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劉人偉 頁數:706
前言
本書將檢驗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全面介紹了約900個臨床檢驗項目;從試驗方法、測定原理、標本采集,參考范圍、影響因素到結果評價及臨床應用等,作了比較詳盡的介紹。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繁簡有度,語言流暢。圍繞讀者關心的問題,結合作者多年臨床和實驗室工作經驗,提出了一些很有見地的觀點及大量重要提示。是當前獨具特點的一本實用型臨床和實驗室參考書。第一篇緒論,介紹檢驗醫(yī)學的歷史、現狀和展望;正確分析檢驗結果的思維方法,質量保證的基本方法及意義:臨床標本的留取、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項.預防實驗室感染的安全規(guī)則。實現臨床檢驗的價值關鍵在于質量保證和參考值合理,而不在于也不可能是儀器統(tǒng)一。第二篇臨床化學,介紹一般的和特殊的臨床化學檢驗及其臨床意義,包括蛋白質和非蛋白氮化物、血糖和糖尿病監(jiān)測、血脂組合和正確評價、電解質及礦物質、血氣和酸堿平衡、臨床酶學、特種蛋白、微量營養(yǎng)元素和維生素等測定的臨床意義和應用。內容充實豐富,是本書的重點篇章。第三篇臨床血液學,介紹常用的現代血液學檢驗,特別是血液學新指標的臨床意義和應用。出血和血栓的檢驗,內容充實豐富。第四篇尿液分析和以顯微鏡技術為主的體液和排泄物檢驗,對尿干化學(儀器檢驗)檢測的方法、原理、影響和限制因素、臨床意義。對糖尿病尿糖監(jiān)測方法有較為詳細的介紹。體液檢驗也有很多新內容,新知識,有廣泛的實用價值。第五篇臨床微生物學,除介紹臨床常用標本的細菌學檢驗、常見致病菌、藥敏試驗和抗生素選擇原則外,強調條件致病菌在現代醫(yī)療條件下的重要意義,直接涂片、三級報告制度和快速細菌學檢驗的臨床價值,預防和控制醫(yī)院感染的方法和意義,強調細菌學工:作者參加感染性疾病查房的必要性。第六篇臨床免疫學,包括機體免疫水平,感染免疫,自身抗體和腫瘤標志物檢驗等的臨床意義。重點介紹感染免疫和自身免疫檢驗的應用和意義,腫瘤標志物的特異性、敏感性和臨床應用的有限性等。內容分豐富,是本書重點篇章之一,增訂版補充了較多的內容。第七篇內分泌學和激素,介紹內分泌腺體功能試驗、激素測定及臨床應用和臨床意義。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如細胞因子等也歸類于這一篇內。內容豐富、新穎,實用,為本書另一重點篇章。第八篇治療藥物監(jiān)測和常見毒物毒理學檢測的應用。介紹常用毒副作用較大的數十種治療藥物的臨床監(jiān)測意義,常見化學品中毒檢測和成癮性毒品監(jiān)測的重要意義,有其臨床和社會價值。本書第一版曾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和喜愛,早巳售罄。第二版對全書進行了全面增補和修訂,增加了約40余萬字.70多個新試驗,內容新穎、先進,反映當代臨床檢驗和醫(yī)學進步的先進水平;有較強的實用性、知識性和可讀性,可供臨床各級醫(yī)護人員、實驗室技師、臨床藥師、疾病預防和控制人員、醫(yī)學院校師生以及社會文化階層人士翻閱、參考。本書自2002年第一版問世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深感欣慰和鼓舞。出版社希望修訂出第二版。實際的修訂工作從第一版發(fā)行后就已著手了,近一年來集中精力,晝夜打拼,總算脫稿了。增補了同型半胱氨酸、鳥嘌呤酶、彈性蛋白酶、胱氨酸氨基肽酶、腺苷脫氨酶、基質金屬蛋白酶、胱抑素、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腦脊髓液微量金屬元素、抗環(huán)瓜氨酸肽抗體、抗心肌抗體、抗乙酰膽堿受體抗體、膀胱腫瘤抗體、核基質蛋白22、瘦素、脂聯素、高移動度B1組蛋白等70余個試驗項目并對全書進行了增刪審訂。第一版的框架結構、篇章和基本內容未變,仍不失其參考使用價值。肌酸是個古老試驗,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由有關主管當局宣布廢止。