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8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周建新 頁數(shù):167 字數(shù):274000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介紹微生物學基礎實驗,作為進行食品微生物學檢驗的基礎,包括顯微鏡技術(shù)、制片與染色技術(shù)、培養(yǎng)基的制備技術(shù)、消毒與滅菌技術(shù)、分離純化與培養(yǎng)技術(shù)和菌種保藏技術(shù)。下篇以國家最新的食品安全標準為準,安排了相應的細菌學、真菌學檢驗,食品生產(chǎn)用水和環(huán)境的微生物檢驗,以及食品微生物的現(xiàn)代快速檢測等實驗。全書共計四十個實驗,力求將食品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與基本實驗技能完美融合,使讀者能對食品微生物學檢驗能夠有清晰的認識與良好的實踐能力。
本書可以作為普通高等院校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zhì)量與安全專業(yè)的教材,也可供其他相關(guān)專業(yè)參考和使用。
書籍目錄
微生物學實驗室規(guī)則
上篇 微生物學基礎實驗
第一章 微生物鏡檢技術(shù)
實驗一 普通光學顯微鏡的使用
實驗二 生物數(shù)碼顯微攝影技術(shù)
第二章 微生物的制片與染色技術(shù)
實驗三 細菌的制片與鏡檢
實驗四 細菌特殊結(jié)構(gòu)的染色與觀察
實驗五 霉菌和酵母菌的制片與鏡檢
實驗六 放線菌的制片與鏡檢
第三章 微生物的觀察與識別技術(shù)
實驗七 細菌的形態(tài)觀察(一)
實驗八 細菌的形態(tài)觀察(二)
實驗九 霉菌的形態(tài)觀察(一)
實驗十 霉菌的形態(tài)觀察(二)
實驗十一 霉菌的形態(tài)觀察(三)
實驗十二 酵母菌的形態(tài)觀察
第四章 微生物的測微與顯微計數(shù)技術(shù)
實驗十三 微生物細胞大小的測定(測微尺的應用)
實驗十四 微生物的顯微計數(shù)[血球(細菌)計數(shù)器的應用]
第五章 培養(yǎng)基的制備技術(shù)
實驗十五 常用基礎培養(yǎng)基的配制
第六章 消毒與滅菌技術(shù)
實驗十六 玻璃器皿包扎及干燥箱干熱滅菌
實驗十七 高壓蒸汽滅菌
第七章 微生物的分離純化與培養(yǎng)技術(shù)
實驗十八 微生物的分離與純化
實驗十九 純種移植與培養(yǎng)
實驗二十 細菌生長曲線的測定
第八章 微生物生理生化試驗
實驗二十一 細菌生理生化反應試驗
實驗二十二 大分子物質(zhì)的微生物分解試驗
第九章 微生物菌種保藏技術(shù)
實驗二十三 斜面菌種低溫保藏法
實驗二十四 冷凍干燥保藏法
下篇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
第十章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概述
第一節(jié) 食品微生物學檢驗的基本原則和要求
第二節(jié) 各類食品安全的微生物學檢驗
第十一章 食品安全的細菌學檢驗
實驗二十五 食品中菌落總數(shù)測定(GB 4789.2—2010)
實驗二十六 食品中大腸菌群計數(shù)(GB 4789.3—2010)
實驗二十七 食品中沙門氏菌檢驗(GB 4789.4—2010)
實驗二十八 食品中志賀氏菌檢驗(GB/T 4789.5—2003)
實驗二十九 食品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檢驗(GB 4789.10—2010)
實驗三十 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檢驗(GB/T 4789.7—2008)
實驗三十一 食品中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檢驗(GB 4789.30—2010)
實驗三十二 食品中乳酸菌檢驗(GB 4789.35—2010)
實驗三十三 食品中阪崎腸桿菌檢驗(GB 4789.40—2010)
實驗三十四 罐頭食品商業(yè)無菌檢驗(GB/T 4789.26—2003)
第十二章 食品安全的真菌性檢驗
實驗三十五 食品中霉菌和酵母計數(shù)(GB 4789.15—2010)
實驗三十六 食品中產(chǎn)毒霉菌的鑒別(GB/T 4789.15—2010)
第十三章 食品生產(chǎn)用水和環(huán)境的微生物檢測
實驗三十七 食品生產(chǎn)用水的微生物學檢驗(GB/T 5750.12—2006)
實驗三十八 食品生產(chǎn)環(huán)境(空氣、工作臺)的微生物檢測
第十四章 食品微生物的快速檢測
實驗三十九 PCR法檢測乳制品中大腸桿菌
實驗四十 全自動熒光酶聯(lián)免疫方法檢測食品中沙門氏菌
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