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葉廣芩  頁數(shù):338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這是一部講述滿族貴胄生活的長篇小說,是一幅描摹人物命運、充滿文化意蘊的斑斕畫卷,是一曲直面滄桑、感喟人生的無盡挽歌。  民國以還,大宅門兒里的滿人四散,金家十四個兄妹及親友各奔西東:長子反叛皇族當了軍統(tǒng),長女為票戲癡迷一生,次子因蕭墻之禍無奈自盡,次女追求自由婚姻被逐家門……一個世家的敗落,一群子弟的飄零,展現(xiàn)出中國近百年間的時代風云、人世滄桑與文化嬗變,令人掩卷三嘆。  “采桑子”,本為詞牌,此書名借用之。著名滿族詞人納蘭性德所著《采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曾被梁啟超先生贊為“時代哀音”,稱其“眼界大而感慨深”,此書亦然。寫沒落而不頹放,嘆滄桑終能釋懷,娓娓道來,不瘟不躁,從容舒展中飽溢書卷翰墨之氣,實有大家遺風。其“京味兒”,較之一般京味小說更為濃郁、醇厚,是從生活深層涌流出來的上層老北京的情趣與意蘊,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作者簡介

  葉廣芩 女,北京市人,滿族,祖姓葉赫那拉。  曾就讀于北京女一中,一九六八年赴陜西,做過醫(yī)院護士和報社編輯、記者。九十年代在日本千葉大學學習,回國后為西安市文聯(lián)專業(yè)作家?! ∫殉霭骈L篇小說《青木川》《全家?!贰肚彘T內》《注意熊出沒》,中篇小說集《老虎大福》《日本故事》《逍遙津》《黑魚千歲》,紀實文學《老縣城》《沒有日記的羅敷河》,并撰有電影《紅燈停綠燈行》、話劇《全家福》、電視連續(xù)劇《茶館》《家族》等劇本?! ∑渥髌吩谌珖啻潍@獎,曾被評為西安市優(yōu)秀女作家,并獲陜西省委、省政府“德藝雙馨”稱號和國務院授予的“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F(xiàn)系中國作家協(xié)會第六屆全委會委員、陜西省作協(xié)副主席、陜西省人大常委會委員和西安市政協(xié)委員。

書籍目錄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葉廣芩沉思往事立殘陽/鄧友梅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曲罷一聲長嘆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誰翻樂府凄涼曲  別館接蓮池,譜來楊柳雙聲,古樂府翻新樂府;故鄉(xiāng)憶梅事,聽到鷓鴣一曲,燕王臺作越王臺?!  硲蚺_楹聯(lián)  一  我老想跟誰說說我大姐金舜錦的故事,卻又總是猶豫,畢竟這是個很陳舊、很一般、很平淡又很不值得一提的故事,讓人覺得除了老生常談的重復以外似并沒有什么新意。現(xiàn)在之所以把這個引不起別人興趣的話題貿然提起,我知道,我不道出,她的故事便永無人再知道,連她那劃過夜空的剎那燦爛,也將隨著歲月的流失逝于記憶的沉沉黑暗?! ∷叩眠h了,太遠了?! ‖F(xiàn)今年長的老北京人當中,或許還有人能記得北平四十年代那次很轟動的名媛京劇義演,或許還記得演程派青衣的金舜錦,記得那個美妙動人的女子。彼時,金舜錦以其精湛的表演贏得了觀眾,當時報上登了她的大照片,電臺請她去清唱,總之,她非常的有名,非常的紅火,成為票友界一時的驕傲。而對金舜錦以后的情況知之者就甚少了,一代名票,有始無終,難免讓人覺得缺憾,讓人覺得不完美,不滿足。出于手足之情,我有責任將她的結局道出,以給喜愛過她的人們一個完整。她無兒無女,沒有后人,她有過短暫的輝煌,有過屬于她自己的充實。她追求過,奮斗過,也失望過,倘若活在今天,她應該是一個造詣精深的藝術家,一個慈祥善良的老祖母。中國戲曲舞臺上應該有她亮麗的一筆,金氏大家族里應該有她的一席之地。但是什么也沒有。沒有。動人的音律已經(jīng)散盡,六合之內再無處尋覓,留給我們的只有空白。  她是我的親姐姐,雖然我們非一母所生,雖然我們年齡的差距太大,大得我們在金家只是擦肩而過,但那血脈終究是連著的,拆也拆不開?! ≡诮鸺遗既坏囊淮悟v房過程中,我從廂房拾到了一本殘舊的戲本,是一出老舊的《鎖麟囊》。七哥舜銓說,這是大格格的東西,燒了吧,她在那邊說不定還有用。我則有些舍不得,將這個發(fā)黃的已被蠹蟲侵蝕大半的戲本拿到窗前細看,發(fā)現(xiàn)里面不少地方都做了圈點記號,標了工尺。從那娟秀的一絲不茍的小楷可以推出這當是大格格的手跡,近六十年前的手跡?! 鲜趾墼娎镒?,點點行行,總是凄涼意?! 》粗?,一股清香飄來,說不清是來自窗外還是來自書中。抬頭望,窗下幾棵榆葉梅花瓣已經(jīng)凋落,海棠的新綠已經(jīng)泛起,蜜蜂的嗡嗡聲中讓人的心臆間蕩起一股淡淡的思念。故鄉(xiāng)憶梅事,古樂府翻新樂府,樂府翻開,那凄涼之曲娓娓溢出,紅雨紛飛中裊裊婷婷走來了韶秀哀婉的金家大格格金舜錦?! ≡谡f大格格之前,應該先說說我們家。我們的祖先曾經(jīng)跟著皇上打過江山,老先祖科爾哈赤是努爾哈赤的胞弟,他們的祖父覺昌安是寧古塔貝勒之一。一五八三年的時候,老貝勒和兒子,也就是努爾哈赤們的父親死于兵火,我們的老先祖和他的哥哥努爾哈赤為報父祖之仇,起事于五月,以“兵不滿百,遺甲十三”攻打圖倫城,兄弟倆與敵眾艱苦卓絕一場血戰(zhàn),大獲全勝,從此,努爾哈赤開始了統(tǒng)一女真各部的大業(yè)。先祖與努爾哈赤一起,為爭取剛哈部落、計殺諾密納、收編薩爾滸,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其兄的得力臂膀。一五九三年,在反擊九部聯(lián)軍時,先祖為掩護其兄,左頰中箭,壯烈犧牲,時年三十一歲。先祖在世時,被賜封正白旗主和碩貝勒,參與政事,與其他七位旗主“共治國政”。這道“汗諭”,《滿文老檔》里有記載,保存至今。順治人關,我的祖先科爾果摧堅陷陣,直人中原,更是戰(zhàn)功赫赫,康熙十四年,在平定三藩叛亂中,懋建功勛,被封為郡王,世襲罔替,一脈相承。到我祖父,尚有鎮(zhèn)國公頭銜,鏤花金座紅寶石的頂子,片金海龍繡蟒的朝服,威棱顯赫,難以言盡。彼時,大清江山雖然已經(jīng)風雨飄搖,國勢衰頹,再難提得起來,但祖父的俸祿是一點兒也不少的,因為有公爵銜,歲俸銀是八百八十兩、米八百八十斛。當時朝廷正一品官員內閣大學士的歲銀不過一百八十兩、米一百八十斛,與祖父相比竟低至若此。為了保障滿洲宗室和八旗世爵的利益,看來皇家宗室與一般官員的差距之大,實在是難以服眾了?! ∥业母赣H生于光緒十七年,祖父死時,父親二十四歲,當時他正在國外留學,按清朝例制,承襲爵位,代降一等,為鎮(zhèn)國將軍。但溥儀小朝廷的冊封已經(jīng)沒有任何權威了,在國外的父親聽到此信,連回也沒回來。辛亥革命以后,我們這個愛新覺羅的家族改姓金,因為家底殷實,父親屬社會名人,在政府又有職務,所以家道并未見怎樣敗落。父親一生娶過三房夫人,生養(yǎng)過十四個子女,男女各半,取名以舜字排輩,以“钅”字旁賜名,比如大哥、二哥、三哥、四哥就是舜铻、舜镩、舜錤、舜鏜,大姐、二姐、三姐、四姐就是舜錦、舜镅、舜鈺、舜鐔等等。父親給我們取的名字太復雜,又拗口,家里人管兒子們一律呼之為老大、老二、老三……將女兒們喚做大格格、二格格、三格格……這樣一來倒也很簡單明了,好記又上口,而且輕易不會搞錯,特別是對我那個稀里糊涂的父親來說。因為母親有三個,所以孩子們的生日并不像一般人家兒的孩子那樣起碼相差一年,我們家的兄弟姐妹常常有相差三五個月甚至三兩天的,說誰是誰的哥哥,也可能他只比那個弟弟大幾天?! ≈劣谀赣H們,我在這里不想多說,她們跟我父親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楚的。我們管父親的嫡妻叫額尼,其實兩個字的發(fā)音一樣,是nène,大概是滿族話。額尼瓜爾佳氏,她的父親即我阿瑪?shù)睦咸┥?,是朝廷責任內閣的成員之一,“掌參與密務,朝夕論思,并審議洪疑大政”,是個炙手可熱的人物。那權勢自然要傳遞到女兒身上,因此瓜爾佳氏母親在金家是個說一不二的人物,不茍言笑,派頭很大,就是跟我父親說話,她也有一副降貴紆尊的勁頭。孩子們都怕她,不親近她,包括她自己生的老大、老五和大、三兩位格格。二娘張氏是安徽桐城人,世家出身,文采極佳,規(guī)矩也不少。一個大家閨秀何以做了父親的妾?其中隱情當然也很曲折。張氏母親我小時見過,一年四季不出房門,臉色蒼白腫脹,老是歪在炕上大口地喘氣,老是咳嗽吐痰,老是說她要死了。上她的屋里去必須要給她請雙安,逢到特定的日子還要磕頭,而她特定的日子又特別多,包括一些八竿子打不著的文人們的祭日,老太太都記著。自己尚顧不過命來還要惦記著別人,真難為了她。三娘陳氏是我的母親,用我父親的話說,母親生于北京齊化門外的窮雜之地,是南營房的窮丫頭。母親的小家出身,注定了她的親切與隨和,注定了她的善良與善解人意,這正是大宅兒里嚴重缺少的東西。我想父親之所以娶母親,大概是因了她的美貌,因了她的活潑、年輕,她比我的父親小了近二十歲。這在外人看來實在是件不太好辦的事情,特別是我的舅舅,一直為母親捏了一把汗。好在大格格金舜錦并沒有因父親與我母親年齡的相差而對母親有所怠慢,當著人的面,她也將我的母親叫做娘,禮數(shù)周到得讓人說不出什么。背地里,她對我母親卻是連正眼看也不看的,那種冷漠與不屑毫不掩飾地全掛在那張難得有笑模樣的臉上。大格格長得并不難看,她有著旗人姑娘的清俊與修長,我們家至今還有不少她當年的照片,面龐清秀,身段苗條,鳳目輕盈,隆準圓潤,在金家的女孩子當中別有一番風韻?! 〈蟾窀袷俏腋赣H的第一個孩子,是金氏一門的長女,自然得到全家人的慣縱,加之滿族人家里最重的是女孩兒,姑奶奶的權威高于一切,所以我這位大姐的性情就有些孤傲,有些不合群,在宗親中是位沒有人氣兒的格格。跟憷她的母親一樣,大家也憷大格格。實話說,大格格也并沒有跟誰怎么過不去,但大家不知怎的,就是怕。下人們說,金家大姑奶奶只要往院里一站,連正跑著的叭兒也嚇得鉆了溝眼。她那個勢太壓人,有點兒像西太后。  像西太后的大格格沒有什么其他的喜好,就是愛唱戲。她的青衣真是唱得絕妙極了,只要我們家的子弟們在家演戲,唱大軸兒的從來都是大格格。別人上誰也壓不住陣。親戚們來家里,聽不到大格格唱《鎖麟囊》里“春秋亭”一段決不離開,這似乎已成慣例,足見大格格的唱功好。誰都知道,有事求大格格,十回有十回得碰釘子,惟獨求她唱戲,十回有十回答應,從不推諉。也只有在這個時候,大格格才變得笑容可掬、平易近人,才成為她下面十幾個兄弟姐妹的可親的大姐?! ∑鋵嵰膊粏问谴蟾窀駩鄢覀兗疑仙舷孪碌娜硕紣鄢?,而且唱得都相當不錯。我們的家里有戲樓,戲樓的飛檐高挑出屋脊之上,在一片平房中突兀聳出,迥然不群。我們住的這條胡同叫戲樓胡同,胡同的名稱當和這座招眼的美輪美奐的建筑有關。我們這個戲樓胡同與城雍和宮東墻的戲樓胡同不同,那個戲樓是指雍正幼時所住的王府中的一個建筑,后來因戰(zhàn)火而被焚毀。我們家的戲樓較之那座潛龍邸的戲樓和宮里的漱芳齋什么的戲樓,規(guī)模要小得多,但前臺后臺、上下場門,一切均按比例搭蓋,飛檐立柱、彩畫合璽,無一不極盡講究。特別是頭頂那個木雕的藻井,五只飛翔的蝙蝠環(huán)繞著一個巨大的頂珠,新奇精致,在京城絕無僅有。據(jù)說,整個藻井是由一塊塊梨花木雕成的,層層向里收縮,為的是攏音,音響效果不亞于北京有名的廣和樓室內舞臺。這個木雕的藻井一九五八年在拆除西跨院時被文化館的人卸走了,從此再沒見它在世間出現(xiàn)過。  清末和民國年間的風氣,宗室八旗,無論貴賤、貧富、上下,咸以工唱為能事。有人形容其情景說:  子弟清新特好玩,出奇制勝效梨園。

