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黑格爾 頁數(shù):16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黑格爾的主要著作包括《精神現(xiàn)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美學講演錄》《哲學史講演錄》和《歷史哲學》等?!稓v史哲學》一書,是黑格爾的學生根據(jù)黑格爾前后5次在柏林大學講授“歷史哲學”的講稿和學生的記錄整理出版的。第一版是由黑格爾的學生和朋友愛德華·甘斯編輯的。第二版是由黑格爾的兒子卡爾·黑格爾博士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修訂的。由于《歷史哲學》不是由黑格爾本人反復修改而出版的著作,因此,它較少學究氣,除“緒論”外,其他部分都比較通俗易讀。同時,由于黑格爾晚年對辯證法的理解更為深刻,因此在運用抽象原則去分析重大歷史事件時,不僅生動形象,而且相當準確。所以,此書出版后,一直被看做是理解黑格爾哲學的入門書?;蛟S,它也是黑格爾著作中被人讀得最多的一部,它所表述的“理性的狡獪”、“世界歷史人物”、“理性的歷史歷程”等思想也早已在人們中耳熟能詳,為不同的人所引用。 本書是黑格爾的代表作。全書分為緒論和正文兩部分。在“緒論”中,黑格爾圍繞“理性主宰世界”這一命題,對他唯心的辯證歷史觀進行全面而又系統(tǒng)的闡述。在正文部分,黑格爾運用他在“緒論”中所確立的唯心、辯證的歷史觀的原則和方法,對“歷史是自由意識在必然性中的進步”這個命題進行充分的論證,對人類由蒙昧走向自由的歷史過程進行詳細的討論。黑格爾宣稱,他只論述人類自我意識、自由意識在歷史上已經(jīng)取得的進步,至于“自由意識”在未來的發(fā)展,則不屬于“歷史哲學”范疇。
作者簡介
黑格爾,19世紀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近代歐洲最著名的辯證法大師。
黑格爾在科學、歷史、神學和哲學的研究成果之上,建立了西方哲學史上最為龐大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強調(diào)邏輯和被稱為“辯證法”的三元運動。其主要著作有:《精神現(xiàn)象學》、《邏輯學》、《哲學全書》、《法哲學原理》、《美學講演錄》、《歷史哲學講演錄》等。
書籍目錄
寫在《經(jīng)典通讀》第二輯前面世界歷史是自由意識的進展——《歷史哲學》導讀甘斯博士為原書第一版所作的序言緒論 研究歷史的各種方法:原始的、反省的和哲學的 歷史的地理基礎 歷史資料的分類第一部 東方世界 引言 第一篇 中國 第二篇 印度 第二篇 (續(xù))印度——佛教 第三篇 波斯 第一章 增達民族 第二章 亞述人、巴比倫人、米底人和波斯人 第三章 波斯帝國及其各部落 過渡到希臘世界第二部 希臘世界 引言 第一篇 希臘精神的元素 第二篇 美的個性形態(tài) 第一章 主觀的藝術(shù)作品 第二章 客觀的藝術(shù)作品 第三章 政治的藝術(shù)作品 第三篇 希臘精神的衰落第三部 羅馬世界 引言 第一篇 從羅馬建國到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 第一章 羅馬精神的元素 第二章 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以前的羅馬歷史 第二篇 從第二次布匿戰(zhàn)爭到皇帝當政時期 第三篇 第一章 皇帝專政時期 第二章 基督教 第三章 拜占庭帝國第四部 日耳曼世界 引言 第一篇 基督教日耳曼世界的元素 第一章 各民族的遷徙 第二章 穆罕默德教 第三章 查理曼帝國 第二篇 中古時代 第一章 封建制度和教會政治 第二章 十字軍東征 第三章 從封建政體過渡到君主政體 結(jié)束中世紀的藝術(shù)與科學 第三篇 現(xiàn)代 第一章 宗教改革 第二章 宗教改革對政治發(fā)展的影響 第三章 啟蒙運動與革命運動
章節(jié)摘錄
