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1 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 作者:王水照/崔銘 頁數(shù):365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本書是一部紀實性的歷史人物傳記。 宋期政治氣候的寬松,思想文化政策的開明,以及文人社會地位的優(yōu)越,孕育了燦爛輝煌的學術(shù)文化。今天,批判繼承這份珍貴的遣產(chǎn),對于弘揚中華傳統(tǒng)文化,建設(sh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促進改革開放大業(yè),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幫助人們進一步了解宋代社會與宋代文化,進一步認識歷史名人歐陽修。
書籍目錄
第一章 一代文宗出孤寒 從沙灘畫荻開始,幼年的歐陽修在母親引導(dǎo)下讀書習字 幾位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的皇帝對文化的高度弘揚,深刻地影響了社會各階層的價值取向 廣泛的閱讀使歐陽修很早就具備了良好的藝術(shù)感悟力和鑒賞力,顯露出穎異的資質(zhì) 汴京之行,使歐陽修深深地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也認識到造成這一情形的原因所在 憑著才情和穎悟,歐陽修也能追隨時尚的潮流寫作詩文,內(nèi)心深處卻渴望著文壇的新變與突破 一年之間,歐陽修由監(jiān)元、解元而至省元,三登榜首,正可謂所向披靡,意氣風發(fā)第二章 伊洛群英開新聲 天圣明道間的西京留守府人才濟濟,臥虎藏龍 歐陽修與僚友們詩酒酬酢,品茗賞花,浪漫的性情恰與浪漫的生活兩相契合 在學作古文的過程中,尹洙、謝絳等既是歐陽修的引路人,又是他的競爭對手 志趣相投的朋友,催人奮進的環(huán)境極大地激發(fā)了歐陽修的創(chuàng)作熱情 歐陽修與梅堯臣迭相唱和,無一日不相從,詩歌是他倆永不厭倦的話題 為了款待好友陳經(jīng),歐陽修約上楊愈、張谷同往城郊的龍門山游玩 三月下旬,歐陽修與梅堯臣、楊愈結(jié)伴去嵩山覽勝 梅堯臣等人以“八老”相互品題,“逸老”之名卻在歐陽修心中激起巨大波瀾 新秋的一天,歐陽修在會隱園與二三好友飲酒賦詩,為梅堯臣餞行 趁著祭告嵩岳山神的機會,謝絳率歐陽修、楊愈、尹洙、王復(fù)作數(shù)日山水之游 明道二年春天,一場巨大的災(zāi)難降臨在歐陽修身上 壯麗的黃河開啟了歐陽修豪健的胸襟,也成就了他奇麗瑰偉的嶄新詩風 明道二年冬,西京留守府充滿著離別的氛圍 歐陽修剛直敢言,才識超群,而又處心仁厚,給王曙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三月將至,歐陽修西京任滿,回首之際,充滿了依依惜別的深情第三章 廬陵事業(yè)起夷陵 歐陽修特別注意培養(yǎng)自己雷厲風行、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與品節(jié),并以此砥礪朋友 自來汴京后,有好幾位公卿之家看中才具超群的歐陽修,先后托媒人前來提親 創(chuàng)作上的日趨成熟,帶動了歐陽修對于散文理論的深入思考 年輕氣盛的歐陽修本著強烈的責任感和積極進取的精神,大倡言事之風 