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化學

出版時間:2009-1  出版社:王彥廣 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2009-01出版)  作者:王彥廣  頁數(shù):384  
Tag標簽:無  

前言

本書自2004年出版以來,在浙江大學作為材料、化工、生物、藥學、環(huán)境等專業(yè)教材和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參考資料,已使用三年。在此期間,一些任課教師、學生和讀者提出了許多很好的意見和建議,如有個別地方取材不當、內容欠缺或出現(xiàn)重復等。為此,作者及化學工業(yè)出版社均認為本書有修改再版的必要。第二版保持了第一版主要特色和編排體系,但考慮到第一版中的難點(如第12章活潑亞甲基反應)過于集中,第二版對此內容進行了分解,將有關反應分別并入第10章醛和酮以及第11章羧酸及其衍生物中。此外,第二版在某些內容的安排和取材方面與第一版有所不同。例如,質譜是重要的有機結構分析工具,故第二版在第7章中加大了對有機質譜分析的介紹;核磁共振碳譜雖然也很重要,但限于篇幅,同時考慮到各校開設波譜分析等后續(xù)專業(yè)課程,第二版未能深入討論。在第二版中我們還改寫了第8章鹵代烴的偶聯(lián)反應一節(jié),并增加了一些新反應和新方法(如sonogashira反應和Suzuki反應等)。雜環(huán)化合物是一大類重要的有機化合物,對其制備方法的研究近年已取得長足進展,為此,本版增加了各類雜環(huán)化合物的化學性質和重要合成方法。同時我們還全面改寫了涉及有機電子理論的內容,將有關的概念和原理貫穿于全書之中。為便于學生及時自我檢查所學知識,在第二版中,我們在各章節(jié)增加了"問題"欄目,并對章后的習題部分進行了較大幅度改寫,增加了綜合性習題的數(shù)量;所有問題和習題均不附答案,但部分習題附了參考文獻,通過查閱相關文獻,讀者不僅可以獲得答案,而且可全面了解這些題目的背景知識和所用方法的適用范圍及優(yōu)缺點。希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掌握這樣的學習方式,注意培養(yǎng)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此外,為增強本書的實用性和趣味性,第二版仍保留了第一版中的"知識卡片"欄目,對其內容也進行了精心取舍。本版"知識卡片"的內容涉及有機化學的一些亮點(如重大研究成果)和明星分子簡介等。本書由王彥廣教授(第1章、第10章、第11章、第14章、第15章、第16章)、呂萍教授(第2章、第3章、第4章、第6章、第7章)、張殊佳教授(第8章、第9章)和吳軍教授(第5章、第12章、第13章)編著,全書由王彥廣教授和呂萍教授通讀并定稿。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同行及讀者批評指正。

內容概要

  《有機化學(第2版)》是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是在原第一版教材教學實踐和廣泛征集讀者意見的基礎上修訂而成的。全書共16章,主要介紹各類有機化合物命名、結構和性質、基本有機瓜及其機理,以及立體化學有機波譜分析基礎知識?!队袡C化學(第2版)》編排體系獨特,體現(xiàn)了有機化學的系統(tǒng)性和規(guī)律性;章節(jié)中的“知識卡片”欄目增強了教材的實用性和時代感;在各章節(jié)中增加了“問題”欄目,便于讀者及時檢查所學知識?!  队袡C化學(第2版)》可作為高等院校化學、應用化學、化工、材料、生物、藥學、環(huán)境等專業(yè)基礎有機化學課程的教材,也可供其他相關專業(yè)選用。

