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1-11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美) 喬治 A.奧拉 (法) 阿蘭·戈佩特 (美) G.K
Tag標簽:無
前言
中文第二版前言(譯文) 在本書第一版出版僅僅三年之后,由于受到了非常良好的市場認可及學術肯定,出版商建議我們繼續(xù)出一個更新的版本。在此期間,我們提出的“甲醇經濟”理念,已經在全世界各國取得很好的進展,包括研究與開發(fā)實踐等領域。從小型的示范廠到大規(guī)模的甲醇與二甲醚工廠,這一領域的工業(yè)應用實踐正在推進。這些包括二氧化碳制甲醇(與二甲醚)的工廠,同時還包括百萬噸級的基于煤或天然氣的甲醇(與二甲醚)工廠,這些工廠使用目前仍可利用的煤炭或天然氣資源作為原料。 當化學回收自然界或工業(yè)二氧化碳資源制甲醇及其衍生物被廣泛實施,通過“碳中和”與再生使用,甲醇經濟的全部潛力將得以實現。這將使我們能夠減少與全球氣候變暖相關的嚴重環(huán)境問題。 同時,最終從空氣中化學回收二氧化碳,將為人類提供用之不竭的、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都能得到的碳資源。從二氧化碳轉化成甲醇需要的氫氣,可以用任何可再生能源或原子能從水中獲取。這種轉化將使便利的交通和家用燃料、合成烴類及其產品得以繼續(xù)生產,這些都是我們目前非常依賴的。應該強調的是,甲醇本身不是一種能量來源,而只是一種方便的能量儲存、運輸和使用形式。我們并不是說這種方法在各方面都是必須的,且一定是未來唯一的解決辦法。然而,“甲醇經濟”確實是一個新的、可行的、現實的方法,需要進一步發(fā)展和越來越多的實際應用。 我們感謝亞化咨詢公司的夏磊先生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的胡金波教授,以及其他業(yè)界同仁們?yōu)楸緯形陌娴姆g、出版和“甲醇經濟”在中國的推廣做出的貢獻。 喬治 A·奧拉 阿蘭?戈佩特 G K 蘇耶 普拉卡西 ?。?011年6月于洛杉磯)
內容概要
由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有機化學家喬治A?奧拉先生主創(chuàng)?!犊缭接蜌鈺r代:甲醇經濟(第2版)》論述了各種燃料與能源的相互依存關系,指出了人類目前所使用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的極限可利用程度,討論了各種可再生能源與原子能的利用現狀及展望,介紹了“氫經濟”及其重大局限性,從而引出“甲醇經濟”,特別是對利用工業(yè)排放及自然界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甲醇及二甲醚提出了高瞻遠矚的觀點。
作者簡介
喬治 A.奧拉,博土,美國南加州大學杰出教授、碳氫化學研究所所長。1927年出生于匈牙利布達佩斯,畢業(yè)于布達佩斯理工大學并獲博土學位。1956年在超強酸體系中發(fā)現了碳正離子和碳氫化學。1994年被授予諾貝爾化學獎。已發(fā)表1300多篇科學論文并出版15本專著,有120項專利被授權。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碳氫化學和能源領域(包括甲醇經濟的諸多方面)。他得到過許多獎項和榮譽,包括2005年度美國化學會最高獎——普里斯特利獎章(PdestreyMedal)。 阿蘭·戈佩特,博士,1974年出生于法國斯特拉斯堡市。在羅伯特·舒曼大學(斯特拉斯堡第三大學)化學專業(yè)畢業(yè)后,在德國阿倫技術經濟大學獲得碩士學位。然后他回到斯特拉斯堡,在路易·巴斯德大學師從吉恩·索莫教授進行超強酸體系中烷烴的反應性能研究,并在2002年獲博土學位。他在法國政府獎學金的資助下赴美國南加州大學奧拉和普拉卡西研究小組作為助理研究員。他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把甲烷和二氧化碳轉化為更有價值的產品以及研究二氧化碳捕捉技術?! .K.蘇耶·普拉卡西,博士,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奧拉諾貝爾榮譽教授。1953年出生于印度班加羅爾。他在印度獲得學士(班加羅爾大學)和碩土(印度理工學院馬德拉斯分校)學位后,于1974年去美國并在1978年獲博士學位(師從奧拉教授)。主要研究興趣是超強酸化學、碳氫化學、合成有機化學、有機氟化學、能源和催化領域。他已發(fā)表500多篇科學論文并出版7本專著。他曾得到過許多獎項和榮譽,包括2004年度美國化學會氟化學獎和2006年度美國化學會碳氫化學獎。
書籍目錄
