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暗的火

出版時間:1999-01  出版社:時代文藝出版社  作者:納博科夫  譯者:梅紹武  
Tag標簽:無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微暗的火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3條)

 
 

  •      是你在讀一部小說,還是在寫一部小說?《微暗的火》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作為讀者的我們不得不接過這猛地拋來的橄欖球。
         讀完之后發(fā)現(xiàn)《微暗的火》并非一個不易通讀下來的作品,它行文簡單,而且在字里行間似乎都給予了讀者一定程度的暗示。所以讀者很容易就會在一種按照作品的某一解讀方法而設(shè)定的,與患有幻想癥的金波特教授一樣的情緒下去理解這部作品,然后將其歸類為按照兩條線(一條是十四行詩的文學(xué)線路,講述了老詩人對人生經(jīng)歷和生與死的理解;一條是金波特教授所臆想的,或是說基于對這部長詩所擁有的理解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人生經(jīng)歷”)交叉并進的獵奇類故事小說。其實,就如同我們千百次常說的那樣,你越是離一個真相無限接近,就越是容易被提供給你的豐富材料迷惑。這部作品也是如此,當你真正看完書中索引的最后一個字,以期待去擁抱這部作品所帶給你的無限歡喜的時候,你會漠然地發(fā)現(xiàn)迎接你的只是一個單純的故事,擁有如同囈語一般的情節(jié),也如同一只空洞的瓶子,在呼喚你用自己的想法去填滿它的時候提醒你“你并非真的收獲了一本鴻篇巨著”。你一無所有,你只收獲了一個巨大的騙局,你在字里行間的那些看似對你的提示中走偏,最終站在這個欺騙的漩渦中間不斷下沉。
         復(fù)雜而惹人仰望的作品容易招來過度的詮釋。在作品最開始的“前言”部分,“詮釋者”金波特教授就提醒你不妨先將詩作的全部注釋通讀一遍,再帶著這樣的情緒去閱讀全詩,從而構(gòu)成一個完整的世界。想必這樣的讀法是“完美”閱讀的必進之路,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并非你的閱讀,而是完整地勾勒了一個金波特教授作為閱讀者的審美曲線。金波特教授看似一個注釋者,其實卻是這部詩作出版物中最大的讀者。他先是在這部作品誕生之前就許下了“這是為了偉大的贊巴拉而做”的基調(diào),然后先入為主,把主觀情緒醞釀到了高潮,之后在意識高潮的同時去有意地閱讀這部詩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詩作者主觀的人生歷程,而將作品完全融入到自己的人生中去,變成了自己的一種“創(chuàng)作”。
         《微暗的火》通篇充滿了文字游戲,一如納博科夫其他作品那樣,既對文字游戲抱有一種戲謔的態(tài)度,又將巨大的隱喻賦予到這些文字游戲的推敲中去。無論是影子一般的“謝德”詩人,還是反復(fù)強調(diào)鏡子在意識上所產(chǎn)生的篡改判斷的神秘作用(比如撲著窗玻璃“虛假的碧空”而死的連雀,亦或是反映在古老的贊巴拉御寢里的鏡子上的制鏡人的姓名),都在玩味著作者與讀者、謝德與金波特那種分離又統(tǒng)一的對立關(guān)系。什么是真,你看到的抑或是你相信的就是唯一的真相嗎?還是說你可以拋棄掉一切主觀的因素,去觸摸一個邏輯上判斷出的會更加真實的故事(作品)?納博科夫沒有給予答案,他只是提出了問題,或是說連問題都半遮半掩地供那些“有智慧的讀者”去發(fā)現(xiàn)。他似乎在觸及一個文學(xué)鑒賞的母題:是誰完成了作品?作者本身,還是由讀者的主觀認識參入其中的盛大派對?什么是優(yōu)異的作品,是那種能喚醒人類共鳴或是說共同感官的作品嗎?如果每個讀者的主觀態(tài)度都會不同,那還存在這樣“共鳴”的作品嗎?還是說一部好的作品,本身就是一張有書寫能力的白紙,它可以供任何人以任何行為方式去書寫,不存在任何一種先入的概念,只是由作者提出一個小小的蛛絲,任憑讀者的思想風(fēng)動而沾染更多有智慧的灰塵。但記住,關(guān)鍵是有“書寫能力”,而絕非一張完全光滑的廢紙。總之,《微暗的火》就是如此一部作品,它的智慧之處在于讓你于讀完的一瞬間毫無收獲,似乎像是一名情人朝你迎面走來,卻在你張開雙臂迎接擁抱的時候閃身離開?;蛘哒f,你會完全推翻金波特教授的那套評注,這將成為你讀完這部作品后唯一可以確定的一個印象。殊不知你意識到了別人那充當“月亮”的角色,卻感受不到你也將作為一個反光的物體無時無刻不出現(xiàn)在作者那本來與你無干的文字面前——你的感受無疑不是那文字投影的鏡中映射。
