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螺旋:發(fā)現(xiàn)DNA結構的故事

出版時間:2009-9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J.D.沃森(James D.Watson)  頁數(shù):188  譯者:劉望夷  
Tag標簽:無  

前言

  在本書中,我僅以個人之見介紹發(fā)現(xiàn)DNA結構的來龍去脈。在  這樣做的時候,我盡量抓住戰(zhàn)后初期英國的氣氛,當時許多重大事件就發(fā)生在那里。我希望本書將說明這樣一種觀念,即科學很少會像門外漢所想象的那樣,完全按照直截了當合乎邏輯的方式進行。相反,科學的進步(有時則是倒退)往往全盤是人為的事件。在這  些事件中,人物本身以及文化傳統(tǒng)都起著巨大的作用。為此,我試圖在書中再現(xiàn)我對當時的有關事件和人物的最初印象,而不是對自從發(fā)現(xiàn)DNA結構以來我所知道的一切作出評價。雖然,后者或許更為客觀,但它卻無法真實地反映一種冒險精神。這種冒險精神的特征體現(xiàn)為年輕人的自以為是,并且認為真理一旦發(fā)現(xiàn)就應該是白璧無瑕、盡善盡美。書中的許多評論似乎是片面的,甚至是不公正的。但是,人們對于某種新生事物缺乏全面了解就匆匆地評頭論足的作法,早已是司空見慣的了。不管怎樣,本書敘述的是1951—1953年期間我觀察事物的方法,還有其他一些當事人和他們的想法,以及我本人的情況?! ≌\然,書中涉及到的人談起往事肯定會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因為我們的回憶絕不會完全一致。再者,在許多情況下,對于同一樁事看法也不會完全相同。在這個意義上說,要縝密地寫出一部發(fā)現(xiàn)DNA結構的歷史,似乎我們都無能為力。不過,我感到有必要介紹一下雙螺旋結構是怎樣發(fā)現(xiàn)的,因為科學界的朋友對此頗感興趣。對我們來說,這本書敘述的內(nèi)容即使掛一漏萬,也聊勝于無。更為重要的是,我認為很多人對于怎樣“從事”科學研究這一點相當生疏。我當然不是說,一切科學研究都是按本書所描述的方式進行的。事實遠非如此,科學研究方式之繁多,濟濟然如世間人群。另一方面,我認為在復雜的、互不相容的強烈事業(yè)心和所謂正人君子的坦蕩作風并存的科學界里,DNA結構的發(fā)現(xiàn)絕不是一種特殊的例外?! ≡缭诎l(fā)現(xiàn)雙螺旋結構之際,我就醞釀著要寫這本書了。因此,我對跟這一工作有關的許多事件的記憶比對生活中其他事情的記憶要完整得多。那時,我每個星期給父母親寫一封信。我寫此書時廣泛地利用了這些信件,它們?yōu)楹藢υS多事件的確切日期幫了大忙。同樣重要的是許多朋友所提的寶貴意見。他們讀了初稿,有的還為  我的某些不完整的敘述作了詳細的補充。毋庸置疑,對某些事件我和其他人的回憶會有出入。因此,本書只能看作是我個人對一些事情的看法。  本書的前幾章是在森-喬爾吉(A. Szent-Gy?rgyi)、惠勒(J.  Wheeler)和凱恩斯(J. Cairns)的家中寫成的。我要感謝他們?yōu)槲姨峁┝税察o的房間和面對窗外大海的書桌。后幾章的寫成得助于古根海姆基金會的資助,它使我能夠短期重返英國劍橋,并受到倫敦英王學院院長和學者的熱情款待。  我盡可能地將當時拍的照片收入書中。我特別要向贈寄快照的  古弗羅德(H. Gutfreund)、彼得·鮑林(P. Pauling)、赫克斯利(H. Huxley)和斯坦特(G. Stent)表示謝意。在本書編審過程中,奧爾德里奇(L. Aldrich)及時提出了一些精辟的意見。她原是雷得克立夫?qū)W院的學生,所以才能提出這些精辟的意見。萊博維茨(J.Lebowitz)在文字上幫助我訂正,并對本書的內(nèi)容和形式提出了許多建議,對此,我深表感謝。最后,我要向威爾遜(T. Wilson)致以謝意。從第一稿起,他就不斷地給我很多幫助,要是沒有他那智慧、熱情和明確的指點,這本書以我所想象的這樣好的形式問世是不可能的。

