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  作者:陳平原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作者簡介: 
陳平原,1954年生于廣東潮州。1987年6月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獲文學博士學位。先后任北大中文系講師(1987年起)、副教授(1990年起)、教授(1992年起)?,F(xiàn)為北大中文系現(xiàn)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學二十世紀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召集人、中國俗文學學會會長。曾在日本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德國海德堡大學、英國倫敦大學以及香港中文大學、臺灣大學從事研究或教學。近年關注的課題包括二十世紀中國文學、中國小說與中國散文、現(xiàn)代中國學術、圖像研究等。曾被國家教委和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評為“作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1991),獲全國高校一、二、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yōu)秀著作獎(1995,1998,2002)、第四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集體,1999)、第五屆國家圖書獎提名獎(集體,2001)、首屆全國比較文學優(yōu)秀著作一等獎(1990)、首屆王瑤學術獎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2002)等。先后出版《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B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千古文人俠客夢》、《小說史:理論與實踐》、《陳平原小說史論集》、《中國現(xiàn)代學術之建立》、《老北大的故事》、《中華文化通志·散文小說志》、《文學史的形成與建構》、《中國大學十講》、《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等著作三十余種。另外,出于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2000年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集刊《學人》,2001年起主編學術集刊《現(xiàn)代中國》。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2條)

 
 

  •     偷過書嗎?
      
      我的幾個大學同學就干過這事。那時候剛到新校區(qū),圖書館監(jiān)管松散,有人便趁虛而入:一人從窗口將書拋下,一人在下頭接住。憑此“上下其手”之法,他們至少弄了五六本書。我幼時偷過農(nóng)家的黃瓜,挖過機瓦廠后山的紅薯,抓過劉家莊的鴨,卻從來不敢偷書。一直到畢業(yè)的時候我都耿耿于懷——竊書這樣的雅事,我恐怕再也沒機會干了。
      
      那時最想偷兩本書。一是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此書貴,而且是那時我見過的唯一一本陶集箋注;另一本,就是陳平原先生的《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大學里我干的好事壞事都不少,可讀書不多,像這本書一樣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更是少之又少。今年七月,我從當當網(wǎng)買來這本書,暑假翻過幾頁。最近又將它重讀一遍,感覺還是那么好,我又當了一回大學旁聽生。
      
      對我這樣附庸風雅的讀者來說,這要算難得的好書,論述精深而文字淺近,匆匆一閱,便可在閑時與人滔滔不絕,正是現(xiàn)學現(xiàn)賣的絕佳材料。此書副標題為“明清散文研究”,本是陳先生為北大文學碩士研究生所開課程,三聯(lián)書店根據(jù)課堂錄音整理成書,收入“三聯(lián)講壇叢書”。書分九講,依次分析李贄、陳繼儒、袁宏道、張岱、黃宗羲、顧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的“為人”與“為文”。從這九位具體對象入手,“步步為營,抽絲剝繭,將自家對明清散文的感覺、體味與判斷滲透其中?!标愊壬姆治雠c論述極具吸引力,力道恰好,常有邁越常流的眼力,臧否人物、品評文章,常令人有豁然開朗之感。我尤其中意其旁逸而出的“閑文與穿插”,即俗謂“跑野馬”、“扯閑篇”,雖說于主旨無涉,卻多有深入淺出的識見,讀來饒有興味。此書我通讀過兩遍,此外閑時翻看也多,總是讀得津津有味。
      
