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壽星養(yǎng)生檔案

出版時間:2003-9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占才強  

內容概要

本書不同于當前許多健康科普書的特色是:它是一本生動的壽星養(yǎng)生紀實書。書中每一位壽星的養(yǎng)生紀實都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又都有共同的精彩核心,就是健康的四大基石。個性中有共性,共性中又異彩紛呈,真是美不勝收。每個故事有情節(jié)、有講解、有評議,娓娓道來,更令人難以忘懷。它不但給人知識,更給人智慧和啟迪。本書把健康的理念和四在基石變成活生生的日常生活,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使人一看就懂,一懂就用,讀來興趣盎然。

書籍目錄

1  很會照顧自己2  寬厚仁慈心腸好3  非熱不食4  快樂使心靈年輕5  子孝孫賢親情暖6  坦然面對困難7  與人為善心向佛8  青菜豆腐保平安9  杜絕不良嗜好10  長壽在于生活方式11  特別愛干凈12  勞動就是最好的鍛煉13  不過分操心和憂愁14  把勞動當作享受15  喜愛越劇的“老小孩兒”16  在生活細節(jié)上講究衛(wèi)生17  “甩手法”和“自由拳”18  生活規(guī)律,心態(tài)豁達19  保持了40年的良好習慣20  每天泡腳、摳腳板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106歲的費桐藻是目前武漢市武昌區(qū)福利院年齡最長,也是最有名的老人了。連她自己都不記得上過多少回報紙、多少次電視了。每次在電視上看見自己,或護理員讀報念到關于自己的消息時,她都會驕傲地問旁人:“你看見我上電視沒?”“你看見我上報沒?”所以對于我們的突然造訪,老人沒有一絲的恐慌和反感。倒是老人家得體的語言、爽朗的笑聲,讓我們感受到悠悠歲月賦予老人深厚的人生底蘊。    四年婚姻生活  半世人生孤獨    1897年11月15日,費婆婆出生于湖北沔陽縣(現在的仙桃市)一個普通農家。她年輕時家境貧寒,又值社會動蕩,因而沒有上過學堂。困苦中長大的她也沒什么特別的生活夢想,過著很平淡的日子。據費婆婆依稀回憶,在她24歲時,按照當地農村的風俗,她嫁給了一個湯氏青年。湯家原來開雜貨店,因生意虧本,生活越來越拮據。結婚四年后,丈夫得了肺病,無錢醫(yī)治,不久便離開了人世。    她生育了兩個兒子,小兒子在1歲左右時得肺病而死。她和大兒子相依為命,雖然得到了兄長們的資助,但生活還是十分艱難。更不幸的是大兒子20歲剛出頭,就在抗日戰(zhàn)爭中被日本人的飛機炸死了。此后老人一直未嫁,過著獨身生活。    其間,費婆婆曾被接回娘家,替哥哥帶孩子。費婆婆愛孩子,在娘家的日子雖苦雖累,但過得開開心心。婆家后來派人來接她回家,她不愿意,就這樣費婆婆和她哥哥一家人一直生活在一起。    在近40歲的時候,費婆婆和娘家人一起來到武漢,并長期定居下來。在武漢居住的大半生的歲月里,費婆婆一直保持著從小養(yǎng)成的勤勞習慣,做家務、帶孩子,任勞任怨。費家?guī)状?,從侄子到侄孫子,甚至到侄重孫,她都帶過。    費婆婆善良純樸,她慈母般的愛著、關懷著費家的孩子們,使他們覺得她可親可敬,與她的感情很深?,F在孩子們都大了,也都有了自己的事業(yè),但他們還是沒有忘記老人曾經給予他們的關愛,逢年過節(jié),都會來看望老人,和老人聊聊天,嘮嘮家常。      