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混沌

出版時間:2001-1  出版社:北京出版  作者:從維熙  頁數(shù):521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作者以不加任何雕飾的筆觸,記錄了自己二十多年的苦難歷程。其實“苦難”這兩個字根本載不動這二十年的滄桑。妻子張滬的兩次自殺,白發(fā)老母被掀斗遣返,兒子無辜遭人耳光,使作者心靈中最圣潔的親情橫遭踐踏。驕陽下的靈與肉之裸,化工廠烈火中的再生,礦井下?lián)]汗如雨的勞作,使作者的肉體備受煎熬;最富悲劇意義的是殘酷的現(xiàn)實對作者內(nèi)心深處涌動著的浪漫情愫和文學夢想的摧殘。這其中的凄楚、苦澀和絕望構(gòu)成了中國知識分子心靈史中最悲愴的樂章?! ∽髡哌€以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為主線,記錄了與自己同時代、同命運的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和軌跡:從美學巨匠呂熒之歿到書呆子張贊祖的溺水而亡,從有著一只“風淚眼”的建源君到身患絕癥的“肌無力”,從英木蘭的生命傳奇到姜葆琛的驛路風塵……  最可貴的是,書中作者并沒有美化知識分子(包括自身),而是以深刻的自省意識再現(xiàn)了知識分子身上的弱點和生命殘缺。一幕幕同類相殘、豆萁相煎的鬧劇在高層次的知識分子間上演,使人在觸目驚心之余,感到徹骨的悲涼。應該說,這種知識分子對自己靈魂的拷問,是遼闊、是大氣、是深刻的文明與進化,更是一種再生。

書籍目錄

第一部  憶混沌之初  上篇  反右回憶錄    寒春苦夏的混沌之初    混沌之初到“第十三名”    從“狀元府”走向“墓地”    在高山之谷修筑“宮殿”    “四路通”通向了“大墻”  下篇  勞改隊紀事    從“土城”發(fā)配塞外    從“土城”押往茶淀第二部分  夢斷“桃花源”  上篇  在昔日乾隆帝狩獵的行宮旁    三畬莊紀事  火與冰同流  作繭自縛的第一天  逃號張志華軼事  我的書與夢  挖湖造山的記憶  第一次回家探母  3月15日這一天  步入“桃花源”  “桃花源”的風情史  “桃花源”對岸的那位老人 中篇  天堂與地獄相隔并不遙遠  “文革”的苦戲正式開鑼,我的母親脖子上被掛上“反革命家屬”的大牌子  送“反革命家屬”母親還鄉(xiāng)  遠行者在大沙漠的足音  安身立命于陰山背后的小屋 下篇 重返老巢后的沉郁歲月  在西荒地五八二  “高爾基”、“低爾基”與一個女盲流  夜宿北磚窯的停尸房  與賊同醉  與牛為伍的三十多個夜晚  呂熒之歿  三個同類相繼駕返“瑤池”  生命檔案中的靈肉之裸  生命檔案中的“馬拉松”之役  “一號戰(zhàn)備令”與一個豬圈第三部 離離“原上草” 上篇 初識冰凍的汾河 下篇 長治、伍姓湖軼事:生生死死,死死生附錄 金陵尋夢 我的青少年時代  ……