         “微暗的火”源自莎翁詩集,所指恰是月亮從散發(fā)著熾熱火光的太陽身上所反射的光亮。這“微暗的火”本義不佳,是指有一批如同月亮一樣的人只會借助反光來充斥自己,但好用反義的納博科夫似乎是借之提出了一個希望:正是這微暗的火推動了人類藝術(shù)創(chuàng)作與鑒賞的歷史,它是如此隱晦,以至于從未被人發(fā)現(xiàn)。相比那些熊熊的烈火,微暗的火是如此細膩而溫柔,她或許并不完美,卻是智慧之火在閃動。因為那正是你的思考,一位有“創(chuàng)造力的讀者”的映射。
  •     納博科夫?qū)戇@本書到底要告訴我們什么?是內(nèi)容本身的意義還是形式帶給來的新的嘗試和美感?《我的名字叫紅》里面也有個兇手,橄欖,蝴蝶,鸛鳥,是誰并不重要,只要知道謀殺是文化沖突造成的內(nèi)涵就夠了。同樣,變態(tài)的(金伯特眼中的)格拉杜斯追殺逃亡的贊巴拉國王的故事并沒什么深意。如果有的話,可能只是部分映射了蘇聯(lián)的極權(quán)統(tǒng)治。那部詩歌——構(gòu)成全書的第二部分,敘述的是“阿巴拉契亞地區(qū)的知名人士采用新蒲柏的韻律風(fēng)格寫的一首老派的自傳體敘事詩”。至于詩中詩人那位自殺的女兒、比阿佛洛狄忒還美的席碧爾,以及用諷刺的口吻對宗教所做的見解,都引不起我的任何興趣,除了那些邊緣亮片一樣令人神往的語句和意象。
      在形式方面,我想梅紹武先生附在書后面的“譯者后記”里已經(jīng)分析的很透徹了。文體確實夠新鮮的,我覺得納博科夫“浩瀚才智”和“豐富學(xué)識”在這本書里也展示無遺。另外,我們可能還會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小說文體有無數(shù)種可能,納博科夫只是嘗試了比頭發(fā)絲還細小那么一種。
      金伯特不斷地琢磨約翰最后一首長詩的題材,并絞盡腦汁地把贊巴拉國王的故事強塞給可憐的詩人,最后還是用自己那套語言在詩中斷章摘句,進行牽強附會地注釋。有時候想想我們自己在寫評論的時候,是不是也根據(jù)自己的臆測而瞎編亂造呢。比如有些人經(jīng)常用那種使人不得不相信的口吻說:“我們大都認為莎士比亞……”“我們”是誰,誰和誰組成我們?每次看到這種帶有專制色彩的口吻就覺得無比憤怒。但是,不經(jīng)意間,你也用這種方式說教別人,不是嗎?
      整部作品讀起來也并不是像想象中那這樣枯燥乏味,在對大段描述的厭煩感和對渴望探尋格拉杜斯行動的焦灼感交替中,你會感到你就像是在沙漠與河流中更次旅行,沿途不乏那種我們在嘈雜生活中流淌著的詩意。
      我一直都鬧不明白,金伯特是不是就是國王,百分之九十的線索都告訴我,這名說俄語的教授就贊巴拉國王。可是為什么,P340上,金伯特卻說,他的舞臺劇有三個角色:一個瘋子企圖殺害一個自己想象中的國王,另一個瘋子幻想自己就是那位國王,另有一名著名的老詩人碰巧東歪西倒地走近那條火線,在兩個虛構(gòu)的事物相撞下毀滅。他和《法國中尉的女人》那種不確定的結(jié)局不一樣,倒真有點像《我的名字叫紅》的不確定性。不過我已經(jīng)不記得大學(xué)課堂上老師對那個結(jié)局是怎么講解的了。
      閱讀過程中,和閱讀其他譯本名著一樣,你有可能會對內(nèi)文中拗口的人名、地名感到難以忍受。另外不得不說那些在翻譯過程中消失的意義,以及那些難以理解的文字本身所帶的文化內(nèi)涵,就像葉嘉瑩講詩詞是常用的那個詞語——“語碼”。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就感覺自己是嫁接的一株植物,而非從本土中生根發(fā)芽的嫡親物種。這種局限于某種文化的隱喻、典故、雙關(guān)語等等在文中隨處可見,雖然你沒法理解,但是能感覺得到,它確確實實就在那里。
      《微暗的火》是我去年七月在甜水園買的,一直拖到現(xiàn)在才硬著頭皮翻開。前言部分,我還用紅筆仔仔細細地標出那個虛構(gòu)的作者的生辰年月,這又何嘗不是納博科夫?qū)ψx者的嘲弄。你放看見他在旁邊斜眼瞧著你,嘴角還帶著一絲狡黠。
      
