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交換技術實用教程

出版時間:2012-7  出版社: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譚明新  

內容概要

  《現代交換技術實用教程》按照交換技術的演進過程,分10章介紹各種交換技術。第1章為緒論,第2章結合固定電話通信系統和移動通信系統,分別分析其中的電路交換技術;第3章以固定電話通信為主,介紹C&C08型交換機;第4章介紹分組交換技術;第5章介紹7號信令系統;第6章詳細介紹異步傳輸模式(ATM),包括分層模型、交換技術、信令技術的完整解析;第7~10章分別介紹多層交換、IP和ATM的融合與MPLS交換、下一代網絡與軟交換及光交換技術等內容。本書提供配套電子課件。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1.1  通信網與交換機1.1.1  交換機的含義1.1.2  通信網1.1.3  面向連接通信網和無連接通信網1.2  網絡模型1.2.1  分層模型1.2.2  分層結構中的術語1.3  交換原理、復用技術與傳輸技術1.3.1  交換原理1.3.2  復用技術1.3.3  網絡中的信息傳輸技術1.4  交換技術1.4.1  電路交換1.4.2  分組交換1.4.3  幀中繼1.4.4  ATM交換1.4.5  OSI模型各層的交換技術1.5  寬帶交換技術的發(fā)展1.5.1  ATM與IP1.5.2  光交換技術1.5.3  軟交換和IMS技術思考題第2章  電路交換2.1  語音信號的數字化2.1.1  固話通信系統語音信號的數字化2.1.2  差值脈沖編碼2.1.3  數字復接2.1.4  移動通信系統語音信號的數字化2.2  固話電路交換機的硬件結構2.2.1  概述2.2.2  話路子系統2.2.3  控制子系統2.3  數字交換網絡2.3.1  分路與復用2.3.2  基本交換單元2.3.3  交換網絡2.4  固話電路交換機的軟件系統2.4.1  交換軟件組成2.4.2  呼叫處理程序2.4.3  程序的執(zhí)行管理2.4.4  故障處理2.4.5  呼叫處理實例2.5  移動通信系統中電路交換交換機簡介2.5.1  移動電話交換機的結構和特點2.5.2  移動電話程序控制原理2.6  電路交換機的技術指標2.6.1  性能指標2.6.2  服務質量指標2.6.3  可靠性指標2.6.4  運行維護指標思考題第3章  C&C08數字程控交換機硬件3.1  硬件系統概述3.1.1  硬件總體結構3.1.2  管理和通信模塊、交換模塊主控單元的硬件構成3.1.3  各類交換模塊及其接口單元3.2  模塊控制與通信單元3.2.1  模塊處理器3.2.2  信號處理電路3.2.3  數字音信號電路3.2.4  模塊間通信3.2.5  告警和終端驅動3.3  交換網絡3.3.1  中心交換網絡3.3.2  模塊內交換網絡3.4  模擬用戶單元3.5  中繼電路3.5.1  數字中繼電路3.5.2  模擬中繼電路單元3.6  排隊機及智能業(yè)務單元3.7  ISDN接口單元思考題第4章  分組交換4.1  分組交換原理4.1.1  基本概念4.1.2  統計時分復用4.1.3  邏輯信道4.1.4  虛電路和數據報4.2  點對點協議(Point to Point Protocol,PPP)4.2.1  使用點對點信道的數據鏈路層4.2.2  PPP的特性與幀結構4.3  分組交換機4.3.1  分組交換機的功能結構4.3.2  分組交換機的度量指標4.4  幀中繼技術4.4.1  幀中繼的基本原理4.4.2  幀中繼的協議結構和核心功能4.4.3  幀中繼的協議4.4.4  幀中繼的交換過程4.4.5  幀中繼的帶寬控制和擁塞控制4.5  移動通信中的分組交換思考題第5章  7號信令系統5.1  信令系統概述5.1.1  信令的基本概念5.1.2  信令的分類5.1.3  信令的傳輸方式和控制方式5.2  7號信令系統概述5.2.1  7號信令主要應用和特點5.2.2  7號信令網的組成和工作方式5.2.3  7號信令系統的網絡結構5.2.4  