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4-01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朱光潛 頁數(shù):142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談美書簡》是朱先生八十二歲高齡的暮年之作,初版于1980年。這是一本小書,總共只有七八萬字,由十三封書信結集而成。在《談美書簡》中,朱先生以親身的經(jīng)驗,談到了許多治學為人的道理。對于怎樣開展學術工作,他教導說:“我們干的是科學工作,是一項必須實事求是,玩弄不得一點虛假的艱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阻礙和干擾的勇氣……是敷敷衍衍、蠅營狗茍地混過一生呢?還是下定決習,做一點有益于人類文化的工作呢?立志要研究任何一門科學的人首先都要端正人生態(tài)度,認清方向,要‘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
作者簡介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國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1925年起先后赴英、法等國學習,獲博士學位。1933年回國,歷任北京大學、四川大學、武漢大學教授。畢業(yè)從事美學教學與研究工作。重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西方美學史》、《悲劇心理學》等,并有多種美學譯著行世。
書籍目錄
一 代前言:怎樣學美學?二 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還是從抽象概念出發(fā)?三 談人四 關于馬克思主義與美學的一些誤解五 藝術是一種生產勞動六 沖破文藝創(chuàng)作和美學中的一些禁區(qū)七 從生理學觀點談美與美感八 形象思維與文藝的思想性九 文學作為語言藝術的獨特地位十 浪漫主義和現(xiàn)實主義十一 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十二 審美范疇中的悲劇性和喜劇性十三 結束語:“還須弦外有余音”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正路并不一定就是一條平平坦坦的直路,難免有些曲折和崎嶇險阻,要繞一些彎,甚至難免誤人歧途。哪個重要的科學實驗一次就能成功呢?“失敗者成功之母”。失敗的教訓一般比成功的經(jīng)驗更有益。現(xiàn)在是和諸位談心,我不妨約略談一下自己在美學這條路上是怎樣走過來的。我在一九三六年由開明書店出版的《文藝心理學》里曾寫過這樣一段“自白”: 從前我決沒有夢想到我有一天會走到美學的路上去。我前后在幾個大學里做過十四年的大學生,學過許多不相干的功課,解剖過鯊魚,制造過染色切片,讀過藝術史,學過符號邏輯,用過薰煙鼓和電氣反應儀器測驗過心理反應,可是我從來沒有上過一次美學課。我原來的興趣中心第一是文學,其次是心理學,第三是哲學。因為歡喜文學,我被逼到研究批評的標準,藝術與人生,藝術與自然,內容與形式,語文與思想等問題;因為歡喜心理學,我被逼到研究想象與情感的關系,創(chuàng)造和欣賞的心理活動,以及文藝趣味上的個別差異;因為歡喜哲學,我被逼到研究康德、黑格爾和克羅齊諸人的美學著作。這樣一來,美學便成為我所歡喜的幾種學問的聯(lián)絡線索了。我現(xiàn)在相信:研究文學、藝術、心理學和哲學的人們如果忽略美學,那是一個很大的欠缺。 事隔四五十年,現(xiàn)在翻看這段自白,覺得大體上是符合事實的,只是最后一句話還只顧到一面而沒有顧到另一面。我現(xiàn)在(四五十年后的今天)相信:研究美學的人如果不學一點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那會是一個更大的欠缺。 為什么要作這點補充呢?因為近幾十年我碰見過不少的不學文學、藝術、心理學、歷史和哲學,也并沒有認真搞過美學的文藝理論“專家”,這些“專家”的“理論”既沒有文藝創(chuàng)作和欣賞的基礎,又沒有心理學、歷史和哲學的基礎,那就難免要套公式,玩弄抽象概念,你抄我的,我抄你的,以訛傳訛。這不但要坑害自己,而且還會在愛好文藝和美學的青年朋友們中造成難以估計的不良影響,現(xiàn)在看來還要費大力,而且主要還要靠有覺悟的青年朋友們自己來清除這種影響。但我是樂觀的,深信美學和其他科學一樣,終有一天要走上正軌,這是人心所向,歷史大勢所趨。 過去心理學只把視、聽、嗅、味、觸叫做“五官”,每一種器官管一種感覺。馬克思把器官擴大到人的肉體和精神兩方面的全部本質力量和功能。五官之外他還提到思維,意志,情感氣器官的功用不僅在認識或知覺,更重要的是“占領或掌管人類的現(xiàn)實界”的“人類現(xiàn)實生活的活動”。這就必然要包括生產勞動的實踐活動,其中包括藝術和審美活動。各種感官都是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由實踐經(jīng)驗逐漸形成的?!案鞣N感官的形成是從古到今全部世界史的工作成果”。 