  •     
      
      
      《微暗的火》一般,情節(jié)過于拖沓,20萬字足以,主要是那首長詩寫得一般,整個故事沒什么新意。納博科夫不適合模仿現(xiàn)代派,納博科夫無論如何寫不出另一部《哈扎爾詞典》,他和寫《玻璃球游戲》的赫爾曼·黑塞一樣,試圖創(chuàng)新,又不太像。
      
      
      
      
      
      
      
  •    ?。▍⒁?72行注釋)
      這樣的括號內(nèi)容讓自己忍不住笑了一下,只是引用一下謝德的一句話(p171)。
      為什么我能讀進去?經(jīng)常懷疑自己對晦澀的的作品的閱讀欣賞,到底是否“讀懂”了。什么叫做“讀懂”?這個詞也許本身也沒什么意義。在這樣的懵懂中,我卻愿意說,很好看,也值得看。我的老師說過,讀一本書往往需要讀懂很多其他的書。而我現(xiàn)在的水平,也許就還停留在感性的那一層,用脊椎顫抖著撐著那些作品,瞻望風(fēng)景一般。就是像初見世界的嬰兒那般欣賞這風(fēng)景,不知到這是什么書,什么蝴蝶,只是覺得,很美。
      看《微暗的火》的心理過程,可以這樣說罷,原很嚴肅地對待金波特博士(博士),然后覺得不對勁,接著覺得這人好搞笑,懷疑整個書創(chuàng)造的故事,從頭到尾是不是都是一個患者幻想出來的。這當然缺少一個參照物來評判故事哪部份真實或虛假,所以自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jié)論,而思索不同結(jié)論的過程,是在引導(dǎo)自己進行不同的思考,不同的聯(lián)想。所以有時候我自己會想,在某種意義上,書就是引導(dǎo)我自己思考,這種思考也許并不代表我自己的觀點,而,可以說,就像是路上的風(fēng)景,一種過程。
      
      于是就撿幾句話吧。
      不記得在哪里,金波特所言:掠奪的人是看不見生長的奧秘的。
     ?。ㄠ?,我不多說,敬畏自然。)
      
      我是那死去的連雀的陰影
      兇手是窗玻璃外那片虛假的碧空
      
      一千年前,五分鐘
      等于四十盎司細沙
      
      只有那怪異領(lǐng)域的長住者方能領(lǐng)會,而我只是個迷路人。
      
  •     從去年11月到今年2月,整整拖了三個多月,終于把這本迷宮一樣的書讀完了。不知為何,讀此書的過程總被各種事情打斷,而一旦被打斷我便沒有毅力一口氣讀下去,于是擱置在那里,看別的書去了。也許,讀此書正如潛水,必先深深吸好一口氣,鼓起勇氣猛扎入水底,入水越深,才越能體驗到那份酣暢淋漓。我的擱置好比太多次的換氣,孱弱而散漫,搞得自己反而沒力氣了。
      
