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化學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姚映欽 主編 頁數:485
前言
為了適應新時期學科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我們吸取了國內外優(yōu)秀教材的經驗,對原有的教材和講義進行了認真的整理、刪改、充實和提高編成了此書。因此,它既是前人經驗的總結,當代學者智慧的結晶,也是我們多年從事有機化學教學改革的成果。本書可作為高等院?;ぁ⒉牧?、生物、制藥、環(huán)境、農林、畜牧和醫(yī)學等專業(yè)的有機化學教材?! ?.全書18章大致分為兩部分,前面部分按官能團分類,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編體系進行編排;后面部分按專題組成專章?! ?.以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反應為基礎,保持學科的系統(tǒng)性、邏輯性和完整性。突出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從結構的角度闡述各類有機化合物的理化性質,將各類有代表性的有機物的結構特征、反應規(guī)律和反應機理緊密地結合起來討論,對成熟的電子理論、空間效應和共振論作了相應的介紹?! ?.與時俱進,除舊布新,加強了光譜分析內容。除在第7章集中介紹紫外光譜、紅外光譜和核磁共振譜外,在以后的各章也具體介紹了各類化合物的光譜性質。同時還引入了綠色化學概念和成功實例,介紹一些科學發(fā)展的新成就,使讀者了解有機化學的發(fā)展趨勢?! ?.針對不同專業(yè)的需要和教學要求,加強與相關學科的交融和滲透,在有關章節(jié)增加了一些相關的化學知識,以期起到學以致用,拓展知識面的作用。 5.為了有利于自學和鞏固所掌握的知識內容,書末附有習題參考答案?! ⒓颖緯帉懙挠形錆h理工大學姚映欽(主編)、王典芬、龐金興、劉軍;武漢科技大學強敏;武漢工程大學尹傳奇、袁華;中南民族大學周忠強、黃濤;西南科技大學王興明、康明。具體分工為:姚映欽(1-3章);強敏(4、14章);尹傳奇(5章);劉軍(6、9章);王典芬(7章);龐金興(8、18章);王興明(10、13章);康明(11、15章);周忠強、黃濤(12、16章);袁華(17章)。最后由姚映欽統(tǒng)一整理定稿。 本書由由武漢大學吳萱階教授審閱,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謝。武漢大學徐漢生教授、武漢理工大學雷家珩教授、武漢理工大學化學系有機教研室的全體老師給予的熱情支持和幫助,化學工業(yè)出版社的編輯為本書的出版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此一并致以真誠的謝意。
內容概要
本書是為了適應新時期學科發(fā)展和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編寫的。按官能團分類,采用脂肪族和芳香族混編體系,以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反應為基礎,突出結構與性質的關系,將各類有代表性的有機物的結構特征、反應規(guī)律和反應機理緊密地結合起來討論。對成熟的電子理論、空間效應、共振論作了相應的介紹。在內容上進行了整合,把烷烴、環(huán)烷烴合并為飽和烴一章;烯烴、二烯烴和炔烴合并為不飽和烴一章;加強了光譜分析的內容,除專章集中介紹紫外光譜、紅外光譜和核磁共振譜外,各章還具體介紹了各類化臺物的光譜性質,引進了綠色化學的概念和成功實例,在有關章節(jié)中增加了一些與各類專業(yè)有關的化學知識。各章后面附有習題,書末附有習題參考答案。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ぁ⒉牧?、生物、環(huán)境、制藥、農林、畜牧和醫(yī)學等各類專業(yè)有機化學課程教材使用,亦可供自學考試者和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有機化學的研究對象 1.2 有機化合物的特點 1.2.1 結構上的特點 1.2.2 性質上的特點 1.3 有機化合物中碳的價態(tài)和共價鍵的性質 1.3.1 有機化合物中碳的價態(tài) 1.3.2 有機化合物中共價鍵的性質 1.4 有機化合物的構造式、反應的基本類型和反應方程式 1.4.1 有機化合物的構造式 1.4.2 有機反應的基本類型 1.4.3 有機反應方程式 1.5 有機活性中間體 1.5.1 自由基 1.5.2 碳正離子 1.5.3 碳負離子 1.6 活化能與過渡狀態(tài) 1.7 有機化學中的酸堿理論 1.7.1 阿倫尼烏斯酸堿理論 1.7.2 布朗斯特質子理論 1.7.3 