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9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萬玉山,封金財 主編 頁數:239 字數:384000
內容概要
《測量學》共分為十四章,第一章介紹了坐標系、測量工作的程序與內容;第二章介紹了水準測量;第三章介紹了角度測量;第四章介紹了距離測量;第五章介紹了測量誤差;第六章介紹了控制測量;第七章說明了地形測量;第八章介紹了地形圖應用的相關知識;第九章介紹了建筑工程施工測量;第十章介紹了道路工程測量;第十一章介紹了橋梁工程測量;第十二章介紹了地下建筑工程測量的基本內容;第十三章介紹了電子全站儀測量;第十四章介紹了全球定位系統(tǒng)的基本內容。
《測量學》強調邏輯的完整性、章節(jié)的獨立性以及內容的實用性,各章均配有習題。本書適用的專業(yè)主要包括測繪工程、建筑工程、給排水工程、環(huán)境工程、水利工程、安全工程、農業(yè)工程等本科相關專業(yè),也可供有關專業(yè)工程技術人員參考使用。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jié) 測量學
第二節(jié) 坐標系
一、確定點的球面位置的坐標系
二、確定點的高程系
三、WGS.84坐標系
第三節(jié) 測量工作的程序與基本內容
一、測量的主要任務是測定和測設
二、測量工作的基本要求
第四節(jié) 水準面的曲率對觀測量的影響
習題
第二章 水準測量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水準測量原理
第三節(jié) 水準測量的儀器和工具
一、微傾式水準儀
二、水準尺和尺墊
三、水準儀的使用
第四節(jié) 水準測量的方法及成果整理
一、水準點
二、水準路線
三、水準測量的實施
四、水準測量的成果整理
第五節(jié) 自動安平水準儀
一、自動安平原理
二、自動安平補償器
三、自動安平水準儀的使用
第六節(jié) 精密水準儀和水準尺
一、精密水準儀的構造
二、精密水準尺
三、精密水準儀的使用
第七節(jié) 水準儀的檢驗和校正
一、水準儀的軸線及其應滿足的條件
二、水準儀的檢驗與校正
第八節(jié) 水準測量的誤差分析
一、 儀器誤差
二、 觀測誤差
三、外界條件的影響
四、水準測量的注意事項
習題
第三章 角度測量
第一節(jié) 角度測量原理
一、水平角測量原理
二、豎直角測量原理
第二節(jié) 光學經緯儀的構造及度盤讀數
一、DJ6光學經緯儀的基本構造
二、光學經緯儀的讀數系統(tǒng)及讀數方法
三、DJ2光學經緯儀的讀數系統(tǒng)
四、經緯儀的使用
第三節(jié) 水平角測量
一、測回法
二、方向觀測法
第四節(jié) 豎直角測量
一、豎直度盤的構造
二、豎直角計算
三、豎盤指標差
四、豎盤角觀測
第五節(jié) 經緯儀的檢驗與校正
一、經緯儀軸線應滿足的幾何條件
二、經緯儀的檢驗與校正
第六節(jié) 角度測量誤差及注意事項
一、水平角測量誤差
二、豎直角測量誤差
三、角度測量的注意事項
第七節(jié) 電子經緯儀
一、編碼測角系統(tǒng)
二、 光柵測角系統(tǒng)
三、動態(tài)測角原理
習題
第四章 距離測量
第一節(jié) 卷尺量距
一、量距工具
二、直線定線
三、鋼尺量距的一般方法
四、鋼尺的檢定
五、鋼尺量距的精密方法
六、鋼尺量距的誤差分析及注意事項
第二節(jié) 視距測量
一、視距測量的基本原理
二、視距測量的觀測和計算
第三節(jié) 電磁波測距
一、電磁波測距原理
二、測距儀的使用
三、測距成果整理
第四節(jié) 三角高程測量
一、三角高程測量原理
二、地球曲率和大氣折射對高差的影響
三、三角高程測量的觀測和計算
習題
第五章 測量誤差
第一節(jié) 測量誤差概述
一、概念
二、測量誤差的來源
三、觀測誤差的分類及其處理方法
四、偶然誤差的特性
第二節(jié) 精度及衡量精度的指標