章節(jié)摘錄

書摘    不久,我的這位小伙伴,就和我拉開了距離。她不再和我說話,并且常用探索的目光審視我。我敏感地察覺到這是一個不吉祥的信號。果然,“社教組”下達了叫我返回機關(guān)參加反右斗爭的通知。我揣摸到厄運要降臨到我頭上了。這反而促使我丟掉了患得患失的情緒,去迎接命運的賜予。    回到家里的當晚,妻子告訴我,報社揪出來的右派已滿十員,我雖然尚未被定性,但是樓道里已出現(xiàn)了關(guān)于我的大字報。范瑾、周游同志:    我們非常奇怪,從維熙在文藝界放了那么多的毒,為何叫他去搞“社教”,讓他逍遙法外?我們強烈要求把他揪回來,審查并批判他的右派言行……    后邊是一大串簽名,首簽的人是攝影組記者王一波。我理解群眾的心情,更理解領(lǐng)導小組的處境,但我不理解的是,簽名的人中間多數(shù)不但是我的同齡人,而且有些是我很要好的朋友。繼而,我連這點不理解也變成了理解,他們還不是怕受牽連而主動地劃清界限,并以此來向運動表態(tài)嗎?反右的鑼鼓敲響,知識分子人人自危,誰都怕陷入右派泥沼,因而并不太考慮該不該把某某人推上歷史的祭壇了。“出頭的椽子先爛”,我在報社算得上一根出頭椽子了。    出乎我意料的事情,倒是我的岳丈、教育家張宗麟,他在鳴放時曾規(guī)勸過我,叫我注意社會影響。但反右斗爭并沒有放過他,在教育部,他成了靶牌之一。不僅如此,就連他的兒子張閩——清華大學機械制造系學生、黨支部組織委員,也被卷進了反右漩渦,再加上他的右派女兒張滬,一家四個解放前入黨的黨員中,有三個被定為右派分子。一個革命家庭在1957年被肢解,被撕裂,這使我悲慟之極,百思不得其解??嗨稼は胫啵蚁肫鹪S多在報刊上被點名為右派的老前輩,不少是出生入死,為締造中華人民共和國流過血汗的人。看見有那么多的名人,被戴上了右派的桂冠,我這小小的蘿卜頭,反而在思想上得到了某種解脫。    這種近似于阿Q式的心理平衡術(shù),倒能給我一些麻醉。因而,當那頂右派帽子在我頭上旋來旋去,并漸漸逼近我的腦袋時,我心里反而乎靜了許多。如果我沒記錯的話,那是8月21日的早晨,我奉召去參加市文聯(lián)的揭發(fā)批判右派分子劉紹棠大會。會議室坐得滿當當?shù)模珔s肅穆無聲。當我走過椅子中間的窄窄夾縫時,許多目光都投向了我。文藝界的同行和各期刊的編輯,都知道我是劉紹棠最要好的文友,因而這種目光對我說來無異于一條條鞭子,從四面八方抽打過來。我難以改變昔日的舊習,仍坐在最不顯眼的邊座上。我發(fā)現(xiàn)紹棠早已到場,他端坐在我對面那條長桌的中央。他面前擺著一只麥克風——那兒是被審判者的席位。近兩個月不見,他似乎消瘦了些,此時他眼睛盯著面前幾張紙的檢查,雙手在用絨布擦著眼鏡。    風勢仿佛漸漸小了一些。回頭望去,是一座高山擋住了風路。汽車一路上盤,我們終于看到了目的地。那是依山勢而起伏的排排紅磚房,紅磚房的周圍站立著高高的崗樓。    “到了!”興奮的聲音。    “到了!”疲憊的聲音。    “到了!”歇斯底里的叫喊。    “土猴”們的臉上開始有了喜色。我的心也從空中掉到了地上??偹闶堑搅恕罢尽绷?,這兒雖屬塞外,離北京還不算遠;離北京近一寸,仿佛就和母親的心貼近了一尺。別的都丟了,離老母親和小兒子近些就成了我惟一的安慰。    卸完行李,站隊點名,經(jīng)過檢查沒有發(fā)現(xiàn)有一個逃號,那“楊子榮”冰凍的臉上露出一絲溫意,并在隊列前,對我們進行了第一次訓導。他說:“凡是跟我來營門的,都是有福分的。這兒是勞改礦山,下礦井的壯勞力每月糧食定量五十二斤,此外還要發(fā)工作眼和柳殼帽?!泵吭挛迨锒?,在饑荒年間確實是個十分誘人的數(shù)字,不要說那些“盲流”和扒竊犯,就連我都為這個數(shù)字而心動。在饑荒席卷中國的1960年量器秤桿脫銷,除了特權(quán)和社會上層“不知餓漢饑”之外,幾乎家家買了秤,每頓飯都計算下鍋的米。我住家里的外院有五六家,家家都這么干。至于“天府之國”四川以及產(chǎn)糧區(qū)河南也餓死數(shù)以萬計老百姓的小道消息,已是烏鴉滿天飛?!肮喜舜蹦暝聭\而生了一批喪盡良知的謊言家,在報紙上硬是把“人造肉”說得和豬牛羊肉含的熱量差不多。既欺人,又欺己,這一切僅僅為了符合形勢需求。在這樣的形勢之下,每月能有五十二斤糧食進肚,當然又是一張最大的安民告示,因而當這位“楊子榮”訓話之后,在崗樓下的空場上,竟然爆發(fā)出一陣炒豆般的鼓掌聲。掌聲過后,又引發(fā)了土猴們一陣哄笑,這是因為他自報姓名時,他也姓楊,因而當真落了個“楊子榮”的綽號。     勞改鐵礦的礦長姓什么,我已然記不清了。只記住管教股長姓嚴,他有著知識分子的臉型,但語鋒尖刻犀利如刀。還有一個小個子,人長得黑不溜秋的,姓王。給我留下深刻而難忘記憶的,是那位曹隊長。