舉聽覺為例,馬克思說過: 正如只有音樂才能喚醒人的音樂感覺,對于不懂音樂的耳朵,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就不是它的對象, 因為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本質的表現(xiàn)。 這兩句極簡單的話解決了美和美感以及美的主觀性或客觀性的問題。上句說音樂美感須以客觀存在的音樂為先決條件,下句說音樂美也要靠有“懂音樂的耳朵”這個主觀條件。請諸位想一想:一、美單是主觀的,或單是客觀的嗎?二、美能否離開美感而獨立存在呢?想通了這兩個問題,許多美學上的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朋友們: 前此我們已屢次談到,研究美學不能不懂點藝術,否則就會變成“空頭美學家”,摸不著美學的門。藝術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它有哪些門類?各門藝術之間有什么關系和差別?這些都是常識問題,但是懂透也頗不易。 “藝術” (art)這個詞在西文里本義是“人為”或“人工造作”。藝術與“自然”(現(xiàn)實世界)是對立的,藝術的對象就是自然。就認識觀點說,藝術是自然在人的頭腦里的“反映”,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就實踐觀點說,藝術是人對自然的加工改造,是一種勞動生產,所以藝術有“第二自然”之稱。自然也有“人性”的意思,并不全是外在于人的,也包括人自己和他的內心生活。人對自然為什么要加工改造呢?這問題也就是人為什么要勞動生產的問題。答案也很簡單,勞動生產是為著適應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并且不斷地日益改善和提高人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切藝術都要有一個創(chuàng)造主體和一個創(chuàng)造對象,因此,它就既要有人的條件,又要有物的條件。人的條件包括藝術家的自然資稟、人生經(jīng)驗和文化教養(yǎng);物的條件包括社會類型、時代精神、民族特色、社會實況和問題,這些都是需要不斷加工改造的對象;此外還要加上用來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例如木、石、紙、帛、金屬、塑料之類材料,造形藝術中的線條和顏色,音樂中的聲音和樂器,文學中的語言之類媒介)。所以藝術既離不開人,也離不開物,它和美感一樣,也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體。藝術和社會都在不斷變化和改革中,經(jīng)歷著長期歷史發(fā)展的過程。關于藝術的這些基本道理我們前此在學習馬克思的《經(jīng)濟學一哲學手稿》和《資本論》、恩格斯的《自然辯證法》等經(jīng)典著作的有關論述中已略見一斑了。 最常見的藝術門類是詩歌、音樂、舞蹈(三種在起源時是統(tǒng)一體),建筑、雕刻和繪畫(合稱“造形藝術”),戲劇、小說以及近代歌劇、啞劇和電影劇之類綜合性藝術。這些藝術之間的分別和關系,自從萊辛的《拉奧孔》問世以來,一直是西方美學界研究和討論的問題。德國美學家們一般把藝術分為“空間性的”和“時間性的”兩大類。屬于空間藝術的有建筑、雕刻和繪畫,其功用主要是“狀物”,或寫靜態(tài),描繪在空間中直立和平鋪并列的事物形狀;所涉及的感官主要是視覺,所用的媒介主要是線條和顏色。屬于時間藝術的主要有舞蹈、音樂、詩歌和一般文學,其功用主要是敘事抒情,寫動態(tài),描繪在時間上先后承續(xù)的事物發(fā)展過程,所涉及的感官較多,音樂較單純,只涉及聽覺和節(jié)奏感中筋肉運動感覺,舞蹈、詩歌和一般文學則視覺、聽覺和筋肉運動感覺都要起作用。時間藝術在所用的媒介方面有一個值得重視的差異,這就是其他各種藝術的媒介如聲音、線條、色彩之類都是感性的,即可憑感官直接覺察到的;至于文學則用語言為媒介,而語言中的文字卻只是代表觀念的一種符號,本身并無意義,例如“人”這一觀念,各民族用來代表它的文字符號各不相同,英文用man,法文用homme,德文用Mensch,單憑這種文字符號并不能直接顯出“人”的感性形象,只能顯出“人”的觀念或意義,所以語言這種媒介不是感性的而是觀念性的,也就是說,語言要通過符號(字音和字形)間接引起對事物的觀念。這個分別黑格爾在他的《美學》里也經(jīng)常提到。這個分別就是使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具有獨特地位的首要原因。 其次一個原因是各種藝術都要具有詩意。 “詩”(poetry)這個詞在西文里和“藝術”(art)一樣,本義是“制造”或“創(chuàng)作”,所以黑格爾認為詩是最高的藝術,是一切門類的藝術的共同要素。維柯派美學家克羅齊還認為語言本身就是藝術,美學實際上就是語言學。各門藝術雖彼此有別,畢竟有基本共同點。例如萊辛雖嚴格區(qū)分過詩和畫的界限,我國卻很早就有詩畫同源說。大詩人往往同時是大畫家,王維就是一個著例,蘇軾說過:“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碧K軾本人就同時擅長詩和畫。