當歐陽修專注于國家的財政痼疾時,范仲淹則將他的著眼點集中于吏洽的腐敗 歐陽修暗暗下定決心,~定要善處逆境,將貶謫作為砥礪節(jié)操、升華 自我人格境界的一個契機 歐陽修時時用堅強的理性提醒自己,不可沉溺于懷舊的傷感與自憐的憂思 利用公余之暇,歐陽修勤奮地投入到學術(shù)的思考與研究之中 歐陽修春末乘舟東下,仲夏抵達許州,八月份舉行了成婚大典 振興文化傳統(tǒng),拯救世道人心,這一理想目標在歐陽修的心中顯得越來越清晰了 對于歐陽修來說,乾德就像一片精神的荒漠 歐陽修解除乾德縣令之職后,應(yīng)謝絳邀請,先往鄧州寓居一段時間 接讀來信,歐陽修大失所望,原來范仲淹只是聘請他做一個撰寫軍中公文的書吏而已 第四章 力振斯文扶新政 中秋的晚上,月色如洗,歐陽修強烈地體會到壯年早衰、時不我待的深沉悲感 歐陽修既已無緣參與到抗敵御侮的軍事作戰(zhàn)中去,便將自己的熱情和精力重又轉(zhuǎn)移到思想文化的研究之中 好友相見,總有說不完的話,但此時,他們的話題卻顯得格外沉重 歐陽修聲望日隆,慕名求教者絡(luò)繹不絕 歐陽修成為了革新派的主要代言人,為即將到來的“慶歷新政”作出了積極而充分的思想輿論準備 韋城知縣設(shè)宴款待歐陽修一行,席間有位美貌的女子格外引人注目 歐陽修對五代時期的忠義之士大書特書,推崇備至 呂夷簡罷相之后,仁宗皇帝的第一個舉措便是開放言路,增補諫官。歐陽修首被其選 慶歷三年十月,歷史上著名的“慶歷新政”正式拉開了帷幕 春天的氣息、春天的花朵溫潤了歐陽修的心靈,使他的思緒暫時脫離了近一年來所專注的政治事務(wù) 在一個萬籟俱寂的深夜,歐陽修奮筆疾書寫下了不朽之作《朋黨論》 長期以來,歐陽修一直致力于文體文風的改革,蘇舜欽、梅堯臣等是他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 出人意料的是,富弼之命下達不出十天,歐陽修也接到了新的任命 “進奏院事件”之后,守舊派紛紛占據(jù)要職 歐陽修早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絕不向守舊勢力低頭屈服 一場政治迫害在歐陽修意料之中以一種完全意想不到的形式爆發(fā)了 第五章 與民同樂醉翁情 痛定思痛,歐陽修心中充滿了不平和憤懣 滁州地僻事簡,公余之暇,意興寥落的歐陽修寄情山水,借以排遣內(nèi)心的煩憂 作為一名關(guān)愛黎民、喜歡與民同樂的官員,歐陽修主張為政寬簡 《醉翁亭記》——歐陽修散文風格成熟的標志 歲月的歷練、自我境界的不斷提升使歐陽修更加懂得在苦難之中用種種美好的事物來自我遣玩 歐陽修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進行了多方面的藝術(shù)嘗試,詩歌理論的建樹也有了長足發(fā)展 身在滁州的歐陽修聞知石介身后奇冤,悲憤難抑 對于眾多的青年士子來說,無論是在文學上,還是在人格精神上,歐陽修都具有無與倫比的感召力 平山堂建成不久,一天,忽有遠信寄到 懷著深切的哀悼之情,歐陽修撰寫了《尹師魯墓志銘》,文章寫成之后,卻遭到尹洙家屬與門生的非難 正當歐陽修備受疾病折磨時,又一個不幸的消息傳來,剛滿四十一歲的蘇舜欽在蘇州病故 初到潁州,歐陽修就深深地喜歡上了這個地方 除了撰寫《新五代史》,長期以來,歐陽修還在堅持不懈地研究《易經(jīng)》、《詩經(jīng)》、《春秋》等儒家經(jīng)典 幾任地方官后,歐陽修對民間疾苦的了解越來越深 歐陽修一生交朋結(jié)友,無不以“同道”相期,而與“同利”無緣 