第一部 東方世界 第一篇 中國 據(jù)史書記載,中國是最古老的國家,因此歷史必須從它說起。中國現(xiàn)在的狀況與以前沒有什么差別。因為它的客觀存在與主觀運動間缺少對立,因此沒有發(fā)生變化。也就是說客觀性與主觀自由的統(tǒng)一,取消了兩者的對立,物質(zhì)因此無法獲得自己的反省和主觀性。它的君主專制政體是“實體的東西”,是以道德形式體現(xiàn)的統(tǒng)治制度?! ≈袊鞒疾粩喑霈F(xiàn)“史學家”,其數(shù)量和持續(xù)性是其他民族無法比擬的。其余的亞洲人雖然有古老傳說,但沒有真正的“歷史”。中國的傳說可以上溯到基督出世前3000年;中國的《書經(jīng)》類著作的紀事,是從基督出世前2357年的唐堯時期開始的。當然,亞洲其他國家也很古老,傳說都可上溯到基督降生前2300年。 閱讀中國的古代典籍,可以推演出他們的歷史、憲法與宗教。中國人將這些典籍稱為“經(jīng)”,并把它們看做學術(shù)研究的基礎?!稌?jīng)》類著作敘述古代帝王的朝廷與他們制定的律令?!兑捉?jīng)》多為圖像,一直被看做中國文字的根基與思想的根本?!对娊?jīng)》是最古老的詩集。除了這三部受重視的典籍外,還有《禮記》和《春秋》?!抖Y記》是專門記載帝王禮儀與官吏禮制的,其附錄是記錄音樂的《樂經(jīng)》?!洞呵铩肥强鬃拥墓枢l(xiāng)魯國的史記?! ?3世紀的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到中華帝國游歷,他的游記曾經(jīng)被看做是荒誕無稽的,但后來其中所述情況被證實了。據(jù)保守估計,中國人口有1.5億或2億,最高估計達3億。它的疆域從極北部邊疆起,南面與印度接壤,東部被太平洋阻隔,西部到達波斯與里海。中國本土人口過多,但管理秩序井然。歐洲人驚嘆于這么龐大的人口與嚴密的國家組織;更讓人驚嘆的是,他們的歷史記載這精準。他們的歷史上溯到極古老年代,以伏羲氏作為文化傳播者和開元始祖。中國史學家將神話與史前事實也看做歷史?! ≈袊鴼v史的第一個區(qū)域,是作為黃河發(fā)源地的西北部,這里也是中國本部,后來中華帝國才向南發(fā)展到長江。據(jù)說是伏羲氏教人建筑房屋,讓他們明白四季更替,從事物物交換;他還規(guī)定了婚姻,教人養(yǎng)蠶和驅(qū)趕牛馬。中國史學家對這些創(chuàng)造的起源,說法上存在很大分歧。歷史上,一個國家形成之后,逐漸發(fā)展成大帝國,后又分裂為許多邦國,彼此頻繁開戰(zhàn),而后又形成一個“全體”。中國朝代多次變更,國內(nèi)出現(xiàn)了很多故都,如南京、北京等城市都做過國都。秦始皇修長城來防范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分天下為36郡,特別以“焚書坑儒”聞名后世。公元64年,據(jù)說當時的皇帝派一位欽差,去拜訪西方圣人。這是中國與西方的第一次聯(lián)系。中國先后接觸了韃靼人和滿洲人,并和滿洲人屢次交戰(zhàn)。滿洲人最終建立了后來的清朝。這與蒙古人1281年攻克中國沒有不同。入住中國的滿洲人也必須遵守它的法律、研究它的學術(shù)?! ∥覀儸F(xiàn)在由中國編年,轉(zhuǎn)而探討那亙古不變的憲法“精神”。我們可以從“家庭精神”中演繹出這個來?!凹彝ゾ瘛痹谶@個發(fā)展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普及。在這個發(fā)展階段,我們沒發(fā)現(xiàn)“主觀性”因素。主觀性就是個人意識的自我反省與“實體”對立。在中國,那個“普遍意志”直接對個人應該做的事發(fā)出命令。個人恭順服從,也就放棄了自己的反省與獨立。如果他不服從,就等于放棄自己的生活,將會受到懲罰。這個國家總體上缺乏主觀性因素,且臣民意見中也缺少它的基礎?!皩嶓w”簡直就是皇帝一人制定的法律所造就的意見。只有那個實體才有價值,它是非常牢固的?! 〖彝リP系更加真切地體現(xiàn)了這種命令與服從的關系。中國完全是建立在這種道德結(jié)合上的,國家的特點就是客觀的“家庭孝悌”。中國人將自己看做是屬于家庭的,同時又是國家的兒女。在家庭與國家中,中國人都缺少自己獨立的人格。