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9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吳性良,孔繼烈 頁數(shù):712
Tag標簽:無
前言
《分析化學原理》初版以來,受到了學界同行的關注,于2007年獲得上海市優(yōu)秀教材獎,次年被列入“十一五”國家教材規(guī)劃。為此,復旦大學分析化學學科全體人員就教材編寫與學科發(fā)展等問題進行了三次系統(tǒng)討論,對第二版教材的修訂編寫取得以下共識。1.大體沿用初版教材編寫的結構框架及取材原則。2.分析化學教學中的教材、教學大綱、講授提綱是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三個層面,它們的著眼點不同。第二版《分析化學原理》不應局限于課程設置的因素,在內(nèi)容上要較全面地反映分析化學學科的現(xiàn)狀,反映21世紀以來分析化學前沿發(fā)展的特點。選取的內(nèi)容雖不能面面俱到,但要包含最基礎、最重要的內(nèi)容,并要便于引導學習思考。3.教學活動是一個集體項目,教材不僅是長期教學實踐積累的成果,也是分析化學學科整個團隊研究成果支撐的結果。第二版的教材內(nèi)容應加強與學科前沿研究的溝通。根據(jù)上述精神,第二版對初版內(nèi)容進行了增刪、重組。主要改動方面有:環(huán)繞修改或增添結構分析的基礎內(nèi)容,新增與生物物質(zhì)為對象的分析內(nèi)容,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分析方法,共計33章分6篇。新增有核磁共振波譜法、X射線熒光光譜法(以上插入第3篇)、熱分析法、光學成像分析法四章,重組成章的有質(zhì)譜分析法、質(zhì)譜的聯(lián)用技術、流動注射分析和微流控分析三章(以上各章組成第5篇,原第5篇改為第6篇)。《分析化學原理》第二版是在初版的基礎上修訂、編寫而成的,由吳性良、孔繼烈、楊芃原策劃,吳性良、孔繼烈主編。參加修改和編寫的人員有:馬林(修改第1篇),劉寶紅(修改第2篇),張祥民(修改第4篇),朱萬森(修改第6篇,編寫第13章中13.2.3一些重要有機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帶、13.6.2紫外可見吸收光譜在有機化合物研究中的應用,第14章中14.6.1若干紅外光譜技術、14.7激光拉曼光譜法簡介,附錄二矩陣的基本運算),余紹寧(編寫第14章中14.6.2紅外光譜蛋白質(zhì)二級結構分析),樊惠芝(修改第15章中15.4磷光分析法、15.5化學發(fā)光分析法),孫堯?。ň帉懙?6章核磁共振波譜法),牛國興(編寫第19章X射線熒光光譜法),陸豪杰(編寫第25章質(zhì)譜分析法、第26章質(zhì)譜的聯(lián)用技術),魏勛斌(編寫第27章光學與其他成像分析法),朱源龍、裴燕(編寫第28章熱分析),劉寶紅、劉蕓(編寫第29章中29.2微流控分析技術),孔繼烈(修改第1章),吳性良(修改第2章、第3篇及第5篇的其余各章節(jié))。馬林、包慧敏、高明霞、雷杰、方彩云、陳惠、許雪姣等閱改了教材的全部例題、習題與問題,以及附錄。同濟大學化學系李通化教授仔細審閱了化學計量學的有關章節(jié)。全書由吳性良統(tǒng)稿。本書的編寫得到了復旦大學教材建設項目的支持,化學系主管領導徐華龍教授多次參加教材編寫討論會,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同時得到了歷年參與分析化學教學全體任課教師的支持和幫助。這次再版也吸納了初版以來使用本教材師生的意見和建議。在此一并致以感謝。致謝本教材所列國內(nèi)外有關著作、文獻的作者,他們的工作為本教材的編寫提供了撰寫的基礎和參考。致謝化工出版社為本教材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即便再版,仍可能存在疏漏和不當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吳性良孔繼烈2010年4月于復旦大學
內(nèi)容概要
本書內(nèi)容充實,以測定各類物質(zhì)從常量組分至痕量組分,建立起系統(tǒng)的“量”的相關概念,內(nèi)容涵蓋了化學分析法、電分析化學法、光學分析法、分離分析法、質(zhì)譜及其他分析法和化學計量學初步及分析過程六部分33章內(nèi)容。本書對經(jīng)典分析方法的內(nèi)容進行了提煉壓縮,對近年來分析化學的新進展新方法,如生物電化學傳感器、毛細管電泳、測量的不確定度、生物質(zhì)譜技術、微流控分析及成像分析方法等進行了闡述。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理科化學專業(yè)學生教材,也可供大中專院校相關專業(yè)師生及廣大分析科研人員參考。