媒體關注與評論

  葉廣芩的作品好就好在“夠味兒”,不僅有京味共性,還有她葉赫家的個性。好比穆柯寨的“炒疙瘩",一樣的面,她炒出來就另個味兒!  敘事寫人如數(shù)家珍,起承轉合不瘟不躁,舉手投足流露出閨秀遺風、文化底蘊。內行看門道,這文風這品位,裝不出來學不到家,只能是生活磨煉環(huán)境熏陶先天素質后天修養(yǎng)多年浸泡釀造而成?!  袊鲄f(xié)名譽副主席、著名作家鄧友梅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采桑子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51條)

 
 

  •   快遞真快 書還沒看 應該是正版吧
  •   書不錯。簡單易懂
  •   葉廣苓的書
  •   京腔京韻
  •   很精彩,沒落的貴族!全家都喜歡看。
  •     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里何曾到謝橋......人總飄著也不是個常事兒,當你夢得,醉得,唱得,忙得,累得...找不著北的時候,信手翻翻葉廣岑的《采桑子》,讓你說正常話,辦正經(jīng)事兒,活得像個正常人。
  •     1,首先說整本書的情節(jié)結構,除了第一章節(jié)是大概籠統(tǒng)的介紹她那金家大家庭的成員,然后其他各個章節(jié)分別的介紹兄弟姐妹十幾個這一輩子的命運坎坷。如果是在聽一位老大媽在講述她的家庭史來比較,那這本書就是帶有文學化了講述了。當然要肯定的是文筆修飾和闡述步奏都是非常好的。
      2,解放前那些皇宮貴族的生活,在解放后該如何安排?我們該如何看待那些富貴階層他們所享受的高品質生活與底層老百姓有多大的反差。在整個小說中,我看到的是作者絲毫沒有透露出的一點點不應該,感覺那一切本來就應該是她的,也許,世襲制還應該延續(xù)至今,該有多好?可能是我誤讀吧,但我真的有那么一點點那樣的感覺
  •     單獨就這本書本身應該給打3.5-4星,但不幸之前看過作者的《狀元媒》,覺得換湯不換藥實在有點過分嚴重了……啊不,應該是換藥不換湯。雖然不知道那碗是原湯……
      
      家庭背景和主要人物的命運基本不變,敘事風格和故事架構也如出一轍,連最后對人心不古的感慨都如出一轍。除了一些不太影響情節(jié)發(fā)展之處,像《狀元媒》中的母親為續(xù)娶正室,這里是三房,感覺主要只是敘述側重點的變化。
      
      比如《狀元媒》中用了很大篇幅寫老五和七妹(主人公)的生平經(jīng)歷,這里只是一筆帶過,而花了更多筆墨寫大姐,老大和老七。一些《狀》中的外人比如張公公這里沒有了,多了順福等人。好像純粹因為想講的故事太多,一部寫不完,所以拆成兩本從不同角度下筆。個人以為還不如寫成上下部,這樣略改一點背景,有冒充全新故事的感覺,有些東西又要重復看,似乎對讀者缺乏誠意,或者說寫的時候缺乏全局規(guī)劃,還是因為一本紅了,趕緊推出一本類似的?
      
      文字寫得很美,最喜歡里面恰如其分引用的詩詞和閑閑道出的文化常識,感覺作者的確有相當積淀??赡苁窍热霝橹鞯木壒剩€是覺得《狀》里情節(jié)發(fā)展更流暢,角色更鮮明。這里面似乎故事發(fā)展分散了些,起承轉合不那么明顯流暢。
      
      開頭大姐的故事發(fā)展有點生硬——不是說沒有這樣的人,只是純就文中所寫,沒讓人覺得大姐這個人,自然而然會做出她所做的事。這點《狀》中的老五就寫的更好。但是舅奶奶和舅姨奶奶那一段很生動。
      
      PS: 查了一下其實是本書在先,但我有異議的主要是把差不多的故事寫兩本書這件事,而且還是覺得后一本更好一點,所以評分就不改了吧。
  •      這是我看得第一本葉廣苓作品,京味很足,書中的知識性也比較強。比較贊的是作者把這本書跟納蘭詞融合的很巧妙,這是本書的可讀性。讀完全篇個人感覺作者并不是只是寫大宅門里的舊事別情,更凸顯了時代亙變,把時代性投影到了戲樓胡同,這是本書立意所在。美中不足,我覺得前兩篇故事很精彩,寫到中間就沉靜了,尤其是舜锫、舜針兩篇,跳躍、謀篇不順暢,收尾篇滿當當?shù)臄D進了四個人物,略顯匆忙,感覺意猶未盡,想表達的東西太多,就表達不清楚了。最贊開篇第一篇。
  •      葉廣芩的書是經(jīng)老師推薦才得以接觸的,一路從《豆汁記》、《全家?!?、《三擊掌》讀來,一直到今天才剛剛放下的《采桑子》,總感覺這些書似乎都在講一個故事,屬于一個家族的故事,不得不說葉赫那拉氏家族的那些歷史也足以讓后輩去咀嚼半生了。
       之前從沒讀過多少中國的傳統(tǒng)小說,更不要說京味小說了。從葉老師這兒卻是著實讓我癡迷了一把。讀著那些不過百年前的事兒,對我來說卻是新奇又誘人的。我不喜歡學歷史,卻喜歡從家里老人口中探得那些他們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事,葉老師的書不得不說是一個很好的途徑?!抖怪洝分v“吃”,《全家?!分v“建筑”,《三擊掌》霎時竟是想不起了(愧),而這本《采桑子》卻像是從方方面面都滲透著老北京的精氣神。不過,可能也是由于這本書讀的時間有點久,竟是感覺這樣的章節(jié)有些雜亂。要數(shù)其中最喜歡的幾個,恐怕只有老姐夫跟老七了,喜歡老七的儒,喜歡老姐夫的置身“世”外。除此,對金舜銘的好感卻沒有多少。許是她那種沒落貴族的清高,又許是她始終不肯接納那些小家室出身的平民百姓,多是讓人心里不舒服的。
      