中國人必須遵循的五常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 家庭義務由法律規(guī)定,對個人具有絕對的約束力。在父親進入房中時,兒子不能直接跟入或離開,必須站在門旁邊,得到父親允許才能進入或離開。兒子在父親去世后,必須守孝3年,期間不能喝酒吃肉。他必須停止手中的事務,即使是國家官員也必須在守孝期間引退,甚至剛登基的天子,3年內(nèi)也不得親政。在守孝期間,家中不得有婚嫁事宜。兒子對母親的孝敬方式,與對父親的相同。英國使臣馬戛爾尼就曾目睹已經(jīng)68歲的清朝皇帝,每天還步行到其母后那里請安,行孝禮。兒子所具有的廉潔、忠孝等德行不屬于自己,被看做是他父親的德行。有一次,宰相請皇帝為自己父親封謚號。皇帝頒發(fā)諭旨中提到的所有德行,都是兒子做的。這就是“父以子貴”的體現(xiàn)。與此相對應,子孫如果犯錯,其家長就得負責?! ≈袊酥匾暽蟠?,以便死后兒孫能按照禮節(jié)將其下葬,每年按時祭奠和掃墓。一個男子可娶數(shù)個妻子,但只有一人能做家庭主婦,凡是庶出子女都必須把父親的正室看做生母。如果妻妾都沒生兒子,那就可以領養(yǎng)他人的兒子,以接替香火,因為兒子每年必須祭掃祖墳。據(jù)說有位大臣皈依了基督教,不再按禮節(jié)祭祀他的祖先,受到親戚們的指責。父子關系中的所有繁瑣規(guī)定,也適用于兄弟之間的關系。 家族的這種關系結(jié)構(gòu),也是整個國家機構(gòu)設置的結(jié)構(gòu)?;实劬哂凶罡叩臋?quán)限,控制著整個國家,如同嚴父。所有臣民都必須崇敬他?;实蹏栏赴愕年P心和臣民的精神,構(gòu)成了一個統(tǒng)一帝國。 天子要遵循古訓來處理政事,指導全國的立法事務,因此天子沒有行使個人意志的空間。每個皇子的教育,都遵循最嚴格的規(guī)章。他們要有紀律地生活,來強健體魄;從能說話時起,就專攻學術(shù);他們的學業(yè)由皇帝親自監(jiān)督?;首觽兠磕甓家荚囈淮?,考試的結(jié)果要通告給全國百姓。中國也因此能產(chǎn)生最偉大、最優(yōu)秀的領導人。中國只有皇帝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其余的百姓沒有什么差別。只有皇族后裔與公卿后代才能享有一些特權(quán),但這是因為地位不同?! 〉诙率侵袊男姓芾?。在中國,事實上所有人都是絕對平等的,一切差別都與行政級別的高低相聯(lián)系。任何有才能的人,都能在政府中取得高位。中國所有的百姓都是沒有自由的,因此政府形式是專制主義?;实郯l(fā)布政令,任命官吏來管理政事。這些官吏分文官與武官兩類,文官品級高于武官。凡是要獲得高級官職的人,都要參加三次考試。前兩次考試成績合格的,才能參加天子出席的第三次考試。這次考試合格者,被派到翰林院中。他們要了解歷史、法律以及政府的組織與管理。官吏分為八品,天子左右的大臣是一品,各省總督是二品,依次遞降。最有學識的人在翰林院中工作。其余各部的最高官吏都從翰林院中挑選。國家在政府各部門和全國各地都派有御史,其職責是監(jiān)督政府事務和官員行為,并如實向天子報告。例如有一位御史向昏庸的君主進諫,卻遭到譴責。他再度進諫時,知難免一死,便帶著棺材去覲見皇帝,以便被殺后下葬。如果遇到饑荒、疾病、叛亂等事件,御史必須如實向皇帝稟報,并且可以隨機處理,不必等待政府命令。帝國的行政、軍事等所有事務,都有一個相應的官吏體系負責?! √熳邮侵行?,決定各種事務,國家與人民的福利都由他決定。所有行政機構(gòu)都是按照成規(guī)來運轉(zhuǎn)的。但皇帝必須充當那個積極、警醒、活潑的“靈魂”。如果皇帝不是擁有高尚的道德、勤勞的品質(zhì),那么所有都將廢弛,政府將處于麻木不仁的狀態(tài)。因為除了天子的監(jiān)督、審察外,不存在其他的合法權(quán)利或機關。官吏們的盡職盡責,不是出于榮譽心,而是因為外部命令和制裁。例如17世紀中葉,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因為個性懦弱,政府綱紀廢弛,叛亂四起。叛軍引滿清入關時,他就自殺了,還在遺書中表達了對臣民的不滿?! ≡倏粗袊姆ㄖ?。