作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士大夫,歐陽修極為看重家族世系,也極為關(guān)注家族的興旺 經(jīng)過整整十七年的艱苦寫作,《新五代史》這部皇皇巨著終于基本完成了第六章 文壇始自嘉祐 走馬上任還不到半個月,歐陽修又一次成為了流言與陰謀的受害者 歐陽修滿懷熱情地“付托斯文”,王安石卻志不在此 《范公神道碑銘》寫成之后,沒有招致政敵的攻擊,卻引起富弼以及范仲淹之子范純?nèi)实臉O大不滿 四五月間發(fā)生的一件事情又使歐陽修再次萌生了引退的念頭 至和二年八月,歐陽修奉命出使契丹 這年五月,大雨成災(zāi),汴京城里水勢汪洋 囿居省院,詩歌唱和成了調(diào)節(jié)受困精神的良藥 利用科舉改革來實現(xiàn)自己的文學主張,是歐陽修由來已久的愿望 歐陽修終于將宋代古文運動引入了健康發(fā)展的軌道 歐陽修寬廣的胸懷、發(fā)現(xiàn)人才的識力,以及提攜后進的熱忱,令人深深感動 歐陽修深感體力漸衰,很希望求得一份閑簡差使 在歐陽修公正無私的治理下,開封府井然有序 解除了繁重的開封府事務(wù),歐陽修感到輕松了許多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歐陽修自視甚高,連同《廬山高》一起,是他平生最得意的作品 著名的《秋聲賦》將散文筆法引入賦體,給這種古老的文體注入了新的血液 除日常工作之外,歐陽修總是“文債”不斷 痛失摯友,歐陽修悲不自勝第七章 德隆位高責愈重 雖然權(quán)位曰隆,歐陽修禮賢下士之心卻絲毫也沒有改變 歐陽修的所作所為,與他青年時代的理想、抱負相比,仍然相距甚遠 朝廷易代的艱危之際,歐陽修盡職盡責地履行了一位宰執(zhí)重臣的使命 歐陽修仕途越來越順遂,心靈卻越來越孤寂,他常常追懷舊事,想念那些過世的老朋友 朝廷依然維持著兩宮同理朝政的格局 未能如愿以償?shù)仉x朝外任,兩個月后,歐陽修便不可避免地卷入了一場激烈的朝政斗爭之中 經(jīng)歷了太多政敵的攻擊與陷害、友朋的誤會與決裂,歐陽修更深地感受到韓琦的光明磊落與胸懷博大 治平三年四月,蘇洵病逝,歐陽修為之痛惜不已 又逢朝廷多事,求退心切的歐陽修只能隱忍待時,可有誰能料到,他等來的竟是一場飛來橫禍第八章 潁水西畔六一居 在歐陽修心中,潁州是一塊永恒的樂土 歐陽修備感生命的脆弱,開始漸漸改變對佛道的態(tài)度 移知青州后,歐陽修以慣有的寬簡風格將日常的政務(wù)處理得井井有條 歐陽修將皇{右五年所作的《先君墓表》進行了精心的修改,題為《瀧岡阡表》 千里之外的京城,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運動開始了 變法運動剛開始時,歐陽修沒有發(fā)表任何評論,直到熙寧三年正月青苗法頒布并被強制推行 神宗皇帝很想讓歐陽修出任宰相,曾多次與王安石討論此事 歐陽修寫下《六一居士傳》,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解讀這一別號 年華漸老、衰病侵凌,歐陽修一再上書請求歸老,不愿意做貪祿戀寵、尸位素餐的庸碌官員 歐陽修一身道服、羽衣鶴氅,安閑、恬淡地隱居在西湖西畔、穎水之濱 歐陽修深感自己來日無多,決定將引導(dǎo)和統(tǒng)率文學發(fā)展的重任托付給蘇軾 歐陽修《六一詩話》以隨筆、漫談的方式論詩,創(chuàng)立了文學批評史著述的新體裁 歐陽修將款待趙概的廳堂命名為“會老堂”,以紀念這次難得的相聚 熙寧五年閏七月二十三日,一代文豪歐陽修病逝于潁州結(jié)束語 風神奕奕立當朝,德業(yè)煌煌傳萬世附錄一 歐陽修生平創(chuàng)作年表附錄二 歐陽修著作重要版本后記