  •      由詞牌名引發(fā)我讀的一本書,葉廣苓的成長經(jīng)歷造就了該書的吸引與震撼! 作者最大的文字魅力是能夠使人入靜,捧讀的過程中,漸漸融入金家貴族的生活、發(fā)展、激揚與無奈中,紛繁浮躁的大環(huán)境竟被一本30萬字的書隔離在外,自己與角色同呼吸。
       作者的文筆簡潔、到位,文化底蘊豐厚,對戲曲文藝、琴棋書畫、文物鑒賞,酒文化、風水等古老的精神文化知之甚廣,通過行云流水般地敘述,使古老的中國文化浸入閱讀者的內心!
       作者身居西安古城,遠離喧囂,可以捕捉到甘于寂寞,潛心文學、藝術的高貴之處。多年的歷練與厚重的積淀,使字里行間不經(jīng)意地流露出文化的底蘊、文學的色彩,層層剝繭般地將歷史演變、將京味文化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
       作者將老七,一個博學而淡定、豐富而平和的人物放在最后書寫則是該書的絕妙之筆,老七的高貴生活沒有被物欲橫流所玷污,安貧樂道地守護著絕高的品位與貴族的氣慨。從老七警示著我們要更加注重自身修養(yǎng)的歷練,遠離欲求,追求心靈自由的天堂。老七的人生軌跡很可能就是作者的終極理想,無論推斷正確與否,這本書使我更加淡定、從容…… 愛上這本書,推薦給大家!
  •     1.那碗我更屬意于處理成老三舜錤給發(fā)財高于市價十幾倍的款,發(fā)財滿意而歸。金瑞再想要回已不能。這碗是金家的是他五弟的。舜錤只是不愿意它流落他處。暫時代保管,以此表達舜錤的兄弟情。想當初老五的宅子是老三舜錤代辦代管的。老三再墮落也不至于強占他五弟的東西。就如同帽飾。物歸原主二格格。
      2.大哥與三格格我以為最好處理成大哥救了三格格多次。政見的不同,不影響親情。真到了死沒有不救世的道理。最好大福晉臨死前有交代要大哥照佛三格格,三格格終是獻身于自己的理想。親情也有不能及的。大哥不能罩三格格一輩子。老大在對三格格上于父母是個好兒子,于兄妹是個好兄長,三格格也感謝大哥。(這樣更貼近我們的感覺。這種事我見過的。國共之爭,或文革都有)大哥唯也有錯處,他橫刀奪愛。.大哥老了對老七暗示懺悔意。錯只因為年青。
      4.電視劇處理大哥對大姐一家有點過。還是書里寫的較好。
      
      
      
      ,
  •      我傾心于作者的情懷、胸襟、善良。當然還有文筆。
      
       采桑子里的人物鮮活生動。描寫的人物除卻了皇族身份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可一見。細膩的描摹竟讓我愿意相信一切都是真的。情感中夾雜的情愫復雜而豐富。展現(xiàn)了人性的善良寬和。不象現(xiàn)在大多的作品里竟寫一些中國人用卑劣的手段達到個人目地。例真環(huán)傳。人性盡失。這種東西不值得歌頌。在文學文藝作品里應堅持一定的理念。采桑子因作者的內在的素質對人性卑劣惡毒的一面很少提及。我傾慕作者的高度。小說給我們一個純凈的世界,讓我們的情感找到一個歸屬。幾千年的文化積淀造就了我們的情感種種。在采桑子中得以表述。我推薦這本書給我的女兒。讀它吧。
      
  •     采桑子原是清代旗人納蘭性德的一首詞,“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倍~廣岑卻獨特的以每句詩為單元標題,洋洋灑灑寫了萬字的小說:分別講述癡迷唱戲的大格格舜錦;三兄弟同室操戈,二哥文革時自縊于舊屋前;二格格生得美貌端方卻嫁與商人之子,金家與其斷絕關系,終生未能與家人謀面;老王妃舅太太和舅姨太太的清苦日子;終生仰慕四姐的竇世基癡迷于建筑風水的一生;看似瘋癲實則清醒的五哥和他兒子金瑞;頗有道家學風的老姨夫完占泰癡迷于酒和五石散;隱秘的謝娘和他的兒子六兒。多出來的一節(jié)是:曲罷一聲長嘆,講正直儒雅的畫家六哥的故事,以六哥去世為結尾,與第一節(jié)誰翻樂府凄涼曲恰恰成為一個回環(huán),首尾相接。
         
      作者獨特的藝術手法:橫縱變換。詩詞中的小標題,是在橫上的擴展,它使作者選定了敘述的范圍:家中兄弟姐妹、隔壁的老王妃舅太太還有橋兒胡同的謝娘。在橫擴敘述范圍的同時,以歷史的發(fā)展為線索,在每個小標題下,又有一番縱的行文思路,橫縱結合,廣而幽深,無散亂之感。因著歷史的跨度,書中“我”忽而是深宅大院里淘氣的小格格“耗子丫丫”,忽而是為家庭奔波忙碌的見證城樓倒塌,親人故去的金舜銘,滄桑零落之感尤甚。
      
       葉廣岑作為一個旗人王府大家庭里的小格格,從小耳濡目染,得傳統(tǒng)文化浸染,而后又經(jīng)歷風雨飄搖的歷史更迭,見證了特殊的一類人:作為先前統(tǒng)治者的滿族人在現(xiàn)代文化演進的過程中的尷尬。家族的興衰恩怨,文化的稀釋溶解,在民國至今的歷史大背景下顯得幾多辛酸。葉廣岑的小說是很獨特,她的素材,所閱人事,自是不同與旁人,所以小說不同于一般的京味小說,沒落舊貴族的驕傲、辛酸蘊含其中。葉之所以采取這樣的構思,很大原因是納蘭性德是其旗人祖先中的翹楚,祖先的認同感是中華文化中斬不斷的一脈。
      
       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葉廣岑在簽字的時候,往往在名和姓之間空出一段白,舊王孫的習氣不改啊。但同時她討厭拿滿族、皇親國戚、格格這些字眼兒來招徠人氣斂財?shù)目尚π袕?,采桑子一書中也可窺得,然而搜到的一張采桑子電視劇的宣傳照上,主辦方的海報上還印著原著:葉赫那拉·廣岑,真是萬分諷刺。拍采桑子的人不懂采桑子,真真是可嘆。
  •     從一個旁觀者最樸素的情感來說,金家的凄風苦雨,雖讓人著實看著惆悵。但細細品味,除了凄涼,筆者字里行間有著戲謔的反叛的味道,帶著沒落貴族的傲氣,但這些傲氣來自何處呢?
      金家祖上因從龍入關,又為皇親國戚,因公封賞得了爵位,世襲罔替,以致子子孫孫世受皇恩,大清國200多年衣食無憂的奢侈生活,使金家子孫的文體活動形式多樣、品味頗高,個人的心智和才情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以至于金家自己就有戲臺,一家老小各個能登臺,大格格更是達到準專業(yè)級水準。反觀,日偽北京市警察署署長宋氏伉儷,完達山土匪出身,雖現(xiàn)世得勢,但骨子里仍是粗人,時時處處露怯,文中金家極盡鄙視不屑之能是,感覺大格格乃下嫁(除了進步青年二格格,金家對宋家的鄙視基本不來自于宋家是日本人的幫兇,甚至有人認為這樣還可以沾日偽大官的光)。
      仔細琢磨,金家為什么一家老小各個能登臺?在朝廷一品忠臣俸祿是白銀一百八十兩的時候,由于祖宗積德,金家子孫白受俸祿八百八十兩,富足甚至是奢侈而毫無壓力的生活當然能夠熏陶出心智和才情的發(fā)展!
      為什么子孫白受俸祿八百八十兩?因為祖宗積德。
      而當時的窮人呢?董戈日日勞作,求穿一雙好鞋而不可得;金家的各位下人,終日勞作,卻只能靠著成天游手好閑的主人賞賜過活。
      這個制度合理嗎?這個制度的崩潰值得傷感嗎?
      第一章中的大格格和宋家公子的結合讓我想起了《泰坦尼克號》中的羅絲和那個鋼鐵業(yè)巨頭(是不是叫卡爾???)的婚姻,同樣是沒落貴族迫于生存嫁給得勢暴發(fā)戶,同樣是新貴們?yōu)樘嵘鐣匚挥⑦^氣貴族,同是各取所需,同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同是窮小子出現(xiàn),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羅絲抗爭了,獲得了自己的生活,而東方文化背景下的大格格卻成為了一個沒落時代的殉葬者。
      文章對大格格的死是惋惜的、傷感的、懷念的,那么文章應是向一手制造這悲劇的原因進行無情批判的。
      這個原因是什么呢?是兩個沒有愛情的人因為舊式婚姻制度強行結合,是金家決定將大格格嫁給宋家。
      金家為什么要決定將大格格嫁給自己本來瞧不上的宋家呢?因為金家已經(jīng)失勢,而宋家當前得勢。
      金家為什么會失勢呢?因為金家得以生存的、攀附的大清王朝這棵老樹已經(jīng)樹倒猴孫散。
      金家為什么不能自食其力,有尊嚴,不做讓自己都看不上的事情,把大格格嫁給自己都看不上的人家呢?因為金家沒有這個本事。
      為什么金家沒有這個本事呢?因為金家祖上因從龍入關,又為皇親國戚,因公封賞得了爵位,世襲罔替,以致子子孫孫世受皇恩,富足甚至是奢侈而毫無壓力的生活當然能夠熏陶出心智和才情的發(fā)展,當然能培養(yǎng)一票八旗紈绔、遺老遺少。
      那么,大格格的悲劇是金家悲劇的一個側面,而金家的悲劇又是來自于前世累世修來的莫大的福分,皇恩浩蕩。
      那么在這個罪魁禍首崩潰的時候,我們又何須感到凄涼呢?我們應該歡欣鼓舞???我們應該覺得滿清江山的覆滅、金家的敗落代表了一個毀人制度的覆滅,而這個制度就是制造大格格悲劇的元兇!
      善良的人為元兇以及元兇帶來的浮華的覆滅而感到傷感。
      似乎有點矛盾?
      多少有點。
      P.S.
      這篇隨筆可取名為“采桑子中的階級斗爭”,呵呵,雖然這是一部人文關懷的書,但是故事中穿插了太多階級、民族、革命、新舊交替、改天換地的東西。
      說的有點亂,大致就是這個意思。
      