中國沒有為維護自身利益的、獨立的各階層而制定的法律,一切都來自上級的命令與監(jiān)督。所有合法關系都有律令規(guī)定。家族中長幼尊卑間的禮節(jié),都由正式的法律確定。違反這些法律的,要受到嚴懲。 通常的刑罰是鞭打。中國人所受的刑罰,就像兒童受的教訓,目的在于改過自新。兒女忤逆父母,弟弟不尊敬兄長,都要受到鞭打。如果兒子或弟弟理直氣壯地告父親或兄長施虐,那么他也要被鞭打一百下,流放3年;如果他不理直氣壯,就要受絞刑。兒子向父親動粗,要受炮烙之刑。有不貞潔行為的婦女,也會受到嚴懲。即使是最高級的官吏,如公卿、總督、皇帝寵臣,都可以受鞭打。 中國人將蓄意行為和無意行為同等看待。誤殺他人者,也要受死刑。對蓄意與無意的不同理解和處理辦法,引起中英兩國間很多沖突。假如一艘英國軍艦,認為受到中國軍隊的攻擊,而采取自衛(wèi)行動,殺死了一個中國人。中國政府也會按慣例要求處死那名殺人兇手。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會采取特殊的方法來報復自己的仇人。為了達到報復的目的,被害人不去暗殺仇人,因為殺人兇手全家都要被判處死刑,而他是自己傷害自己,以此來嫁禍給自己的仇人。因為按照法律規(guī)定,必須調(diào)查任何人自殺的原因。自殺者的仇人,就要被傳喚去受審刑訊。這樣就使責任與不負責任的情況如此糟糕,每個行動都不考慮道德因素?! ∥覀冞€須注意中國人法律關系中的所有權(quán)變更,以及與此相關的奴隸制。中國的土地收歸國有后,田租收入的九分之一要交給皇帝。秦始皇創(chuàng)立了農(nóng)奴制,他將戰(zhàn)爭掠得的土地變?yōu)樗接胸敭a(chǎn),土地上的居民也就成了農(nóng)奴。在他面前,所有人都是卑微的,因此這很容易使中國人自暴自棄,這種自暴自棄使中國人的道德狀況很敗壞,他們以撒謊、欺詐著名,朋友間相互欺騙都是正常的?! ∥覀儸F(xiàn)在講中國宗教。中國宗教不是我們所說的宗教。我們所說的宗教,指“精神”回歸自身之內(nèi),專門構(gòu)想自己的主要性質(zhì)、本質(zhì)的“存在”。人在這種情況下,就從自身與國家的關系中抽身出來,將自己從世俗權(quán)力下解放出來。中國就不是這樣,宗教沒有發(fā)展到這種程度。個人沒有獨立性,在宗教上也是依賴的,依賴各種自然現(xiàn)象,其中,最崇高的是物質(zhì)的上天?;实凼侨f民的主宰,只有他是接近上天的。作為自然主宰的“天”,可以比做我們的“上帝”。但這種關系還在中國人思想之外,因為在中國,唯一的、單獨的自我意識,就是皇帝。人與天的關系是,如果行善就可得福,如果作惡就會招災。中國宗教含有人事影響天道的巫術(shù)成分,認為人的行為絕對地影響了事情的方式。如果皇帝仁厚行善,那么上天就會開恩,就一定會有豐收年成。與“天”的關系,經(jīng)常與皇帝本人聯(lián)系,皇帝又執(zhí)行著“天”的各種職能?;实鄢蔀榛侍炫c后土的當然立法者。中國人相信五行,五行中各有一位尊神,也各有一種顏色。凡是有皇帝的朝代,都依賴一位尊神,當前的尊神是黃色。各省、州、縣,以及河流山川都有自己供奉的神。所有神靈都隸屬于皇帝。如果哪一地區(qū)發(fā)生災異,那里的神靈就會像官員一樣被革職。神靈的廟宇數(shù)不勝數(shù),里面住著不嫁娶的尼姑與和尚。百姓遇到災禍,就要同他們商量。中國人選擇房基或墳地時,都要請教陰陽家。《易經(jīng)》對此規(guī)定了各種基本形式與范疇,被稱為“命書”。中國人試圖用巫術(shù)來解釋偶發(fā)事件或現(xiàn)實,這表明他們沒有精神性?! ≈袊茖W的形式,與缺乏真正的主觀性相聯(lián)系。科學在中國是很受重視的,政府還公開贊揚與提倡。翰林院中的翰林都是皇帝親自考核的,住在宮中,擔任秘書、國史編修、物理或地理學家等職。乾隆是近代因重視科學知識著名的皇帝,他本人的著作甚豐,還匯編刊印了歷代要籍?! 「鞣N科學都得到尊重與提倡,但也缺少主觀性和將科學作為理論研究的興趣。這里沒有自由、理想和精神的王國。所謂科學只是經(jīng)驗性的,以適應國家與個人需要的“實用”為主。中國文字是科學發(fā)展的一大障礙。中國有“口頭文字”與“書寫文字”?!皶鴮懳淖帧币苑杹肀硎居^念。這得到了萊布尼茨的贊同。