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化學

出版時間:2012-8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方俊天,劉嘉,韓漠 主編  頁數(shù):239  字數(shù):405000  

內(nèi)容概要

  《基礎化學》是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摸索,并與相關企業(yè)合作,共同制定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將傳統(tǒng)的無機化學、有機化學、分析化學及生物化學內(nèi)容進行了改革和整合編寫而成的。在內(nèi)容的編寫上,力求做到簡明扼要,重點鮮明,強調(diào)理論聯(lián)系實際。本書內(nèi)容包括實驗室基本操作、溶液理論、酸堿平衡理論、重量分析法、滴定分析法、酸堿滴定法、非水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還原滴定、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物質(zhì)結構基礎、烷烴與環(huán)烷烴、烯烴與炔烴、芳香烴與鹵代烴、醇、酚、醚,醛和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氮有機化合物、雜環(huán)化合物。
  本教材通俗易懂、簡明精練、強化化學基礎知識,具有實用性、針對性和現(xiàn)代性。
  《基礎化學》可應用于高職高專環(huán)境工程、化學分析、應用化工、煤化工等專業(yè),也可應用于資源環(huán)境、生物工程、制藥等專業(yè)以及在職職工的培訓。

書籍目錄

第1章 實驗室的基本操作
1.1簡單玻璃工
1.1.1玻璃管(棒)的清潔與切割
1.1.2玻璃管的彎曲
1.1.3滴管、毛細管與玻璃釘?shù)闹谱?br />1.2常用玻璃儀器及使用
1.2.1精密玻璃量器的使用
1.2.2一般玻璃儀器的使用
1.3常用試液、緩沖液和指示液的配制
1.3.1常用酸堿溶液的配制
1.3.2常用緩沖溶液的配制
1.3.3指示劑與指示液的配制
1.4純水的制備及其制備原理
1.5回流與蒸餾操作
1.5.1回流與回流裝置
1.5.2蒸餾與蒸餾裝置
1.5.3絕對無水苯與絕對甲醇的制備
1.6萃取
1.6.1液?液萃取原理
1.6.2液?液萃取操作
1.6.3固?液萃取操作
1.7過濾、加熱與干燥
1.7.1過濾的分類與基本操作
1.7.2常壓過濾及其基本操作
1.7.3減壓過濾及其基本操作
1.7.4加熱的種類與適用范圍
思考與練習
第2章 溶液理論
2.1水——一種重要的化學物質(zhì)
2.1.1水的性質(zhì)
2.1.2水在生命體及食品中的作用
2.2溶液
2.2.1關于溶液的一般概念
2.2.2溶解過程
2.2.3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
2.2.4非電解質(zhì)稀溶液的依數(shù)性
2.3膠體溶液
2.3.1分散體系
2.3.2溶膠
2.3.3高分子溶液
思考與練習
第3章 酸堿平衡理論
3.1酸堿理論
3.1.1阿倫尼烏斯(Arrhenius)電離理論
3.1.2酸堿質(zhì)子理論
3.1.3路易斯(Lewis)電子理論
3.2酸、堿的離解平衡
3.2.1離解常數(shù)
3.2.2離解度
3.2.3離解常數(shù)和離解度的關系
3.3酸堿溶液中pH值的計算
3.3.1強酸、強堿溶液pH值的計算
3.3.2一元弱酸、弱堿的溶液pH值的計算
3.3.3其他酸堿溶液pH值的計算
3.3.4同離子效應
3.4緩沖溶液
3.4.1概念
3.4.2緩沖原理
3.4.3緩沖溶液pH值的計算
3.4.4緩沖溶液的配制
思考與練習
第4章 重量分析法
4.1重量分析法對沉淀的要求和沉淀劑的選擇
4.1.1沉淀法的一般操作步驟
4.1.2氣化法的一般操作步驟
4.2影響沉淀溶解度的因素
4.2.1沉淀的溶解度和溶度積
4.2.2同離子效應
4.2.3鹽效應
4.2.4酸效應
4.2.5絡合效應
4.3沉淀的形成過程
4.3.1沉淀的分類
4.3.2晶體沉淀的形成過程
4.3.3形成良好晶體沉淀的條件和方法
4.3.4重量分析法對沉淀稱量形式的要求
4.4重量分析法的結果計算
4.4.1換算因數(shù)的計算
4.4.2沉淀劑用量的計算
4.4.3取樣量的計算
4.5重量分析法應用實例
思考與練習
第5章 滴定分析法
5.1概述
5.1.1滴定分析法的特點
5.1.2滴定分析法的分類和滴定分析法對化學反應的要求
5.1.3滴定方式簡介
5.2標準溶液與常用的基準物質(zhì)
5.2.1標準溶液濃度的表示方法