      這本書最令人拍案叫絕的地方莫過于它獨一無二的結(jié)構(gòu)設(shè)計,全書以“前言”、“詩篇”、“評注”和“索引”組成,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名叫“金波特”的教授對于詩人謝德的999行長詩《微暗的火》的評注文集。而從金波特的描述看,整個評注貫穿下來也包含了情節(jié),即:金波特是贊巴拉(虛構(gòu)國度)逃逸到美國的國王,他對謝德施加影響希望他的生平能被寫進詩作。而贊巴拉的弒君組織“影子派”成員格拉杜斯,被指派暗殺流放的國王(金波特)。格拉杜斯找到了金波特后,卻誤殺了旁邊的謝德。故事就在格拉杜斯尋找國王以及金波特與謝德的交往、對其描述贊巴拉兩條線索中展開,閱讀時總讓我想起諾蘭的《記憶碎片》那種敘事手法:仿佛是兩條復(fù)雜的平行線齊頭并進,最終卻發(fā)生了詭異的相交。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納博科夫曾說:“給我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讀者,這個故事是給他寫的。”讀者被要求具有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力并甘愿勞神參加小說中錯綜復(fù)雜的游戲,通過反復(fù)對照閱讀,自行在頭腦中構(gòu)成故事情節(jié)。讀書是種高度再創(chuàng)造的活動,需要作品充分與讀者互動,以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以我有限的讀書閱歷,這本書與讀者的互動并不像一般作品那樣僅僅給予我們相似的情感體驗,它帶來的還有“參與構(gòu)建”的成就感。打個比方,好書如美食,一般的美食會帶給我們味蕾的快感,然而味道容易被復(fù)制,多了也就雜了,膩了;而《微暗的火》卻只是一道半成品,其中還夾雜著大量看似多余、繁雜瑣碎的段落做“食材”,需要你親自挑揀并掌握火候去烹飪,這種自己動手的樂趣是無法被取代、被復(fù)制的。親自參與完成并細細咀嚼的美食,遠遠勝過那些送到嘴邊的、大量雷同的快餐式美味。
      
      正是這種參與的可能性讓我當了一回“福爾摩斯”,發(fā)現(xiàn)了表面故事背后其他有意思的構(gòu)建方法。線索來自長詩的最后:詩的結(jié)尾描繪的情境與注釋中謝德被誤殺的情境吻合,然而,從時間來看,謝德顯然是先完成詩作,然后才被誤殺的。這里我想到兩種解釋:第一,金波特是根據(jù)謝德的詩而虛構(gòu)的被殺的情境;第二,謝德寫詩的時候就預(yù)見了自己的死亡。
      
      顯然,第一種解釋更有說服力。假若金波特真的在虛構(gòu),那么書中金波特的真實身份只是個學(xué)府教授,贊巴拉、格拉杜斯以及自己的國王身份完全來自他自己的想象,格拉杜斯最后“佯裝從精神病院逃出來的杰克格雷,錯把謝德當成那個把他送到那里去的人,以此來欺騙警方和這個國家”就不是在“佯裝”,而是事實。即:謝德被一個精神病人殺死后,金波特虛構(gòu)出一整套國家、殺手與國王的故事來解釋他的詩作。
      那么第二種解釋呢?倘若謝德能“預(yù)見”這種吻合,那還有可能是整部作品都為謝德虛構(gòu),也就是在某一程度上,納博科夫與謝德統(tǒng)一起來,使“謝德”又借虛構(gòu)的金波特的口吻為自己的長詩作了注釋。這種疊加的虛構(gòu)讓人摸不清真實,倒也不失為一種情節(jié)的構(gòu)建方法。
      我想,納博科夫這樣良苦用心的運用大量文學(xué)典故、引喻、多語義性、多種語文的雙關(guān)語以及鏡像等,不僅為了給以讀者閱讀上的新鮮體驗,同時也運用詩作本身表達了豐富內(nèi)涵。比如關(guān)于死亡及轉(zhuǎn)世,在第二、三章中有很多表述。謝德詩中寫女兒海絲兒的死,運用了“黑色的春天”、“星光”、“湖泊”、“霧靄”、“沼澤”等意象,營造出陰郁潮濕的氛圍,這里(結(jié)合前文謝德對死后世界的想象)我并沒有讀出太多喪女之痛,反而有種哥特式的美麗,充滿了對死亡的詩意呼愁。在第493行注釋中,金波特描述了一種“理想的自殺方式”——從飛機上往下跳,“預(yù)感到宇宙中神秘不可知的力量在吞沒渺小的不可知的靈魂”,同樣讓人直面死亡,直面生命的虛無、衰朽、庸碌與靈魂的超脫。
      