      掩卷設想,若能現(xiàn)場聆聽陳先生侃侃而談,其意味自然更比讀書來得鮮活。惟其不得“活口”,才退而求其次,捧讀書卷解渴。上面說,此書我讀過兩遍,即使再讀兩遍也不會厭倦的,但我決計不再通讀此書。何故?借用書中所引李卓吾《黨籍碑》語:“公但知小人之能誤國,不知君子之尤能誤國也。”《老殘游記》也有名言:“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猶可恨,人多不知?!焙么跻菜阄也煌髯x此書,借此思路,我來說說好書之害——劣書之害,人盡皆知;好書之害,人多不知。劣書為害,無非謬傳知識、荼毒性靈,但假以時日,前者猶能補正,后者亦能自知。而好書為害則既難解救,亦難自知,全因其文辭精妙、入情入理,初讀時只覺醍醐灌頂、甘露灑心,懵懂未開之際便已為之傾倒,事后一一驗證,更覺深信不疑,是以自家體悟全無而被前人盤踞腦中,日后言及,往往照搬不誤,甚至誤為己有,“視若己出”。如此讀書,創(chuàng)見何來?
      
      陳先生手眼獨具,見識精妙,此等高明處對學生、讀者而言卻也無異于甜蜜的陷阱,極易深陷其中,不能自拔甚或不愿自拔。我雖無心治學,但終究不愿拾人牙慧、死于前人語下。我很少讀雜志報紙,就是不想成為“萬金油”。我本來也極少讀鑒賞、文論等書,所以,我與此書相識一場,也算意外之緣。日后人若問我,此書如何?答曰:甚好。問:如何好法?曰:好在令我悟得好書之害。
      
       2007年11月2日
      
  •     上年歲末,認真讀了此書。受益頗多。
      陳先生用從容開闊的講解,向學生展示他研究明清18家的心得。
      其中有不少對如何做學問的見解。
      做學問是寫卡片,這是資料的搜集、整理、消化。
      卡片——札記——文章——專著。
      做學問要在不可置疑處發(fā)問,用常規(guī)資料說出新論據(jù)。
      
      是本好書。
  •     比較喜歡陳平原,論文論人都能說得清楚明白,也沒有什么花架子,寫的書好懂又有實在的東西。
      實在不喜歡某些一味嘩眾取寵、自以為幽默實際庸俗市儈充滿小官吏心態(tài)的現(xiàn)代文人著作
  •     2008年兩會期間,宋祖英、黃宏等政協(xié)委員聯(lián)名提案,建議在小學開設繁體字教育,將中國文化的根傳承下去。常聽見辣妹子在舞臺上的高歌亮喉,眼前這深刻的人文關懷,著實可以令人肅然起敬一番。自古文藝本是一家人,忽然起敬可能是對于“炒作”這類詞語太敏感于心了。倘使今后無人能注解與傳頌我國古文藝之玉牒,就不在有所謂中國之文藝了。此提議意義非凡。
      
      說起古文,從小到大,一波三折。小學時躺在自家小院別屋的涼席上,讀著半古的《西游記》,夏日苦長卻暢快淋漓;中學時伏案在布滿習題的課桌上,跟著老師學習斷章取義,咀嚼大片文言文,背誦消化整塊的名言名段,“腸胃”受損,至今后怕,痛不堪言。遇古文則恐避之不及;而今閑暇之余靜坐于文案之前,泡一杯淡茶,隨心翻起書頁,竟有難以名狀的喜悅,字字珠璣仿佛鮮活眼前,句句文言如同淡淡幽香。真是不可思議。
      