一、精度
二、中誤差
三、極限誤差
四、相對誤差
第三節(jié) 誤差傳播定律
第四節(jié) 等精度直接觀測平差
一、最或是值
二、觀測值改正值
三、等精度直接觀測的精度評定
第五節(jié) 不等精度直接觀測平差
一、權
二、權與中誤差
三、不等精度直接觀測的精度評定
習題
第六章 控制測量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平面控制網的定位與定向
一、方位角和坐標方位角
二、兩點間邊長的方位角和坐標增量
第三節(jié) 導線測量和導線計算
一、導線網的布設
二、導線測量的外業(yè)工作
三、導線測量內業(yè)計算
四、導線測量中錯誤的查找
第四節(jié) 交會定點的計算
一、測角交會
二、測邊交會
三、邊角交會
第五節(jié) 三、四等水準測量及高程測量
一、三、四等水準測量的技術要求
二、三、四等水準測量的方法
三、水準網高程的平差計算
四、三角高程測量
五、GPS高程測量
習題
第七章 地形測量
第一節(jié) 地形圖基本知識
一、地形圖的概念
二、地形圖的比例尺
三、地形圖符號
四、地貌的表示方法
五、地形圖的圖幅與編號
第二節(jié) 測圖前的準備工作
一、圖紙準備
二、測圖的器材
三、測圖的資料
第三節(jié) 地物平面圖測繪
一、平板儀圖解法測圖
二、經緯儀測記法測圖
三、地物測繪的一般原則
四、圖的注記
第四節(jié) 等高線地形圖測繪
一、地形點的選擇
二、地形點三維坐標的測定
三、等高線繪制
第五節(jié) 數字測圖概述
一、概述
二、數字化測圖的工作過程與作業(yè)模式
三、數字測圖的方法
四、全站儀數字測圖的實施
五、RTK數字測圖的實施
第六節(jié) 航空攝影測量成圖
習題
第八章 地形圖的應用
第一節(jié) 地形圖應用概述
一、地形圖的主要用途
二、地形圖的識讀
三、地形圖的精度
第二節(jié) 地形圖應用的基本內容
一、在地形圖上量取點的坐標和確定點的高程
二、求圖上直線的長度、坡度和坐標方位角
三、按設計坡度在地形圖上選定最短路線
四、圖形面積的量算
五、在地形圖上確定通視情況
六、根據等高線計算體積
第三節(jié) 工程建設中的地形圖應用
一、根據地形圖作剖面圖
二、確定匯水面積
三、根據地形圖計算平整場地的土方量
第四節(jié) 建筑和給排水設計中的地形圖應用
一、建筑設計中的地形圖應用
二、給排水設計中的地形圖應用
第五節(jié) 城市規(guī)劃和道路勘測設計中的地形圖應用
一、城市規(guī)劃用地分析的地形圖應用
二、道路勘測設計中的地形圖應用
習題
第九章 建筑工程施工測量
第一節(jié) 概述
一、施工測量的內容
二、施工測量精度的基本要求
三、施工測量的原則
四、準備工作
第二節(jié) 施工測量的基本工作
一、水平角的測設方法
二、水平距離的測設方法
三、高程的測設方法
四、坡度的測設方法
第三節(jié) 建筑施工控制測量
一、建筑基線
二、建筑方格網
三、施工坐標系與測量坐標系的相互變換
四、施工高程控制網
第四節(jié) 建筑施工測量
一、軸線的測設
二、施工控制樁和龍門板的測設
三、基礎施工測量
四、工業(yè)廠房構件安裝測量
五、高層建筑的軸線投測和高程傳遞
第五節(jié) 管道工程測量
一、管道中線測量
二、管線縱、橫斷面測量
三、管道施工測量
四、頂管施工測量
五、管道竣工測量
第六節(jié) 建筑竣工總平面圖繪制
一、竣工測量
二、竣工總平面圖的編繪
第七節(jié) 建筑變形測量
一、建筑變形測量的一般規(guī)定
二、沉降觀測
三、位移觀測
習題
第十章 道路工程測量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道路中線測量
一、中線交點和轉點的測設
二、轉角測定
三、里程樁測設
第三節(jié) 道路圓曲線測設
一、圓曲線及其測設
二、復曲線及其測設
三、緩和曲線及其測設
第四節(jié) 線路縱、橫斷面測量
一、基平測量
二、中平測量
三、縱斷面圖的繪制
四、線路橫斷面測量
