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

出版時間:2013-5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陳昌杰 編  
Tag標簽:無  

前言

改革開放三十余年來,我國塑料包裝行業(yè),實現(xiàn)了從小到大的飛躍,2010年塑料包裝材料的年產(chǎn)量達到了1600萬噸,其中塑料軟包裝達到770萬噸左右?,F(xiàn)在我國已成為世界上名副其實的包裝大國,塑料包裝對整個國民經(jīng)濟和人民的日常生活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然而較長時期以來,塑料包裝行業(yè),特別是塑料軟包裝行業(yè),還在很大程度上沿用著高能耗、高污染的生產(chǎn)模式,同時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還存在著重產(chǎn)量、輕質(zhì)量的思想,隨著產(chǎn)業(yè)的進一步發(fā)展,亟待改變這種落后面貌。1995年,我們組織了一批塑料軟包裝行業(yè)中造詣較深、影響力較高的專家學者,在培訓教材的基礎上,編輯、出版了《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一書,2004年又編輯、出版了該書的第二版,十余年來第一版、第二版共印刷了近10次,總印數(shù)近3萬冊,頗受業(yè)界歡迎,起到了“準教科書”的作用,在我國塑料包裝行業(yè)實現(xiàn)由小到大的進程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目前,我國塑料包裝界已進入了一個由大到強的新時期,第一版作者中,我國的油墨泰斗楊海蛟先生、我國復合軟包裝膠黏劑的先驅(qū)張烈銀先生這兩位德高望重的老專家,在為我國塑料軟包裝行業(yè)做出卓越成績之后,已駕鶴西去,行業(yè)發(fā)展的需要,要求我們在世的朋友,繼承他們的遺愿、奮發(fā)工作。為了做好《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第三版的編輯、出版工作,我們在原有作者隊伍的基礎上,充實了一批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專家,參加編寫、出版工作。《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一書的第三版,在基本保持第二版原有內(nèi)容的基礎上,匯集近年來塑料軟包裝行業(yè)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生產(chǎn)模式及產(chǎn)品升級換代中的典型案例,增補了第三篇塑料軟包裝行業(yè)的新進展(第11~14章),同時考慮到性能測試在保證和提高產(chǎn)品質(zhì)量方面的重要性及不可或缺性,增補了第四篇塑料軟包裝材料的性能測試(第15章)。增補部分的第11章水性油墨及其在塑料凹版印刷中的運用,由吳世明、羅杰卿高級工程師撰寫;第12章水性黏合劑及其在干法復合中的應用,由沈峰高級工程師撰寫;第13章無溶劑復合,由陳昌杰、趙有中高級工程師撰寫;第14章多層共擠出的新進展,由李勇鋒博士主筆,陳浩、陳新輝高級工程師參加了撰寫;第15章食品用塑料包裝薄膜產(chǎn)品的檢測標準與方法,由秦紫明高級工程師撰寫。此外,第一篇、第二篇在保持第二版中的內(nèi)容基本不變的基礎上,由鮑燕敏高級工程師對第7章干法復合工藝部分進行了改寫,刪除了交聯(lián)聚乙烯薄膜等和塑料軟包裝關聯(lián)性較少的部分,增補了現(xiàn)行標準等實用性較強的內(nèi)容;鑒于第三版在第13章中,對無溶劑復合進行了詳細的介紹,第10章塑料復合薄膜的其他成膜方法中,刪減了無溶劑復合的內(nèi)容,同時增補了無機雙元蒸鍍的新技術。