5.2.2標準溶液的配制、標定與管理
5.2.3滴定分析的主要儀器和操作
5.3滴定分析的基本計算
5.3.1滴定度的計算
5.3.2一般溶液配制時濃度的計算
5.3.3標定標準溶液的計算
思考與練習
第6章 酸堿滴定法
6.1酸堿平衡理論簡介
6.2溶劑的酸堿性
6.2.1根據(jù)酸堿質(zhì)子理論可以把溶劑進行分類
6.2.2水溶液中酸堿的強度
6.3酸堿指示劑
6.3.1酸堿指示劑的作用原理與變色范圍
6.3.2酸堿指示劑的配制
6.3.3常用的酸堿指示劑及其用量
6.4酸堿滴定曲線及指示劑的選擇
6.4.1強酸與強堿之間的滴定和指示劑的選擇
6.4.2一元弱酸的滴定
6.4.3一元弱堿的滴定
6.5酸堿滴定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
6.5.1酸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
6.5.2堿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
6.6酸堿滴定法應用實例
6.6.1小蘇打片中碳酸氫鈉的含量測定
6.6.2食醋中總酸度的測定
6.6.3氮元素含量的測定
思考與練習
第7章 非水滴定法
7.1非水滴定的原因
7.1.1非水滴定的溶劑
7.1.2拉平效應與示差效應
7.2非水滴定條件的選擇
7.2.1溶劑的選擇
7.2.2滴定終點的確定
7.3非水滴定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
7.3.1高氯酸滴定液(0.1mol/L)的配制與標定
7.3.2甲醇鈉滴定液(0.1mol/L)的配制與標定
7.4非水滴定法應用實例
思考與練習
第8章 配位滴定法
8.1概述
8.1.1能夠用于配位滴定的反應必須具備的條件
8.1.2配位化合物的分類
8.2EDTA的性質(zhì)及其配位化合物
8.3配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的離解平衡
8.3.1配位化合物的穩(wěn)定常數(shù)
8.3.2影響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
8.4配位滴定原理
8.4.1配位滴定過程中金屬離子濃度的變化規(guī)律
8.4.2配位反應的完全程度
8.4.3配位滴定反應進行完全所需要的pH值
8.4.4配位滴定的指示劑
8.5提高配位滴定選擇性的方法
8.5.1控制溶液的酸度
8.5.2利用掩蔽和解蔽
8.6配位滴定法應用實例
8.6.1EDTA標準溶液(0.05mol/L)的配制與標定
8.6.2葡萄糖酸鈣注射液等藥品的含量測定
8.7配位化合物在生物、醫(yī)藥方面的應用
思考與練習
第9章 沉淀滴定法
9.1概述
9.2摩爾(Mohr)法
9.2.1摩爾法的工作原理
9.2.2鉻酸鉀指示液的用量
9.2.3滴定條件的選擇
9.3佛爾哈德(Volhard)法
9.3.1佛爾哈德法的滴定原理
9.3.2滴定條件的選擇
9.4法楊司(Fajans)法
9.4.1法楊司法的原理
9.4.2滴定條件的選擇
9.5沉淀滴定法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
9.6沉淀滴定法的計算與應用實例
9.6.1沉淀溶解度和溶度積的計算
9.6.2分級沉淀的計算
9.6.3沉淀滴定法的計算
思考與練習
第10章 氧化還原滴定
10.1概述
10.1.1氧化還原滴定法的分類
10.1.2電極電勢
10.2電位滴定
10.3氧化還原滴定法
10.3.1概述
10.3.2滴定過程中電勢的變化及滴定曲線
10.3.3氧化還原指示劑
10.4氧化還原滴定分析法應用實例
10.4.1高錳酸鉀法
10.4.2重鉻酸鉀法
10.4.3碘量法
思考與練習
第11章 比色分析及分光光度法
11.1基本概念與定律
11.1.1基本概念
11.1.2朗伯(Lambert)?比爾(Beer)定律
11.2目視比色法
11.2.1目視比色法簡介
11.2.2重金屬的檢測(略)
11.2.3砷鹽的檢測(略)
11.3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11.3.1紫外?可見吸收光譜的產(chǎn)生原理
11.3.2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檢驗操作規(guī)程
11.3.3分光光度法應用實例
11.4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檢驗操作規(guī)程
11.4.1定義
11.4.2儀器
11.4.3樣品測定操作方法
11.4.4注意事項
11.4.5結果計算