內(nèi)容概要

  DNA結構的發(fā)現(xiàn)是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成就之一!  本書告訴你這個偉大發(fā)現(xiàn)是如何發(fā)生的?! ”緯亲罱?jīng)典的生命科學科普圖書之一,是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沃森的大作?! ∽髡哂弥v故事的方式詳細介紹了DNA雙螺旋這個驚人發(fā)現(xiàn)的全過程,提供了科學發(fā)現(xiàn)的一般過程與思路,無論是癡迷于科學世界的青少年,還是一般生物學工作者、科學史工作者,都會從中得到啟發(fā)、有所獲益?! ∽g者劉望夷研究員是我國資深的生物學家,他翻譯的上一個譯本出版于1984年,是我國出版的第一個譯本,面市后獲得了廣泛的影響。本書是該譯本的全新面市!

書籍目錄

作者為中譯本撰寫的前言沃森撰寫的中譯本前言手跡勞倫斯?布喇格爵士的前言作者序言雙螺旋——發(fā)現(xiàn)DNA結構的故事/沃森 /1附錄 /1081. 兩篇原始論文 /108核酸的分子結構——DNA的結構/沃森和克里克 /108DNA結構的遺傳學意義/沃森和克里克 /1122. 三篇遠景文章 /119雙螺旋——我個人的一些看法/克里克 /119生物專一性的分子基礎/鮑林 /128富蘭克林與DNA結構的發(fā)現(xiàn)/克魯格 /1353. 評論文章 /140幸運的吉姆/梅達瓦爾 /140真相,真相,何謂真相?——DNA的結構是如何發(fā)現(xiàn)的?/勒夫 /1454. 三位有關科學家分別寫給《科學》編輯的三封信 /153佩魯茨的信 /153威爾金斯的信 /157沃森的信 /1595.《雙螺旋》出版概況 /160DNA雙螺旋與分子生物學的崛起/斯坦特 /160《雙螺旋》的作者及出版概況/斯坦特 /170一本在哈佛不能出版的書(1968年)/沙里旺 /1726. 沃森寫給德爾布呂克的信(英文手跡) /174重要人物簡介 /177譯者后記 /185