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我們得到了左光申、於亞豐以及李小俊等朋友的大力支持,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端芰媳∧さ挠∷⑴c復合》第三版,由陳昌杰擔任主編,陰其倩、吳世明、李勇鋒擔任副主編。在選材及編寫上,我們力求保持第二版簡明扼要、重點突出、實用性強的風格,希望本書能夠繼續(xù)得到廣大讀者的厚愛,在經(jīng)濟發(fā)展變革的新時期中,能夠?qū)ξ覈芰宪洶b行業(yè)的發(fā)展做出積極的貢獻。由于塑料軟包裝行業(yè)量大面廣以及我們的時間及水平所限,書中不當之處在所難免,希望廣大讀者予以批評指正。陳昌杰2012年10月《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一書,出版至今8年,蒙廣大讀者厚愛,其間銷售量達到兩萬余冊的佳績,頗令人鼓舞。近三年來,出版社曾多次建議我們組織力量撰寫第二版,我們亦感到隨著時間的推延與近年來塑料軟包裝工業(yè)的飛速發(fā)展,原《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一書已不能很好地滿足廣大讀者的需要,應補充一些塑料薄膜印刷與復合領域的新成果、新內(nèi)容,但由于第一版作者或年邁體弱,或工作繁忙,無暇捉筆耕耘,《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第二版的編寫工作進展十分緩慢,直至如今,《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第二版才得以脫稿,借此向廣大讀者表示歉意。參加《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第二版文稿編寫工作的有:陳昌杰高級工程師、張烈銀高級工程師、陰其倩高級工程師、吳世明高級工程師以及潘辰嫻技師等人,由陳昌杰任主編,張烈銀、陰其倩、吳世明任副主編。第二版共兩篇、計十章,第一篇第1章、第二篇第8章由陰其倩主筆,第一篇第2章、第3章、第4章、第5章由吳世明主筆,第二篇第6章、第9章、第10章由陳昌杰主筆,第二篇第7章由張烈銀主筆。在第二版編寫過程中,我們力求保持原書簡明、實用的風格,同時根據(jù)近年來業(yè)內(nèi)的發(fā)展,在原有內(nèi)容的基礎上作了相應的增補、擴容,主要有:在第一篇中,對油墨的配色作了更為詳細的介紹,并對近年來發(fā)展迅速的柔性版印刷給予了很大的關注;在第二篇中,第7章對人們普遍關心的干法復合膠黏劑的安全、衛(wèi)生問題作了較為詳細的討論,同時還介紹了一些實用性較強的功能性膠黏劑;第8章增補了一些具有較大參考價值的擠出復合產(chǎn)品案例;第9章介紹了對于多層共擠出復合工藝具有實際指導意義的多層流動包覆效應及層間不穩(wěn)定現(xiàn)象等多層流變學基礎知識,對多層共擠出成膜設備的核心部件——多層共擠出模頭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討論,并在此基礎上介紹了多層共擠出工藝在生產(chǎn)實踐中的應用示例;此外還增加了“塑料復合薄膜的其他成膜方法”一章,對業(yè)內(nèi)同仁尚不甚熟悉的一些工業(yè)化實用技術(無溶劑復合、涂覆、蒸鍍、熱熔膠復合等)作了較為詳細的介紹,以便廣大讀者對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有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我們希望通過《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第二版的編輯、出版,能對我國的塑料軟包裝行業(yè)的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由于水平所限,書中可能會存在錯誤及不當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提出寶貴意見。

內(nèi)容概要