11.5TU?1901型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標準操作規(guī)程
11.5.1操作方法
11.5.2注意事項
思考與練習
第12章 物質(zhì)結構基礎
12.1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律
12.1.1核外電子的運動特征理論認識過程
12.1.2四個量子數(shù)
12.1.3核外電子的排布
12.1.4元素基本性質(zhì)的周期性
12.2化學鍵與分子結構
12.2.1離子鍵理論
12.2.2共價鍵理論
12.2.3雜化軌道理論
12.2.4雜化軌道的類型
12.2.5化學鍵理論總結
12.3分子間作用力
12.3.1取向力
12.3.2誘導力
12.3.3色散力
12.3.4氫鍵
思考與練習
第13章 烷烴與環(huán)烷烴
13.1烷烴的概念
13.2烷烴的結構和異構現(xiàn)象
13.2.1烷烴的結構
13.2.2烷烴的同系物和構造異構
13.3烷烴的命名
13.3.1伯、仲、叔、季碳原子和伯、仲、叔氫原子
13.3.2烷基
13.3.3烷烴的命名法
13.4烷烴的構象
13.4.1乙烷的構象
13.4.2正丁烷的構象
13.5烷烴的物理性質(zhì)
13.5.1熔點的遞變規(guī)律
13.5.2沸點的遞變規(guī)律
13.6烷烴的化學性質(zhì)
13.6.1鹵代反應
13.6.2氧化反應
13.6.3裂化反應
13.6.4異構化反應
13.6.5石油化學工業(yè)簡介
13.7脂環(huán)烴
13.7.1脂環(huán)烴的分類和命名
13.7.2環(huán)烷烴的結構與穩(wěn)定性
13.7.3環(huán)烷烴的性質(zhì)
思考與練習
第14章 烯烴與炔烴
14.1烯烴的結構和異構現(xiàn)象
14.1.1乙烯分子的結構
14.1.2烯烴的異構現(xiàn)象
14.2烯烴的命名
14.2.1烯基
14.2.2烯烴的命名
14.3順/反異構體的命名
14.3.1順/反異構體的命名方法
14.3.2Z/E構型標記法
14.4烯烴的物理性質(zhì)
14.5烯烴的化學性質(zhì)
14.5.1加成反應
14.5.2氧化反應
14.5.3聚合反應
14.5.4α?氫的反應
14.6二烯烴
14.6.1二烯烴的分類和命名
14.6.2共軛二烯烴的共軛效應
14.6.3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zhì)
14.7炔烴
14.7.1乙炔分子的結構
14.7.2炔烴的命名
14.7.3炔烴的物理性質(zhì)
14.7.4炔烴的化學性質(zhì)
思考與練習
第15章 芳香烴與鹵代烴
15.1芳香烴的概念
15.1.1芳香烴的分類
15.1.2苯的組成與結構
15.1.3苯同系物的異構現(xiàn)象及其命名
15.1.4苯系芳香烴的物理性質(zhì)
15.1.5苯系芳香烴的化學性質(zhì)
15.1.6苯的親電取代反應機理
15.1.7苯環(huán)親電取代基的定位規(guī)律
15.2鹵代烴的概念
15.2.1鹵代烴的分類
15.2.2鹵代烴的命名
15.2.3鹵代烴的性質(zhì)
15.2.4一鹵代烯烴和一鹵代芳烴
15.2.5一鹵代烴的制備
15.2.6重要的鹵代烴
思考與練習
第16章 醇、酚、醚
16.1醇
16.1.1醇的分類和命名
16.1.2醇的物理性質(zhì)
16.1.3醇的化學性質(zhì)
16.1.4重要的醇
16.2酚
16.2.1酚的分類和命名
16.2.2酚的物理性質(zhì)
16.2.3酚的化學性質(zhì)
16.2.4重要的酚
16.3醚
16.3.1醚的命名
16.3.2醚的物理性質(zhì)
16.3.3醚的化學性質(zhì)
16.3.4重要的醚
思考與練習
小知識請不要酒后駕車
第17章 醛和酮
17.1醛和酮的分類及命名
17.1.1醛和酮的分類
17.1.2醛和酮的命名
17.1.3同分異構現(xiàn)象
17.2醛和酮的性質(zhì)
17.2.1醛和酮的物理性質(zhì)
17.2.2醛和酮的化學性質(zhì)
17.3重要的醛和酮
17.3.1重要的醛
17.3.2重要的酮
17.4醛和酮的制取
17.4.1醇的氧化
17.4.2以烯烴為原料
17.4.3以炔烴為原料
17.4.4芳香烴的酰基化
思考與練習
小知識人造香料和香精
第18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
18.1羧酸
18.1.1羧酸的命名
18.1.2羧酸的物理性質(zhì)
18.1.3羧酸的化學性質(zhì)
18.1.4羧酸的制備
18.2羧酸的衍生物
18.2.1羧酸衍生物的分類與命名
18.2.2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質(zhì)