      這兩天我讀完了陳平原先生的《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感覺回到了大學課堂。讓我了解了明末清初古士人的精神面貌、奇情雅致、文人之為人與為文。文與學的思辨與演進。書中有趣的地方不可枚舉,比如:李贄的“膽、才、識”,說一個人有5分膽,10分才,表現(xiàn)出來也就是5分,所以他放膽為文;他“顛倒時論”“別人這么說這么看,我偏說不”,雖別出手眼卻容易固作另類過猶不及,更有表演嫌疑;陳繼儒大隱于市,其實是靠編暢銷書養(yǎng)活自己。他的生活就是作品,雖然遠離塵世,幽韻中卻也存著苦惱;說袁宏道獨抒靈性,卻有些固作詩情畫意,袁的趣聞叫人捧腹:他給友人寫信說當官如做妓;他表彰聲色,自己千金買一舟,攜妓泛舟;他催朋友還書《金瓶梅》,催問道“《金瓶梅》料已成涌,何久不見還也?”。張岱的奇情壯采,他的西湖看人不看月,看月遇同癡著實令人玩味。張岱歷經(jīng)了人生的大起大落,榮華富貴,所以作文沒有大放異彩之感,卻如清茶沁人心扉!黃宗羲的俠情、豐富經(jīng)歷、深切情感,終成為文闊大;顧炎武騎驢走天下,探前人所未及,偶得之便停下來抄寫,心中狂喜。儼然行走文學!姚鼐的桐城派,用著實用大學教材,成就一派文流。汪中的持才傲物,罵群死后遭非議。由于駢文的體制,讓后人誤解他家有惡妻才離異,后人考證其實是婆媳不和。
      
      掩卷閉目,滿心欣喜,一聲嘆息。喜的是從這本明清散文研究,又見到了可愛可敬的古人們,并對于他們的為人與為文興趣盎然。嘆得是大學時候的蹉跎歲月、不遇名師、不得道路。感覺自己就像《陶庵夢憶》中的西陵腳夫,為人擔酒,卻不小心把酒甕打破,賠不起,便惆悵地坐在地上,心想,這要是一場夢該多好啊。
  •     個性不是現(xiàn)代人的發(fā)明。什么時代,有個性就有fans,但即便是現(xiàn)在也沒人說過“人無癖不可交也”這么酷的話。這樣的潮人,經(jīng)陳平原包裝一番,隆重推出,有點象被推銷,不過對我還真有效哦。所以,書名改為《明清潮人》會更貼哦。
      陳說,講文學史不是該書的目的,希望讀者能于其中找個人做朋友,我就選俗氣的陳繼儒了
  •     用最淺顯易明的文字述說明清散文的特點與演變。當中不著痕跡地針砭現(xiàn)今做學問之浮躁很是讓人會心一笑。洋洋灑灑的文字一揮而就,不禁讓人感嘆陳平原之學術功力。讀來很是讓人有醍醐灌頂之感,確是大家之作。
      
      用里面摘出的一小段話做我這個標題的論據(jù):
      文學專業(yè)不一樣,往往是把簡單的問題說得特復雜。有這么一種說法:能把一個問題說得很簡單,是一種本事;而能把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說得很復雜,也是一種本事。
  •     我承認我不是一個能很安下心來讀書的人,尤其端坐于故紙堆里,但這本書卻讓我?guī)讉€晚上連續(xù)不斷的坐在書桌前一氣呵成的讀完,而且還讓我回味了好幾遍,不同于坊間流行的那種易中天或者于丹式的快餐解讀,陳平原先生是一位好廚子,做出的菜色有營養(yǎng)而且美味可口,忍俊不禁間又讓人受益匪淺。
  •     、《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
        