  •      長久以來我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都非常的鄙夷,偶爾和三兩好友聊天至此,但凡吐槽中國較歐美現(xiàn)當代文學如何如何不如都是最為保險,最博人贊同的話。
       看完這本書后,我也向三四好友推薦此書,有的也只是出于禮貌說會去讀讀,有的也會立馬下載隨便翻翻。于是那日和王談論這本書就起了諸多的爭執(zhí)。這也無可非議,藝術喜好本來就是一個主觀味道極濃詞。
       其實論到底,常常會為一本書的好壞爭論,是因為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來恒定。如果年代久遠一點,還可以用“時空”來參考。若說話的人身份高一點,還可以用“權威”來衡量。但是,這些標準一旦涉及自己的主觀喜好,都會失去其“標準”的功用。所以,費再多口舌談好壞都無用,我只想說說自己的感受。
      
       其實到了現(xiàn)在我一直覺得談一本書看著好不好,不在乎其用了什么手法,怎么布局,故事如何驚險,技巧怎樣精湛。只要其整體風格渾融即可。
       《采桑子》本身并沒有玩弄任何的小說技巧。莫不過是平鋪直敘,拉拉扯扯一個家族幾代人,一個人一個章節(jié),寫人情寫故事。不議論其中人物,不評論是非,娓娓道來,真實又冷靜。就和敘述者的身份一樣,混同在大家族中寫家人,多是包容和感嘆,而不是議論針砭。
       書中點到一句賈平凹說寫小說的三重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比恰翱瓷竭€是山,看水還是水。”這句話看后,我覺得很有意味。當然,賈平凹的話能不能作為評判標準,也不一定,不過我覺得這句話說得的確很符合中國人寫文抒臆的一大特點。
       我覺著現(xiàn)代派寫小說就很有一點“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味道。包括一些現(xiàn)在寫小說的作家,也常常有這種感受。往往都是在表面的故事下,隱藏著更多更深的用意,需要讀者費盡心思一一挖掘。例如,表現(xiàn)主義和象征主義的諸多作品都可以這樣解讀。當然,這樣說未免生硬,其實我也并沒有批評的意思。如果整體渾融完滿,不做作自然,那么不管用什么樣的方法,都可以看的上是極好的文章。
      
       而好像也是前不久,好像是看徐葆耕的通識讀本。其中聊到中國文學,說中國人寫文章講究“化”。當時對這一句話并不十分理解,畢竟沒有想到什么材料來論證,文中又沒有對“化”做一個定義,所以腦子對這個觀點就十分的模糊。
       不過,如果當真要將觀點術語一一解釋定義一番,又在拿一例子去論證,那么就不是中國的特色,反倒是實在的西方行文做學問的套路了。
       寫情最怕膩,如若擅自將自我代入不加克制,就很容易讓人覺著矯情。所以“解釋'人情是最吃力不討好的行徑。
       《采桑子》不論不議,只稱述,老老實實的將故事記入下來,不多言說,是非紛紛擾擾。各種人物也并非被什么玄而又玄的主義、觀點、心性所擾。(也許當事人是這樣的感受,不過在作者眼中都變?yōu)閷崒嵲谠诘摹比说陌V迷“)。她寫人,不寫太多內心所感,只寫”癡“,癡戲,癡情,癡酒,都是癡,看起來像小兒玩鬧沉迷不知節(jié)制。但其實這就是為人只本性,并不玄,也不深。在他人眼里都是平平凡凡的執(zhí)著與癡迷。
       這種溫柔又冷靜的記述,便像之前所說,投入的是一種深深的感懷與包容,并不努力去解釋和研究各種緣由和發(fā)展,適時隨景,看人世流轉,種種是非爭端或是聚散離合都化作了情。
      
       而如若僅僅這樣記述肯定沒法打動人心,寫故事最怕太直白太單調。所以葉廣岑也寫“講究”,寫看戲的講究,古玩的講究,喝酒的講究等等。這些講究加了進去,就讓整本書顯得豐滿,實在。不再是輕輕浮浮人情紛擾,多了點沉淀和積累,便顯得深重和實在的多了。
      
       最后還是回到最開始,不管書中的語言是不是有太重的“遺老”的味道,也不論里面時時閃現(xiàn)的那些令當下年輕人十分厭惡的“gc“的言論??偠灾?,在我讀來,語言和故事合的上,故事和人情融得了,算得上渾融,在我心底便也算得上”上品“。
  •     歲月帶走了流年,葉廣岑用她的筆記錄了家族的曾經(jīng),記錄了北京的曾經(jīng)。優(yōu)雅的文筆帶來陣陣感傷和驚嘆,書中點滴的展現(xiàn)不禁讓我陷入沉思。歲月流年,沒人能留得住時間,但這從來不代表曾經(jīng)的不存在。反而,曾經(jīng),悠悠歲月,永遠是那么有韻味!
  •     這些年較少的看“作家協(xié)會”里的人寫的東西了。也沒有別的原因,過去幾年的有限時間里,基本都被用來補做德國文學的功課和重拾一些少年時喜歡的詩詞加古典小說。再者,人在異邦,又忙于學業(yè),并非不是沒有途徑可以借閱國內文學期刊,終究還是行動寥寥,加上對近十年的文學市場總體頗有失望,大批作家進一步失去了言論平臺后,基本就與之隔閡了。
      
      —— 其實是我之過了。畢竟一棍子打死還是要不得的。只是我的態(tài)度比較“魯迅”,現(xiàn)在還不到說好話的時候,現(xiàn)在缺乏的是說真話,而真話往往并不好聽。
      
      但對葉廣苓,我還是想說幾句好話。
      
      
      
      一
      
      葉廣苓的文筆是我喜歡的一類,我以為比較沉實。
      
      我想女性作家并不欠缺文筆的精致和細膩,但是卻較少沉實。
      
      八十年代成長起來的很多作家難免都有對影自憐之嫌。文筆有時候華麗的每一句話都要傾瀉出一道云水紋來?!∫话愣?,只有尚在集句的少年時代才會對此文筆愛不釋手(畢竟可以一下子學到很多詞),但真正的好文字,還是要經(jīng)得起”煉字“的,即不寫不必要的詞句。
      
      葉廣苓的文筆,還沒有到煉字的最高級別,但是因為本身的簡潔,所以讀起來還是沉實的。
      
      一般而言,我不喜歡京味太濃郁的文學作品?!婷畹陌l(fā)現(xiàn)她的小說里盡管人物說著北京話,但是敘述旁白卻一洗鉛華。
      
      我不知道再過二十年她會有怎樣的文筆。希望能再”少“寫點字。
      
      
      
      二
      
      她的小說有故事——而且故事因為有經(jīng)歷和閱歷而顯得很踏實。
      
      靠故事吸引人的小說是大多數(shù)。她的也不例外。
      
      但是和天馬行空的小說相比,她的故事中有故事,也有真實。
      
      —— 虛虛實實結合好,這是不容易做到的。
      
      當你要串聯(lián)起一個家族十幾口人的故事,還是需要敘述功底和建構能力的。我?guī)缀蹩梢韵胂笕~廣苓在敘述時內心的使命感。
      
      讀遍全文,人物形象歷歷在目??扇牲c之處也不少?!?我?guī)状慰吹牟挥上胄?。會心一笑。一般來說,說個皇親國戚后裔的故事,最怕就是有自賣之嫌。但是她沒有。因為字里行間有愛與關懷。
      
      感嘆并不太多—— 畢竟我一向比實際年齡要淡定許多。但是極為安靜的閱讀,是很舒適而愜意的。
      
      作者也犀利。—— 老三的最終墮落,讓我想到〈黑暗的心〉;而老七的君子一生,則讓人心有戚戚。
      
      
      
      三 
      
      全書章節(jié)取名自納蘭性德詞〈采桑子〉—— 
      
       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
      
      
      
      納蘭性德的詞,個人不怎么喜歡。文人詞。就好比老七的花鳥畫。美則美矣,情也謂深,然而終究少卻了二字——胸懷。
      
      近來大受歡迎,大概還是托了某演員的福。但是用在這里,倒很貼切。
      
      十一年前的書,也算“舊書”了。十一年來,也發(fā)生了很多事了。
      
      北京的王府一間間的保不住,已經(jīng)是久遠的事了。便如故事里的主人公一一逝去。人類終究還是剩不了多少聲音與記憶。
      
      同名電視劇略看了幾集,以為還好,然而電視比起文字,終究因為太多鏡頭上的明顯和直接,而缺乏了文字閱讀時那份清雅沉實。
      
      當然鏡頭更做不到的是許多只有文字才能給以的聯(lián)想與意會。
      
      
      
      當讀到年幼的丫丫因為對墻壁上照片里那個早逝的英俊的舅老爺?shù)摹把瞿街摹倍鴬^力拔草時,我不由停頓下來——
      
      記憶回閃到十年前的一個早晨,陪母親參加她久病而逝的一個朋友的入土儀事,此人生時,我對他的印象停留在病重后的枯瘦之中,但是墓碑上他健康時的遺照則讓我瞬間眼前一亮——那實在是個眉清目秀的男子。
      
      當時我的想法就是,這樣的“清秀”,注定是福薄了,但還是忍不住凝視了一番那張英俊的黑白照,并因此對冗長的儀式毫無怨言。—— 不管怎么說,長得好的好處,還是很多的。哪怕是死后……
      