后記
幾年前我們寫完了《蘇軾傳: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后,就開始從事這部《歐陽修傳:達者在紛爭中的堅持》的寫作了,這是順理成章的。歐陽修是蘇軾的恩師,是蘇軾成長道路上一位影響深遠、舉足輕重的人物;而蘇軾則是歐陽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壇領(lǐng)袖。從“歐門”到“蘇門”,不僅保持著文學發(fā)展的連續(xù)性和一貫性,而且是北宋文學高潮的集中表現(xiàn)。歐、蘇二人都是統(tǒng)攝兼擅各個文化領(lǐng)域的綜合性人才,是北宋文化高度發(fā)達繁榮的結(jié)晶和代表。蘇軾的“全才”特征實導(dǎo)源于歐,歐才是北宋文化史乃至中國文化史上第一位“百科全書式”的文化巨星。南宋楊萬里之子楊伯子(東山)說:文章各有體,歐陽公所以為一代文章冠冕者,固以其溫純雅正,藹然為仁人之言,粹然為治世之音,然亦以其事事合體故也。如作詩,便幾及李杜。作碑銘記序,便不減韓退之。作《五代史記》,便與司馬子長并駕。作四六,便一洗昆體,圓活有理致。作《詩本義》,便能發(fā)明毛、鄭之所未到。作奏議,便庶幾陸宣公。雖游戲作小詞,亦無愧唐人《花間集》。蓋得文章之全者也。其次莫如東坡,然其詩如武庫矛戟,已不無利鈍。且未嘗作史,藉令作史,其淵然之光,蒼然之色,亦未必能及歐公也。——宋?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丙編卷二這里提出一個頗有興味的問題,即歐蘇比較。楊伯子認為,第一,二人都是“全才”。他列舉了歐氏在詩歌、碑志文、史書、駢文、經(jīng)學、奏議和詞七個方面的成就,推為“得文章之全者”。第二,蘇不及歐。蘇詩雖佳,但或有不如人意者,而且他不曾作“史”,不像歐有《新五代史》(其實歐還主持《新唐書》的編撰),即使作史,也未必能達到歐的史學境界。楊伯子的第一條意見人們都能認同,第二條意見卻會引起爭論。他可能是有某種針對性的。蘇軾在世時,就有人認為蘇高于歐,蘇軾堅決予以拒絕。他的《答舒堯夫》說:歐陽公,天人也,恐未易過,非獨有不肖所不敢當也。天之生斯人,意其甚難,非且使之休息千百年,恐未能復(fù)生斯人也。世人或自以為似之,或至以為過之,非狂則愚而已。歐蘇并稱,這已是經(jīng)過歷史檢驗的稱謂,強予軒輊并無必要,楊伯子的抑蘇揚歐疑有崇尚鄉(xiāng)賢的感情因素在起作用(楊也是江西廬陵人);蘇軾認為歐氏是天才,是千百年難得一現(xiàn)的天人,有人若以為可與他并肩甚或超過,那簡直是狂妄與愚蠢,“非狂則愚”了,蘇軾尊師的態(tài)度,終生未變。歐蘇年齡相差正好三十歲,整整一“世”,是兩代之人,各自承擔并出色完成了歷史賦予他們的文化使命。若要勉強相較,則從開創(chuàng)性而論,歐氏始終處于“既開風氣又為師”的崇高地位,他于“宋學…‘金石學…‘詩話學”等方面均允稱第一人,于宋代文學包括文、詩、詞、賦,都是居于文壇前沿、引領(lǐng)風尚的偉大作家。蘇軾則在文學的成熟性與藝術(shù)造詣上具有非凡的成績,甚或超越乃師。然而他又是在歐氏奠定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開拓前行的。人們說:“名師出高徒”,也可以反過來說:“高徒出名師”,這在他們二人身上尤為適用。