《塑料薄膜印刷與復合(第3版)》在《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第二版的基礎上,增補了第三篇塑料軟包裝行業(yè)的新進展及第四篇塑料軟包裝材料的性能測試,對一些新工藝、新技術做了較為詳細的介紹,《塑料薄膜印刷與復合(第3版)》共四篇計15章。內(nèi)容主要涉及塑料薄膜印刷概述、塑料印刷用油墨、塑料油墨的配色、塑料凹版印刷技術、柔性版印刷及其他印刷方法、塑料軟包裝材料基礎、塑料薄膜的干法復合、擠出復合、共擠出復合成膜法、塑料復合薄膜的其他成膜方法、水性油墨及其在塑料凹版印刷中的運用、水性黏合劑及其在干法復合中的應用、無溶劑復合、多層共擠出的新進展,對食品用塑料包裝薄膜產(chǎn)品的檢測標準與方法,也進行了簡明扼要的介紹。
《塑料薄膜印刷與復合(第3版)》在編寫過程中,力求保持第二版簡明、實用的風格,同時根據(jù)近年來業(yè)內(nèi)的發(fā)展情況,對第二版的內(nèi)容進行了必要的增補與擴容,匯集了塑料包裝行業(yè)中資源節(jié)約型、環(huán)境友好型生產(chǎn)模式以及產(chǎn)品升級換代中的大量典型案例,并對國內(nèi)外塑料軟包裝領域中的新動向,做了簡要的介紹。《塑料薄膜印刷與復合(第3版)》不僅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與系統(tǒng)性,而且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一定的先導性。
《塑料薄膜印刷與復合(第3版)》以從事塑料軟包裝材料生產(chǎn)、研究以及應用領域的廣大科技人員為主要對象,也可供相關大專院校的師生參考,或者作為塑料薄膜的復合、印刷企業(yè)一線職工技術培訓的參考教材。

書籍目錄

1.1塑料薄膜印刷的重要性002 1.2常用塑料包裝印刷薄膜的種類及其印刷適應性003 1.2.1聚乙烯薄膜003 1.2.2聚丙烯薄膜005 1.2.3聚酯薄膜005 1.2.4尼龍薄膜006 1.2.5玻璃紙006 1.3塑料薄膜的印前處理007 1.3.1塑料薄膜表面處理方法007 1.3.2塑料薄膜表面處理效果的鑒定方法008 1.4塑料薄膜的常用印刷方法008 1.4.1凹版印刷008 1.4.2柔性版印刷009 1.4.3絲網(wǎng)印刷009 1.4.4凸版印刷009參考文獻009 2.1概述0102.2凹版塑料印刷用油墨010 2.2.1凹版塑料印刷的對象及用途010 2.2.2凹版塑料印刷的特點011 2.2.3一般凹版塑料印刷油墨的組成和結(jié)構(gòu)011 2.2.4印刷聚烯烴薄膜的凹版塑料油墨013 2.2.5凹版復合塑料印刷油墨016 2.2.6耐蒸煮消毒的食品包裝用油墨017 2.3柔性版塑料油墨018 2.3.1柔性版塑料油墨的性質(zhì)018 2.3.2柔性版塑料油墨的組成018 2.4醇溶性凹版油墨018 2.5UV塑料油墨019 2.5.1UV油墨的特征019 2.5.2UV油墨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020 2.5.3UV油墨的應用情況020 2.5.4UV油墨的組成020 2.5.5UV油墨的配方021 2.5.6UV光固化油墨的發(fā)展趨勢021 2.6水基塑料油墨021 2.7塑料油墨的使用常識022 2.7.1凹版塑料油墨的使用023 2.7.2柔性版塑料油墨的使用025 2.7.3網(wǎng)孔版塑料油墨的使用026 2.7.4凸版零印塑料油墨的使用027 2.8塑料油墨的發(fā)展方向027 2.8.1塑料油墨各品種的發(fā)展027 2.8.2油墨結(jié)構(gòu)組成的發(fā)展028 參考文獻028 3.1色彩學基本知識029 3.1.1光和色彩的特性029 3.1.2色彩的配合030 3.1.3顏色的表示方法(CIE表色系)031 3.2塑料油墨的儀器配色042 3.2.1電子配色處方的簡便計算042 3.2.2儀器測色程序044 3.3塑料油墨的人工調(diào)色046 3.3.1藝術和印刷工藝的用色法046 3.3.2調(diào)和油墨色彩的規(guī)律047 3.3.3層次版印刷和原色油墨047 3.3.4認識10種濃調(diào)色彩049 3.3.5三原色油墨的演色性049 