馬婆婆的長壽有遺傳因素,當陳清鎖肯定地告訴我仰時,我們頗感興趣,很想知道一下馬婆婆一家長壽的家史。    馬婆婆的父親是什么時候去世的,家人已記不太清楚了,只記得她母親是在80多歲去世的,應該說還是比較長壽的。還有一位長壽的姐姐,身體一直都不錯,活到了95歲。老人還有一位姑母,也稱得上是一位百歲老人,活了99歲。老人的上輩和同輩都有長壽的歷史,據我們的觀察,晚輩也大有長壽的趨勢。和我們一直聊天的兒子陳清鎖已經65歲了,但看起來最多只有50多歲的樣子,氣宇軒昂、身材魁梧、體態(tài)微胖,頭發(fā)整齊地向后梳著,而且頭發(fā)還是烏黑的,只夾著幾根白發(fā),從外面根本看不見,要扒開頭發(fā)才能看見幾根。雖然已進入老齡,但聲音洪亮,說起話來侃侃而談,我們也忍不住地贊嘆他的健康。老人的媳婦也打趣地說:“他的學生都說他像個如來佛?!?   母親的長壽給了兒子很大的啟示:人最重要的是身體,要珍惜自己的身體,要養(yǎng)好自己的身體。現在陳清鎖堅持每天鍛煉身體。早上起床后,去美麗寬敞的音樂學院里散步,時間大約一個半小時左右。散步時,還一邊伸伸手,彎彎腰,甩甩腿。他說這樣對身體很有益。           晚輩孝順老人  老人疼愛晚輩    馬婆婆現在是五世同堂,全家大小算起來共有86人,經常在一起生活的只有馬婆婆、兒子、兒媳,其他的晚輩因為工作的關系,要逢年過節(jié)才能聚到一起。    我們采訪的時候一直都是在和馬婆婆的兒子攀談,兒媳婦吳金桃熱情地招待我們后,就忙著照看外孫女去了。問起晚輩是怎么照顧馬婆婆的,兒子陳清鎖首先說,母親和他住在一起,媳婦就承擔了照顧婆婆的責任,母親活這么長是和媳婦的細心照顧分不開的。媳婦吳金桃沒有工作,在家里做家務,相夫教子,家里活兒大都落在了她的肩上,馬婆婆也就相對清閑了很多。當然,牙齒和舌頭也有打架的時候,婆媳之間如果發(fā)生了什么摩擦,做媳婦的總是“忍”字當先,不與之計較,她們一起和和睦睦地走過了幾十年。    兒子陳清鎖對母親的照顧就更不用說了,“父親去世得早,母親一個人把幾個孩子拉扯大不容易。”從他的言語中可以看出他對母親的敬和愛。大到病時四處求醫(yī),小到母親的生活起居,陳清鎖對母親都是呵護有加。他說母親很能干,這么多年能挺過來不容易,這些都是兒子發(fā)自內心的對母親樸實的贊美。    他還告訴我們,1998年母親生病的時候,睡在床上不吃不喝,他就天天守在母親身邊。本來平時喜歡打牌的他也不再玩了,每天晚上都要起來三四次,給母親沖麥片粥喝。      余婆婆的長壽是否得自家庭的遺傳,張壽清說母親上一輩的情況他不太了解,但在記憶里與母親同輩的并沒有特別長壽的人,他們去世得都比較早,長壽應該與遺傳因素沒有多大關系。余婆婆的丈夫也去世得比較早。據張壽清回憶,父親張運銳是59歲時去世的,從年齡上說應該也不能算是長壽的。    張壽清分析,母親長壽應該與她生活規(guī)律有很大關聯。余婆婆睡覺很有講究,只睡繃床,從不睡席夢思一類的軟床,墊棉被不墊鴨絨被;一般是天黑了就睡,天一亮就起床,而且只要天氣不是很冷,她起床后總會出門去轉一轉,余婆婆進食也很正常,從來不挑食,也從來不飽一頓饑一頓,喜歡喝白開水,從來不喝飲料,也不喝保健晶;夏天不吹空調,最熱的時候,只是吹一下電扇,吹的時間也不長,以免受涼,余婆婆還很愛干凈,不管冬夏都要洗澡,而且非得用熱水擦身。正是這些簡單的、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規(guī)律,促成了余婆婆健康的體魄。    胡國斌還講,老人在腳沒摔傷之前,上下樓都不要別人扶。有一次社區(qū)內搞一個老年人的活動,已經百歲的余婆婆作為社區(qū)內年紀最大的老人參加了這次活動,送她回家上樓時,她不許別人扶,對幫她的人說:“不要扶我,我自己可以上去的?!?   