要之,北宋出現(xiàn)的歐、蘇二人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光榮,他們后先輝映,融為一體,具有深刻的內(nèi)在一致性和連續(xù)性,因此,我們寫的這兩部傳記自然地成了同一系列的“姐妹篇”。這部《歐陽修傳》在寫作原則與方法上,一仍舊章,都依照《蘇軾傳》。我們?nèi)詧猿謨蓚€原則:即遵循“無一‘事’無來歷”的“信史”宗旨,卻不主張“無一‘字’無來歷”。也就是說,既追求敘事的文獻根據(jù),而又允許作適度的想象和推演,此其一。同時注意傳主的文學創(chuàng)作的介紹,采取類似“以譯代注”的方式予以闡釋,注意敘述的一氣呵成的文脈,也把著者對文本的一份理解和體悟與讀者交流。除了這兩點相同外,在敘述風格、章節(jié)結(jié)構(gòu)上也都沒有太多變化。讀者如有興趣,不妨兩傳連讀,不僅能讀出歐、蘇二人的同異,也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對北宋社會、政治、文化面貌有更多的了解。當然,我們在寫作歐傳時,也對傳記寫作問題另有一些體會。形神兼?zhèn)?,以形傳神,?yīng)是傳記作者追求的最高目標。為歐陽修立傳,也就是為他畫像,應(yīng)該包括外貌形象和內(nèi)在特質(zhì)。歐氏任揚州知州時曾請畫家來嵩為梅堯臣畫像。梅氏詩云:“廣陵太守歐陽公,令爾(來嵩)畫我憔悴容,便傳仿佛在縑素,只欠勁直藏心胸”(《畫真來嵩》);同時來嵩也為歐氏畫像,梅氏《觀永叔畫真》云:“良金美玉不可畫,可畫惟應(yīng)色與形,除卻堅明盡非寶,世人何得重丹青?”看來梅堯臣對肖像畫評價不高:畫像只能大致描摹出外在的“色與形”,對于內(nèi)在的“勁直”或“良金美玉”般的品節(jié)卻無能為力。梅氏的看法有些偏頗,優(yōu)秀的畫師是能夠以形傳神,即以“寫照”達到“傳神”,從而臻至形神。兼?zhèn)涞木辰?,只是需要艱苦磨礪而已。人物傳記的寫作也是如此。細節(jié)的選擇和描繪在為傳主傳神寫照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這一點西方傳記更顯優(yōu)長。近讀四川學者劉咸炘(1896—1932)寫于上世紀20年代的《文學述林》,他說:“匯傳多以輔史乘,止載大端;小說止以供燕閑,惟取奇事。余亦大抵詳于高行,而略于庸德;詳于國政,而略于家常?!痹谖覈f時圖書分類“經(jīng)史子集”四部中,各類傳敘文屬于史部,作為正史的輔助史料,因而著眼于“高行”,傾力于“國政”,而對“日常生活”忽視或輕視。劉咸忻認為這一傳記觀念造成兩大缺失:“一則蔽于習見,以為瑣事不足稱;一則不知記錄,久而忘之也?!彼岢鰬?yīng)向西方傳記學習:“以西方文較吾華描寫之作,此不及彼,固不可為諱也。”這位僻處邊陲、聲名頗寂的飽學之士,他的識見和勇氣,至今仍是對我們的切實提醒。本書在傳述歐陽修時,一方面注重其政治大節(jié)、學術(shù)業(yè)績和文學藝術(shù)創(chuàng)造等,另一方面也注重人物的細節(jié),用細節(jié)描寫來揭示人物內(nèi)心的深層結(jié)構(gòu)。比如說他的身體狀況。歐陽修的文化偉人身份和他體弱多病的狀況是個強烈的對比。從他自己筆下,我們已知他早年白發(fā),目疾嚴重,后又患有糖尿病等多種疾病。他在參加進士考試時,給主考官晏殊的第一印象是“一目吒瘦弱少年獨至簾前”,尤其是一頭白發(fā),成了他詩詞吟詠的最常用的題材。