路易斯電子對理論 1.8 有機化合物的來源和分類 1.8.1 有機化合物的來源 1.8.2 有機化合物的分類 1.9 有機化學的展望 習題第2章 飽和脂肪烴 2.1 烷烴、環(huán)烷烴的概念和命名 2.1.1 烷烴和環(huán)烷烴的概念 2.1.2 烷烴的命名 2.1.3 環(huán)烷烴的命名 2.2 烷烴和環(huán)烷烴的結構 2.2.1 烷烴的結構 2.2.2 環(huán)烷烴的結構 2.3 烷烴和環(huán)烷烴的同分異構現象 2.3.1 烷烴的同分異構現象 2.3.2 環(huán)烷烴的同分異構現象 2.3.3 構象與理化性質的關系 2.4 烷烴和環(huán)烷烴的來源和制法 2.4.1 烷烴和環(huán)烷烴的天然來源 2.4.2 烷烴的制法 2.4.3 環(huán)烷烴的制法 2.5 烷烴和環(huán)烷烴的物理性質 2.5.1 烷烴的物理性質 2.5.2 環(huán)烷烴的物理性質 2.6 烷烴和環(huán)烷烴的化學性質 2.6.1 鹵代反應及自由基反應機理 2.6.2 氧化反應 2.6.3 裂化和氫化 2.6.4 異構化反應 2.6.5 小環(huán)的加成反應 2.7 幾種常用的烷烴 2.7.1 石油醚 2.7.2 石蠟 2.7.3 凡士林 2.7.4 液化石油氣 小知識石油煉制與石油化工 習題第3章 不飽和烴 3.1 不飽和烴的定義和分類 3.2 不飽和烴的結構 3.2.1 烯烴的結構 3.2.2 炔烴的結構 3.2.3 碳原子的sp3、sp2和sp三種雜化狀態(tài)的比較 3.3 不飽和烴的命名 3.3.1 衍生物命名法 3.3.2 系統(tǒng)命名法 3.4 不飽和烴的同分異構現象 3.4.1 烯烴的同分異構現象 3.4.2 二烯烴和多烯烴的同分異構現象 3.4.3 環(huán)烯烴的同分異構現象 3.4.4 炔烴的同分異構現象 3.5 不飽和烴的來源和制法 3.5.1 烯烴的來源和制法 3.5.2 共軛二烯烴的制法 3.5.3 炔烴的制法 3.6 不飽和烴的物理性質 3.7 不飽和烴的化學性質 3.7.1 加成反應 3.7.2 氧化反應 3.7.3 聚合反應 3.7.4 烯烴α-氫原子的反應 3.7.5 炔烴的酸性 3.8 烯烴是重要的工業(yè)原料 3.9 乙炔的制法和用途 3.10 共軛二烯烴 3.10.1 二烯烴的分類 3.10.2 共軛二烯烴的結構 3.10.3 共軛體系和共軛效應 3.10.4 共軛二烯烴的化學性質 習題第4章 芳烴 4.1 芳烴的分類、構造異構和命名 4.1.1 單環(huán)芳烴 4.1.2 多環(huán)芳烴 4.2 苯分子的結構 4.2.1 價鍵理論 4.2.2 分子軌道理論 4.2.3 共振論簡介 4.3 芳烴的來源及制法 4.3.1 煤的干餾 4.3.2 從石油裂解產品分離 4.3.3 石油的芳構化 4.4 單環(huán)芳烴的物理性質 4.5 單環(huán)芳烴的化學性質 4.5.1 取代反應 4.5.2 加成反應 4.5.3 氧化反應 4.6 苯環(huán)上親電取代反應機理 4.7 苯環(huán)上親電取代反應的定位規(guī)律 4.7.1 兩類定位基 4.7.2 定位規(guī)律的解釋 4.7.3 定位規(guī)律的應用 4.8 重要的單環(huán)芳烴 4.8.1 苯 4.8.2 甲苯 4.8.3 二甲苯 4.8.4 苯乙烯 4.9 多環(huán)芳烴 4.9.1 聯(lián)苯 4.9.2 萘 4.9.3 蒽 4.9.4 菲 4.9.5 致癌烴 4.10 非苯芳烴 4.10.1 休克爾規(guī)則 4.10.2 非苯芳烴 小知識Ⅰ 離子交換樹脂 小知識Ⅱ 稠環(huán)芳烴樹脂和有機磁性材料 習題第5章 對映異構 5.1 偏振光的產生和應用 5.1.1 偏振光的產生 5.1.2 旋光度和比旋光度 5.2 有機化合物的手性和對稱因素 5.2.1 手性 5.2.2 對稱因素 5.3 含有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體 5.3.1 含有一個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體 5.3.2 構型的表示和標記法 5.3.3 含有兩個手性碳原子的對映體 5.3.4 含有多個手性碳原子的分子 5.4 碳環(huán)化合物的立體異構 5.5 不含手性碳原子的對映異構體 5.5.1 丙二烯型的旋光異構 5.5.2 聯(lián)芳烴類的對映異構 5.6 含有其他手性原子化合物的對映異構體 5.7 對映體的生物活性 5.8 手性有機化合物的制法 5.8.1 外消旋體的拆分 5.8.2 不對稱合成 習題第6章 鹵代烴 6.1 鹵代烴的分類和命名 6.1.1 鹵代烴的分類 6.1.2 鹵代烴的命名 6.2 鹵代烴的制法 6.2.1 烴類的鹵化 6.2.2 由醇制備 6.3 鹵代烴的物理性質 6.4 鹵代烴的化學性質 6.4.1 親核取代反應 6.4.2 消除反應 6.4.3 與金屬的反應 6.5 親核取代反應機理 6.5.1 雙分子親核取代反應 6.5.2 