張壽清說:“母親在摔傷前一直過著十分有規(guī)律的生活,這是她身體健康的重要保障?!庇嗥牌诺纳铍m然很恬淡,但是身體一直很好,有一次張壽清一個做醫(yī)生的朋友來給她檢查身體,檢查結束后他半開玩笑地對張壽清說:“你老母親的健康狀況比你還要好得多呢!”張壽清深有感觸地說:“規(guī)律的生活、合理的飲食對健康起的作用真是太大了?!?   于婆婆的高壽,是否繼承了家族的長壽遺傳因子?這也是我們關心的一個問題。    孫宏沅說,這方面的因素很難說,從他所了解的情況看可能性并不大。于婆婆的娘家高齡老人不多,她的父親、哥哥和妹妹離開人間都比較早,倒是她的母親活了很長,多長記不清楚了。婆家有高齡的老人,她的婆婆是98歲高齡去世的,婆家所在的村高齡者也很多。但婆家的長壽“基因”顯然不會遺傳到母親身上。于婆婆的丈夫也屬于高壽,是20世紀80年代離開人世的,活了80多歲。    孫宏沅認為,母親的長壽更多的還是個人生活方式的原因。讓他感觸最大的是母親心情比較愉快。她從來都是開朗、樂觀的,外界紛繁復雜的事情她不關心,也影響不到她。她始終過著常年如一日的、屬于她自己的生活。    孫宏沅說,他經常拿母親頭上出現的黑發(fā)開玩笑,說“您不用擔心,您返老還童了,還能再活一輩子尸她聽了笑嘻嘻的。母親有時也會和他開玩笑地說:“我這么老了,還不死,你們買毒藥把我毒死算了。”但孫宏沅發(fā)現,實際上老人也怕死。2002年冬天,她端著腳盆到廁所倒洗腳水時,不小心了一跤,雖然沒事,但有兩個禮拜她再也沒有自己去倒水。孫宏沅說:“她曉得摔的后果!”               一輩子極少患病  夏天不呆空調房    孫宏沅說,母親一生身體健康,從沒得過大病,連感冒這樣的小病也很少患。自從搬到現在居住的地方后,記憶中好像一直沒生病。以前偶爾咳嗽、發(fā)燒,讓她吃藥堅決不吃,吊針更是不打,過個三五天后自然而然也就好了,母親的抗病能力很強。    只有大約1970年前后,老人的身體曾出現過一次意外,讓孫宏沅一家擔心不小。那天,母親一個人到解放公園去玩,回來后就不行了,全身出汗,躺在床上幾近休克。孫宏沅趕緊請采了醫(yī)生。醫(yī)生看于婆婆的脈搏跳得很微弱,心臟快停止跳動,近4個小時一動不動,便對孫宏沅說:“你們?yōu)槔咸珳蕚浜笫掳?”誰知,睡了4個多小時后,于婆婆竟蘇醒過來了。在孫宏沅的記憶中,母親僅此一次算是“大病”,其實當時檢查也沒有確診到底患的是什么病。    從那以后,于婆婆落下了一個罵人的毛病。    那時孫宏沅一家曾和別人一起住團結戶,母親有事無:事常罵隔壁的一家人,于是家人懷疑她患了神經病。后來送到精神病醫(yī)院,經醫(yī)生檢查,母親什么問題也沒有。從此,只要有人提到醫(yī)院,她就很害怕,也不愿意吃藥。家人拿她沒有辦法。后來只要她罵人,孫宏沅就將鎮(zhèn)靜劑化在她喝水的杯里,給她喝,喝后讓她睡覺。不久,她知道了杯中水有藥,便將杯子反扣著,喝水時用碗,堅決不用杯子了。    搬到長江日報路的15年里,于婆·婆沒有生過病。街道派的醫(yī)生來為她檢查身體后說:“這個老太太雖然90多歲了,但身體很好,一點毛病都沒有?!?   現在于婆婆101歲了,孫宏沅沒有發(fā)現她有什么病。她不但沒病,還像一些年輕人一樣,不怕冷、不怕熱。冬天,她只用一個暖壺暖腳,以前用過電熱毯,但自從電熱毯被燒了一個洞后,她就再也不要了;夏天武漢很熱,但她堅持不進空調房。她曾進去過一次,不過很快就出來了,說里面太冷受不了,空氣也不好,還是吹電風扇舒服一些!    于婆婆歲數大了后,孫宏沅到南京出差時給她買了一枝拐杖,后來又在武漢給她買了兩枝,但她用得很少,只是偶爾下樓時才用一下。如今,有兩年多沒下樓了,拐杖也就一直閑置著。    