      丫丫的舅老爺,也是一例。
      
      我不知道電視是否有拍這個情節(jié),但這樣的情節(jié),實在妙在意會。
      
      這樣的書,也是不容多敘,只待意會了。
  •      年前讀葉廣芩的《采桑子》,再次享受到讀一本好書時眼睛撥不下來的那種無上快感。葉廣芩的文字氣韻淡雅,故事娓娓道來,不慍不火,悲憫從容。
       《采桑子》是葉廣芩較早的作品了,竊以為這部小說,堪當葉氏之代表作品,也是當代文學少見的上乘之作。如今我們已絕少能看到這種觸及心靈、發(fā)人深思的小說了。
       倘若說,世間有些好故事確實能夠靠天馬行空想象而成,那么葉廣芩的《采桑子》絕對不屬此類,沒有名門貴族詩書禮儀深入骨髓的熏染浸淫,沒有大起大落人生際遇沉淀下來的超脫感悟,寫不出這樣底蘊深厚讓人唏噓感慨的好文章。
       “誰翻樂府凄涼曲,風也蕭蕭,雨也蕭蕭。瘦盡燈花又一宵。不知何事縈懷抱,醒也無聊,醉也無聊,夢也何曾到謝橋?!币皇准{蘭性德的詞,貫穿了京城末世貴胄金家十幾個兄弟姐妹的故事,一句詞涵蓋一個篇章,題目與故事嚴絲合縫,情境交融,令人疑心納蘭的這首詞,難不成冥冥中正是為數(shù)百年后葉廣芩筆下這個末世家族的故事而生?每則故事在獨立成篇之余,篇篇又相互勾連呼應,細膩工巧,一個歷史轉折點上沒落大家族的眾生相,徐徐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
       金家性情清冷的大格格,究竟是為戲癡還是為情癡;本是同根生,卻因信仰不同而各為其主的大阿哥和三格格,最終一個害死了另一個,究竟誰是誰非?身為貴胄后裔的五阿哥竟然迷戀行丐生活,是追求名士風度的放浪形骸還是只為了對抗生活的空虛?當年為同一個女人爭風吃醋的老二、老三、老四,文革時被迫互相指摘,親情盡失,二阿哥也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是否絕境之中人性弱點更難遮掩?金家兄妹中惟一婚姻幸福的二格格,卻因為鐘情的是個戲子的后代,永不為長輩原諒和接納,至死未能再踏入金家家門,她的選擇是對是錯?金家后來成就最大的建筑學家四格格,直到離世,仍與世代為朝廷堪輿的廖家兒子保持一種不相見卻相惜的情愫,是知己之情還是錯失的愛情?
       小說不講是非,不論曲直,穿行其中的每個人物,都情性鮮活,如浮紙面。
       誠樸善良的金家老七,晚年即使貧病交加,依舊保持著高潔的文人風骨,令人尊敬;淡泊逍遙的老姐夫,富貴也好,貧窘也罷,世事如何變化,也侵擾不了他內心的天廣地大;老無可依、孤寡無靠的舅姨太太,這所謂王爺?shù)膫雀x,在年老時寄居金家的日子里,日日偷偷用滿語記賬,盼將來自己那從王府出走的養(yǎng)子,有朝一日能歸來幫她還了欠金家的情份……
       這些高貴的閃光的情感,直指人的內心,如同一面鏡子,使人不免來對照驗示自身的境界究竟幾何?
       正所謂“生年不滿百”,再曲折的經(jīng)歷濃縮于故事中,也不過轉瞬即過。盡管人之于世事,如細砂塵芥般渺小無力,飄無可依,但那些了不起的高貴精神,那些對美好情感的堅守,卻又都是人力所為。就這個意義而言,一個人的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寬,如要保持心靈塵土不生,惟有向自身求得。
       一部《采桑子》讀完,曲罷一聲長嘆。
  •     這本書讀著讓人難過,好像有條叫憂愁的小河始終在身旁靜靜流淌,再長再短,再榮華富貴再窮苦困頓,怎樣的人生不都只能是一生?!
      
      總覺得《采桑子》有些像《紅樓夢》,起初是如何相似的鮮花著錦,烈火烹油,最終只得漂泊零落,各自東西。仿佛金家兄妹和阿瑪在臺上濃妝艷抹,肆意發(fā)揮的摸樣就在眼前,仿佛琴聲,曲聲,笑聲,鬧聲,瓜爾佳母親的打賞聲就在耳邊。可光陰轉瞬即逝。
      
      小時候懵懵懂懂讀紅樓,當年對黛玉的一句話念念不忘,對大觀園一眾姐妹人人向往的熱鬧聚會,她說既然終歸是要散的,又何必聚呢?是啊,對于終將失去的東西,是得到過就好還是寧愿從未擁有過?
  •     讀完葉廣苓的《采桑子》之后心中有很多感觸。這本書所寫的不僅是一個家族的飄零,更反映了百年中國人思想上的變遷。中國已然從一個輕商重義的社會演變到笑貧不笑娼的年代。至于老祖宗傳給我們的很多東西,都在拆拆建建里丟失得差不多了。現(xiàn)代中國像舜銓這般迂腐得固執(zhí)的大儒又有幾人?讀到最后一章金家祖墳上蓋起了水泥廠這一段的時候,我所想到的竟是中國經(jīng)典RPG游戲《古劍奇譚》里的詩:“何以自飄零,何以不得安……”
      過去讀網(wǎng)絡小說,有一種類別是京味。之前對于這滿篇油嘴滑舌的貧嘴小說我一直都不甚熱愛,今天讀了《采桑子》才有種恍然大悟醍醐灌頂?shù)母杏X。這才是京味!這才是京味啊!借用文中的話,“絕非一般的‘貧北京’、‘油北京’,更非今日的‘痞北京’”,是大宅門里出來的具有深厚家學淵源的古老北京味。
      在今日這樣一個蒼井空都能引發(fā)萬人空巷的時代里,希望有更多人能捧起葉老師的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品一品、想一想。
  •     這是我大學時期最喜歡的一本書了。葉廣芩的文字功力和名氣顯然不成正比,記得我去圖書館借書,作為陜西本土作家作品的這本采桑子竟然只有2本,我向館員姐姐推薦,她說是嗎很好看嗎我都沒有看過?! ☆}外話放在一邊?! ∑鋵嵲谧x這本書之前我對老北京的印象也僅限于幾部電影,那種得瑟的美總讓我覺得不親近??赐赀@本書,才讓我對老北京的生活深深沉迷。那些如夢似幻的奢華讓人無法抑制地向往,凄涼的故事不會讓你痛哭失聲,卻能令你掩卷長思,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心中所想夢中所見也全是書中情節(jié)。我想,這都歸功于葉廣芩強大的講故事的能力?! √貏e推薦第一篇,相信看完這篇,你就會欲罷不能。
  •     雖只是讀了一遍,但也算邊讀邊想,私自算作讀了兩遍。筆記分幾次寫完,稍有修改,以供分享所感。文中所引都出自這本書,包括序言后記和正文。不建議作為論文參考(不是不介意,是很介意,一定要加注哦?。瑫怯H讀不算讀。(2011-11-11)
      
      一、作者與人物
      
      女性作家的文學作品,免不了渲染文字。這部作品也是這樣。其實故事的材料很好,也符合著我對老北京和八旗子弟的想象,但免不了有些渲染(做作),讓我看了不是很舒服。當然,大部分小說都避免不了被人家說成“做作”。
      
      作者主要刻畫的主線人物是金家七格格金舜銘,以她的作家視角回顧了金家往事。但她是最小的,而且有點家庭家規(guī)反叛者那個意味,而且她又是特立獨行的“耗子丫丫”,一副游離于整個家族之外的感覺。雖說她是最小的格格,在金家家道中落時,充當了跑腿傳話的角色,看似意義重大,實則沒有起到任何作用。老二臨死前要吃春餅,她體會不到這是臨終善言;她往返于老三老四家,也沒化解他們之間的恩怨,她去順福家,順福也是等來了七格格母親跟前才一頭跪下交待錯誤;她為著二格格去世去找老三,只在老三的孫子拿著“機關槍”掃射他們之時,才略顯出金家的遺留氣魄,“滾出去!”讓人乍一驚,什么時候“耗子丫丫”成了金家遺風的代表了?什么時候七格格在這個家的位置開始變得重要起來了?這是等到處理七哥金舜銓的事時。
      
      這種出其不意的刻意刻畫七格格的語言在前面也有一部分,總是穿插在金家人物的傳奇故事中。好像一種要刻意凸顯出自己的感覺。凸顯出自己的金家身份?作者自己的旗人身份?七格格給人的感覺又非常地懦弱,雖然是事情的記錄者,卻又好像是個不相干的記錄者。在書的結尾,七哥金舜銓離開了,金家這輩人只剩下了七格格一個人,但她好像故事還沒講完,要不她一個人是撐不下這整個家庭的重量的??醋髡吆笥泴懽约杭沂?,還有哥姐在,因此放心許多。
      
      余華的“活著”,也是故事套故事,但他的主線人物就是將自己化于無形之中,既拉開了福貴的故事與讀者的距離,讓讀者產(chǎn)生一種陌生感,又同時感覺很親切,讀者的無責任的親切感。(2011-11-6)
      