單分子親核取代反應 6.5.3 影響親核取代反應的因素 6.6 消除反應機理 6.6.1 雙分子消除反應 6.6.2 單分子消除反應 6.6.3 消除反應和親核取代反應的競爭 6.7 鹵代烯烴和鹵代芳烴 6.7.1 乙烯型鹵代烯烴 6.7.2 烯丙型鹵代烯烴 6.7.3 鹵代芳烴芳環(huán)上的親核取代反應 6.8 重要的鹵代烴 習題第7章 光譜分析在有機化學中的應用 7.1 光譜分析概述 7.1.1 光譜形成的基本原理 7.1.2 光譜分析的分類 7.1.3 能量約束原理與選律 7.1.4 分子吸收光譜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原理 7.2 紫外光譜(UV) 7.2.1 紫外光譜的形成 7.2.2 紫外光譜對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的表征 7.2.3 各類有機化合物的紫外光譜 7.2.4 紫外光譜在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分析中的應用 7.3 紅外光譜(IR) 7.3.1 紅外光譜的形成 7.3.2 原子的振動模式 7.3.3 振動頻率與紅外活性 7.3.4 拉曼活性與紅外活性 7.3.5 多原子分子的振動自由度 7.3.6 紅外吸收譜帶 7.3.7 各類有機化合物的特征紅外光譜 7.3.8 紅外光譜對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構的表征及在分子結構分析中的應用 7.4 核磁共振譜(NMR) 7.4.1 核磁共振原理 7.4.2 逆磁效應與化學位移 7.4.3 1H-NMR核磁共振譜的形成 7.4.4 自旋偶合與譜線裂分 7.4.5 影響1H-NMR譜化學位移的因素 7.4.6 1H-NMR譜對有機分子結構的表征和在分子結構分析中的應用 7.4.7 1H-NMR譜在有機化合物分子結攜綜合分析中的重要作用 7.4.8 13C-NMR譜和電子順磁共振譜(EPR) 習題第8章 醇、酚、醚 8.1 醇 8.1.1 醇的結構和分類 8.1.2 醇的構造異構和命名 8.1.3 醇的制法 8.1.4 醇的物理性質 8.1.5 醇的光譜性質 8.1.6 醇的化學性質 8.1.7 二元醇 8.1.8 重要的醇 8.1.9 硫醇 8.2 酚 8.2.1 酚的結構、分類和命名 8.2.2 酚的制法 8.2.3 酚的物理性質 8.2.4 酚的光譜性質 8.2.5 酚的化學性質 8.2.6重要的酚 8.3 醚 8.3.1 醚的構造、分類和命名 8.3.2 醚的制法 8.3.3 醚的物理性質 8.3.4 醚的光譜性質 8.3.5 醚的化學性質 8.3.6 重要的醚 8.4 冠醚 8.4.1 冠醚的命名 8.4.2 冠醚的合成和性質 8.5 硫醚 8.5.1 硫醚的結構和命名 8.5.2 硫醚的性質 8.5.3 硫醚的制法 8.5.4 芥子氣 小知識涂料 習題第9章 醛、酮、醌第10章 羧酸及其衍生物第11章 雙官能團羧酸及其衍生物第12章 含氮化合物第13章 雜環(huán)化合物第14章 碳水化合物第15章 氨基酸、蛋白質和核酸第16章 元素有機化合物第17章 有機合成第18章 高分子化合物習題參考答案附錄 中英文對照詞匯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緒論 1。1 有機化學的研究對象 有機化學是化學學科的一個重要分支,它的研究對象是有機化合物(簡稱有機物)。人類使用有機物已有漫長的歷史,但是直到18世紀末才從動、植物中取得一系列較純的有機物,進行較為系統(tǒng)的研究,并且人工合成出了一系列的有機物。通過近200年的努力,有機化學的發(fā)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迄今已知有機物約1800多萬種,人們把從生物體中得到的有機物與人工合成的有機物統(tǒng)稱為有機物?! ∈裁唇杏袡C物呢?化學家在研究了大量的有機物之后,發(fā)現這些化合物在組成上有一個共同特點,它們都含有碳,多數含有氫,還有一些有機物含有氧、氮、硫、磷、鹵素和金屬等。所以化學家把有機物定義為碳化合物或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所謂衍生物是一種化合物分子中的原子或原子團,直接或間接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團所取代而衍生出來的產物。 因此,有機化學是研究碳化合物的化學,也可以說是研究碳氫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化學。
編輯推薦
可作為高等院校化工、材料、生物、環(huán)境、制藥、農林、畜牧和醫(yī)學等各類專業(yè)有機化學課程教材使用,亦可供自學考試者和相關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