第1章 引言第2章 煤炭在工業(yè)革命中及其以后的應用第3章 石油和天然氣的歷史3.1 石油的開采和勘探3.2 天然氣第4章 化石燃料資源和利用4.1 煤炭4.2 石油4.3 非常規(guī)石油資源4.3.1 瀝青砂(tarsands)4.3.2 油頁巖(oilshale)4.4 天然氣4.5 煤層氣4.6 致密砂巖和頁巖4.7 甲烷水合物4.8 展望第5章 日益減少的油氣儲備第6章 對碳基燃料、烴類及其產品的持續(xù)需求6.1 分餾6.2 熱裂化第7章 化石燃料和氣候變化7.1 化石燃料對氣候變化的影響7.2 緩解第8章 可再生能源和原子能8.1 概述8.2 水電8.3 地熱能8.4 風能8.5 太陽能:光電轉換和熱能8.5.1 光電轉換生電8.5.2 利用太陽熱能發(fā)電8.5.3 利用鹽湖太陽池發(fā)電8.5.4 利用太陽能供熱8.5.5 太陽能的經濟局限性8.6 生物質能8.6.1 生物質能發(fā)電8.6.2 液體生物燃料8.6.3 生物甲醇8.6.4 生物燃料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8.7 海洋能:熱能、潮汐能和波浪能8.7.1 潮汐能8.7.2 波浪能8.7.3 海洋熱能8.8 核能8.8.1 裂變核能8.8.2 增殖反應堆8.8.3 對核能的需求8.8.4 經濟性8.8.5 安全性8.8.6 輻射危險8.8.7 核副產物、核廢料及其管理8.8.8 排放8.8.9 核聚變8.8.10 核能:未來的能源8.9 未來展望第9章 氫經濟及其局限性9.1 氫氣及其性質9.2 氫能的開發(fā)9.3 氫氣的生產和使用9.3.1 化石燃料制氫9.3.2 生物質制氫9.3.3 水的光生物學分解9.3.4 水的電解9.3.5 核能制氫9.4 氫儲存的挑戰(zhàn)性9.4.1 液態(tài)氫9.4.2 壓縮氫9.4.3 金屬氫化物和固體吸收劑9.4.4 其他儲氫方法9.5 氫:集中還是分散地分配?9.6 氫的安全性9.7 用于運輸的氫9.8 燃料電池9.8.1 歷史9.8.2 燃料電池的效率9.8.3 氫燃料電池9.8.4 用于運輸的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9.8.5 再生燃料電池9.9 展望第10章 “甲醇經濟”:概述第11章 甲醇和二甲醚作為燃料和能量載體11.1 性質和歷史背景11.2 甲醇的化學應用11.3 甲醇作為運輸燃料11.3.1 醇類運輸燃料的開發(fā)歷程11.3.2 甲醇作為內燃機(ICE)燃料11.3.3 甲醇作為壓縮點火式(柴油)發(fā)動機燃料11.4 二甲醚作為運輸燃料11.5 二甲醚作為發(fā)電和生產民用燃氣的燃料11.6 生物柴油11.7 先進的甲醇動力汽車11.8 甲醇重整制氫用于燃料電池11.9 直接甲醇燃料電池(DMFC)11.10 依賴其他燃料的燃料電池和生物燃料電池11.11 可再生燃料電池11.12 甲醇和二甲醚作為船用燃料11.13 甲醇用于固定發(fā)電和供熱裝置11.14 甲醇的儲存和分配11.15 甲醇的價格11.16 甲醇和二甲醚的安全性11.17 甲醇和二甲醚動力汽車的尾氣排放11.18 甲醇和二甲醚的環(huán)境影響11.19 二氧化碳化學回收制甲醇對氣候變化的有利影響第12章 甲醇的生產:從化石燃料和生物基原料到二氧化碳化學循環(huán)回收12.1 用化石燃料生產甲醇12.1.1 用合成氣生產甲醇12.1.2 用天然氣生產合成氣12.1.3 用石油和高碳烴生產合成氣12.1.4 用煤生產合成氣12.1.5 合成氣生產的經濟性12.2 通過甲酸甲酯生產甲醇12.3 用甲烷不經合成氣生產甲醇12.3.1 甲烷直接氧化生成甲醇12.3.2 甲烷的催化氣相氧化12.3.3 甲烷液相氧化生產甲醇12.3.4 甲烷通過單鹵代甲烷生產甲醇12.3.5 甲烷向甲醇的微生物轉化或光化轉化12.4 利用生物質(包括纖維素)制取甲醇12.4.1 生物氣制取甲醇12.4.2 水產業(yè)12.5 用二氧化碳生產甲醇12.5.1 二氧化碳與甲烷反應轉化為甲醇12.5.2 二氧化碳通過甲烷的二元重整轉化為甲醇12.5.3 從合成氣或二氧化碳生產二甲醚12.5.4 將二氧化碳化學或電化學還原和加氫過程結合在一起12.5.5 通過化學循環(huán)回收從工業(yè)和天然來源中分離二氧化碳12.5.6 從大氣中分離二氧化碳第13章 基于甲醇的化學品、合成烴和材料13.1 基于甲醇的化學產品和材料13.2 甲基叔丁基醚和二甲醚13.3 甲醇到輕質烯烴和合成烴類的轉化13.4 甲醇制烯烴工藝13.5 甲醇制汽油工藝13.6 基于甲醇的蛋白質13.7 展望第14章 緒論和前景14.1 今日的現狀14.2 “甲醇經濟”——未來的解決方案參考文獻更多的閱讀材料和信息
編輯推薦
《跨越油氣時代:甲醇經濟(第2版)》是一本前瞻性的、激發(fā)人們探索欲望的著作。可供能源、石油及天然氣化工、有機化學、煤化工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工程技術人員以及政府部門相關管理人員參考閱讀。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