        著者:陳平原
        出版者: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6月第1版
        
        陳平原是我一直以來就比較喜歡和尊敬的學者。在家鄉(xiāng)讀書的時候,被古龍小說迷得神魂顛倒,傾心于《千古文人俠客夢》之名,加之“陳平原”三字,也有古之平原君風采,遂苦心搜求此書,但直到畢業(yè)仍無緣得見。后聞見漸廣,八卦掌故耳食之談,多有聽聞。乃知陳早年求學于嶺南中山大學,后因情負氣,北上京華,投入王瑤門下,浸淫有年,讀書甚勤,學養(yǎng)漸厚,眼光甚銳,胸懷漸廣。80年代中期,陳與錢理群、洪子誠等燕園才俊,觀乎時變,揆諸學理,振臂一呼,祭起“重寫文學史”的大旗,竟使學界風氣,翕然一變,終成當代學界經(jīng)典故事。其后陳氏致力于現(xiàn)代文學研究,于小說史多有論列。至90年代,眼界大開,治學之域擴而至現(xiàn)代學術史與教育史,再沿波討源,上溯至古典文學之研究。學術之外,平日散文、札記著作,也有不少,可見其筆耕之勤。我在曲阜和師大求學之時,曾兩次聆聽其關于文學史的講座,聽其言、觀其人、讀其書,雖無80年代的勇氣與銳氣,而春風化人,析理通透,自有高格。2004年,曾與一位朋友對床夜語,論及陳平原,我們都稱其為一個純粹的讀書人,但朋友稱其為“性情中人”,我卻許之為一位“有情懷的人”。蓋我平時所見性情中人,多為狂者,或自許為狂者,真狂者常無自反之心,率意任情,不為旁人考慮,不過SB耳;佯狂者虛稱豪放,縱意妄為,臨難卻每有茍且算計之心,蓋性情者,推卸責任之借口也。而有情懷的人則不然,他堅持著作為一個人必要的責任感,對外界紛繁人事都善于作出一種同情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于他來說,在必要的謀生之資之外,內心中還有一片寧靜的天空,或者說是自己心靈的后院。陳平原此人,雖無緣深交,而讀其平時文章,常有此感。2004年9月底,曾在上海福州路上購得所著《茱萸集》一書。翻閱之下,如對老友,娓娓而談,正與其講話風格相類,絮叨處自有溫暖。
        這本《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也是在工體2005年冬季書市上所得。此前曾經(jīng)在《文史知識》上讀得最后一篇《志在述學與文藝其末—汪中的為人與為學》,非常喜歡文章的課堂口語風格。蓋此書本是“三聯(lián)講壇”叢書之一冊,而該叢書編纂之初就屬意于“秉持實錄精神,不避口語色彩,保留即興發(fā)揮成分,力求原汁原味的現(xiàn)場氛圍”。這種風格,很容易使人想起宋儒的語錄,比如南宋黎靖德所編的《朱子學案》,那種鮮活的南宋時期的口語真實的展現(xiàn)了朱熹的思想和性格,即便是千年之后的今人讀來,也如回到南宋時期,在山明水秀的書院之中,聽座上的朱子縱論古今天道。陳平原此書,也正將人從蕪雜的俗事中拉回到久違的課堂之中,以其親切和緩的南方普通話,敷衍出一大篇通俗化的明清文人“學案”。據(jù)陳平原講,這個明清散文研究的課程本來是準備講明清十八家的散文,這明清十八家之說,本來源自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所謂禍害中國文學的“十八妖魔”。當然,陳所談的明清十八家,已非陳獨秀指斥的明前后七子和歸、方、劉、姚;而是指李贄、陳繼儒、袁宏道、張岱、黃宗羲、顧炎武、全祖望、姚鼐、汪中、歸有光、王思任、龔自珍、劉侗、徐弘祖、傅山、李漁、袁枚、章學誠(其中汪中之前九家書中各列單章論述,歸有光之后九家則因各種原因未能收錄)。此書之所以選擇專人加以論述,而非通史,陳平原引用劉永濟先生之語,以為古人讀書“玄覽所得,莫不默契于寸心;鉆討既深,自能神遇于千古”,“是則文學史者,直輪扁所謂古人之糟粕已矣”。故寧從具體對象入手,“尚友古人”,出入于為人與為文之間,對其文步步為營,抽絲撥繭,既了解古人之得,也深知古人之病。正因如此,該書雖有探尋晚明到清代文章發(fā)展沿革的通識,仍然立足于具體的作家作品,而本書的最大亮點,也并非揭示了明清“從文人之文到學者之文”的文學史常識,而在于勾畫出晚明與清代幾位文人的鮮明個性和隱秘故事,展現(xiàn)出異人奇事的獨特風采。
        我之喜讀此書,主要還在于三點:
