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姚志良 編 頁數(shù):197 字數(shù):189000
內容概要
本書根據(jù)我國亟需對城市機動車排放污染加強控制的要求,針對機動車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特點,系統(tǒng)地闡述了機動車能源消耗、機動車污染物生成機理和排放、機動車排放法規(guī)、機動車污染物排放確定方法、機動車排放控制技術和對策以及新能源汽車等方面的知識。
本書可供環(huán)境工程、能源工程等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可供高等學校相關專業(yè)師生摻閱。
書籍目錄
第1章 能源與大氣污染
1.1 能源種類及其性質
1.1.1 煤炭
1.1.2 石油
1.1.3 天然氣
1.2 世界能源和利用現(xiàn)狀
1.2.1 探明儲量狀況
1.2.2 產量狀況
1.2.3 消費狀況
1.3 我國能源和利用現(xiàn)狀
1.4 能源燃燒產生的主要污染物
1.5 我國大氣污染概況
參考文獻
第2章 機動車能源消耗
2.1 世界交通能源消耗概述
2.2 我國交通能源消耗現(xiàn)狀
2.3 國外機動車燃油經(jīng)濟性標準
2.3.1 美國
2.3.2 日本
2.3.3 歐盟
2.3.4 加拿大
2.3.5 澳大利亞
2.4 我國機動車燃油經(jīng)濟性標準
參考文獻
第3章 機動車污染物排放及生成機理
3.1 機動車排放污染
3.1.1 機動車排放污染物
3.1.2 我國機動車污染現(xiàn)狀
3.2 汽油機污染物的生成機理及其影響因素
3.2.1 汽油機污染物的生成機理
3.2.2 影響汽油機污染物生成的因素
3.3 柴油機排放污染物的生成機理及其影響因素
3.3.1 柴油機污染物生成機理
3.3.2 影響柴油機污染物生成的主要因素
參考文獻
第4章 機動車排放法規(guī)歷程
4.1 世界機動車排放法規(guī)歷程
4.1.1 美國
4.1.2 歐洲
4.1.3 日本
4.2 我國機動車排放法規(guī)歷程
4.2.1 輕型車
4.2.2 重型車
4.2.3 摩托車
4.2.4 油品
參考文獻
第5章 機動車排放測試和模型模擬技術
5.1 機動車排放測試技術
5.1.1 臺架實驗
5.1.2 隧道實驗
5.1.3 遙感測試
5.1.4 PEMS技術
5.2 機動車排放模型
5.2.1 概述
5.2.2 常用模型
參考文獻
第6章 機動車排放控制技術和政策
6.1 機動車排放微觀控制技術
6.1.1 汽油車機內凈化技術
6.1.2 柴油車機內凈化技術
6.1.3 機動車污染物的機外凈化技術
6.2 機動車排放控制政策
6.2.1 新車污染控制管理體系
6.2.2 在用車污染控制管理體系分析
6.2.3 排放標志管理
6.2.4 其他機動車排放控制管理辦法
參考文獻
第7章 替代燃料
7.1 壓縮天然氣
7.1.1 天然氣的燃料性質
7.1.2 CNG汽車的發(fā)展優(yōu)勢
7.1.3 CNG汽車發(fā)展概況
7.1.4 CNG汽車的技術發(fā)展
7.1.5 發(fā)展CNG汽車需要注意的問題
7.2 液化石油氣
7.2.1 液化石油氣燃料特性
7.2.2 LPG作為汽車燃料的優(yōu)點
7.2.3 LPG汽車發(fā)展現(xiàn)狀
7.2.4 LPG汽車技術的發(fā)展
7.2.5 LPG汽車發(fā)展需要注意的問題
7.3 氫燃料
7.3.1 概述
7.3.2 氫能源的應用現(xiàn)狀
7.3.3 氫在清潔汽車中的應用
7.3.4 氫作為汽車能源發(fā)展的制約因素
7.3.5 氫能源在汽車工業(yè)中的發(fā)展前景及發(fā)展戰(zhàn)略
7.4 生物柴油
7.4.1 生物柴油的主要特性
7.4.2 生物柴油發(fā)展現(xiàn)狀
7.4.3 生物柴油制備技術
7.4.4 使用生物柴油需要注意的問題
7.4.5 國外發(fā)展生物柴油的政策
7.4.6 我國生物柴油的發(fā)展前景
7.5 乙醇
7.5.1 乙醇作為車用燃料的主要特性
7.5.2 乙醇汽油作為車用燃料的應用現(xiàn)狀
7.5.3 我國推廣車用乙醇汽油應注意的問題
7.6 甲醇
7.6.1 甲醇作為車用燃料的特性
7.6.2 甲醇燃料的應用現(xiàn)狀及發(fā)展前景
7.7 二甲醚
7.7.1 二甲醚的特性
7.7.2 二甲醚的研究應用現(xiàn)狀和發(fā)展前景
參考文獻
第8章 電動汽車
8.1 概述
8.2 純電動汽車
8.2.1 純電動汽車的結構原理
8.2.2 純電動汽車的關鍵技術
8.2.3 純電動汽車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