      二、民族悲劇性
      
      作品中有一些人物內在的矛盾之處,是來自一種對歷史前進的蒼涼無助感,符合滿族八旗子弟的民族悲劇性。鄧友梅說,“有一利必有一弊。享有衣食、教育特權的同時,八旗子弟就漸漸生疏耕織漁獵等勞動技能。幾百年后大清朝一垮臺,特權一喪失,才發(fā)現(xiàn)后學會的本事?lián)Q不來口糧,換口糧的本事又都不會了,一下子從人上人跌落到了窩囊廢地步!于是從民國初年到抗戰(zhàn)期間,京、津等地出現(xiàn)了一個奇特的群體:有文化沒職業(yè),有教養(yǎng)沒技能,衣著寒酸舉止高雅,手不能提卻能寫對聯(lián)畫畫,肩不能挑卻能拉山膀起霸。只可惜書畫還不到賣錢水準,唱做仍停留在玩票階段。他們對人有禮貌,說話有分寸,文墨有根底,舉止有風度,窮愁潦倒卻又目空一切,有的漢人就帶著不友好的情緒說他們‘倒驢不倒架兒!’?!?br />   
      這一段真是精辟。
      
      三、七格格金舜銘這個形象刻畫的矛盾之處
      
      在于,她第一句說,“我老想跟誰說說我大姐金舜錦的故事,又總是猶豫,畢竟這是個很陳舊,很一般,很平淡,又很不值得一提的故事,讓人覺得除了老生常談的重復以外似并沒有什么新意,當然更談不上深刻的現(xiàn)實意義。”但免不了將大姐金舜錦的故事又寫成了一個傳奇??芍?,金家最小格格與最大格格年紀差得很多,對于金舜錦的故事七格格也是耳聽途說,并未親自看見。大眾都喜歡聽傳奇的故事,既說平淡又成傳奇,也許在大姐自己看來并不算得是個傳奇。
      
      既道出自己家世身份以尊貴為傲,雖說七格格與下人打成一片但傲骨不屈,雖說體會普通人家的心思(如體會姨太太、舅姨太太、以及七哥舜銓的家券),但仍擺脫不掉對身份和血統(tǒng)的認同。說到底她也知道這些都是空的,談身份血統(tǒng)甚至可笑,因為大清一統(tǒng)江山政權穩(wěn)固兩百年最后也被推翻了,在無常之變化中,她接受了這樣結果。但也正就是身份血統(tǒng),她又因之與別人區(qū)別開來,為什么她沒生在普通人家而偏偏是金家大院?說一些空?但“畢竟是舊家難舍,畢竟是手足情深?!边@是最后的結論,基于這個結論,整部書的意義也體現(xiàn)出來了。
      
      既把七格格小時候寫得是個打破一切規(guī)矩(是大家庭陳舊的禮儀的反叛者)、生命力頑強(命里有三個陽所暗示)、天真活潑偏于中性,卻又似乎刻畫地過于成熟敏銳,六兒的母親謝娘去世時,“我該怎樣呢?我想了想,將兜里一塊滑石掏出來,這塊滑石是我在地上跳房子畫線用的,已經(jīng)磨得沒了形狀,最早它原本是父親的一個扇墜,因其軟而白,在土地上也能畫出白道,故被我偷來充做粉筆用?,F(xiàn)在,我把這個扇墜擱在謝娘僵硬冰涼的手心里,雖然我很害怕,腿也有些發(fā)軟,但想到謝娘對我諸多的寵愛,想到那溫熱的炸醬面,想到這是替父親給謝娘一個最終的安慰,便毫不猶豫地做了?!币粋€天真的小孩會想到這么多嗎?尤其是如果能想到“替父親給謝娘一個最終的安慰”,就不會在之前露了父親的餡。書中主人公的身份處理有時過于凌亂,比如知道在謝娘臨終時“替父親給謝娘一個最終的安慰”的七格格,最后卻看不起父親對謝娘的“避而不提”。
      
      “‘生不能相養(yǎng)以共居,歿不能撫汝以盡哀’,這該是多么凄慘的感情缺憾,多么難與人言的酸楚。遺憾的是后來父親從沒向我問及過謝娘的事情,即便在父女倆單獨相處的時候,我?guī)状斡幸獍言掝}往橋兒胡同引,也都被父親巧妙地推了回來,看來,父親不愿談論這個內容了。所以,謝娘最后的情況,父親始終是一無所知。為此,我有些看不起父親?!?br />   
      我只能說這個敘事者七格格也在書中不停地成長,時刻監(jiān)督自己不要拿金家小姐的大架子,又始終擺脫不了表明自己的大宅門出身。要是書再繼續(xù)寫,她也會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吧。
      
      四、文學作品與社會意義
      
      許多文學作品在作者的控制之內往往想涵蓋諷刺社會現(xiàn)實的意義,一個經(jīng)歷中國近百年歷史的故事,在最后續(xù)上現(xiàn)代社會中急功近利、趨炎附勢的社會現(xiàn)狀,往往給人感覺:有些結論太快。如余華的《兄弟》,上半部看得好好的,下半部風格驟變,直打得我措手不及,因此下半部對我來說沒有什么借鑒價值?!恫缮W印芬彩怯小敖Y論太快”的嫌疑,因姨太太的名字“隨風”引出了南方親戚認親,已經(jīng)是一個及其“湊巧”的事兒了,到最后牽扯出金家遺冢被一個“水泥廠”取代,后又發(fā)現(xiàn)來認親的李先生是商業(yè)集團老總來為“宮廷駐顏口服液”做廣告,未免有些“太過湊巧”。還讓七哥舜銓題字,結果舜銓住進醫(yī)院被搶救過來。
      
      除了這一段,三哥的刻畫也過于刻意。老三貪了老五的要飯的飯碗,那本應屬于兒子金瑞,卻被繼孫子拿去找老三舜錤做鑒定。說老三還有他的兒子合伙,一個鑒定一個回收古董文物,已經(jīng)甚為奇特,又說一個來自陜西的地道鐵骨錚錚的大漢“發(fā)財”(金瑞繼子),也隨著時代的潮流變得趨炎附勢了。不是說在時代洪流中不讓你變,而是你變得太過極端太過傳奇,讓我措手不及。
      
      要說這些因時代發(fā)展發(fā)生的人心變化的事,我作為一個讀者是能夠理解的。但卻不能接受作為全部情節(jié)的轉折因。亞里士多德在《詩學》第九章中指出:“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發(fā)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fā)生的事?!倍緯校淬懽鳛橐粋€作家,是力所能及要讓人相信她所講的都是事實的。雖說這部小說有些自傳的成分,但還是戲中戲,有些過于做作的元素在里面。
      
      五、中庸之道
      
      舜銓是最能體現(xiàn)中庸之道的一個,在金家傳奇故事中,是不隨境遷不隨物轉的一個人。他在最后對妹妹舜銘坦言:“李鴻章垂危彌留之際,惡臥京城賢良寺,其時有俄國使臣,在窗外恫嚇催促,于邑難勘。死之前一點鐘,俄使尚來催促畫押,可嘆中堂大人至死不得安生。不想,今我命危,亦有人索字,雖不似俄使威逼恫嚇的催促,也是先斬后奏的擠對。舜銓說,我平日常笑李中堂晚年做一日和尚撞一日鐘的彌縫偷安之舉,卻不料數(shù)日前李先生言有車去黃花山,我聽了竟怦然心動,趨近迎合。痛自懲責,亦為好利之心。老了老了,真可謂下流矣!”“好利之心”寫到這個份上算是適可而止,恰到好處。過多的渲染便似不可。
      
      舜銓與七格格舜銘相比,就少了很多體現(xiàn)在舜銘身上的矛盾。舜銓懂得生死,所以比舜銘能先放下金家架子,能先看破身份和血統(tǒng),從他對于自己妻女的世俗以及后來認親的李先生的態(tài)度上能看出來。
      
      六、若不扯欠缺之處,說說成功之處
      
      即在于描畫人與人之間微妙的,不以言語來傳遞的濃厚的情感。這種“爺們兒”的情感是金家作為滿清遺老所留下的珍貴情感。當然,這種情感只要是人與人之間都可以產(chǎn)生,也不局限于金家。比如說“父親”后來認的兒子“六兒”,六兒言語不多,對母親的感情盡在母親去世后訂棺木的時候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六寸長的鐵釘,砰砰地釘了進去,將棺蓋與棺體連為一體。六兒在棺前不住地念叨:媽,您躲釘!媽,您躲釘啊!……那聲音之凄、情意之切,感動得劉媽也落了淚。我知道,隨著這砰砰的聲響,謝娘從此便與這個世界隔絕開了,我那塊滑石也與這個世界隔絕開了……”六兒叫母親躲釘,直讓我眼里驟然蹦出了眼淚水。事非親歷不知難啊,棺木相隔的幾件事總是讓我特別容易感動。
      
      廖世基先生與四格格金舜鐔之間的情誼,也非普通人能比。能把建筑物看成活靈活現(xiàn)的活物和靈氣之所在的人,對人會是冷漠麻木嗎?廖先生最后雖有些老年癡呆,但掐指一算,其實要緊的事兒都算在心內?!皭巯Х夹哪p吐”,廖先生和四格格的情誼不在于互相占有,而是一種各司其職,在精神層面的伴侶?!罢煞蛑刂海粸閯e的,就為那故舊的離去,為那相知相通的情愫,為那深處埋藏的無窮盡?!薄岸∠阋琅f,良友難逢。”
      
      金舜镅嫁袁世凱管家沈致善養(yǎng)子沈瑞方,是金家是忤逆之徒?!恫缮W印沸掳娴挠幸桓崩顬I聲先生作的插圖,說“那婦人正跪在雨地里淚流滿面地向二娘的窗戶磕頭”,情景甚為恰到好處。尤其是畫中人物那一道腰彎得成了一個“2”字,很形象生動,二格格的感情躍然紙上。
      
      鏡兒胡同的舅姨太太在臨終前收到兒子寶力格的匯款單,成為最后的安慰。但最讓人感動的是她留下一個寫滿滿文的本子,七格格舜銘交給滿文班上的老師破譯,那老師曾跟舅姨太太學習滿文,看了本子一語不發(fā),滿眼是淚。“他說,這是老太太寫給她的兒子的。我問都寫了些什么,老師說,老太太詳細記錄了她每天吃了些什么飯,你們給她買過什么零碎……這是一本流水賬。我說,老太太記這個干什么?老師說,她讓她兒子寶力格將來折價如數(shù)償還?!本瓦@個“如數(shù)償還”里,老人的氣節(jié),對兒子的感情,卻都一一呈現(xiàn),直叫我涕淚齊下。
      