在起源時詩歌、音樂和舞蹈本是三位一體的綜合藝術,后來雖分道揚鑣,仍是藕斷絲連,例如在近代歌劇和電影劇乃至民間曲藝里,語言藝術都還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這些都足以見出文學作為語言藝術所占的獨特地位。 朋友們: 諸位來信有問到審美范疇的。范疇就是種類。審美范疇往往是成雙對立而又可以混合或互轉的。例如與美對立的有丑,丑雖不是美,卻仍是一個審美范疇。討論美時往往要聯(lián)系到丑或不美,例如馬克思在《經(jīng)濟學一哲學手稿》里就提到勞動者創(chuàng)造美而自己卻變成丑陋畸形。特別是近代美學中丑轉化為美已日益成為一個重要問題。丑與美不但可以互轉,而且可以由反襯而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我們在第二封信里就已舉例約略談到丑轉化為美以及肉體丑可以增加靈魂美的問題。這還涉及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差別和關系的問題。對這類問題深入探討,可以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的理解。 美與丑之外,對立而可混合或互轉的還有崇高和秀美以及悲劇性與喜劇性兩對審美范疇。既然叫做審美范疇,也就要隸屬于美與丑這兩個總的范疇之下。崇高(亦可叫做“雄偉”)與秀美的對立類似中國文論中的“陽剛”與“陰柔”。我在舊著《文藝心理學》第十五章里曾就此詳細討論過。例如狂風暴雨、峭巖懸瀑、老鷹古松之類自然景物以及莎士比亞的《李爾王》、米琪爾安杰羅的雕刻和繪畫、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屈原的《離騷》、莊子的《逍遙游》和司馬遷的《項羽本紀》、阮籍的《詠懷》、李白的《古風》一類文藝作品,都令人起崇高或雄偉之感。春風微雨、嬌鶯嫩柳、小溪曲澗荷塘之類自然景物和趙孟頫的字畫、《花間集》、《紅樓夢》里的林黛玉、《春江花月夜》樂曲之類文藝作品都令人起秀美之感。崇高的對象以巨大的體積或雄偉的精神氣魄突然向我們壓來,我們首先感到的是勢不可擋,因而驚懼,緊接著這種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偉對象的高度而鼓舞振奮,感到愉快。所以崇高感有一個由不愉快而轉化到高度愉快的過程。一個人多受崇高事物的鼓舞可以消除鄙俗氣,在人格上有所提高。至于秀美感則是對嬌弱對象的同情和寵愛,自始至終是愉快的。剛柔相濟,是人生應有的節(jié)奏。崇高固可貴,秀美也不可少。這兩個審美范疇說明美感的復雜性,可以隨人而異,也可以隨對象而異。 ……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言 袁行霈“大家小書”,是一個很俏皮的名稱。此所謂“大家”,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書的作者是大家;二、書是寫給大家看的,是大家的讀物。所謂“小書”者,只是就其篇幅而言,篇幅顯得小一些罷了。若論學術性則不但不輕,有些倒是相當重。其實,篇幅大小也是相對的,一部書十萬字,在今天的印刷條件下,似乎算小書,若在老子、孔子的時代,又何嘗就小呢? 編輯這套叢書,有一個用意就是節(jié)省讀者的時間,讓讀者在較短的時間內獲得較多的知識。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補習,遂成為經(jīng)常的需要。如果不善于補習,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今天補這,明天補那,效果未必很好。如果把讀書當成吃補藥,還會失去讀書時應有的那份從容和快樂。這套叢書每本的篇幅都小,讀者即使細細地閱讀慢慢地體味,也花不了多少時間,可以充分享受讀書的樂趣。如果把它們當成補藥來吃也行,劑量小,吃起來方便,消化起來也容易。 我們還有一個用意,就是想做一點文化積累的工作。把那些經(jīng)過時間考驗的、讀者認同的著作,搜集到一起印刷出版,使之不至于泯沒。有些書曾經(jīng)暢銷一時,但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容易得到;有些書當時或許沒有引起很多人注意,但時間證明它們價值不菲。這兩類書都需要挖掘出來,讓它們重現(xiàn)光芒??萍碱惖膱D書偏重實用,一過時就不會有太多讀者了,除了研究科技史的人還要用到之外。人文科學則不然,有許多書是常讀常新的。然而,這套叢書也不都是舊書的重版,我們也想請一些著名的學者新寫一些學術性和普及性兼?zhèn)涞男詽M足讀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大家小書”的開本不大,讀者可以揣進衣兜里,隨時隨地掏出來讀上幾頁。在路邊等人的時候、在排隊買戲票的時候,在車上、在公園里,都可以讀。這樣的讀者多了,會為社會增添一些文化的色彩和學習的氣氛,豈不是一件好事嗎? “大家小書”出版在即,出版社同志命我撰序說明原委。既然這套叢書標示書之小,序言當然也應以短小為宜。該說的都說了,就此擱筆吧。
編輯推薦
《談美書簡》不是一本普通的小書,而是一位美學老人追求真理的寶貴成果,是對后輩學人語重心長的美學諍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