8.3 燃料電池汽車
8.3.1 燃料電池的原理和特點
8.3.2 燃料電池汽車的關鍵技術
8.3.3 燃料電池汽車的發(fā)展現(xiàn)狀和趨勢
8.4 混合動力汽車
8.4.1 混合動力汽車的特點
8.4.2 混合動力汽車的關鍵技術
8.4.3 混合動力汽車的發(fā)展現(xiàn)狀及趨勢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輕型汽車污染物排放限值(中國Ⅲ、Ⅳ階段)(GB18352.3 —2005)
附錄二 車用壓燃式、氣體燃料點燃式發(fā)動機與汽車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Ⅲ、Ⅳ、Ⅴ階段)(GB 17691—2005)
附錄三 重型車用汽油發(fā)動機與汽車排氣污染物排放限值(中國Ⅲ、Ⅳ階段)(GB 14762—2008)
附錄四 摩托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工況法,中國第Ⅲ階段)(GB14622-2007)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煤,俗稱煤炭,主要由碳、氫、氧、氮、硫和磷等元素組成,是非常重要的能源,也是冶金、化學工業(yè)的重要原料。 煤炭是埋在地殼中億萬年以上的樹木等古代植物遺體,在一定的地理環(huán)境下,經(jīng)過復雜的物理和化學作用形成的含碳量很高的固體可燃性礦物,也稱作原煤。按煤炭的揮發(fā)物含量不同,可以分為泥煤、褐煤、煙煤和無煙煤等類型。 植物變成煤的過程大致可分為泥炭化和煤化兩個階段。泥炭化階段是被泥沙覆蓋的植物在厭氧菌作用下,有機質分解而生成泥炭,植物遺體中氫、氧成分逐漸減少,碳的成分逐漸增加,泥煤即生成于泥炭化階段,其質地疏松、褐色無光澤、密度小,可以看出有機質殘體,用火柴可以引燃,煙濃灰多。泥煤的工業(yè)價值不大,不適于遠途運輸,通常作為地方性燃料在產地附近使用。煤化階段包括成巖作用和變質作用,泥炭在沉積物的壓力作用下被壓緊、脫水而膠結,碳含量進一步增加,稱為煤的成巖作用。褐煤即生成于此階段,其質地較泥煤致密,顏色為褐色或接近黑色,光澤暗淡,基本看不見有機物殘體,用火柴可以引燃,有煙。褐煤黏結性弱,易風化和破碎,不利于遠途運輸,易氧化和自燃,也不利于長期儲存,通常只作為地方性燃料使用。當褐煤埋在地下較深的位置時,受到高溫高壓的作用,使水分和揮發(fā)分減少,碳含量相對增加,密度、光澤和硬度也隨之提高,稱為煤的變質作用。褐煤經(jīng)過變質作用即形成煙煤,煙煤為黑色、有光澤、質地致密,用蠟燭可以引燃,火焰明亮,有煙。其最大特點是具有黏結性,可以遠途運輸和長期存儲,容易燃燒,是冶金工業(yè)和動力工業(yè)主要燃料之一,也是煉焦等化學工業(yè)的重要原料。煙煤進一步變質即形成無煙煤,無煙煤質地堅硬、黑色有光澤、用蠟燭不能引燃,燃燒無煙。其含碳量高,密度大,組織致密而堅硬,揮發(fā)分極少,吸水性小,適于遠途運輸和長期存儲,但受熱易碎,可燃性較差,不易著火。 1.1.2 石油 石油是由各種烷烴、環(huán)烷烴、芳香烴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石油有三個特性:一是呈油脂狀膠體;二是絕大多數(shù)比水輕;三是具有可凝聚性。石油的密度一般在0. 75~1.08g/cm3之間,顏色以棕褐色、黑褐色、黑綠色為主,少數(shù)為淡黃色、白色,通常瀝青質和膠質含量越高,顏色也就越深。 關于石油的形成理論有多種,但主要由兩種觀點,即有機成油理論和無機成油理論。有機成油理論認為,海洋中大量的古生物遺體沉積于海底并被泥沙覆蓋,在缺氧環(huán)境下,經(jīng)細菌作用,將碳水化合物中的氧逐漸消耗掉,形成烴類化合物。隨著時間的流逝和地殼的變遷,有機物越埋越深,在地層深處的高溫高壓環(huán)境中,逐漸受熱裂解成為石油和天然氣。無機成油理論認為,在石油的形成過程中,率先上涌的巖漿由于在地殼裂縫中所受的壓強極小而大幅度地發(fā)生熱膨脹,形成大量的巖漿氣,并按照一定的組分組成氣體分子,如乙炔、水等。大量的氣體使裂縫中的壓力增強、溫度升高,進而導致氣體分子內聚力增強,當氣體濃度和裂縫內壓力升高到一定程度時,會使低碳烴聚合為高碳烴烷,從而發(fā)生相態(tài)變化,即從氣態(tài)的烴類變成液態(tài)的烴類——石油。迄今為止,世界上的大型油氣田都是以有機成油理論為指導勘探找到的,然而,隨著石油勘探難度的增加和人類對油田認識的加深,無機成油理論也慢慢得到人們重視。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