      七、特別不一樣的是金家老五,金舜锫
      
      整天游手好閑,少爺身份卻裝成乞丐要飯。1947年在北京后門橋凍餓而死,留有一子金瑞。金瑞繼承了一些他爹的秉性,但“我推測,這恐怕和金瑞的稟性有關,還是陜北老鄉(xiāng)說得對,他是‘惜力’,是太在乎自己”,而老五舜锫不一樣,他是自覺的,是清醒的(誰說天天喝酒就不清醒了?)。
      
      “父親不理那哥兒幾個,繼續(xù)說,別人做乞丐,多是貧而無告,或走投無路,或老弱病殘,觍顏求人,原非得已,你這全是自尋苦處,無病自灸,討厭得很了。雞知司晨,犬知守夜,你終日舒懶無度,不學無術,混吃等死,哪里還能算做人!
        老五不言,只站在那里專心捫虱,搓干泥。
        父親說,你總該干些什么才好,子曰,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你下一步是怎么打算的呢?
        老五仍不答。
        老七說,阿瑪問你話呢。
        老五這才慢騰騰地說,生如寄,死如歸,一蓑煙雨任平生。
        那哥兒幾個聽了想笑,看了看父親的臉色,都忍著。
        父親說,凡做事,要多思量,無為親者所痛。你的兄弟眾多,哪個不能幫你,何苦到外頭去討要?
      老五又不答,老七用手捅了他一下,他才突然靈醒了一般答道:莫嫌憔悴無知已,別有煙霞似弟兄……”
      
      老五在金家是個叛逆者的形象,卻也是個反思的角色。他最后說的這句出自,顧況《題明霞臺》,全詩是:野人本自不求名,欲向山中過一生。莫嫌憔悴無知己,別有煙霞似弟兄。其實不能說老五的結局是“母親溺愛的下場”,而是一種自然的過程?!敖鸺业娜硕贾溃@個碗是隨著金家五爺凍僵的尸體一起在后門橋的橋洞里被發(fā)現(xiàn)的,我們家的這位五爺玩得太花了,太過了,晚上還沒走到家,煙癮就犯了,一頭扎在橋底下就沒起來?!边@過程太自然了,生死不過就這么一瞬的事兒么?這樣的結局也未必是老五不喜歡的,既然這一生是如寄,那死真就是如歸了。金家不愿辦老五后事,嫌丟臉,但自發(fā)給老五披麻戴孝的人“不下三百人”,可見老五平時為人不差矣,能認識到“生如寄,死如歸”才能真的放下錢財,放下身份,因此他能和街上混混,妓女以及文化人都能走到一塊兒。“守靈的有妓女相公,有達官顯貴,更有破衣拉撒的乞丐,還有不少自稱是干兒子的人?!币菜闶敲朗乱粓?,并不遺憾。
      
      八、舜銘對于自己母親的辭世的情感還并未著筆
      
      也許又是下一段故事,但也挺有意思。母親的角色在本書中起到好些關鍵作用,在家庭里也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卻最后歸于平淡,沒有傳奇,沒有傳奇便不被觀眾注意,倒也落個清閑。不叫故事的人生才是平凡的人生,也算是大隱隱于市。
      
      
      
      
  •     昨晚在海邊散步,突然想起了中學時的一位同學,我們也曾坐過前后的同桌,有那么一兩年的光景甚至也算得上是交情深厚。只是后來突然就淡了下去,淡到我的同學跟我提起她時,我覺得心里空落落的,好像有什么在那里,但若是攀著這點交集去敘舊,又未免讓人感到尷尬和無語。我順著她引出的藤蔓又去摸索那些在我生命中也曾十分重要的存在,卻是觸及的越多,心里越覺得空落無依。生命好似秉燭夜游,光圈大小或則無變,但是照見的事物卻不斷變化。我以為飽滿的人生實則經(jīng)不起多少思量與回望,燭光之外都是蒼蒼牧野,我或則還在腦海心間對過往留存了幾分念想,只是我手中的燭光早已照不見他們了。
      
      人事多寡可以論格局寬窄,面孔多寡可以論涉世深淺?!恫缮W印肥潜緦懙脛倓偤玫臅?,人事足觀,面孔亦足觀,但又很本分地守在“我”這個說話人的視角里。與“我”交集不多,其生平多得自傳聞的大格格,便可以京劇和董戈兩條扁擔挑起她一生主線。未曾謀面的二格格則是一個雨中叩頭的背影。交往有之而不及心的三哥,說他的事多而寫他的心少,故而許多事乍一想來不似出自三哥一人手筆。交往最密、相伴最久、兄長如父的七哥則散見在各篇的人事之中,卻永遠不是主角,只在書尾濃墨重彩地寫了兄妹二人死別前的最后時光,但回想全文,卻覺七哥此人心性面容立現(xiàn)紙上。所謂人生交集,大抵如此。燭光里所見所聞的蒼野,清楚明白總歸是多不過支離破碎與一知半解。一輩子里遇到的人太多,事也太多,多到難能在一條時間線上講完。每日地在這些人和事中徘徊,似都只是些例行之舉,渾然不覺它們的錯綜與雜亂,而“自己”在平日的瑣碎中也往往仿佛隱退了一般。直到回首過往年歲之時,才在這些斑駁的人生痕跡間梳理出了故事,也識得了自己。明明是一輩子的時間,卻活出了幾輩子的人事與悵惘。
      
      樂府有詩: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苦短行樂,益增凄惶。以此詩煞尾,以應采桑子誰翻樂府凄涼曲。
  •     耐人尋味,就是百讀不厭,我是這樣的喜歡,她的文章,讓人感動的就是喜歡的,我最喜歡的作者除去葉廣芩,還有汪曾祺,北島,新鳳霞,鄧友梅。
      第一次看葉廣芩的文章是《響馬傳》,在小說月報上,感動的稀里糊嘩啦的,實在無法排解心動的感觸,還寫了一篇讀后感,那已經(jīng)是六七年前的事情了……
      至今,依然,喜歡
  •     09年夏天無意中看到這本書,才翻了幾頁,不愛看小說的我就立刻被吸引了,一本北京味很濃的小說。作者寫這本書真的是很見功力。里面的生活細節(jié)、以及一些古董的鑒定,想必跟作者自身的經(jīng)歷和閱歷不無關系吧。這本書讓真正的老北京人看了一定覺得格外親切,而對于我們這些并不太了解滿清社會那些皇宮貴族后代或者平民生活的非北京人看了,也能捉摸到一些真正的北京生活氣息。作者用采桑子這首詞,做為全書的線索,把龐雜的人物、故事、經(jīng)歷、回憶分成幾個大的板塊和主題來敘述,文筆流暢,辭藻豐富,在敘述中,讓我看到了種種生活的辛酸苦辣和歷史與現(xiàn)實的不可逆性,心里有一種說不出的沉甸甸的復雜的感情。
  •      書是好書,首先這點要聲明,尤其是想要了解從清末到解放后的旗人生活狀態(tài)的,那么這本書就是非常好的教科書。尤其是作者本身就是曾經(jīng)顯赫一時的葉赫那拉的后裔,那種生活閱歷遠非一般人可比。
       然而拋卻寫作技巧的好壞,拋卻那些浮華如煙的過往,看著作者的筆調,我心里總有一些不舒服。
       在我讀的文學作品中,描述文革的不在少數(shù),大多都是相當慘痛的經(jīng)歷,將那段過往描寫的殘忍不堪一提,而看《采桑子》,更有這樣的感覺。
       我也曾問過父母,文革時你們在干什么?是不是在斗資批修,拿著皮帶到處抽人?父母笑道,那時候無非也就是寫寫大字報,開開學習會,其他的仍然照舊,該學習的學習,該玩的玩,過日子么,和平時沒有什么不同。老百姓么,無論到什么時候都是一樣的。
       文革時受沖擊最大的一撥人是什么人?從大部分的文學作品中可以隱約窺見,是曾經(jīng)的,或是現(xiàn)在的 當權者,是曾經(jīng),或是現(xiàn)在的富裕者,還有一批曾經(jīng)活躍,或是正在活躍的知識份子,裹挾著一幫年少沖動,一腔熱血無地噴灑的憤青們。
       而這些人,在文革之后又成為了當權者、富裕者、當代的知識份子和憤青,他們掌握了絕大部分的信息,成為人民喉舌。
       于是我們只能看到這樣的,那樣的,不完整的文革。
       看《采桑子》里的金家七兄弟,固然文采風流,固然世家風范,然而都是一幫睡在老祖宗帳上,整日游手好閑,花間柳下的公子哥兒,面對世事的變化沒有一點基本的自衛(wèi)能力和防御能力,自然而然,成為了被沖擊的人群中悲慘的一群人。
       然而可以看到,日后他們過得還是相當不錯的,搞文物的,搞字畫的,有國民黨的高官,也有新中國的編劇,比老百姓的日子要舒坦的多了。
       然而作者并不滿足,她仍然懷念那段吹拉彈唱,不知人間疾苦的桃花源似的生活,她憎怕文革的激烈動蕩,她鄙棄改革后的經(jīng)濟大潮,她像個遺老遺少,覺得最美好的仿佛總在不知名的過去,當年還有“皇上”的時候。
       從她對老七的女工老婆,對老五兒子的鄉(xiāng)下老婆孩子,對風水家的老婆的態(tài)度上就可以窺出,她無時無刻不從筆端透露出一種對所謂小家小戶的小家子氣的鄙視。不只是她,包括他們家的一幫老少爺們,他們也許從姿態(tài)上迫于現(xiàn)實壓力不得不作出一副和藹可親的模樣,可是從骨子里,他們還是老爺,還是格格,他們是在葡萄藤下飲酒作詩的貴人,哪怕現(xiàn)在要和這些人一起吃炸醬面,也是趨勢所使,更甚者,連他們吃炸醬面本身都仿佛如同皇上在衣服上打補丁一樣,成為一種體會生活的低姿態(tài)的象征。
       這些老爺們,在他們落魄潦倒,窮途陌路的時候,是他們的粗鄙無知的老婆孩子們扛下了一切,而他們不記得,或是記得,也只不過是輕輕一筆帶過,然后,一邊躺在老婆灰頭土臉燒熱的炕頭上,一邊還懷念著曾經(jīng)回眸一笑的密斯佳人。他們厭惡著周圍人的市井俗氣,然而又不得不依靠這些人而生。
       幸而人民群眾總是善良而怯懦的,他們對這幫悠閑自得的老爺們的桃花源充滿了景仰和羨慕,并沒有因此就將這幫老爺們從炕上拽下來,讓他們自己燒柴去。
       而我,對于這些老爺們,只想說一句,你們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你們并不是放在博物館里供人瞻仰的文物,而只是文物上的一層浮灰罷了,干干脆脆的把你們擦去,然后走自己的路去吧。
  •      這兩天都沉浸在葉廣岑的《采桑子》里,很顯然,這樣的故事是很有吸引力的,不僅僅因為這個家族顯赫的身世,還有作者很強的文字功底,每一個情節(jié)每一位人物都浸透了大家的遺風,讀來真真切切,纏纏綿綿,凄凄婉婉。個人性情與家族藩籬、兄弟奪愛與歷史動蕩、個人自由與明哲保身,在那種風雨飄搖的時代里,在那種多變的時代跨度下,沒有一個人能逃脫得了命運的捉弄,最是該喜時卻不料是憂愁,最是滄桑扭轉時不成想?yún)s最后跌入世俗的陷阱。只有那真真淡泊名利與世俗的幾個,才能在最凄慘的風雨里,也能咀嚼出人生的真味。
      