在第一版文稿送請李健齋教授審閱時,他曾建議寫肌酸,因為對肌肉疾病有診斷價值。再版補充了此項測定,并用以表達對李先生的敬意和緬懷之情。修訂版增加了40余萬字,增強了本書的實用性、知識性和可讀性。目前仍屬于實驗研究或雖有病理生理學意義但尚缺乏診斷學價值的試驗,未予收錄。盡管科學技術發(fā)展日新月異,影像醫(yī)學和實驗醫(yī)學的巨大進步給認識疾病以強大手段;但是醫(yī)學以人為對象有著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檢驗檢查結果或結論受多種因素干擾,有時并不一定可靠。以病理組織學檢查而論,診斷的正確性完全取決于檢查者的學識和經驗,并無“金標準”可言。臨床醫(yī)師不能忽視問診、體格檢查的訓練和加強臨床經驗和知識的積累。對檢驗檢查結果或結論,不可人云亦云,必須結合臨床和多方面資料綜合分析判斷。從醫(yī)學模式轉變和以人為本的角度為出發(fā)點,對檢查檢驗仍應堅持有針對性,根據實際需要選擇,以減輕病人的負擔、損傷和壓力。本書的特點仍然是著重實用性兼顧系統(tǒng)性,內容充實、新穎、實用,但不是檢驗全書。重點在臨床化學、免疫學和內分泌學檢驗臨床應用方面。對血液學、微生物學、分泌物排泄物及藥理和毒理學檢驗應用等篇章,也有不少新知和有益的提示。臨床常用的檢驗項目在本書中基本都可查到,而且不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知其有用性,也知其有限性。編寫方針依然是堅持基礎理論與實際應用相結合,兼有教材和手冊的性質。不僅對臨床醫(yī)師和檢驗醫(yī)師是有用的參考書,對各級醫(yī)務人員包括從高級醫(yī)護到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衛(wèi)生工作者,都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可伴座右隨時翻閱,解疑釋惑;也適用于醫(yī)藥、衛(wèi)生、檢驗、營養(yǎng)和中醫(yī)專業(yè)高年級學生自學參考或有選摘性的作為教材使用。有必要重申:“臨床更多一些了解實驗室有利于醫(yī)療水平的提高,實驗室更多一些了解臨床有利于主動為病人服務?!薄皺z驗醫(yī)學需要與臨床醫(yī)學更緊密結合,臨床醫(yī)師需要與檢驗醫(yī)師更密切合作。檢驗與臨床多一些對話,臨床與檢驗多一些交流,有利于促進雙方的共同進步和提高?!薄皺z驗與臨床的聯系,先決條件是質量保證和參考值合理”,“使用合格的標本、先進的設備、標準的方法、優(yōu)質的試劑和培訓一支高素質的隊伍,施行優(yōu)化組合是質量保證的基本條件”等這些在第一版就申明的基本觀點和宗旨。筆者一貫主張不把特殊檢驗項目組合到常規(guī)檢驗中,以避免資源的浪費和增加病人的負擔。與器官功能衰退和代謝減低相關的血壓、血糖、血脂等生理生化指標,應該承認老年人與青年人的差異,不可用同一尺度衡量所有的人。醫(yī)學的進步只能延緩衰老進程,不可能“返老還童”。對老年病人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癥等的治療目標,應根據病因、病情區(qū)別對待。特別是對有多種并發(fā)癥合并癥的老年患者降壓、降糖、調脂的目標值不宜過嚴。任何事物都有度,生理生化指標不可能越低越好。對老年人強化治療,過猶不及。修訂再版的主要參考資料:日本臨床62卷增刊11及12(2004);63卷增刊7及8(2005);65卷增刊7(2007)。CynthiaCCandBerbraJB,LaboratoryTestandDiagnosticProcedures3rdedition,2001部分文稿曾蒙王孝惠、都本業(yè)、林麗蓉、田世杰、朱嘉芷、高春錦、張洪玉、彭立人、郭德田、賀竹蘭、程利民、趙紫薇、王清濤、高珊、張蓉洲、陳清、寧志偉、梁桂芳、趙書宏、袁慧、李京明、趙燕田、翟玉華、宗紅、賈慧敏、朱佐民等,包括老中青三代教授、副教授和主管檢驗師分別審閱,提供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美國FDA姚大林博士不辭辛苦,遠隔重洋寄來大量復印的參考資料。在此,謹對這些熱心的老師、學長、同事和朋友們致以由衷地感謝。也感謝出版社對本書再版的大力支持和合作。順便討論一個問題。盡管hematocrit一詞英漢醫(yī)學辭典有血細胞比容和紅細胞比容兩個解,編辭書的人不可能是全知全能,可以理解。