但實際情形與此相反。中國的語言與文字分離,因此文字不完善。他們的“口頭文字”是由大量單音字組成的,這些字母常常包含不止一種意義。將意義區(qū)分清楚的唯一方法是,上下文聯(lián)系、重讀與發(fā)音。學習中國文字,須學習幾千種符號。實際生活中必須的符號有9535個,加上最近創(chuàng)造的,有10516個。據(jù)計算,共有80000或90000個文字?! ≈劣诳茖W本身,對中國人來講,歷史只包含純粹確定的事實,并非對事實的意見或理解。中國人也有哲學。他們承認的基本原則是“道”,即一種理性,道是天地之本、萬物之源。老子的《道德經(jīng)》最受人尊崇。道士是以研究這些著作為專業(yè)的,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提出含有神秘成分的觀點。相比之下,我們更熟悉孔子的著作??鬃又髦杏泻芏嗾_的道德箴言,但其思想表達往往用語重復和迂回,較難理解。中國以前在數(shù)學、物理學和天文學上享有盛名,但現(xiàn)在落后很遠了。中國人很早就知道了磁鐵和印刷術(shù),但他們不知道怎樣利用。就印刷術(shù)來講,他們依然把文字刻在木塊上,然后印刷,不知有活版印刷。他們雖精通計算,但還不知道數(shù)學這門學科的最高形態(tài)。他們觀測和記錄了一些日食、月食,但還不能形成天文學這門科學。他們將歐洲的望遠鏡當做裝飾品,而不知如何利用。中國人一個普遍的民族性是,模仿技術(shù)十分高明。這種模仿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與藝術(shù)上。中國人過于自大,不屑于向歐洲人學習,歐洲人被他們看做被迫遠離家鄉(xiāng)、出外謀生的乞丐。 上面敘述了中國人民族性的各個方面。它的顯著特點是,屬于“精神”的一切,都離他們很遠。這包括理論與實踐方面的倫理、道德、情緒、宗教、科學和藝術(shù)。中國人將自己與人類看得十分卑微,只有馴服聽命的意識?! 〉诙∮《取 ∨c中國一樣,印度是既古老又近代的;它向來是靜止、固定的,經(jīng)歷了完全封閉的發(fā)展。與中國不同,印度是狂想與敏感的地區(qū)。它在原則上的進步體現(xiàn)在:印度具有主觀性和“絕對存在”的一般統(tǒng)一性,或“有限存在的理想主義”。但這只是想象方面的“理想主義”。這種想象從“有限存在”中取出了“原始”與“物質(zhì)”,但將一切都變成了純粹“想象”的東西?!吧系邸笔窃诨秀钡膲裘聽顟B(tài)中,這也是無限“精神”的夢寐?! ∨杂蟹N特殊的美,潔白的面孔上帶著淺淺的紅色。這是細致的紅色,好像是發(fā)自精神內(nèi)部的噓氣。這種美在印度世界中體現(xiàn)得最可愛。這是種無力的美,所有尖銳的矛盾都消失在其中,只呈現(xiàn)出感覺和靈魂。在這種靈魂中,自由精神的死亡是清晰可見的?! ∥覀兎Q印度的原則是“夢寐”狀態(tài)中的“精神”,就須確定它的性質(zhì)。在夢寐狀態(tài)中,不存在個人與全體的分離,“精神”不再為了自身存在而與外界相區(qū)別,外界與個人的分離消失了。夢寐的印度人,是有限的、個別的,同時也是神圣的?!捌毡榈姆荷裾摗笔怯《热藢κ挛锏囊娊?,但這是“想象”的,而非“思想”的泛神論。每個感官材料與內(nèi)容,只是被粗暴地提取、運送到“普遍”、“無限”的領域中去。有限的東西因此喪失了存在與穩(wěn)定性,一切理智也就消失了。相反,“神圣的事物”由于本身的變化無常、形式卑微,就墮落了,因此“神人同形”觀念就不是特別重要的了。“神圣的事物”被貶低到卑賤、麻木的地位。事物被剝奪了理智和有限、穩(wěn)定的因果聯(lián)系。
編輯推薦
《經(jīng)典通讀》:一套將經(jīng)典學術(shù)巨著進行全新通俗化編譯的叢書,旨在引領讀者輕松快速閱讀學術(shù)經(jīng)典,從而普及對人類影響深遠的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名家名著。 《歷史哲學》:自問世以來,學術(shù)界公認為進入和研究黑格爾哲學系統(tǒng)的入門書籍。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