       事過境遷,當書中的“丫丫”目送最后一位哥哥的離世,她的心里仍舊是郁結的,不僅僅是因為這幾個哥哥中只有這一個還保持著最質樸最濃郁的家族品質和深厚的儒雅情操,還是因為在這樣的大的一個家庭里,十四個兄弟姐妹,最后相依相守、能夠聊以慰藉心靈的也只有他的“七哥”。
      
       原本,在外人的眼里,這些出生在鐘鳴鼎食之家的兄弟姐妹是何等的出眾與幸福,然而彈指繁華,已隨逝水,到頭來,換來一個這樣支離破碎的收場。人生最慘烈的事情莫過于面對一個龐大的家族卻找不出幾個能交心交肺、相互扶持的人,莫過于在歲月的呼嘯聲里,一個人獨自咀嚼那些幾分悲涼幾分溫馨又幾分遺憾的過往。何其漫長的一條路,何其繁華的一條路,何其艱辛的一條路,走出來的時候,卻讓人欲哭無淚!
      
       青燈古院,半壁蕭索,是是非非,終成過往。納蘭詩言:瘦盡燈花又一宵!
      
       如今握卷在手,窗外卻已由朗朗白日轉入沉沉黑夜:這么漫長的一生!這么短暫的一生!想當時這兄弟幾人費盡心思手足相殘又是何必!追名逐利煞費心機又有何用!縱然社會動蕩、縱然腥風血雨,書中的“老姐夫”不也活得瀟瀟然?想來不管王公貴胄還是無名百姓,能夠算得來人生這一筆賬,算是真正得道了!這樣看來,鄭板橋的“難得糊涂”也是一最質樸的人生哲學了!
      
       人生何其短暫,草民難得糊涂!
      
      
  •     由電視劇牽著買回小說,看完小說,覺得電視劇幾個角色頗傳神,金瑞、老姐夫、老三、老三的兒子?!   ?   小說真是好看?!   ? 這第一就是陳舊,古玩、古建筑、陰陽風水、捧戲子、晚清民國的典故、不為人知的野史,添油法、招轓引鶴、豆汁、小芝麻燒餅、麻豆腐、油炸鬼、高碎。這些讓我聯(lián)想起郭德綱的一些相聲,天橋那些耍把式賣力氣的各色人等。陳舊的時光之外,我感到一種從容。天橋那些賣力氣都人也都帶著十足的悠閑。這陳舊的不光是些物器,還有那些禮儀氣度風骨和親情,這些最金貴的東西在今天似乎都淡了,大家都盯著盛放這些東西的壇子罐子,或許這也是作者耿耿于懷的。當然這陳舊里還有晚清旗人一些閉塞僵硬和自大,這些是我們近代歷史考試的重點?!   ? 第二是小說的寫法。作者曾說希望電視劇導演把這些個故事編織在一起,我理解就是照著時間順序,編年體似的捏合在一起。也曾經(jīng)想象,如果把這些人的傳奇拍成一個電影會是什么樣?那里邊得有多少外國人嘆為觀止的中國風情。后來我看著看著明白了,我這心態(tài)就那種從來沒有過存款的窮人發(fā)跡心理,狗肚子存不上二兩香油。小說每寫一個人,總是穿梭于古今,時空交錯中,如露如電,有如夢幻泡影。這方面,這小說總讓人起《21克》。它總是讓你返回到時間軸上的某一點,一次又一次。     第三是小說的情節(jié)。小說情節(jié)性強,幾乎每一章都要“結束”一個人生,在大時代的轉折之處,大家族的個人遭遇注定要更加曲折。個人感覺這小說人物可能虛構,但情節(jié)都不是輕易虛構的。用暴發(fā)戶的心態(tài),這小說可以分別拿來參加十四次嘎納、柏林、威尼斯電影節(jié)。
  •   我不這樣看。我傾心于作品的情懷、胸心、善良。
  •   每當看到你我就憤恨自己為什么沒學文
  •   學?。?/li>
  •   書中點到一句賈平凹說寫小說的三重境界,一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是“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边@句話看后,我覺得很有意味。這句話說得的確很符合中國人寫文抒臆的一大特點。
    讀采桑子讓我感到了。
    賈平凹說的明白山水但讀他的小說廢都卻不能讓我有這樣的感覺。(多有得罪)。
  •   您的評論我喜歡。
    長久以來我對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都非常的鄙夷,偶爾和三兩好友聊天至此,但凡吐槽中國較歐美現(xiàn)當代文學如何如何不如都是最為保險,最博人贊同的話。
    這句話說得的確很符合中國人寫文抒臆的一大特點
    只寫”癡“,癡戲,癡情,癡酒,都是癡,看起來像小兒玩鬧沉迷不知節(jié)制。但其實這就是為人只本性,并不玄,也不深。在他人眼里都是平平凡凡的執(zhí)著與癡迷。
  •   您講:只是我的態(tài)度比較“魯迅”,但對葉廣苓,我還是想說幾句好話。您的評論是3個星。我是一個普通的讀者。在您三個星就是不錯的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里(不含魯迅那個時期的,那時的句子較現(xiàn)在繞口)有三星以上的嗎?請教一本小說。謝
  •   樓上,人家都說了自己是一只呆雁了。。
  •   醍醐灌頂。
    盡管人之于世事,如細砂塵芥般渺小無力,飄無可依,但那些了不起的高貴精神,那些對美好情感的堅守,卻又都是人力所為。就這個意義而言,一個人的心有多大,天地就有多寬,如要保持心靈塵土不生,惟有向自身求得。
  •   別樣情懷。
  •   真棒,朝霞,你的書評寫的真好!謝謝你的email,我們共同努力!
  •   其中有一段寫舅姨太太,舅姨太太用滿文記了些東西在小本上。去世后丫丫請人看記了些什么,那是本流水賬,舅姨太太讓她兒子今后折價如數(shù)償還。
    舅姨太太您讓我說什么好??!
    這段讓我體會到了幾個人的傷感。舅姨太太、外人大學問的、丫丫的。
    先是為舅姨太太流淚。最后是為丫丫一家。
    寶力格他是你兒子,一個沒有勇氣沒有擔當?shù)膬鹤?,他的照顧能在哪里。丫丫一家對舅姨太太的照顧,出于親情,出于本心又怎么能計價又怎么能償還。舅姨太太您糊涂?。【艘烫∧銈搜狙疽患?。
  •   劇情往往虐在一個癡字。
  •   每日地在這些人和事中徘徊,似都只是些例行之舉,渾然不覺它們的錯綜與雜亂,而“自己”在平日的瑣碎中也往往仿佛隱退了一般。直到回首過往年歲之時,才在這些斑駁的人生痕跡間梳理出了故事,也識得了自己。明明是一輩子的時間,卻活出了幾輩子的人事與悵惘。
    ——這說的正是好小說的功能吧。
  •   大概更適用于歷史和家族小說吧,最近讀的多是這一類的,這樣的感覺更強烈一些
  •   求推薦好的家族小說~
  •   看到熊貓推薦才進來的~~
  •   小說一時想不起來特有意思的,不過前段時間看過本董橋的《橄欖香》還有些嚼頭,文字是半小說半隨筆,在寫人事的思路上和采桑子有一兩分相像
  •   生命好似秉燭夜游,光圈大小或則無變,但是照見的事物卻不斷變化。我以為飽滿的人生實則經(jīng)不起多少思量與回望,燭光之外都是蒼蒼牧野,我或則還在腦海心間對過往留存了幾分念想,只是我手中的燭光早已照不見他們了。
    ——很喜歡這句^_^
  •   飽滿的人生實則經(jīng)不起多少思量與回望,一輩子里遇到的人太多,事也太多,身邊的人來了又走,千回百轉,知己亦成過客。
  •   喜歡你的文風。
  •   我才看到這篇,很是驚艷呀~不矯情的文藝女青年
  •   您的評論很犀利啊……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