18.2.3羧酸衍生物的結構特性
18.2.4羧酸衍生物的化學反應
18.3油脂
思考與練習
第19章 含氮有機化合物
19.1硝基化合物
19.1.1硝基化合物的分類和命名
19.1.2硝基的結構
19.1.3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質(zhì)
19.1.4硝基化合物的化學性質(zhì)
19.2胺
19.2.1胺的分類和命名
19.2.2胺的物理性質(zhì)
19.2.3胺的結構與化學性質(zhì)
19.2.4胺類化合物的制備方法
19.2.5重要的胺
19.3重氮和偶氮化合物概述
19.3.1重氮鹽的制備——重氮化反應
19.3.2重氮鹽的反應及其在合成中的應用
思考與練習
小知識請您遠離毒品
第20章 雜環(huán)化合物
20.1分類和命名
20.1.1雜環(huán)化合物的分類
20.1.2雜環(huán)化合物的命名
20.2雜環(huán)化合物的結構
20.2.1五元雜環(huán)化合物的結構
20.2.2六元雜環(huán)化合物的結構
20.3雜環(huán)化合物的性質(zhì)
20.3.1雜環(huán)化合物的物理性質(zhì)
20.3.2雜環(huán)化合物的化學性質(zhì)
20.4重要的雜環(huán)化合物
20.5生物堿
20.5.1生物堿的分類、命名和基本結構
20.5.2生物堿的分布規(guī)律和一般性質(zhì)
思考與練習
小知識關于三聚氰胺
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6.4.3 一元弱堿的滴定 強酸滴定一元弱堿與強堿滴定一元弱酸的情況基本相似,只是滴定曲線的形狀與強堿滴定一元弱酸的形狀相反;滴定突躍范圍為pH值處于弱酸性范圍之內(nèi);因此,這類滴定應選擇諸如甲基橙、甲基紅等在酸性范圍內(nèi)變色的指示劑指示終點。 與強堿滴定弱酸相似,強酸滴定弱堿的滴定突躍范圍的大小除了與酸堿的組成濃度有關外,還與弱堿的強度密切相關。弱堿能否用強酸直接進行準確滴定也是有條件的,一般認為,只有當弱堿的cKb≥10-8時,才能用強酸準確滴定。 6.5 酸堿滴定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 6.5.1 酸標準溶液的配制與標定 作為最常用的酸標準溶液,通常是鹽酸,有時也用硫酸。因為鹽酸標準溶液的穩(wěn)定性好,據(jù)報道,0.1mol/L的鹽酸溶液煮沸回流1h,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變化;甚至0.5mol/L的鹽酸溶液煮沸回流10min,損失也不顯著。硫酸的穩(wěn)定性也好,但是它也有缺點,硫酸首先是一個二元酸,而且它的第二步電離平衡常數(shù)不夠大(pKa≈2),所以,第二個滴定突躍相應得較??;另外,有些金屬離子的硫酸鹽難溶于水,從而限制了它的應用范圍。硝酸的穩(wěn)定性差,不太適合用作標準溶液。 在實際工作中,鹽酸的標準溶液的濃度為0.1~1.0mol/L范圍之內(nèi)。濃度過高時,為了減小相對誤差,消耗的滴定劑的體積就不能太?。ㄍǔ?5~20mL),這就勢必要增加試樣的取用量,這樣會帶來操作上的不便,而且消耗大量的試劑會造成浪費;濃度過低時,滴定突躍就小了,指示液變色不明顯,會造成檢測誤差的增大。 ①鹽酸標準溶液通常不是直接配制的,而是根據(jù)檢驗所需要的濃度,按照規(guī)定的配制方法,先用刻度吸管移取一定量的濃鹽酸,并將其放入適量的水中,然后用水稀釋到大致的體積,搖勻后,放置在標準溶液標化室,用空調(diào)調(diào)節(jié)室溫在20℃左右,待標準溶液的溫度與標化室的溫度均達到20℃左右時,精密稱取在270~300℃已經(jīng)干燥至恒重的基準無水碳酸鈉平行樣5份,然后用已經(jīng)經(jīng)過計量部門校驗并且合格的50.00mL的酸式滴定管進行標定操作。 ②基準無水碳酸鈉的恒重。無水碳酸鈉作為基準物質(zhì)的優(yōu)點是純度高、價格低廉;缺點是相對分子質(zhì)量較小。無水碳酸鈉具有強烈的吸濕性,所以在使用前應將其先放在稱量瓶中,在瓶蓋不得蓋嚴的情況下,必須在270~300℃的電阻爐內(nèi)進行干燥4h以上,取出后迅速放在干燥器內(nèi)冷卻(約25min)至室溫,符合恒重要求后,再進行精密稱量操作。

編輯推薦

《基礎化學》可應用于高職高專環(huán)境工程、化學分析、應用化工、煤化工等專業(yè),也可應用于資源環(huán)境、生物工程、制藥等專業(yè)以及在職職工的培訓。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基礎化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