      讀此書的時候我想起曾經(jīng)我跟高中語文老師討論伍爾夫,她給我講《墻上的斑點》時,隨手在黑板上用粉筆畫,每一筆都從原點出發(fā),繞一小圈再回到原點。她說伍爾芙的思路就是這樣的,從一個點散出去再收回來,然后又散出去收回來……往復(fù)多次,很多筆跡連起來看,仿佛一朵重重花瓣散射出去的花朵。《微暗的火》同樣給我這種感覺,這朵瑰麗的花花瓣何其繁復(fù),畫畫的手法又是何其多樣,無論讀者怎樣根據(jù)自己的想法組織解讀,它總會有不同的答案。借用書里的句子,“人生是深奧而未完成的詩歌注釋”,謝德的長詩被注釋完成了,人生的長詩卻不能完全求解。人生之深奧未解仿佛一朵花瓣無限增多的花,綻放的同時,也帶來重重的美麗謎團。
      
  •     納博科夫愛玩文字游戲,我想讀中文版大概不能完全體會他在文字間游龍戲水的樂趣,不過本人實在是能力有限……讀完之后,感覺被納博科夫耍弄了,居然讓讀者讀書時還要不辭辛勞地前后翻閱,真有你的呀!
  •     花了一個上午看掉《微暗的火》(在此對我成功放慢的閱讀速度鼓下掌,可惜沒提高效率OTL),立刻將此書歸入打有“偉大”標簽的經(jīng)典之中,納博科夫的確不會讓人失望,盡管我總是對翻譯失望。
      
      這本書太強了,僅僅觀其形式就令人拍案叫絕??偹阌心欠N小說家應(yīng)該有多重人格的感覺了,尤其是在某幾行金波特?zé)o可救藥一廂情愿的評注中緩緩映出其糾結(jié)的內(nèi)心思緒時,我完全被折服了。完美的意淫(當然此書不僅僅是意淫啦)。納博科夫?qū)腥宋锏囊庖?,金波特對謝德的意淫,對他過去王國的意淫,或者說對查爾斯這贊巴拉前國王的意淫,或者說謝德對全詩的意淫。我這個鄙陋讀者最喜歡的地方是評注,占了全書大半篇幅的部分(或者說是這體積徹底地充塞我的頭腦,占據(jù)了我大部分思緒)。但無論哪個部分都是不可拋棄的,無論前言,長詩,評注,或是索引(索引都給我?guī)碛鋹偟拈喿x感受)。這獨特的結(jié)構(gòu),借納氏跳脫的筆法把原本簡單無味的故事當散開來,成為一個文字的迷宮。我跟著線團走著,可以說盲目的,卻不急于逃離這牛頭怪的領(lǐng)地,快樂的嗅吸這里的空氣。
      