章節(jié)摘錄

  雙螺旋——發(fā)現(xiàn)DNA結構的故事  1955年夏天,我準備跟幾個朋友一起到阿爾卑斯山去。狄西雷斯(AlfraI Tissicres)當時正在金氏學院任研究員。他說,他可以把我?guī)У搅_賽恩山(Rothorn)頂上去。盡管在空蕩蕩的高空我有點膽怯,但是,這個時候可不能做膽小鬼。我先由向?qū)?,上了阿林寧山(Allinin)使身體適應一下,然后就乘郵車到秦納爾(Zinal)去。在這兩小時的旅途中,汽車行駛在懸崖峭壁的蜿蜒窄路上。一路上,我希望司機千萬不要暈車(否則,我們就完蛋了)。后來,我看見狄西雷斯正站在旅館前面同三一學院一位蓄長胡子的學監(jiān)聊天。這位學監(jiān)在戰(zhàn)爭期間呆在印度?! ∫驗榈椅骼姿股形唇?jīng)過登山訓練,于是,我們決定化一個下午的時間步行上山到一個小飯店去。這個小飯店位于由奧貝蓋貝豪恩(Obergabelhorn)傾瀉而下的一條巨大冰川的底部。次日,我們就要越過這個小飯店。我們走到看不見旅館的地方幾分鐘以后,迎面碰到一群人走下山來。在這群爬山者中間,我立刻認出其中一位就是西茲(Wil1y Seeds)。幾年前他曾在倫敦金氏學院和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一起研究DNA纖維體的光學性質(zhì)。西茲很快也認出了我,他走路慢了下來,似乎想放下他的帆布背包和我聊聊??墒?,他只說了聲:“誠實的吉姆,怎么樣了?”就匆匆忙忙加快腳步下山去了?! 『髞?,我吃力地爬著山坡,早先在倫敦開會的情景一幕一幕地在我的腦海中縈回。那時,DNA仍然是一個謎。大家都想在這個領域里顯顯身手。但是、沒有人敢保證誰能取得勝利。而且,如果這個問題真象我們半信半疑地預料的那樣激動人心的話,優(yōu)勝者對這項榮譽是否當之無愧,也很難說?,F(xiàn)在競賽已經(jīng)結束,作為勝利者之一,我知道事情并不是那樣簡單,肯定地說并不象報界報道的那樣簡單。這項工作主要與五個人有關;即威爾金斯,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Franklin),鮑林(Linus Pauling),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我。因為克里克對我的影響最大,我將從他開始來寫這個故事。  1  我從來沒有看見克里克表現(xiàn)過謙虛謹慎的態(tài)度。在別人面前他或許是那樣的、可是我從來沒有理由這樣去評價他。這同他現(xiàn)在享有的盛名毫無關系?,F(xiàn)在,人們經(jīng)常談論他,談論時往往頗帶敬意,總有一天他會被公認為屬于象盧瑟福(Rutherford)或波爾(Bohr)一類的人物。但在1951年秋并非如此,當時我到劍橋大學卡文迪什(Cavendish)實驗室參加一個由從事蛋白質(zhì)三維結構研究的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組成的小組工作。那時,他35歲,還完全默默無聞。雖然最接近他的同事們已經(jīng)認識到他思考問題敏銳、深刻,并常常向他人請教,但一般他說,他不太被別人賞識,并且許多人覺得他大夸夸其談了?! ∨弭斊潱∕ax Periitz)是克里克所在單位的領導人。他是出生于奧地利的化學家,1936年來到英國。他從事結晶血紅蛋白質(zhì)X射線衍射的資料收集工作已經(jīng)有十多年了;那時剛剛開始有點苗頭??ㄎ牡鲜矊嶒炇抑魅尾祭窬羰繕O力幫助他。作為一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又是晶體學奠基人之一,布喇格幾乎花了四十年的時間一直在觀察著X射線衍射法,解決了越來越困難的結構問題。一種新方法能闡明的分子結構愈復雜,布喇格就愈是高興。因而在戰(zhàn)后幾年里,他對解決所有分子中最復雜的蛋白質(zhì)分子結構的可能性簡直入了迷。在行政工作允許的情況下,他經(jīng)常到佩魯茲的辦公室去同他討論新近積累的X射線資料。然后,他就回家,想想能否對這些資料作點解釋?! 】死锟思炔幌蟛祭衲菢拥睦碚摷遥膊幌笈弭斊澞菢拥膶嶒灱?。他介于這兩種類型的科學家之間。他偶爾也做點實驗,但更多地是埋頭考慮解決蛋白質(zhì)結構的理論。他經(jīng)常會有什么新發(fā)現(xiàn),變得非常激動,立刻把它告訴任何愿意聽的人。過了一、二天他經(jīng)常會意識到他的理論站不住腳,于是又回到實驗中去,一直到百般無聊之中又產(chǎn)生了對理論的新想法為止。  有許多戲劇性事件伴隨著他的新想法應運而生。它們使實驗室的氣氛大大活躍起來。實驗室里有些實驗常常要持續(xù)幾個月甚至幾年之久。這種活躍氣氛部分地是由于克里克嗓音的音量所引起的。他比其他任何人的嗓門都高,說話又快。聽到他的笑聲,就知道他在卡文迪什實驗室的哪個地方。特別是當我們有閑細聽他的談話,并坦率地對他說,他那不著邊際的話使我們摸不著頭腦的時候,我們每個人都享受過他談笑風生所引起的愉快。只有一個人不是這樣,克里克的談笑經(jīng)常打擾布喇格爵士。他的嗓門之大常常使布喇格躲到一個更為安靜的房間去。布喇格難得到卡文迪什茶室去,因為那意味著要容忍茶室中克里克震耳欲耷的談笑聲。