汪琪芬說,外婆的心態(tài)還是比較平和的,她待人處事熱情和氣,喜歡和別人聊天。于婆婆是特熱心的那種人,見到別人有什么事都想幫忙,哪怕別人端個東西都要上去幫忙,因此,大家都很喜歡她。不過,于婆婆的自尊心很強,有時候很倔,加上人又比較直爽,有時候不順心或者悶得慌了,也會發(fā)發(fā)脾氣,發(fā)完了,人也平靜了。“凡事悶在心里,人會悶壞的。”這是于婆婆一貫的觀點。    于婆婆年紀大了,有時候記憶也會有些含糊,以前她還問問晚輩的工作學習情況,現在已經很少操心了,就是比較想念孫子,總會在嘴邊念叨著。汪琪芬笑著說,外婆有點重男輕女的思想呢!    我們好奇地問起老人家的身世。于婆婆于1902年9月22日出生于江蘇鎮(zhèn)江。小時候家庭比較富裕,曾上過學,思想解放,放了自小纏著的小腳。于婆婆共有三子一女。汪琪芬說,由于放心不下體弱多病的女兒(即汪的母親),外婆在50年代初期就和女兒一起在武漢定居。從此和丈夫分居,直到丈夫去世,也就是大半輩子過著獨身的生活。由于汪琪芬的母親去世得早,所以她對外婆以前的事知道得并不多。她說外婆幾乎沒有講過以前的事,但外婆曾很自豪地說她受過很高的教育,是數學家華羅庚的同學。于婆婆待人禮貌,很有知識分子的氣質。從這點來看,她的確受過良好的教育。    于婆婆在家住著的時候,晚上的娛樂是看電視。凡是江南女子沒有不喜歡越劇的,于婆婆也不例外。那溫婉動人的唱腔,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總能喚起人們心底最溫馨的回憶。有一段時間電視里播放越劇《紅樓夢》,于婆婆每天晚上都會搬張凳子坐在電視機前,興致勃勃地看完才睡覺,一集都沒落下過。于婆婆喜歡看戲,尤其是有文化底蘊的諸如《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類的文戲。這和于婆婆早年所受的教育是分不開的。不過,汪琪芬說,外婆只是喜歡看,從沒有聽她唱過,這也許與家庭教育有關。那時富人家的小姐唱戲畢竟不成體統(tǒng),或是怕晚輩們笑話,不好意思罷了。但是我們想,這臺詞、這樂曲大概早已深深地刻在老人的心里,每每想起,就會勾起她甜蜜的回憶吧!    人們都說老小、老小,越老越小。我們眼前的這位于婆婆,也是一位這樣“老小”的可愛老人。她很會自娛自樂,還時常向管理員撒撒嬌,開玩笑地稱管理員為“阿姨”、“奶奶”。大家和和氣氣,笑作一團。當我們拿出報紙時,于婆婆還認出了報紙的刊頭,小孩一樣無邪地笑了起來。張護理員告訴我們,平時,老人興致好時,看到別人拿著書報,還會嚷嚷著:“你們考考我呀!”有時,于婆婆看到一些大幅標語,能看見的字,她就會念出來,看著別人或驚奇或羨慕的眼光,她便會很開心、很自豪。畢竟,在她這個年齡的人,識字的不多。    汪琪芬說,別看老人平時好說話,脾氣可拗著呢。年紀大了后,更是倔強得不得了。要是有什么事做得不順她的心意,她就會鬧別扭。要不就沖著你大叫,把自己的不滿沖你喊出來,要不干脆就不理你,不過這種情況比較少。老人是個直性子,有什么話就會說出來,很少會憋在心里。這種性格,對老人的長壽無疑會有很大的影響。    ……

媒體關注與評論

序21世紀,高新科技的發(fā)展一日千里,每天都有新的奇跡,但最引人注目的亮點卻是“健康新觀念”——健康快樂100歲,天天都有好心情。    健康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有了健康就有希望,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健康是1,其余都是0。這個真理已成為人們的共識。關注健康,自己少受罪,兒女少受累,節(jié)省醫(yī)藥費,造福全社會,何樂而不為呢?    