信令區(qū)的劃分和STP的設置5.2.5  編號計劃5.2.6  路由選擇5.3  7號信令系統的功能結構5.3.1  四級結構5.3.2  層次結構5.4  信令單元(SU)的類型和格式5.4.1  SU的格式5.4.2  SU的功能5.4.3  MSU的格式5.4.4  同搶與地址信令的發(fā)碼方式5.5  TUP和MAP5.5.1  TUP消息的格式5.5.2  移動應用部分MAP5.6  7號信令系統的通信實例5.6.1  信令傳輸網絡的結構5.6.2  固定電話連接建立的信令過程5.6.3  7號信令實現智能化業(yè)務的過程5.6.4  7號信令在ATM網的呼叫控制過程思考題第6章  異步傳輸模式(ATM)6.1  ATM概述6.1.1  ATM基礎6.1.2  虛信道、虛通道、虛電路6.2  B-ISDN協議參考模型6.2.1  協議參考模型6.2.2  分層模型6.3  AAL協議6.3.1  AAL的功能、業(yè)務類別及相應協議6.3.2  AAL16.3.3  AAL26.3.4  AAL3/46.3.5  AAL56.4  ATM交換技術6.4.1  ATM交換機的基本組成與緩沖策略6.4.2  ATM交換單元6.4.3  ATM交換網絡6.4.4  ATM交換網絡的路由選擇控制方法6.4.5  交換節(jié)點信元轉發(fā)6.5  B-ISDN/ATM信令6.5.1  B-ISDN/ATM信令概述6.5.2  UNI信令(Q.2931)6.5.3  公用NNI信令(B-ISUP)6.5.4  ATM信令適配層SAAL6.6  ATM層的檢錯與糾錯技術6.6.1  循環(huán)碼(CRC)與縮短循環(huán)碼6.6.2  ATM信頭糾錯的實現6.7  ATM通信量管理6.7.1  服務質量6.7.2  通信量控制6.7.3  擁塞控制思考題第7章  多層交換7.1  局域網簡介7.1.1  局域網概述7.1.2  Ethernet的網絡體系結構7.1.3  共享介質局域網7.1.4  交換式局域網7.2  第二層交換7.2.1  第二層交換的原理7.2.2  第二層交換的工作過程與特點7.3  第三層交換7.3.1  三層交換的實現過程7.3.2  三層交換機種類7.3.3  三層交換機與路由器的比較7.4  第四層交換7.4.1  基本原理7.4.2  主要特點與應用7.5  應用層交換7.5.1  應用層交換的概念7.5.2  P2P文件交換思考題第8章  IP和ATM的融合與MPLS交換8.1  概述8.1.1  背景8.1.2  IP與ATM結合技術的分類8.2  重疊技術8.2.1  CIPOA8.2.2  LANE8.2.3  MPOA8.3  集成技術8.3.1  IP交換8.3.2  標簽交換8.3.3  CSR8.4  多協議標簽交換8.4.1  MPLS的一些基本概念8.4.2  網絡體系結構8.4.3  MPLS網絡的工作原理8.4.4  MPLS標簽的分配方法8.4.5  LSP的建立8.4.6  標簽分發(fā)協議思考題第9章  下一代網絡與軟交換和IMS技術9.1  下一代網絡9.1.1  業(yè)務控制與交換分離9.1.2  業(yè)務、呼叫控制與承載分離9.1.3  NGN分層模型9.2  軟交換技術9.2.1  背景9.2.2  基于軟交換技術的網絡體系結構9.2.3  軟交換方案舉例9.3  軟交換網絡的用戶接入方式9.3.1  傳統用戶的接入方式9.3.2  寬帶多媒體用戶的接入方式9.4  軟交換網絡的呼叫控制方式9.4.1  軟交換設備的主要功能9.4.2  軟交換設備的分類及組織形式9.5  軟交換網絡的業(yè)務提供9.5.1  軟交換網絡的業(yè)務分類9.5.2  應用服務器9.6  軟交換網絡的接口標準9.7  IMS網絡概述9.7.1  什么是IMS9.7.2  IMS體系結構和特點9.7.3  IMS對PS和CS的影響以及其發(fā)展9.8  IMS相關標準9.8.1  IMS標準進展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現代交換技術實用教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