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李明照、許并社 編著 頁數(shù):23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結合銅冶煉企業(yè)的實際情況,具體地總結了從精礦到電解銅、濕法煉銅、再生銅生產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技術內容,主要包括冰銅熔煉與吹煉的基本原理、工藝,設備及實踐;粗銅的火法精煉與電解精煉;濕法煉銅的各種方法、基本原理、生產工藝及設備;再生銅的各種熔煉方法、設備、工藝,產物及再生銅的濕法熔煉等。工藝詳盡,內容實用。本書可作為銅冶煉生產的技術指導用書,更適合作為工廠技術人員的培訓用書,也可供冶金相關專業(yè)的師生參考。
書籍目錄
第1章 概論
1.1 銅的概況
1.2 銅的性質
1.3 銅的用途
1.4 煉銅原料
1.5 銅的生產方法
第2章 冰銅熔煉
2.1 概述
2.2 冰銅熔煉的基本原理
2.3 冰銅的形成與性質
2.4 爐渣的形成與性質
2.5 冰銅與爐渣的分離及渣含銅
2.6 冰銅熔煉的熱化學及脫硫
第3章 密閉鼓風爐熔煉冰銅
3.1 概述
3.2 密閉鼓風爐的熔煉原理
3.3 密閉鼓風爐
3.4 密閉鼓風爐的熔煉工藝
3.5 密閉鼓風爐熔煉的產物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第4章 反射爐熔煉冰銅
4.1 概述
4.2 反射爐熔煉的基本原理
4.3 反射爐
4.4 反射爐的操作工藝
4.5 反射爐熔煉的產物
4.6 反射爐熔煉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第5章 電爐熔煉冰銅
5.1 概述
5.2 電爐熔煉的基本原理
5.3 電爐
5.4 電爐熔煉工藝
5.5 電爐熔煉的產物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第6章 銅精礦的閃速熔煉
6.1 概述
6.2 閃速熔煉的基本原理
6.3 閃速爐
6.4 閃速熔煉工藝
6.5 閃速熔煉的產物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6.6 閃速爐渣的處理
6.7 閃速熔煉的優(yōu)缺點
第7章 冰銅的吹煉
7.1 概述
7.2 冰銅吹煉的基本原理
7.3 轉爐
7.4 轉爐吹煉工藝
7.5 冰銅吹煉的產物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第8章 粗銅的火法精煉
8.1 概述
8.2 粗銅火法精煉的工藝流程及基本原理
8.3 粗銅火法精煉的設備
8.4 粗銅火法精煉工藝
8.5 火法精煉的產物及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8.6 降低精煉渣含銅的措施及其處理工藝
第9章 銅的電解精煉
9.1 概述
9.2 銅電解精煉的工藝流程及基本原理
9.3 銅電解精煉的設備
9.4 電解液
9.5 電解精煉工藝
9.6 電解精煉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及計算方法
9.7 電解精煉的產物
第10章 濕法煉銅
10.1 概述
10.2 銅礦直接浸出
10.3 硫化銅精礦的焙燒-浸出-電積法
第11章 再生銅的熔煉
11.1 概述
11.2 廢雜銅的分類及管理
11.3 再生銅的生產方法
11.4 鼓風爐熔煉再生銅
11.5 轉爐吹煉高鉛、錫雜銅
11.6 反射爐精煉再生銅
11.7 再生銅的濕法冶金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反射爐的放渣是間斷進行的,為防止冰銅機械地夾雜在渣中造成銅的損失,放渣流槽應保持寬、淺、平。在一定間隔時間內放出的渣量,應與熔煉固體爐料及處理轉爐渣所得到的爐渣量相符合。爐內熔池水平以及爐渣層厚度,除了在放出冰銅和倒人轉爐渣時有少許波動外,應保持不變。 熔池水平的升高會帶來一系列不利影響,如使爐內氣體空間減小、燃料燃燒條件及對熔池的傳熱變壞、爐內溫度降低、爐渣發(fā)黏、冰銅珠從其中析出減慢及銅在渣中的損失增大等。由于爐渣導熱性差,使冰銅從發(fā)黏的渣層通過時過熱不良;使難熔化合物,如鐵酸鹽、硫化鋅等,從冰銅熔體中析出沉積在爐底上,減小熔池深度。此外也不能過于迅速地放出爐渣,以免熔池的水平面由于渣層的厚度減小而降低到限定的范圍以下。 一般工廠都是把放出的高溫爐渣進行水淬后外運。在出渣口下沿用黃泥筑一渣壩,用渣壩的高低控制熔池深度。當熔體總深為1000~1200mm時,渣層厚度可為300~500mm。如渣壩過高,渣面上升,氣流空間變小,燃燒及熱交換條件變壞,爐溫降低,影響爐渣、冰銅的分離,易形成爐結;渣壩過低,溶池變淺,熱量減少,冷料入爐后易凝結。 為了避免因放渣引起爐況的波動,每次放渣量不宜過大,放渣次數(shù)可多些,即“勤放”、“少放”。為了避免渣流過急而帶走冰銅,放渣溜槽宜寬、淺、平。另外,放渣時應防止漂浮在渣面的爐料隨渣流出。 (4)放冰銅 放冰銅也是間斷進行的,冰銅的放出與轉爐相適應。打孔放冰銅,即冰銅放出口中插入鐵釬,用泥封好,放冰銅時將鐵釬拔出,冰銅就沿流槽放出。虹吸口放冰銅,大大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了勞動條件。 虹吸放冰銅是根據連通器原理進行的。由于反射爐內總液面的壓力和虹吸前床冰銅面的壓力始終保持平衡,使前床冰銅高度與放冰銅流槽底部有一落差,從而把冰銅放出。在爐況正常的情況下,爐內總液面高度控制在950~1100mm之間,其中渣面高度為350~400mm,冰銅面高度為600~700mm,則前床冰銅面高度為840~900mm,放冰銅流槽底部高度為740mm,這樣使前床冰銅與放冰銅流槽底部有100~160mm的落差。 冰銅面太高,渣含銅損失大;冰銅面太低,容易引起爐結。冰銅面一般應保持450~600mm。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