他中等身量,一只眼睛略略大于另一只眼睛,每逢在隊列前訓話時,那只略大的眼睛里,常常墜下一兩滴淚水——那叫風淚眼。害這種眼癥的人,一遇風就落淚,而塞外的風一年四季很少有間斷的時候。    從地鋪搬到了大土炕,從吃窩頭變成偶然吃上白饃。生活上浮了一個等級,多少給人帶來一些快慰,但精神上那根囚繩扣兒依然系得緊緊的。集合、站隊、出工、學習、訓政,此外就是吃喝拉撒睡。睡,還是幾十個人睡在一條大炕上;吃,雖然口糧定量提高,但其中有一部分是高粱面,使不少人患了便秘癥,礦山醫(yī)務(wù)室沒有醫(yī)治便秘的藥物,使人苦不堪言。我到礦山不久,就得了這個病。在大便坑蹲上半個小時,用勁用得連眼淚都流出來了,大便也排泄不出。記得有一次,出工在即,我雙腿蹲麻了,還是拉不出屎來,沒有辦法,只好用手指摳肛門,把那硬硬的屎團從肛門中摳出來。留在手上的除了糞渣還有鮮血——那是我把肛門摳壞了。收工回來一看,褲衩上留下一片紫黑色的血斑。由于礦山常常吃高粱面,這種令人作嘔的摳屎動作,便周而復始地循環(huán),好在大家都這么干,在群丑當中也就不覺得自己丑了!    之后,姜葆琛歷經(jīng)了種種困難,終于回到了北京,為了逃避追捕,他只在朋友家中過了一夜,就奔向了生養(yǎng)他的準噶爾草原。在逃亡的路途中,他聽來自草原的流浪客說,那兒“文革”的手段比北京還要殘忍,便在途中改變了計劃,更名換姓地混進了雁北呂梁山下的一支打井隊。那兒人煙稀少,水源尤其匱乏,找水打井就成了當?shù)氐拇笙蝾}。每天與打井工人見面的,就是長城上的古烽火臺。他在清華大學是學水利的,按說可以發(fā)揮其專長,怎奈當?shù)夭粌H是山巒疊起,而且地下水位極低,找水打井是個難上加難的活兒。但無論怎么說,他在工人隊伍里,是羊群里的駱駝,在沒有文化的筑路工人中間,很快成了工人中間的技術(shù)骨干。比如:在雪地里他看見哪兒的雪融化得最快。就知道那兒下面藏有水源——在那兒開鉆打井(當?shù)乩相l(xiāng)叫做打“鍋錐”),比盲目亂找水源工效要快得多。所以,盡管姜葆琛不想出頭露面以便于藏身,他還是很快成了打井隊中引人注目的人物(他的搟面、和面的技術(shù),就是在那兒練就的)。俗話說:樹大招風。在一群沒有文化的工人當中,有人開始懷疑他的身份。在一天夜里的大清查中,他被身穿警服的武警,戴上手銬帶走了——姜葆琛到了此時,認知廠再以假亂真,會給他帶來更大的麻煩,便向武警言明了自己的身份是個“強勞”分子——當然,他沒有言及到出逃西雙版納的問題,那將涉及到叛國,在當時“文革”的高潮中,是要掉腦袋的。    武警當夜將他馱在摩托車的后座上,并把銬他的手銬用鐵環(huán)套在摩托車的車座上,以防止他逃跑。當天晚上,姜葆琛被帶到一個四面環(huán)水,中間是一座監(jiān)獄的水上囚牢。監(jiān)管人員先讓他面對著牢墻蹲了幾個小時(中間不許起立),到了殘陽西下的時候,才把他帶進一排牢房中的一間。就是在那一間牢房里過夜時,他才知道這個遠離皇城的監(jiān)獄,竟然原始到如幾百年前的宋朝。姜葆琛十分感傷地對我說:“說起來,你這個在大墻中度過了近二十年的人,都不一定相信,那里牢房里的犯人,每夜還要互相叫號。那排牢房之間,上邊都有一個方洞相通,一號牢房中值班的犯人,過了一定的時間后,就要高喊‘太平無事喲——’二號牢房值班的犯人,馬上要接著唱合‘太平無事喲——’接下去是三號牢房,四號牢房,五號牢房……依此類推,一直到那排牢房一間接一間地全部唱完為止。過了一個時辰,這叫號聲又周而復始。我躺在牢房里的大炕上,靜聽著那高一聲、低一聲的叫號,當真地掉淚了——這不是為我個人的命運而流下的眼淚,是為中國獄法的返祖而流下的淚水。我讀的書雖然不多,但我記得遠在宋代,獄吏們?yōu)榱俗尫溉俗员O(jiān)以防止逃跑,在史書中留下犯人們互相唱合的記載——多少個世紀過去了?多少革命的志士賢達,為了反封建主義,拋頭顱灑熱血,爭取中國的民主自由?但在那塊封閉的土地上,還停留在遠古時代——作為一個20世紀的知識分子,能不為之涕零嗎?!”    我沉默地聽著姜葆琛的自白,心中也不禁升騰起一片苦澀。當然,那是一個監(jiān)獄中最為原始的角落,但僅此一處也足以值得我們深思的了。不是嗎?!    姜葆琛君后邊的經(jīng)歷,就沒有什么曲線了——他被押送回天堂河。不久,大隊人馬開往茶淀,他便到了那兒的老殘隊——他是一個有風濕性心臟病的人,又經(jīng)過了這么一場天南地北的折騰,當然只有進老殘隊的份兒(雖然當時他只有三十四歲)。不久,他們又從茶淀調(diào)到山西大辛莊農(nóng)場——我和他便有了在老殘隊見面之后的又一次的見面。    一個有著嚴重疾病的人,在那個非人的年代,能夠置自身病軀于不顧,像繭蛹變成飛蛾那般勇敢地突破絲網(wǎng)欲飛(盡管它沒能成功)——這里不能不忠實地記錄下中國知識分子中的另一種類型的肖像。    ……