布喇格即使不去茶室,也是不得安寧的。他的辦公室外的走廊兩次被克里克工作的實驗室不斷漫出的水淹沒??死锟吮蛔约豪碚撐?,竟忘了把抽水機龍頭上的橡皮管縛緊。  我到達那里時,克里克的理論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蛋白質(zhì)晶體學的范圍。任何重要的事物都能吸引他。他也常常到其他實驗室去,為的是看看完成了哪些新的實驗。對于這點他毫不隱瞞,盡管一般說來他是彬彬有禮的,對于那些并不理解他們眼下正在做的實驗的真正意義的同事們,他也是很體諒的。他幾平可以立刻設計出一連串能夠證實他的解釋的新的實驗來。而且他往往最終會忍不住告訴所有愿意聽的人,他聰明的新想法將會怎樣推動科學的進步?! ∵@樣就引起了大家對克里克一種心照不宣的真正恐懼。這種恐懼感在那些尚未成名的同輩人中間就更加強烈。他掌握別人的資料并使之條理化的速度之快,常使他的朋友們吸一口涼氣。大家擔心在不遠的將來他會成功,并在全世界面前暴露出劍橋大學各個學院在謹言慎行、溫文爾雅的風度掩飾下的智力遲鈍?! ”M管在凱厄斯學院,克里克每周有吃一頓飯的權利,但他并不在任何學院任職。一部分原因是他自己高興這樣做。很顯然,他不想讓那些尚未畢業(yè)的學生不必要的光顧加重他的負擔。另外。他的笑聲也是一個原因,假使每周不止一次聽到這種雷鳴般的笑聲,許多學監(jiān)肯定要反對的。我相信,這一點偶爾也使克里克感到煩惱,盡管他也清楚地知道“高桌吃飯的生活”都被一些學究式的中年人把持,而這些人既不會使他感到愉快,也不會使他受到任何教益。歷史悠久的國王學院,不受古板的傳統(tǒng)所羈絆,吸收了他,對他和這所學院來說,都相得益彰。有些朋友知道他是一位討人喜歡的進餐伙伴。盡管他們小心翼翼,仍然要發(fā)生這樣的事情,酒多失言惹得克里克大發(fā)雷霆?! ?  我到劍橋以前,克里克只是偶爾想到過DNA和它在遺傳中的作用。這并不是因為他認為這個問題沒有什么趣味。恰恰相反,他舍棄物理學而對生物學發(fā)生興趣的主要原因是,他在1946年讀了著名理論物理學家薛定諤(E,SchrSdinger)寫的《生命是什么?》(What is life?)一書。這本書非常明確地提出了一個信念,即基因是活細胞的關鍵組成部分:要懂得什么是生命,必須知道基因是如何發(fā)揮作用的。薛定諤寫這本書時(1944年),人們?nèi)云毡檎J為基因是特殊類型的蛋白質(zhì)分子。但是,幾乎與此同時,細菌學家艾弗里(O,Avery)正在紐約洛克菲勒研究所進行實驗。實驗結果表明,純化的DNA分子能夠?qū)⒁粋€細菌的遺傳特性傳遞給另一個細菌。  人們都知道DNA存在于所有細胞的染色體之中。艾弗里的結果強有力地表明,將來的實驗能夠證明所有的基因都是由DNA組成的。果真如此的話,對克里克來說,這就意味著蛋白質(zhì)并不是真正解開生命之謎的羅塞達石碑。相反的,DNA卻能提供一把鑰匙。使用這把鑰匙,我們就能明白基因是如何決定生物性狀的,其中包括我們的頭發(fā)和眼睛的顏色,很可能也決定了我們智力的高低,或許也決定著我們與別人融洽相處的能力。  當然,有些科學家認為DNA決定遺傳性狀的證據(jù)沒有說服力,因而寧愿相信基因是蛋白質(zhì)分子。克里克對這些懷疑并不介意。許多人是庸人自擾的笨蛋,他們總是押錯了賭注。與報界和科學家的母親所支持的一般觀念相反,相當多的科學家不僅器量小、反應慢,而且簡直是愚蠢的。如果沒有認識到這一點。你就不能成為一個成功的科學家。  當時,克里克并不打算馬上介入DNA世界。DNA的重要意義看來并不足以使他離開蛋白質(zhì)的領域。他在這個領域工作只有兩年,而且剛剛開始掌握一些這方面的知識。況且,在卡文迪什,他的同事們對核酸的興趣也不是很大。即使有最充裕的經(jīng)費,要建立一個主要用X射線觀察DNA結構的新研究小組也需要兩到三年的時間。

媒體關注與評論

  “本書不僅講了科學,也講了人……必須承認作者對人類弱點的直覺洞察力確實入木三分……以生動活潑和坦誠直率的筆調(diào)記錄下來作者當時的印象是此書趣味盎然的根本特色。”  ——X射線晶體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布喇格爵士  “我認為,如果沒有沃森和克里克堅持不懈的努力……推動分子生物學如此偉大發(fā)展的雙螺旋結構的發(fā)現(xiàn)可能會推遲若干年?!薄  Z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鮑林  “這本書記述的是一項偉大發(fā)現(xiàn)的歷史,一個真正的探險故事……該書以精細真實的筆法,首次披露了這項巨大科學貢獻中所有的步驟和人文環(huán)境。靈感、誠實、坦率和新鮮是作者鮮明特征,其風格是通俗的、直率的。”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獲得者,勒夫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雙螺旋:發(fā)現(xiàn)DNA結構的故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