作者簡介

王彥廣,主要從事有機合成方法學、藥物與生物活性有機化合物的合成等研究,以及有機化學方面的教學工作。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攻關項目、973項目子課題等多項國家級科研項目。曾獲得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和中國化學會青年化學獎。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1.1 有機化學和有機化合物1.2 共價鍵和有機化合物的結構1.3 有機反應的類型1.4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1.5 有機化學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向第2章 脂肪烴和脂環(huán)烴2.1 脂肪烴的分類和構造異構2.2 脂肪烴的命名2.3 脂肪烴的結構和順反異構2.4 烷烴的構象2.5 脂肪烴的物理性質2.6 脂環(huán)烴的命名2.7 環(huán)烷烴的構象習題第3章 對映異構3.1 物質的旋光性和比旋光度3.2 分子的手性與對稱性3.3 含有一個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3.4 含兩個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3.5 環(huán)狀化合物的立體異構3.6 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化合物的立體異構3.7 外消旋體的拆分習題第4章 碳碳重鍵的加成4.1 親電加成反應4.2 硼氫化反應4.3 環(huán)加成反應4.4 與氫的加成反應4.5 炔烴的親核加成反應4.6 氧化反應4.7 聚合反應4.8 小環(huán)的加成反應4.9 末端炔氫的酸性習題第5章 自由基反應5.1 自由基的產生5.2 自由基的結構及穩(wěn)定性5.3 烷烴的自由基取代反應5.4 不飽和烴的a-H鹵代5.5 自由基加成反應5.6 烷烴的熱裂習題第6章 芳香烴6.1 芳烴的分類及單環(huán)芳烴的同分異構和命名6.2 苯的結構6.3 單環(huán)芳烴的物理性質6.4 苯環(huán)上的親電取代反應6.5 親電取代反應的定位規(guī)律和反應活性6.6 芳烴側鏈的反應6.7 多環(huán)芳烴6.8 芳香性習題第7章 有機波譜分析基礎7.1 電磁波譜的概念7.2 紅外光譜7.3 核磁共振譜7.4 紫外吸收光譜7.5 質譜習題第8章 鹵代烴8.1 鹵代烴的分類和命名8.2 鹵代烷的物理性質及波譜特征8.3 鹵代烷的制備8.4 鹵代烷的化學性質8.5 飽和碳原子上的親核取代反應機理8.6 消除反應的機理8.7 鹵代烯烴和鹵代芳烴8.8 鹵代烴的偶聯(lián)反應 習題第9章 醇、酚、醚9.1 醇9.2 酚9.3 醚9.4 硫醇、硫酚和硫醚習題第10章 醛和酮10.1 醛和酮的結構及命名10.2 醛和酮的物理性質及波譜特征10.3 醛和酮的制備10.4 醛和酮的親核加成反應10.5 醛和酮α-碳上的反應10.6 羰基的還原反應10.7 醛和酮的氧化反應10.8 磷和硫葉立德與醛、酮的縮合反應習題第11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11.1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結構和命名11.2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物理性質和波譜特征11.3 羧酸的酸性11.4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制備11.5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氨解和醇解11.6 羧酸及其衍生物α-碳上的反應11.7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還原反應11.8 羧酸衍生物與金屬有機試劑的反應11.9 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其他反應11.10 碳酸和原酸的衍生物習題第12章 胺、重氮和偶氮化合物12.1 胺的命名和結構12.2 胺的物理性質和波譜特征12.3 胺的堿性和酸性12.4 胺的制備12.5 胺的反應12.6 季銨鹽和季銨堿12.7 重氮化合物12.8 芳基重氮鹽習題第13章 雜環(huán)化合物13.1 雜環(huán)化合物的分類與命名13.2 呋喃、噻吩和吡咯13.3 咪唑、噻咪和噁唑13.4 吡啶和嘧啶13.5 稠雜環(huán)化合物13.6 生物堿習題第14章 碳水化合物14.1 單糖的分類、結構和命名14.2 單糖的反應14.3 寡糖14.4 多糖14.5 氨基糖14.6 糖綴合物習題第15章 氨基酸、肽、蛋白質及核酸15.1 氨基酸15.2 肽和蛋白質的結構15.3 氨基酸序列測定15.4 多肽的合成15.5 核酸習題第16章 周環(huán)反應16.1 電環(huán)化反應16.2 環(huán)加成反應16.3 σ-遷移反應習題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緒論1.1 有機化學和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學(organic chemistry)是研究有機化合物(organic compound)的來源、組成、結構、性質、功能與作用機制的一門重要學科。有機化合物與人類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大基礎物質——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都是有機化合物,而這些化合物在體內通過有機反應轉化為人體所需要的營養(yǎng);煤、石油和天然氣——人類賴以生存的能源是有機化合物;人們身上穿的各種樣式的服裝,肩上背的各種款式的背包,臉上、手指上涂抹的各種艷麗的化妝品,腳上穿的各種運動鞋、塑料鞋等,這些都是有機化合物或是由有機化合物轉化而來;能使病人消除各種病魔、解除痛苦的各種藥物絕大多數(shù)也都是有機化合物。而生產和制造這些有機化合物又離不開必要的有機反應。因此,可以說人類生存一刻也離不開有機化合物及有機化學。從元素組成來看,有機化合物都含有碳(carbon),所以1848年L.Gmelin將有機化合物定義為含碳的化合物,將有機化學定義為研究碳的化學。當然,這一定義也包括了一些含碳的無機化合物如二氧化碳、碳酸鹽等。后來,C.Sehorlemmer提出碳的四個價鍵除各自相連外,其余都與氫相連,于是有了烴(hydrocarbon)的概念,而其他含碳化合物都是由別的元素取代烴中的氫衍生出來的,因此,把烴及其衍生物定義為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學則被定義為研究烴及其衍生物的化學,這一概念一直延用至今。組成有機化合物的元素并不多,絕大多數(shù)有機化合物是由碳、氫(hydrogen)、氧(oxygen)、氮(nitrogen)、鹵素(halogen)、硫(sulfur)、磷(phosphorous)等少數(shù)元素組成,但有機化合物的數(shù)目非常龐大。2001年,美國化學文摘收錄的化合物數(shù)目已達到2500多萬個,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有機化合物。有機化合物數(shù)目龐大的一個原因是碳原子處于第Ⅳ主族,結合力很強,碳與碳之間可以通過單鍵(single bond)、雙鍵(double bond)、三鍵(triple bond)連接成鏈狀、環(huán)狀或籠狀化合物,并且參與。的碳原子數(shù)可多可少。另一個原因是有機化合物普遍存在同分異構現(xiàn)象(isx)merism),即具有相同的分子式而結構不同的現(xiàn)象。例如,乙醇(CH3 CHz—OH)和二甲醚(CH3-O-CH3)都具有分子式C2H6O,但兩者的結構和性質卻截然不同。

編輯推薦

《有機化學(第2版)》是浙江大學有機化學教學名師的經(jīng)典著作,獨特的編排體系深受廣大師生歡迎,越來越多的高校采用該書作為化工、材料、環(huán)境、藥物、生物等相關專業(yè)的有機化學基礎課程教材。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有機化學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2條)

 
 

  •   就是習題沒有標準答案
  •   圖書質量和送貨速度都挺滿意。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