媒體關(guān)注與評論

新版前言本書初版印數(shù)達四萬冊,一年光景銷售一空,至少說明了一個問題:盡管圖書市場在萎縮變形,但讀者并沒有冷落文學對歷史的真誠。拙作問世后,傳媒并沒對其進行炒作,筆者自身更是遠離媒體;之所以受到讀者的關(guān)注,除了其書描寫了歷史中知識分子的真實面貌之外,還在于此書有著其跨越時空的內(nèi)在張力。(引自讀者采信)    還需要向讀者說明的是,由于歷史歲月的漫長,盡管筆者曾做了大量的回訪和核實工作,但是此書初印仍然留下了許多遺憾之處。比如,行文時匆忙留下的誤引及錯字,此次再版重印,都認真地進行了校正。感謝讀者的厚愛和幫助,其中有些差錯,是讀者來信提示給我的。值此文學已失去信息反饋的年代,還能有大量的讀者來信(詳見附于書中我與光年同志的通信),給予拙作以鼓勵和期冀,這是作者的最大安慰。    始自屈原在群奸的誣陷中溺水汨羅,司馬遷遭宮刑后著《史記》,直到魯迅先生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中國文化人留下了多少可歌可泣的往事。但這只是中國知識分子的一個脈系。讀者大概不會忘記那秦檜也會謅幾首歪詩,大漢奸汪精衛(wèi)也曾披著文化人的外衣,他們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另類品種。也許正是由于兩種文化都在繁衍生息,我在寫此書時的格言則是:不求附和時尚,只求去偽存真。我想,凡是深愛我們民族,并為之忘我奮斗的知識分子,都應具有的唯物主義的情懷。當然,我們回首我們曲折歷史的時候,內(nèi)心是十分沉重的;正是為了不再重疊歷史的喋血,我們才更應該對明天奉獻出真誠。如果,當未來梳理并審視昨天或前天的歷史時,發(fā)現(xiàn)這是一部無法取代的文史著作,那將歸功于一代知識分子的付出。    這里必須說明的是:中國的知識分子,雖然有著牛的堅韌,龜?shù)某聊?,以及風云時代的虎嘯龍吟;但他們也是肉體凡胎,歷史的胎記以及中國古老文化負面影響注入的生命殘缺,是無法回避的。因而筆者青燈冷對寫此回憶錄時,沒有美化知識部落群體及任何個人(包括自己)的筆墨。書中有關(guān)“煮豆燃豆萁”的章節(jié),不僅可以供爬過歷史溶洞的知識分子回審自識;已然留下深深歷史車轍的“前車之鑒”,理應成為歷史的“后事之師”。        中國古老神話中的八仙雖各有各的非凡本領(lǐng),但能夠成為哲圣者,卻只有其中倒騎毛驢的張果老一仙。之所以如此,因為他知道不斷向后看——他演繹的是古訓中“溫故而知新”的哲理。當此21世紀之初,筆者寫此新版前言,既是向讀者朋友表示真摯的謝意,更飽含了與昔日悲情歷史告別和對21世紀中國璀璨前景的虔誠祝福。序言忌長,就此停筆。                                                  作者                                                2001年春日于北京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走向混沌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3條)

 
 

  •   以寫實的手法敘述真實的文革,年輕人更應該去閱讀,呈現(xiàn)事實,供我們來思考。
  •   文革,那個年代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是一個模糊的影子。具體的原因,我們不再深究。然而,歷史就是歷史,我們唯有的態(tài)度就是面對作者給了我們一個真實而且接近殘酷的描述讓我們都記住這個年代記住這段往事
  •   書寫的不錯,很真實。但印刷質(zhì)量實在一般。物流不錯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