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 第2章 定量分析引論第1篇 化學分析法 第3章 化學分析法導論 第4章 酸堿滴定法 第5章 絡合滴定法 第6章 氧化還原滴定法 第7章 重量分析和沉淀滴定法第2篇 電分析化學法 第8章 電分析化學導論 第9章 電位分析法及離子選擇性電極 第10章 電解分析與庫侖分析法 第11章 極譜分析法和伏安分析法第3篇 光學分析法 第12章 光學分析法導論 第13章 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 第14章 紅外光譜法 第15章 分子發(fā)光分析法 第16章 核磁共振波譜法 第17章 原子發(fā)射光譜法 第18章 原子吸收光譜法 第19章 X射線熒光光譜法第4篇 分離分析法 第20章 分離方法 第21章 色譜分析法導論 第22章 氣相色譜法 第23章 高效液相色譜法 第24章 毛細管電泳第5篇 質(zhì)譜法及其他分析法 第25章 質(zhì)譜分析法 第26章 質(zhì)譜的聯(lián)用技術 第27章 光學與其他成像分析 第28章 熱分析 第29章 流動注射分析和微流控芯片第6篇 化學計量學初步及分析過程 第30章 分析化學數(shù)據(jù)的統(tǒng)計處理 第31章 分析試驗設計 第32章 分析化學中的多元校準 第33章 分析過程附錄一 附表附錄二 矩陣的基本運算
章節(jié)摘錄
插圖:系統(tǒng)誤差的來源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應該指出,在一種情況下可能導致系統(tǒng)誤差的原因,在另一種情況下,完全可能產(chǎn)生隨機誤差。(1)儀器和試劑誤差儀器和試劑誤差是由所用的儀器和試劑引起的。例如砝碼的標示值和真實值不夠一致;滴定管或移液管等容量儀器的刻度值不夠準確;因器皿受試劑腐蝕而引入其他物質(zhì),使分析結果不準;試劑(包括純水)的純度較差,引入被測物質(zhì)或干擾物質(zhì);基準物質(zhì)的組成與化學式不完全相符等。所有這些都可以通過儀器校準和試劑提純等方法得到改善。在測定樣品中微量組分的含量時,因試劑不純和儀器受腐蝕所引起的誤差往往比較嚴重。一般可利用空白試驗(blanktest)來檢驗,并減少誤差??瞻自囼炇侵冈诓患訕悠返那闆r下,按照與樣品分析相同的步驟進行實驗,所得的結果稱為空白值。從測量信號或分析結果中扣去空白值稱為空白校準。但是,如果空白值相當大,例如與分析物信號或分析結果相近,甚至超出時,就不能作空白校準。此時必須改用更純的試劑或更合適的儀器。(2)操作誤差操作誤差是由于分析人員經(jīng)驗不足、操作不熟練、實際操作與正確的操作稍有出入所引起的。例如玻璃器皿沒有加蓋而落入灰塵;滴定速度太快,滴定管讀數(shù)過早;溶液或沉淀的轉(zhuǎn)移不夠定量;沉淀沒有充分洗滌或進行了過分的洗滌;坩堝沒有完全冷卻就去稱重;被稱量的物質(zhì)吸濕;儀器操作不當?shù)?。此類誤差在同樣操作時也會重復出現(xiàn),但不允許用修正的辦法去校準。初學者應該注意多加練習,以取得一定的經(jīng)驗,克服操作誤差。如果分析人員由于工作時粗枝大葉而導致數(shù)據(jù)不準確,只能稱為操作過失,那是不能容許的,而且也不屬于測量誤差的范疇。另一種操作誤差是由分析人員生理條件的限制而引起的。例如,有些人員對指示劑顏色的變化判斷不夠靈敏,在滴定時就會稍微過量。此外,初學者還容易犯主觀誤差的毛病,如在估計讀數(shù)的最后一位數(shù)字時,往往會不自覺地向前一次分析的數(shù)據(jù)靠攏,這樣就人為地引入了誤差。應該注意克服主觀誤差。(3)方法誤差方法誤差是由于分析方法不夠完善所引起的,即使仔細操作也不能克服。例如,在滴定分析中所選用的指示劑不恰當,導致滴定終點和化學計量點不一致;滴定反應進行得不夠完全或不夠迅速;有副反應發(fā)生;有干擾物質(zhì)存在;沉淀有明顯的溶解損失;有共沉淀或后沉淀現(xiàn)象;沉淀在灼燒時部分揮發(fā)或分解等。在分析復雜樣品或有干擾物質(zhì)共存時,方法誤差往往要比分析純物質(zhì)時嚴重得多。方法誤差是系統(tǒng)誤差中最嚴重的一種。要檢查方法誤差,比較有效的辦法是進行對照試驗(checktest)。通常采用的對照試驗方法有三種:①以所用的分析方法對標準樣品或人工合成樣品進行分析,然后將分析結果與標準值進行對照,判斷方法誤差的大小。這時,所用的標準樣品或人工合成樣品的組成應該盡可能與待測實際樣品組成一致,以免得出錯誤的結論。②以所用的分析方法與可靠的標準方法或經(jīng)典方法,分別對同一實際樣品進行分析,將分析結果進行對照,以判斷方法誤差的大小。③可以利用加入回收法進行對照試驗,即在樣品中加入已知量的被測組分,再進行分析,將此分析結果同樣品的分析結果相比較,得到加入量的回收程度,從而判斷方法誤差的大小。
編輯推薦
《分析化學原理(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