        其一為鮮明的通變意識。雖然對于古典文學研究,陳平原并非當行本色,但古今之理一也,古典文學的畛域也并非難以跨越,更重要的是,陳有意識地從所擅長的現(xiàn)代文學領域出發(fā),闡述明清散文至新文學的變革與發(fā)展。正如“十八家”來源自陳獨秀的“十八妖魔”,陳在具體論述中,也常常結合新文學運動,談及現(xiàn)代文學對明清散文的繼承與現(xiàn)代作家對明清文人的評價。文學革命之初,陳獨秀、周作人等人對古文極力丑詆,但是這些人畢竟從舊文化的堡壘中殺將出來,所以論人論文常能中其肯綮。而陳平原或引證,或駁論,或牽引類比,平心論之,常有發(fā)明。如論桐城文人在文中詛咒論敵斷子絕孫,周作人斥其“識見鄙陋,品行卑劣”,陳則指出桐城文人義理根基淺薄,而衛(wèi)道熱情高漲,故有此舉。針對錢玄同“桐城謬種”的指斥,陳引用胡適之語,指出桐城易學、實用性強、容易達到審美與實用的平衡。論袁宏道的閑適,陳平原談到20世紀30年代關于小品文和閑適的論爭,指出林語堂為了反對道學家的方巾氣。可以表彰袁中郎的閑適。反過來,魯迅出于論戰(zhàn)的需要,強調袁宏也有憤恨和不滿。但是,陳認為,討論中國文人的仕與隱,除了政治立場、道德境界、審美趣味等,還必須考慮經(jīng)濟實力。論中國古代社會對文體的重視,陳則結合科舉制度之興廢,指出科舉廢后成長的讀書人與前代在文風、精神、性格等多方面的變異。雖然許多地方,陳平原限于文章體例,未能展開充分論述,但很多吉光片羽似的評點,常有讓人豁然開朗之感。
        其二為出入為人為文之間,論人多體貼入微。陳氏對諸人作品的點評,多是含英咀華的體貼之說,使讀者聞之會心而笑。如論陳繼儒,名之為《文人的生計與幽韻》,從陳繼儒的隱士面貌下,挖掘出明末部分文人的經(jīng)濟生活;在“八十年履薄臨深”的遺訓中,看出陳氏與其是怕政治迫害,不如說是重視人際關系,保留較大的回旋余地,避免得罪各種現(xiàn)實的和潛在的衣食父母,看出他以出世的姿態(tài)來吸引一般公眾,并因此獲得必要的生活資料,正所謂“閑人不是等閑人”;更因此推出明代山人的獨立人格,在一定意義上獨立于朝廷的同時,實質上依附于江南出版業(yè)的興盛。再論袁宏道論事的“矯枉過正”,則指出是袁氏自覺選擇的論述策略;說是獨抒性靈,其實過分期待讀者的掌聲,在某種程度上為文造情。再如論張岱沒有徐渭等人的憤世嫉俗,在于看透,一切都經(jīng)歷過,也都明了。因此,看人看事比較通達,也比較灑脫?!澳f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不是“眾人皆醉臥獨醒”。我有真性情,別人也有,如此看待世界,就可以避免過分的偏執(zhí)和孤傲。寫姚鼐于《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中刻意建構文派,重續(xù)文統(tǒng),迂回曲折,將桐城文派的來龍去脈巧妙地梳理出來。而關于姚鼐辭去四庫館職,游于江南書院之間這生平一大關節(jié),陳平原則以為是不善考據(jù)的姚在精英匯集的四庫館受到考據(jù)家們有意無意的擠壓,不得不掉頭而去,另辟新徑。而桐城文派之所以大行于世,則與他們重規(guī)矩,傳門徑的講學方式有莫大關系。雖然他們的文章雅潔,但是讀書窄、學殖薄,故思想偏狹,不如黃宗羲等人興趣廣泛、思想通達、作文大氣。
        三是牽連古今之論,從心所欲而不逾矩。陳平原常在論述中穿插為學的心得,讀之頗有教益。如同樣是對陳繼儒的評價“翩然一只云間鶴,飛來飛去宰相衙”,吳承學認為揭露得入木三分;郭預衡則認為未得其實,陳頗有用世之意。而陳平原則認為中國文史資料非常豐富,加上詩無達詁,故要見其大,要把持得住,防止過度詮釋。論顧炎武作《日知錄》,對古人從札記入手做學問的讀書方法甚為推崇,而認為現(xiàn)代學者首先從通史入手作學問流弊甚大?!白x通史,編教材,發(fā)空論,是1950年代之后中國學者治學的一大歧途”。而“靠讀文學史來編文學史,靠讀研究著作來撰寫研究著作的風氣,至今完全沒有消歇。”這種做法,正如顧炎武所說:“古人采銅于山,今人則買舊錢,名之曰廢銅,以充鑄而已”。論學者之藏書,則引魯迅語,決不靠孤本秘籍炫耀耳目,“凡所閱覽,皆通行之本,易得之書”。讀常見的書,而能作出石破天驚的獨立判斷,這才是真本事。此外,陳平原于文中還常穿插論世之語,或感懷,或批評,多見其通透的觀點,而行文搖曳多姿,跳脫活潑,引人入勝,發(fā)人深省。如論袁宏道抱怨做官“牛馬不若”,陳追問道:以如此鄙薄官場的心態(tài)從政,能盡忠職守,治理好地方嗎?念文學的,大都喜歡聽罵官場的,似乎罵得越兇,越有良知。但是,只表達憂國愛民之心,而不考慮具體實施方案,這樣的治國平天下,很是可疑。他論讀書態(tài)度,則厘為三種:一是開發(fā)與利用;二是觀察與研究;三是駐足與同化。陳平原屢屢強調這第三種,即是在閱讀、思考、品味中,陶冶性情,豐富個人的精神生活,獲得安身立命的根基,實現(xiàn)文化血脈的流淌和貫通,而不是一種單純的職業(yè)訓練。由此可見陳氏之讀書人的本色與襟懷。
        