3.3.6油墨的配色050 3.3.7油墨色彩的種類054 參考文獻056 4.1概述057 4.2照相凹版制版057 4.3塑料凹版油墨的使用和調(diào)節(jié)059 4.3.1塑料凹版油墨大類的選擇059 4.3.2塑料薄膜用印刷油墨品種的選定059 4.3.3溶劑的功能和選用060 4.3.4塑料凹版油墨性質(zhì)的調(diào)整061 4.4常用塑料薄膜的印刷性能061 4.4.1聚乙烯薄膜的印刷性061 4.4.2聚丙烯薄膜的印刷性061 4.4.3聚酯薄膜的印刷性062 4.4.4聚氯乙烯薄膜的印刷性062 4.4.5賽璐玢的印刷性062 4.5塑料薄膜的表面處理062 4.5.1表面處理的必要性062 4.5.2電暈放電處理062 4.6凹版印刷機械的特點和分類063 4.6.1凹版印刷機的特點063 4.6.2凹版印刷機的分類064 4.7衛(wèi)星式(鼓式)凹版印刷機的結(jié)構(gòu)及工藝操作064 4.7.1送料機構(gòu)066 4.7.2印版輥筒結(jié)構(gòu)066 4.7.3印版輥筒的安裝與調(diào)節(jié)066 4.7.4輥筒離合機構(gòu)068 4.7.5輸墨裝置069 4.7.6刮墨刀裝置069 4.7.7反面印刷裝置070 4.7.8通風干燥裝置071 4.7.9收卷裝置071 4.8國產(chǎn)組式、鼓式凹版印刷機印刷工藝071 4.8.1工藝過程071 4.8.2鼓式、組式凹印機有關工藝的異同點072 4.9組合式凹版印刷機及工藝操作074 4.9.1機械結(jié)構(gòu)074 4.9.2組式凹版輪轉(zhuǎn)印刷工藝078 4.10規(guī)范操作規(guī)定088 4.10.1裝卸料088 4.10.2調(diào)配油墨089 4.10.3過程控制089 4.10.4清掃及安全090 4.11常見凹版印刷產(chǎn)品質(zhì)量問題及解決措施091 參考文獻100 5.1概述101 5.1.1柔性版印刷工藝發(fā)展簡史101 5.1.2柔性版印刷工藝在我國的發(fā)展概況102 5.1.3柔性版印刷工藝在機型、演進及配套技術發(fā)展等方面的概況102 5.1.4柔性版印刷工藝的優(yōu)越性103 5.2柔性版制版工藝105 5.2.1橡膠版105 5.2.2感光樹脂柔性版107 5.2.3柔性版制版工藝的發(fā)展112 5.3柔性版印刷設備與工藝114 5.3.1柔性版印刷機的獨特結(jié)構(gòu)114 5.3.2卷筒基材柔性版印刷生產(chǎn)線及其輔助裝置118 5.3.3柔性版印刷機的種類118 5.3.4塑料薄膜柔性版印刷工藝探討121 5.3.5柔性版印刷機操作規(guī)程124 5.4柔性版印刷工藝故障原因及對策125 參考文獻131 6.1塑料軟包裝材料的基本概念134 6.2塑料軟包裝材料的特點134 6.3塑料軟包裝材料的組成135 6.3.1塑料軟包裝常用塑料的品種及其基本特性135 6.3.2紙張141 6.3.3鋁箔141 6.4復合軟包裝材料的生產(chǎn)方法142 6.4.1常見方法簡介142 6.4.2常見方法的比較142 6.5軟包裝材料的發(fā)展趨勢143 6.5.1高功能、低成本化143 6.5.2綠色包裝的發(fā)展144 參考文獻145 7.1概述146 7.2復合薄膜中常用的基材147 7.2.1非塑料材料147 7.2.2塑料薄膜151 7.3干法復合包裝材料用膠黏劑164 7.3.1基本要求164 7.3.2干法復合用膠黏劑簡介165 7.3.3我國干法復合包裝用膠黏劑的現(xiàn)狀168 7.3.4膠黏劑衛(wèi)生性能的控制與檢測172 7.3.5干法復合用膠黏劑的發(fā)展趨勢176 7.4干法復合工藝178 7.4.1基膜的準備180 7.4.2膠液的配制、保存及再利用183 7.4.3涂膠186 7.4.4干燥187 7.4.5復合190 7.4.6冷卻收卷191 7.4.7熟化192 7.5質(zhì)量故障原因及解決辦法192 7.5.1配膠時使用的溶劑193 7.5.2上膠量的控制194 7.5.3操作過程中膠液變濁發(fā)白195 7.5.4基膜的表面處理195 