      如果說我還有什么不滿意的,那就是譯者了,我從《普寧》開始就不喜歡他——以至于《普寧》可憐的成為我看過的最不喜歡的納博科夫的書,因為我讀著此書,就感覺我成了另一個普寧,在異樣的環(huán)境里失語,不知所措。為什么不喜歡梅紹武的譯文呢,自我覺得還是受不了沒事就冒出來的語氣詞“啊”“呢”“啦”“呀”,和他濃重的感覺像是方言的兒話音(正常的蟲兒鳥兒之類我還能接受,納悶兒,壓根兒就嘴上說說表把兒也嵌進去了歪)和一些明顯的北方方言用詞(旮旯,那當兒,蔫不唧兒,小嘎子諸如此類,還有個破題兒第一遭雖估計不算,但重復(fù)的使用總覺得很累贅),一看到這些我就掌心發(fā)汗腦門冒汗,大大影響閱讀情緒。前面那長詩自我感覺讀來倒是時好時壞,也不廢言了。
      
      原來我的納博科夫最贊(想到某蟲的贊牌餐巾紙|||)清單上《黑暗中的笑聲》排位第一,現(xiàn)在恐怕要退下來去搶掉原屬于《斬首之邀》的第二把交椅了。pale fire,微弱的,卻非無力。
  •     花了差不多兩個星期的時間才斷斷續(xù)續(xù)的看完《微暗的火》。毫無疑問的是,這本小說絕對是小說史上無法抹掉的一頁。我相信,不但在五十年前,即使是現(xiàn)在,甚至在幾百年后,這本小說都是不朽的。(請注意,我用不朽來形容《微暗的火》絕不是以其受歡迎的程度言,而是因其獨創(chuàng)性。就如同普魯斯特的小說,很難想像這世上還有第二個人能寫得出來。)
       在梅紹武的后記中,我們可以讀到當時納寫這本小說時,正是人們認為小說已經(jīng)窮盡了其所有形式的時候,(昆德拉也探討這個問題,其結(jié)論自然是遠遠沒有。)《微暗的火》在這個時候出版無疑是枚深水炸彈,激出了千層浪。當時引起的反應(yīng)就不必說了?,F(xiàn)在人們還津津樂道納博科夫使用卡片——正如同小說里的謝德一樣——創(chuàng)造小說的手法。而更讓人們爭論不休的當屬納博科夫小說的創(chuàng)作意圖。
       如果我們看過納的其它小說,我們會看到在前言中納一直強調(diào)自已小說并不存在任何社會意義,就如同一件毫無實用的藝術(shù)品,其存在的價值僅僅是其抽象的精神內(nèi)涵,可是說實話納的小說恐怕連這點都不具備,至少隱藏的很深。如果我們對小說里的人物進行精神分析,再一本正經(jīng)的得出一些有社會意義的結(jié)論,那恐怕正中納的圈套了。如《洛麗塔》,我想讀過的人不會真把這看成有社會教育的病例來分析作者的意圖吧,盡管納博科夫虛構(gòu)了一篇小約翰雷的前言,并鄭重的指出這是一份探討社會問題的病例報告,但很顯然這是納博科夫?qū)Ωヂ逡恋乱回灥某爸S。《微暗的火》也是如此。我讀完后真正感到對這本書的任何形式的解讀都是被作者嘲笑的對象。(能博納一笑也算榮幸。)
       就“微暗的火”在小說中的寓義,如果參照金波特的注釋,我們可以得出結(jié)論,是諷刺像金波特這樣對天才進行牽強附會的注解以納入自我的文學(xué)體系中的一類文人。這也是梅紹武給出的解釋,相信也是所有探討過文本的人的結(jié)論。不可否認,這樣解釋合情合理。除了金波特本人以外,所有的人——包括謝德的妻子,這在小說中出現(xiàn)過,(快翻開到190頁。)我懷疑不僅是我們這些讀小說的人,即使小說里的人物也是這樣想的,即金波特是一個附在天才身上的虱子。然而我們看到的這本小說僅僅是金波特一個人的文本,也就是說那個最高的存在——如上帝一般的納博科夫并不存在,這里缺少一個純粹客觀的敘述者,企圖在小說文本中尋找納博科夫的身影是不可能的。(盡管他似乎隨處可見,如對弗洛伊德,馬克思等人的諷刺。)在止庵的《我的納博科夫之旅》中提到:納能深入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卻又能從那種痛苦不堪的情緒中出來,對人物不無嘲諷之意。如果我們將金波特那極富提示性的注釋看成納博科夫?qū)ξ覀兩埔獾奈⑿?,不免有些自作多情?br />    就故事本身來說,也許是納博科夫又一次在進行他的病例試驗分析,試想,如果這個文本講述的只是一個有癔想癥的諷子金波特?zé)o法無天的幻想,那么這個故事還不算納博科夫創(chuàng)造的,而是他創(chuàng)造的人物金波特想出來的故事。那真是太瘋狂了。這并非不可能,在金波特的最后一個注釋里我們就看到了這種隱諱的可能性。P337中的一節(jié)文字“謝德夫人不會記得`````”就暗示了這也許不過是一個幻想,什么王國,什么謝德,也許壓根不在故事中存在,說白了這個故事只存在一個人物,金波特。也許是謝德,如果另一種可能性存在的話,即這個文本是謝德寫的,而假托了金波特之名。這樣就給了這篇小說無限詮釋的可能,而這樣不斷的分析揣測下去,只會有一個結(jié)果,那就是我們被自已的迷宮困死了。微暗的火是一個開放性的文本,每個讀者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
       《微暗的火》就如同潘多拉的魔盒,我們可以盡情欣賞上面精致的浮雕,華麗的裝飾,獨樹一幟的結(jié)構(gòu),但不要試圖打開它。
      