本書中引及的有“白發(fā)新年出”(三十歲)、“今日逢春頭已白”(三十一歲)、“四十白發(fā)猶青衫”(實為三十五歲)、“自然須與鬢,未老先蒼蒼”(三十九歲)、“到今年才三十九,怕見新花羞白發(fā)”,四十歲以后更是連篇累牘,不絕于口:“某年方四十有三,而鬢須皆白,眼目昏暗?!彼囊活^銀發(fā)引起宋仁宗的“惻然”:“怪公鬢發(fā)之白”;也屢屢逗引起蘇軾的感慨:“謂公(歐陽修)方壯須似雪?!薄岸鄳n發(fā)早白,不見六一翁!”他年四十而以“醉翁”自稱,更是具有標識性意義之舉。富弼曾調(diào)侃他“公年四十號翁早”,他自己也說:“四十未為老,醉翁偶題篇。醉中遺萬物,豈復(fù)記吾年?!本唧w年齡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種遲暮心理,一種人生姿態(tài)。這與蘇軾在黃州貶居時期自號“東坡居士”是相似的。透過歐陽修的體贏早衰的外形,可以探求與其思想性格形成之間的因果之鏈。這對他的精神世界的塑造產(chǎn)生了相輔相成的作用:對生命有限性的無盡悲哀和對事功永恒性的不懈追求。這似乎是潛在的、隱性的,卻又是深刻的、無法抹去的。他說過:“春寒、秋熱、老健,如此三者,終是不久長之物也?!睂η啻翰获v、英華難留的感受深深地烙在他的內(nèi)心,“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頭已白。異鄉(xiāng)物態(tài)與人殊,惟有東風舊相識?!备┭鼋裎簟⑽锸侨朔堑母袊@,在他的一生中時時涌上心頭。這份生命體驗,是他散文中“六一風神”獨特情韻的最主要的構(gòu)成要素,也是他未到退官年齡而提前一再要求致仕的內(nèi)驅(qū)力。但情況并非只有一個向度,贏弱的身體又刺激他追求生的永恒,抓住有限生命建立不朽事功,才能化有限為無限:“生而為英,死而為靈”(《祭石曼卿文》),“雖死而不朽,愈遠而彌存”(《送徐無黨南歸序》)。因而他立朝的偉度峻節(jié),治民的鞠躬盡瘁,因贏弱的身體而顯得富有悲情色彩,也更凸顯他對生命的一種歷經(jīng)滄桑的超常了悟。本書的副標題“達者在紛爭中的堅持”,其含義即此。他是一位超越政治險境、同時超越自身困境而堅守自得的“達者”,若能聯(lián)系他的身體狀況來理解,不失為一個新穎的視角。歷史和歷史人物的敘寫,如無大量的經(jīng)過選擇、提煉的細節(jié),極易概念化和抽象化。好在有關(guān)歐陽修的資料遺存十分豐富,不僅有他自己的文集(《歐陽文忠公文集》是宋人文集中編輯最好的一種),各種正史,更有其他宋人數(shù)量眾多的筆記、書簡、題跋、詩話、詞話、文話等,足供我們采擇。然而我們對待這些遺聞逸事,似不能停留在趣味性上,而應(yīng)深入發(fā)掘其更深的內(nèi)蘊。例如眾所周知的他母親教他識字的故事,就頗堪玩味。沙灘畫荻識字始,這個童年時代的難忘經(jīng)歷,成為歐陽修一生文字生涯的起點。但人們往往不大留意,這一孤貧力學的異樣形式,促使他對筆、紙、墨、書特別珍重和愛惜。他幼年在鄰家與一群兒童玩耍,只有他一人在破筐中發(fā)現(xiàn)了韓愈文集;青年時代兩次結(jié)伴游玩嵩山,也是他對古碑石刻情有獨鐘。前者是他終身學習、服膺韓愈的契機,后者是他編撰金石學巨著《集古錄》的誘因,兩件事都在偶然中存在一種必然,即對書籍、字畫的極度敏感和敬畏,我們將之與幼年畫荻識字的經(jīng)歷作一點聯(lián)想,恐怕不算過分穿鑿吧?至少能增加我們閱讀的興趣。歷史人物傳記的寫作近年已成熱點,亟須加強對相關(guān)問題的思考和研究,我們愿意繼續(xù)努力。著者2007年2月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