7.5.5關于復合物的透明度問題196 7.5.6復合膜有小氣泡的問題197 7.5.7復合物發(fā)皺的問題198 7.5.8粘接牢度不好的問題199 7.5.9膠液飛絲的問題202 7.5.10膠液呈霧狀堆積在刮刀背面的問題202 7.5.11膠盤中的膠液泡沫多的問題202 7.5.12復合后油墨層轉(zhuǎn)移的問題203 7.5.13復合后鍍鋁層轉(zhuǎn)移的問題204 7.5.14復合后膠層固化不充分、膠層發(fā)黏的問題205 參考文獻208 8.1概述210 8.2擠出復合薄膜的種類210 8.2.1單面擠出涂覆薄膜210 8.2.2三明治型復合材料211 8.2.3多層擠出復合薄膜212 8.3擠出復合用設備213 8.3.1擠出機213 8.3.2機頭214 8.3.3復合部分216 8.4擠出復合工藝218 8.4.1擠出復合原理及影響粘接強度的因素218 8.4.2擠出復合原材料的選擇221 8.5應用實例242 8.5.1BOPP擠出涂覆LDPE生產(chǎn)“方便面”卷膜實例242 8.5.2BOPP/↓PE/LDPE加工“洗衣粉”卷膜實例243 8.5.3PET/PE/↓EVA生產(chǎn)“易拉蓋膜”實例244 8.6擠出復合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245 8.6.1粘接不良245 8.6.2厚薄不均勻,紋理不良246 8.6.3膜裂、膜斷247 8.6.4熔體簾表面鯊魚皮狀247 8.6.5復合材料褶皺247 8.6.6熱封合性不良247 8.6.7有氣味247 8.6.8滑爽性不良248 8.6.9透明性不良248 8.6.10膜表面有氣泡和針孔248 8.6.11晶點248 8.6.12復合薄膜兩邊過厚248 8.6.13復合膜卷筒松249 8.6.14擠出薄膜粘住冷卻輥或壓輥249參考文獻249 9.1概述250 9.1.1共擠出復合的特點250 9.1.2共擠出復合的分類251 9.1.3共擠出復合成膜技術的進展252 9.2共擠出復合薄膜設備254 9.2.1多層流動流變學255 9.2.2圓管形(環(huán)狀)多層共擠出復合模頭258 9.2.3平膜型多層共擠出復合模頭263 9.3同類和同種塑料的共擠出269 9.3.1可熱封型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270 9.3.2共擠出復合型熱收縮薄膜271 9.3.3熱封型雙向拉伸聚丙烯珠光膜277 9.3.4擠出復合基膜用三層共擠出CPP薄膜282 9.3.5由EVA、LLDPE經(jīng)三層共擠出生產(chǎn)長效流滴、消霧多功能棚膜284 9.3.6高密度聚乙烯與低密度聚乙烯組合的三層共擠出復合薄膜287 9.3.7易開封薄膜292 9.3.8防霧包裝薄膜303 9.3.9共擠出拉伸薄膜304 9.4阻隔性復合薄膜的共擠出307 9.4.1防濕性塑料307 9.4.2阻隔性樹脂311 9.4.3共擠出復合用黏合性樹脂315 9.4.4阻隔性共擠出復合薄膜實例323 參考文獻327 10.1涂布329 10.1.1含聚偏二氯乙烯涂層的復合薄膜329 10.1.2含聚乙烯醇涂層的復合薄膜338 10.1.3含丙烯酸類樹脂涂層及橡膠類涂層的復合薄膜343 10.2蒸鍍復合344 10.2.1蒸鍍薄膜的制造方法346 10.2.2影響蒸鍍薄膜性能的因素347 10.2.3典型的蒸鍍薄膜產(chǎn)品實例349 10.2.4無機雙元蒸鍍354 10.3熱熔膠復合359 10.3.1熱熔膠復合與無溶劑復合的比較359 10.3.2熱熔膠復合工藝360 10.3.3熱熔膠360參考文獻368 11.1水性油墨370 11.1.1水性油墨概述370 11.1.2水性油墨的特性371 11.1.3水性油墨的成分及作用372 11.2水性油墨在塑料軟包裝上的印刷運用376 11.2.1水性油墨應用于塑料凹版印刷的現(xiàn)狀376 11.2.2塑料水性油墨的印刷適性及在薄膜凹版印刷中存在的問題378 11.2.3塑料凹版水基墨一般應用技術要求382 11.2.4筆者的經(jīng)驗及幾點體會383 參考文獻388 12.1概述389 