hemo、hema、hemato意為血或血液,可指全血或紅細胞,但hematocrit指的卻只是紅細胞比容而非全血細胞比容,因為無論用什么方法測定的都是只計算紅細胞的容積,不包括白細胞和血小板。白細胞、血小板也是血細胞,而且血小板也有比容積plateletcrit測定。所以用“血細胞比容”就不準確。容或積都是容積的縮略,沒有差別;但血細胞與紅細胞在嚴格意義上則有不同。本書采用全稱“紅細胞比容積”以求正確表達,勿須追求省一個“積”或“容”字。此前,健康報有讀者批評有的文章不用法定計量單位。借此,稍談看法。所謂法定單位即指系統(tǒng)國際計量單位(SI制)。我們習慣于一刀切,圖省事;歐美、日本則不然,我國港澳臺也例外。工業(yè)零部件標準一刀切則可,紛雜的生物現象和大千世界一刀切則不可。例如動脈壓、靜脈壓、腦脊髓液壓用千帕(kPa),不僅測不準,病人也不理解。有意思的是,一些人并不了解臨床使用的酶學國際單位(IU)不是法定單位。酶學SI單位是卡特(kat)。卡特太大,即使用其百萬分之一的微卡特(μkat),許多臨床酶學參考值也變成十分位或百分位小數了。推行法定單位,許多檢驗結果都是從公制(國際)單位換算的,如血脂、血糖、尿酸、肌酐、尿素氮、膽紅素等。SI制的摩爾不能直接測量,需要換算,必須用公制的g或mg數除以該物質的分子量才能得出。不知分子量或混合物,就無法計算摩爾濃度。自動化儀器以換算過的標準液為參比或編程自動計算,不覺其麻煩;但使用則多有不便;或原本的整數變成帶有小數的數字,或原本的千或萬變成說不清道不明的巨大數字。向國際刊物投稿需要再還原,法定變回“非法定”。本書采用雙軌計量單位并給出互換系數以方便不同階層人士。寫《檢驗與臨床》這一主題的動機,是因為改革開放后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迅猛發(fā)展,人們面臨諸多不熟悉的東西。筆者當時有50余年實驗室和臨床工作經驗,深感有架起溝通檢驗與臨床橋梁之必要。先后兩次出版,歷經十數個寒暑,字斟句酌,幾經修改,有些章節(jié)段落數易其稿,不計工本和代價。然而,畢竟為能力和水平所限,一旦白紙印上黑字,就總是免不了會留有諸多遺憾。不妥或錯誤之處,敬希讀者批評指正。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yī)院 劉人偉2008年10月
內容概要
本書將檢驗醫(yī)學與臨床醫(yī)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全面介紹了約900個臨床檢驗項目;從試驗方法、測定原理、標本采集,參考范圍、影響因素到結果評價及臨床應用等,作了比較詳盡的介紹。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繁簡有度,語言流暢。圍繞讀者關心的問題,結合作者多年臨床和實驗室工作經驗,提出了一些很有見地的觀點及大量重要提示。是當前獨具特點的一本實用型臨床和實驗室參考書。 第一篇緒論,介紹檢驗醫(yī)學的歷史、現狀和展望;正確分析檢驗結果的思維方法,質量保證的基本方法及意義:臨床標本的留取、采集方法和注意事項.預防實驗室感染的安全規(guī)則。實現臨床檢驗的價值關鍵在于質量保證和參考值合理,而不在于也不可能是儀器統(tǒng)一。 第二篇臨床化學,介紹一般的和特殊的臨床化學檢驗及其臨床意義,包括蛋白質和非蛋白氮化物、血糖和糖尿病監(jiān)測、血脂組合和正確評價、電解質及礦物質、血氣和酸堿平衡、臨床酶學、特種蛋白、微量營養(yǎng)元素和維生素等測定的臨床意義和應用。內容充實豐富,是本書的重點篇章。 第三篇臨床血液學,介紹常用的現代血液學檢驗,特別是血液學新指標的臨床意義和應用。出血和血栓的檢驗,內容充實豐富。 第四篇尿液分析和以顯微鏡技術為主的體液和排泄物檢驗,對尿干化學(儀器檢驗)檢測的方法、原理、影響和限制因素、臨床意義。對糖尿病尿糖監(jiān)測方法有較為詳細的介紹。體液檢驗也有很多新內容,新知識,有廣泛的實用價值。 第五篇臨床微生物學,除介紹臨床常用標本的細菌學檢驗、常見致病菌、藥敏試驗和抗生素選擇原則外,強調條件致病菌在現代醫(yī)療條件下的重要意義,直接涂片、三級報告制度和快速細菌學檢驗的臨床價值,預防和控制醫(yī)院感染的方法和意義,強調細菌學工:作者參加感染性疾病查房的必要性。 第六篇臨床免疫學,包括機體免疫水平,感染免疫,自身抗體和腫瘤標志物檢驗等的臨床意義。