        
        
                            ?。ǎ玻埃埃赌辏苍拢比罩粒苍拢踩找梗?br />   
  •      這套書另外還讀過吳曉東《從卡夫卡到昆德拉》跟錢理群的《與魯迅相遇》。
      
       脫胎于講壇錄音,所以曉暢明白,且夾雜不少搞氣氛的玩笑話,有趣易讀??上铱偸秦澏嘭澘旖啦粻€,這些明清散文我大多只是一家看過一兩篇,所以看此書只能是人云我聽,幾乎談不上有什么自己看法。真是無益,這些人家的觀點大概過不了多久我就會忘記得差不多的。
      
       其實讀之前這題目迷惑了我,以為他的主脈是分析從明至清,文人之文如何漸變成學者之文。原來并不是,只是一家家散文的研究。是陳平原在北大開設的研究生選修課,原課題更準確不易惹人誤會,是“明清散文十八家”,但最后出書時只剩九家,原因蕪雜,包括什么來不及換磁帶錄得不完整之類。
      
       不過仍激發(fā)起我回到學堂之心啊。不過亦知道,回去之后仍是如故,昏昏,昏昏,然后倒頭不起,睡得連下課都不知道了。
      
      
  •   寫得很有趣:)
    陳平原先生這本書選的這幾位也正是我平時很感興趣的人,所以讀得特別有味,籠統(tǒng)來說,陳先生見解寬厚通達,有一些自己獨特的見解,但都入情入理,讓人信服,不愧是個純粹的讀書人。缺點是由于是講課實錄,文采比他的文章稍遜,另外竊以為這么多有意思的人湊在一本書里,陳先生還可以多一些發(fā)揮,講得更有趣些,聽這樣的課是幸福,講這樣的課又何嘗不是呢?
  •   最好還是讀原書,普通讀者之所以普通,就是因為沒有耐性去接觸第一手的資料。
  •   性情中人!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