      
      PS:看到瘦竹寫的評論,我并不認為這算納的自傳,因為站在這樣的論點上來看,納所有的小說都可以看成他的自傳了。曾經(jīng)有人問他作家的主要弱點是什么,他回答“缺乏自我的流露”。他還說過,如果有人說一個作家很真誠,那只能證明不是這個讀者就是這個作者是個蠢貨。同樣我也不認為屈原能寫出這種形式的小說,這就如同讓加繆來寫《追尋失去的時光》一樣,盡管后兩者無論語言文化還是時代都更接近些。隨便寫下這些不是很條理的東西,也是證明了我文中的一個觀點,同樣一本書,每個人看到的東西都不一樣。3月24日草,正好看完高達OO第24集可悲的情節(jié)。。。。。。。。
      
      
  •   基本同意
  •   我覺得納博科夫適合寫小長篇,比如《眼睛》《透明》,寫得很突如其來,突如其去的,長篇就不好,《黑暗中的笑聲》《微暗的火》沒有情節(jié),作者還非覺得自己百轉(zhuǎn)千回。
  •   想問一下,所謂“現(xiàn)代派”范疇究竟是什么?為何納博科夫不屬于現(xiàn)代派?
  •   喜歡潛水與食材的比喻。
  •   花了一個上午看掉《微暗的火》(在此對我成功放慢的閱讀速度鼓下掌,可惜沒提高效率OTL)
    ————————————————
    請問你是怎么做到的?而且還是放慢了速度....
  •   我起的比較早吧
    我對自己這種閱讀速度不滿意,因為讀得并不深。。。
  •   一上午。。。。
    我第一次看都用了一周多。。。。
  •   其實譯者也是大家了 比現(xiàn)在諸多翻譯人員強多了
  •   旮旯,那當兒,蔫不唧兒,小嘎子諸如此類,還有個破題兒第一遭
    我反而覺得這些特別有意思。
  •   恩,我也不覺得這算納的自傳
    他的小說我還讀過《洛麗塔》《天賦》《普寧》,實在覺得《微暗的火》最佳,昨天讀完后試圖猜測他寫書時的想法卻完全無跡可尋。今天上課又反復(fù)翻看,很多地方寫的好極了
  •   你以為你是誰 只給老納的絕作三星
  •   看的第一部納博科夫的書,就蒙了。感覺形式完全可以媲美我深深喜愛的卡爾維諾。
    沒看懂,也許需要不斷看。
    放下書后的感想是佩服翻譯的人。
  •   形式的確顛覆了傳統(tǒng)
    可惜我怎么也讀、不、進。。。
  •   原來是納博科夫。只讀過洛麗塔。改天也讀1讀其他的。
  •   2008-03-28 19:47:09 bluespig
      你以為你是誰 只給老納的絕作三星
    哈哈哈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