán)伺號呼于吾前也。然則環(huán)伺號呼于吾前而吾恨無實力以拯救之也。然雖無實力以拯救之,而世之讀吾文者或大動其不忍之心也。然猶慮其不聞而不見也,則更愿號呼于吾前者,轉而號呼于當事者之前也。然猶恐當事者之漠然無動于中也,則更愿其念念不忘乎慈,保其身,保其子孫以保我黎民也。嗚呼!能無恫乎?作《原慈》一?! 」庞小缎⒔洝范鵁o《慈經》,《大學》推保赤以慈民。宜本斯意,別輯《慈經》。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即為生民立命,余自后作文當專注于此,茹經自記。  二 愛民之慈  余往昔啖橘,有三流淚。今茲有三痛哭。鐵鳥盤空,炸彈之酷,城市村落,盡成灰燼。吾民支體分裂,腦濺川谷,腸懸樹巔,凌遲之虐,萬不至此。一痛哭也。難女伶仃,老弱輾轉,沿路號眺,不久同歸于盡。二痛哭也。稍稍安全之區(qū),受錢幣壓制,粒食萬難,乞丐滿街,聞其啼聲,惻然瞿然。時局不定,一二年后,白骨莽莽,吾輩亦猶是耳。三痛哭也。于是日夜旁皇,以哀吁天,求所以懷保吾民之策。而視天夢夢,若弗聞也。哀哉!古之仁人,為民即為國,愛國先愛民。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國以民為天,未有國與民離而為二,而可以立國者。何辜于天,我罪伊可?今之民何如哉?嘗聞賢人君子,救垂絕之民,不啻慈母伏其將死之子。嗚呼!子而將死,慈母伏之,肝腸寸斷矣。今之當道者,見垂死之民,其亦肝腸寸斷乎?何忍擠之水火中也。宋朱子詩曰:“若知赤子原無罪,合有人間父母心。”有心人讀之,靡不流涕。今之民何罪哉?余昔年夏,居鄉(xiāng)間,見有痛毆其子者。其子才五六齡耳,號哭而逃,父急逐之,子惶遽自投于河。父乃大驚,鄉(xiāng)人爭撈之,則已氣絕矣。父追悔無及,痛哭不止。后世之束縛馳驟吾民者,其亦有悔于厥心乎?子而自投于水,則無子矣。民而投之于水火,則無民矣。余傷懷世變,惻恒之誠,結轘于中,形諸夢寐,恍焉四鄰孺子俱病將死,其父母撫之飲泣,旋號哭聲四達戶外。余乃大慟曰:嗚呼!小民皆病且死矣。倏焉醒,不禁涕淚之盈枕也。哀哉!又往年秋,觀某邑育嬰堂,嬰孩有遍體瘡瘠者;有作寒熱者;有索乳哺者,笑則誰愛?哭則誰憐?為之潸然。贈以一聯(lián)云:可憐無父母,謂他人父,謂他人母;勿憂少子孫,是皆吾子,是皆吾孫。古書連言子孫黎民,黎民皆子孫也。《詩》曰:商之孫子,其麗不億。夫孫子雖多,豈其數真不止十萬哉?蓋兼黎民言也。維商紂之不慈,故自棄其孫子。維周文之仁慈,故撫有商之孫子。然則己之子孫,轉而為他人之子孫矣,尚忍言乎?彼主一鄉(xiāng)者,一鄉(xiāng)其真為吾有乎?主一邑者,一邑其真為吾有乎?主一國者,一國其真為吾有乎?惟一鄉(xiāng)一邑一國之民心歸之,而后一鄉(xiāng)一邑一國之地乃真為吾有,無他,慈與不慈之判也。鄒與魯哄,鄒有司死者三十三人,穆公怪其民疾視長上之死而不救。孟子告以上慢殘下,有司莫以告,出乎爾者反乎爾。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循環(huán)之運,若空氣之往來,無隙不入。彼用義讎斂,罪合于一,有怨無不報,理數之必然。察來彰往,終古如斯,何以救之?救之以慈。何以保之?保之以慈。何以振興之?振興之以慈。作《原慈》二?! ?hellip;…

編輯推薦

  《大家國學(唐文治卷)》的第二部分,選擇了收在《茹經堂文集》中的代表性的論述,范圍從“仁義禮智”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無一不體現唐先生“立誠、尚志、有恒、公德”的道德取向和學術皈依。第三部分是體現唐先生儒學教育家和國學布道人精神的文字。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唐文治卷-大家國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