五、橫斷面圖的繪制
第五節(jié) 線路工程施工測量
一、施工控制樁的測設
二、邊樁測設
習題
第十一章 橋梁工程測量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橋梁控制測量
一、平面控制測量
二、高程控制測量
第三節(jié) 橋梁施工測量
一、中小型橋梁施工測量
二、大型橋梁施工測量
三、大型斜拉橋施工測量
第四節(jié) 橋梁竣工及變形測量
一、橋梁竣工測量
二、橋梁變形測量
習題
第十二章 地下建筑工程測量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地下工程的地面控制測量
一、平面控制測量
二、高程控制測量
第三節(jié) 隧道聯系測量
一、掘進方向測設數據計算
二、洞口掘進方向標定
三、洞口內側施工點位高程測設
第四節(jié) 豎井聯系測量
一、豎井聯系測量概述
二、一井定向
三、兩井定向
四、陀螺經緯儀測定方位角
五、豎井高程傳遞
第五節(jié) 隧道(巷道)施工測量
一、洞內中線和腰線的測設
二、洞內施工導線測量和水準測量
三、盾構施工測量
第六節(jié) 地下建筑竣工測量
習題
第十三章 電子全站儀測量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全站儀的特殊部件及其功能
一、全站儀的基本構造
二、全站儀的特殊構造
三、全站儀的工作原理
四、全站儀的精度及等級
五、測量機器人
第三節(jié) 全站儀的使用
一、全站儀的基本功能
二、全站儀的主要操作步驟
三、全站儀實例
習題
第十四章 全球定位系統(tǒng)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全球定位系統(tǒng)的組成及信號結構
第三節(jié) 全球定位系統(tǒng)測定點位的原理
一、單點定位
二、相對定位
三、差分GPS
第四節(jié) GPS控制測量
一、概述
二、GPS控制網建立過程
三、GPS外業(yè)觀測過程
四、GPS數據處理
習題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1.經緯儀定線 量距前應清除直線方向上的障礙物,然后將經緯儀安置于A點,在B點豎立花桿,用經緯儀進行定線。先用鋼尺進行概量,在視線上依次定出比鋼尺一整尺略短的A1、12等尺段。在各尺段端點打下大木樁,樁頂高出地面3~5cm。利用A點的經緯儀進行定線,在樁頂沿視線方向和垂直于視線方向各劃一條直線,形成“十”字形,作為丈量的標志。 2.量距 用檢定過的鋼尺在相鄰木樁之間進行丈量。丈量組由五人組成,兩人拉尺,兩人讀數,一人記錄。丈量時拉伸鋼尺置于相鄰兩木樁頂上,并使鋼尺有刻劃線一側貼切十字線。后尺手用彈簧秤掛在尺的零端,施加標準拉力(對30m鋼尺一般為100N,對50m鋼尺一般為150N)。前后兩尺手應同時根據十字線交點在鋼尺上讀數,估讀到0.5mm。每尺段要移動鋼尺在不同的位置丈量三次,三次丈量結果之差不應超過2~3mm,取三次結果的平均值作為此尺段的觀測結果。同時每量一尺段都要記錄現場溫度,估讀到0.5℃。往測完畢后應立即進行返測,反測需重新進行定線,每條直線需丈量的次數視量距的精度要求而定。 3.樁頂高差測量 上述丈量結果是相鄰樁頂間的傾斜距離,為了換算成水平距離,要用水準測量方法測出相鄰樁頂間的高差。水準測量應往、返觀測,往、返觀測高差之差值不應超過±1Omm,若不超限,取其平均值作為最后結果。 4.量距成果整理 若距離丈量的相對精度要求不低于1/3000,則尺長改正值大于尺長的1/10000時應進行尺長改正;量距時溫度與標準溫度相差±10℃時,應進行溫度改正;沿地面丈量的地面坡度大于1%時,應進行高差改正。因此,鋼尺量距的成果整理一般包括丈量長度的計算、尺長改正、溫度改正和高差改正。 (1)計算丈量長度待測直線丈量若干尺段后所得的總長度稱為丈量長度。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