重點介紹感染免疫和自身免疫檢驗的應用和意義,腫瘤標志物的特異性、敏感性和臨床應用的有限性等。內容分豐富,是本書重點篇章之一,增訂版補充了較多的內容。 第七篇內分泌學和激素,介紹內分泌腺體功能試驗、激素測定及臨床應用和臨床意義。一些生物活性物質如細胞因子等也歸類于這一篇內。內容豐富、新穎,實用,為本書另一重點篇章。 第八篇治療藥物監(jiān)測和常見毒物毒理學檢測的應用。介紹常用毒副作用較大的數十種治療藥物的臨床監(jiān)測意義,常見化學品中毒檢測和成癮性毒品監(jiān)測的重要意義,有其臨床和社會價值。 本書第一版曾受到廣大讀者的好評和喜愛,早巳售罄。第二版對全書進行了全面增補和修訂,增加了約40余萬字.70多個新試驗,內容新穎、先進,反映當代臨床檢驗和醫(yī)學進步的先進水平;有較強的實用性、知識性和可讀性,可供臨床各級醫(yī)護人員、實驗室技師、臨床藥師、疾病預防和控制人員、醫(yī)學院校師生以及社會文化階層人士翻閱、參考。
書籍目錄
第一篇 緒論 第一章 檢驗醫(yī)學的回顧、現狀和展望 第二章 如何分析臨床檢驗報告 第三章 臨床檢驗標本的留取 第四章 質量保證和預防感染安全規(guī)則第二篇 臨床化學 第一章 臨床化學一般檢驗 第二章 臨床化學特殊檢驗第三篇 臨床血液學 第一章 常規(guī)血液學檢驗 第二章 特殊血液學檢驗 第四篇 臨床體液與排泄物 第一章 尿液分析 第二章 穿刺物和排泄物第五篇 臨床微生物學 第一章 常見致病微生物及其感染癥 第二章 細菌學快速檢驗和培養(yǎng) 第三章 藥物敏感性試驗和抗生素選擇原則 第四章 醫(yī)院感染及其對策 第六篇 臨床免疫學 第一章 免疫活性水平 第二章 感染免疫學 第三章 自身免疫性抗體 第四章 腫瘤標志物第七篇 臨床內分泌學 第一章 內分泌腺和激素 第二章 內分泌細胞和激素第八篇 臨床藥理學和毒理學 第一章 治療藥物監(jiān)測 第二章 臨床毒理學附錄 中英文對照縮略語詞表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篇緒論第一章檢驗醫(yī)學的回顧、現狀和展望一、檢驗醫(yī)學的回顧檢驗醫(yī)學的發(fā)展經歷了漫長的過程,成為醫(yī)學的一門獨立學科則是近代的事物。檢驗醫(yī)學作為臨床醫(yī)學研究的手段和基礎醫(yī)學研究的成果,伴隨著臨床醫(yī)學和基礎醫(yī)學的發(fā)展而發(fā)展。早期的臨床檢驗學作為診斷和認識疾病的一種方法,由臨床醫(yī)生發(fā)明創(chuàng)造并親自進行試驗,在豐富臨床經驗促進醫(yī)學發(fā)展的同時也不斷充實和完善了臨床檢驗醫(yī)學自身。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的“望、聞、問、切”四診中就包括了簡單的理學檢查,即用視、嗅、味、聽、觸等感官辨別病人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的顏色、性狀、氣味,以輔助診斷疾?。弧抖男ⅰ分杏凶訃L父糞以預后吉兇的故事,大概是用于判斷有無阻塞性黃疸。然而,這一切只不過是先哲們認識疾病的一種樸素的或者經驗的方法而已;而現代檢驗醫(yī)學除立足于提供臨床診斷的依據外,更力圖揭示疾病的本質。約在公元1000年左右,Ismail確定了尿檢驗的7項指標,包括尿量、顏色、氣味、透明度、黏稠度、泡沫和沉淀,充其量也只能算是臨床檢驗的初步。之后,直到17世紀初,在這600多年間檢驗醫(yī)學基本沒有多大的發(fā)展。16世紀初,曾有人將糖尿病患者的尿蒸發(fā)濃縮,發(fā)現固體物增多,認為是一種鹽類。100多年后的1674年,Willis報告糖尿病病人的尿有甜味,用于糖尿病和尿崩癥的鑒別診斷;但仍不知其為何物。又過了100余年,直到1776年,Dubson用酵母發(fā)酵法證明其為葡萄糖,僅認知一個葡萄糖尿,前后就經歷了200多年。檢驗醫(yī)學的奠基,應歸功于發(fā)明顯微鏡的荷蘭工程師Leeuwenhoek,他用自己制造的顯微鏡發(fā)現了紅細胞、細菌和原蟲等微觀世界(1673~1676)。
編輯推薦
《現代實驗診斷學:檢驗與臨床(2版)》可供臨床各級醫(yī)護人員、實驗室技師、臨床藥師、疾病預防和控制人員、醫(yī)學院校師生以及社會文化階層人士翻閱、參考。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