12.2水性聚氨酯膠黏劑的發(fā)展動向391 12.2.1交聯(lián)改性391 12.2.2共混改性393 12.2.3共聚改性393 12.2.4丙烯酸酯改性——接枝和嵌段共聚改性393 12.2.5環(huán)氧樹脂復合改性393 12.2.6有機硅改性393 12.2.7助劑改性394 12.3干法復合用水性聚氨酯膠黏劑395 12.3.1干法復合用水性聚氨酯膠黏劑YH667/YH667B395 12.3.2干法復合用水性聚氨酯膠黏劑YH668/YH668B396 12.3.3LH468A/LH468B水性黏合劑(普通型)397 12.4干法復合用水性丙烯酸膠黏劑398 12.4.1干法復合用水性丙烯酸膠黏劑YH620S398 12.4.2水溶性丙烯酸酯膠黏劑體系PD8117+XR2990399 12.4.3YH610/YH05雙組分水性丙烯酸酯復合膠黏劑401 12.5水性復合黏合劑使用過程中需要注意的若干問題402 12.5.1上膠輥(網(wǎng)線輥)與上膠量402 12.5.2高速復合時產(chǎn)品的氣泡及其解決方法402 12.5.3水性膠可以用水稀釋問題403 12.5.4復合產(chǎn)品出現(xiàn)白點的原因及其避免的辦法403 12.5.5熟化問題403 12.5.6水性膠與油墨的匹配問題403 12.5.7復合基材的表面張力404 12.5.8低溫環(huán)境下使用水性膠需要注意的問題404 12.6水性聚氨酯復膜膠的優(yōu)勢與不足404 參考文獻405 13.1概述406 13.1.1無溶劑復合的發(fā)展沿革406 13.1.2無溶劑復合的工藝過程407 13.1.3無溶劑復合的主要優(yōu)缺點408 13.2無溶劑膠黏劑412 13.2.1無溶劑復膜膠的發(fā)展過程412 13.2.2單組分無溶劑聚氨酯復膜膠413 13.2.3雙組分無溶劑聚氨酯復膜膠413 13.2.4耐高溫蒸煮的雙組分無溶劑聚氨酯復膜膠414 13.2.5紫外固化型單組分無溶劑復膜膠415 13.2.6具有代表性的無溶劑膠黏劑品種415 13.3無溶劑復合設備417 13.3.1SSL無溶劑復合機418 13.3.2自動供膠機420 13.4無溶劑復合的工藝要點422 13.4.1環(huán)境要求422 13.4.2原材料的準備與檢測422 13.4.3設備的要求423 13.4.4無溶劑復合注意事項423 13.4.5無溶劑復合工藝參數(shù)424 13.5無溶劑復合常見問題與分析425 13.5.1熟化后膠水發(fā)黏425 13.5.2剝離強度低425 13.5.3白點、氣泡426 13.5.4褶皺427 13.5.5鍍鋁轉(zhuǎn)移428 13.5.6油墨脫層或油墨“溶解”現(xiàn)象428 13.5.7摩擦系數(shù)大引起開口性不好或熱封不牢429 參考文獻429 14.1多層共擠出設備進展431 14.1.1擠出機431 14.1.2多層共擠出機頭432 14.1.3擠出機加熱技術440 14.1.4計算機輔助工程440 14.1.5冷卻技術440 14.2多層共擠出超多層薄膜441 14.2.1概述441 14.2.2原料及產(chǎn)品結(jié)構(gòu)442 14.2.3工藝過程與設備443 14.3吸氧型阻隔性包裝薄膜443 14.3.1開發(fā)吸氧型阻隔性包裝薄膜的背景443 14.3.2吸氧型阻隔性包裝薄膜及其功效444 14.3.3吸氧型阻隔性包裝薄膜的組成、吸氧機理及結(jié)構(gòu)444 14.3.4吸氧型阻隔性包裝薄膜的應用447 14.4多層共擠出輸液包裝薄膜448 14.4.1概述448 14.4.2多層共擠出醫(yī)用輸液薄膜實例449 14.4.3輸液袋產(chǎn)品實例452 14.4.4生產(chǎn)設備454 14.5共擠出防銹薄膜454 14.5.1概述454 14.5.2生產(chǎn)工藝456 14.6多層共擠出石頭紙458 14.6.1概述458 14.6.2石頭紙專用料的制備459 14.6.3石頭紙的共擠出吹塑成型461 14.6.4三層共擠出石頭紙吹塑設備462 參考文獻463 15.1概述466 15.2食品用塑料包裝復合膜產(chǎn)品的主要添加劑466 