人類的生命之樹是120歲,但當今世界人口平均壽命不足70歲,什么原因呢?前世界衛(wèi)生組織總干事中島宏博士指出:“許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無知?!辈⒄f:“不要死于愚昧,不要死于無知。”    本書不同于當前許多健康科普書的特色是:它是一本生動的壽星養(yǎng)生紀實書。書中每一位壽星的養(yǎng)生紀實都是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各不相同,各有特色,但又都有共同的精彩核心,就是健康的四大基石。個性中有共性,共性中又異彩紛呈,真是美不勝收。每個故事有情節(jié)、有講解、有評議,娓娓道來,更令人難以忘懷。它不但給人知識,更給人智慧和啟迪。本書把健康的理念和四大基石變成活生生的日常生活,就發(fā)生在我們的身邊,使人一看就懂,一懂就用,讀來興趣盎然。壽星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他們和諧的家庭、開闊的心胸、善良的心地,處處給人留下感悟和啟示。    健康不是坐而論道,健康是一點一滴的行動。只有做到知、信、行的統(tǒng)一或聞道、悟道、行道的統(tǒng)一才能收到實效。因此,這本書光讀一讀是不夠的,還要想一想,做一做。因為讀了,只是知道了,這是需要的;想了,就有了感悟,這是必要的;做了,就有了行動,有了效果,這才是最重要的。一位哲人講過:“實際行動的一步勝過一打綱領?!?   什么時候開始做呢?要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從今天做起。因為許多疾病都是起源于少年,植根于青年,發(fā)展于中年,發(fā)病于老年,而衰老也是一樣。因此,未雨綢繆,“上醫(yī)治未病”,才是上策。    許多人憧憬健康,但平時都無視健康,他們把金錢看得重于健康,因而透支健康,濃縮生命,不到半百,已是未老先衰。他們忘了,生命和時間一樣,是一條單行線,猶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奔流到海,永不復返,而金錢卻是可以千金散盡還復來。讀讀書中百歲老人的真實故事吧,它將給人們留下許多耐人尋味的思考。    最后,筆者有一服“四君子湯”,對健康百歲卓有功效,謹獻給所有渴望健康長壽的讀者,處方如下:    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君子不爭,小人不讓;    君子和氣,小人斗氣;    君子助人,小人傷人。                                     全國心血管病防治科研領導小組副組長                               中國老年保健協(xié)會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  洪昭光                                                          2003年9月22日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百歲壽星養(yǎng)生檔案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很不錯的書。而且全都是貨真價實的100歲以上的可愛的老人。我要送給奶奶看,她老人家才96,要讓她好好加油,祝她健康長壽!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