15.3食品用塑料包裝材料主要安全問題467 15.3.1塑料包裝材料生產(chǎn)過程中添加劑的影響467 15.3.2印刷用油墨的影響467 15.3.3復合塑料包裝材料使用的黏合劑及其稀釋劑殘留物的影響468 15.4我國食品接觸材料及制品標準體系結(jié)構(gòu)468 15.4.1食品安全法468 15.4.2部門規(guī)章制度469 15.4.3食品容器、包裝材料基礎標準469 15.4.4塑料食品包裝材料衛(wèi)生標準470 15.4.5塑料食品包裝材料及容器產(chǎn)品質(zhì)量標準471 15.4.6塑料食品包裝材料衛(wèi)生性能分析和物理機械性能檢測方法標準472 15.5塑料薄膜主要檢測方法介紹475 15.5.1物理機械性能475 15.5.2衛(wèi)生性能480 15.5.3溶劑殘留量481 參考文獻482

章節(jié)摘錄

版權(quán)頁:   插圖:   網(wǎng)點里的膠液部分轉(zhuǎn)移到基膜上去之后,由于膠液具有流動性,它會慢慢地自動鋪展流平,使原來不連續(xù)、一點一點的膠液點變成連續(xù)、均勻的膠液層。而網(wǎng)點里的膠液由于一部分轉(zhuǎn)移出去了,所以減少了許多,但當該網(wǎng)點在旋轉(zhuǎn)一周時又會重新浸入膠液中去,膠液又會充滿、填充它。這樣周而復始,一個直徑不大的凹版輥就能將膠黏劑不斷連續(xù)、均勻地轉(zhuǎn)移到基材表面上去,實現(xiàn)涂膠的目的。對于一個已經(jīng)做好了的凹版輥來說,由于它的網(wǎng)點深度已經(jīng)固定,網(wǎng)點的形狀也不能再改變,所以上膠量的多少基本上由膠液的濃度來確定,N越大,上膠量越多,反之亦然。 光輥上膠裝置中,有帶計量輥的,也有不帶計量輥的。它是將帶膠光輥或計量壓輥表面的膠液全面與基材接觸,從而使膠液轉(zhuǎn)移到基材上去,實現(xiàn)涂膠的目的。在這種裝置和方法中,計量輥壓下去的壓力大小對上膠量的多少起很大的作用。當壓力很大時,因膠液被擠壓光了,所帶的膠液不多,上膠量就少;當壓力較小時,甚至沒有壓力時,或計量壓輥與帶膠光輥離開一點縫隙(幾十微米)時,上膠量會很多;但若計量壓輥與帶膠光輥離得太遠,甚至與帶膠光輥不能接觸,則又會使上膠量為零,故操作時必須十分注意。 用網(wǎng)線輥涂膠時,轉(zhuǎn)移到基膜上的膠液總是像網(wǎng)點一樣的形狀分布。若膠液的黏度大,流平性就差,一個一個膠點不能形成均勻一致的膠膜,導致復合產(chǎn)品看起來是用許多密密麻麻的膠粒粘接起來,外觀不漂亮,透明度也差一點。為了克服這一缺點,在涂膠后趁膠液未烘干時,用一根勻膠輥壓在涂膠面上,該輥是用電機帶動以與基膜走向相反旋轉(zhuǎn)的形式壓在帶膠基膜上的。這樣,尚未干的膠液被刮平了,整個涂膠面變得光滑、平整、均勻,復合物的外觀質(zhì)量會更好。 7.4.4干燥 干燥是干法復合的重要工序,它對復合物的透明度、殘留溶劑量、粘接牢度、氣味、衛(wèi)生性能都有直接的影響。所謂干法復合,就是涂膠后,將膠液中的溶劑通過加熱排氣的辦法使其充分干燥,然后在“干的”狀態(tài)下進行復合。 涂膠后的干燥是在干法復合裝置的烘道里進行的。一方面,它把熱風吹向涂有膠黏劑面的基材,使膠液受熱,將溶劑蒸發(fā),變?yōu)檎魵?;另一方面,又進行抽風,把含有大量溶劑蒸氣的空氣排到烘道外面去。涂膠后的干燥如圖7—14所示。

編輯推薦

《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第3版)》不僅具有較強的科學性與系統(tǒng)性,而且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一定的先導性?!端芰媳∧さ挠∷⑴c復合(第3版)》以從事塑料軟包裝材料生產(chǎn)、研究以及應用領域的廣大科技人員為主要對象,也可供相關大專院校的師生參考,或者作為塑料薄膜的復合、印刷企業(yè)一線職工技術培訓的參考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塑料薄膜的印刷與復合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