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付小寧,王炳健,王荻 編著 頁數(shù):344
內容概要
《光電定位與光電對抗》基于作者多年從事光電定位和光電對抗及相關領域的科研項目和教學成果,系統(tǒng)闡述光電定位和光電對抗的相關原理和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光電制導、光電偵察告警、目標跟瞄和交叉定位、基于光學成像的單站被動測距、光電無源對抗、光電有源干擾等技術,對光電對抗的評估與仿真,以及典型光電對抗裝備的介紹,覆蓋了紫外、可見光、紅外、毫米波和激光等技術在光電定位和光電對抗中的應用。
書籍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光電對抗的基本概念
1.2 光電對抗的基本特征
1.3 光電對抗的技術環(huán)節(jié)
1.3.1 光電偵察及告警技術
1.3.2 光電被動定位
1.3.3 光電制導技術
1.3.4 光電干擾技術
1.3.5 光電打擊中的激光武器
1.4 光電對抗的發(fā)展趨勢
1.4.1 概述
1.4.2 告警技術的發(fā)展趨勢
1.4.3 被動定位
1.4.4 光電制導的發(fā)展趨勢
1.4.5 激光武器的發(fā)展趨勢
參考文獻
第2章 光在大氣中的傳播
2.1 大氣的衰減
2.1.1 普朗克公式
2.1.2 吸收定律
2.1.3 散射分析
2.1.4 大氣衰減
2.2 大氣窗口及能見度
2.2.1 大氣窗口
2.2.2 能見度
2.3 大氣的成分
2.3.1 大氣分子
2.3.2 氣溶膠
2.4 氣象條件的影響及分析模型
2.4.1 霾
2.4.2 霧
2.4.3 雨
2.4.4 雪
2.4.5 云
2.4.6 大氣湍流效應
2.4.7 熱暈
2.4.8 戰(zhàn)場遮蔽與沙塵暴
2.5 路徑輻射及地球大氣背景環(huán)境的影響
2.5.1 路徑輻射
2.5.2 太陽閃爍
2.5.3 太陽光散射
2.5.4 地表和海洋輻射
2.5.5 天空和云層輻射
2.6 目標輻射源
2.6.1 火箭和導彈
2.6.2 重返大氣層的再入段導彈
2.6.3 飛機
2.6.4 地面上運動(工作)的軍事目標源
2.7 光輻射偵察的方法
2.7.1 截獲光輻射的方式
2.7.2 不同光輻射截獲接收方式的理論計算
參考文獻
第3章 光電制導技術
3.1 概述
3.2 紅外制導
3.2.1 紅外點源尋的制導
3.2.2 紅外成像制導
3.2.3 紅外成像制導的發(fā)展趨勢
3.3 激光制導
3.3.1 激光制導的原理
3.3.2 激光制導武器的導引方式
3.3.3 激光制導武器的應用
3.3.4 激光制導武器裝備及發(fā)展趨勢
3.4 電視制導
3.4.1 電視制導的原理
3.4.2 電視制導武器的應用
3.4.3 電視制導技術的發(fā)展趨勢
3.5 光纖制導
3.5.1 光纖制導導彈的工作原理
3.5.2 光纖制導武器的應用
3.5.3 光纖制導技術的發(fā)展趨勢
3.6 毫米波制導
3.6.1 毫米波制導的特點和關鍵技術
3.6.2 毫米波制導的原理
3.6.3 毫米波制導武器的應用
3.6.4 毫米波制導技術的發(fā)展趨勢
3.7 多模復合制導
參考文獻
第4章 光電偵察預警技術
4.1 光電偵察告警系統(tǒng)
4.1.1 系統(tǒng)組成
4.1.2 基本參數(shù)
4.1.3 分類
4.2 激光偵察告警技術
4.2.1 主動式激光偵察告警技術
4.2.2 被動式激光告警系統(tǒng)
4.2.3 新型激光告警設備
4.2.4 激光告警的關鍵技術
4.2.5 部分告警器及其性能
4.2.6 激光告警器發(fā)展趨勢
4.3 紅外偵察告警技術
4.3.1 概述
4.3.2 紅外偵察告警系統(tǒng)的組成
4.3.3 紅外偵察告警系統(tǒng)工作原理
4.3.4 關鍵技術
4.3.5 裝備實例
4.3.6 裝備現(xiàn)狀
4.3.7 發(fā)展趨勢
4.4 紫外偵察告警技術
4.4.1 紫外偵察告警的原理
4.4.2 紫外偵察告警的系統(tǒng)組成與戰(zhàn)術應用
4.4.3 紫外偵察告警的特點
4.4.4 紫外偵察告警的關鍵技術
4.4.5 紫外偵察告警的裝備實例
4.5 毫米波偵察告警技術
4.5.1 毫米波偵察告警的發(fā)展
4.5.2 毫米波偵察探測的原理
4.5.3 毫米波偵察告警的特點和關鍵技術
4.5.4 裝備實例
4.5.5 發(fā)展趨勢
4.6 多模復合光電告警技術
參考文獻
第5章 目標跟瞄與交叉測距
5.1 激光目標指示器
5.1.1 概述
5.1.2 激光器與光學系統(tǒng)
5.1.3 實例
5.1.4 目標距離的主動測量
5.2 激光雷達
5.2.1 激光跟蹤雷達
5.2.2 紅外成像雷達
5.2.3 激光雷達裝備及發(fā)展趨勢
5.3 IRST
5.3.1 概述
5.3.2 基于雙波段探測的被動測距
5.3.3 基于單波段探測的被動測距
5.3.4 紅外小目標被動測距
5.4 對靜止目標的被動測距
5.5 對運動目標的被動測距
5.6 基于掃描時差的基線被動測距
5.7 交叉定位的單平臺應用
5.7.1 交叉定位的特點和問題
5.7.2 當前測角精度下所需要的最短基線尺寸
5.7.3 同步測時交叉定位法作用距離
5.8 基于短基線的準單目被動測距
5.8.1 雙目視覺測距原理
5.8.2 雙目視覺測距誤差分析
5.8.3 從雙目視覺到準單目視覺測距
5.8.4 基于像差的測距再討論
5.9 一種激光源的定位方法
5.9.1 測距原理
5.9.2 測距實現(xiàn)方案和特點
5.1 小結
參考文獻
第6章 基于光學成像的單站被動測距研究
6.1 透鏡成像系統(tǒng)與成像約束
6.1.1 透鏡成像公式與點擴散函數(shù)
6.1.2 聚焦法測距和離焦法測距
6.1.3 基于OTF函數(shù)或MTF函數(shù)的測距
6.2 小孔成像系統(tǒng)與成像約束
6.2.1 小孔成像模型
6.2.2 外標法測距
6.2.3 基于仿射變換的相對測距
6.2.4 基于雙目視差的被動測距
6.3 基于目標線段特征的被動測距
6.3.1 借助目標本身特征線段的測距方法
6.3.2 借助旋轉不變線段特征的測距方法
6.3.3 基于旋轉不變線段特征測距的改進
6.3.4 目標特線段特征的選取
6.4 基于特征線度測距的性能分析
6.4.1 觀測平臺靜止情況下的測距性能
6.4.2 觀測平臺運動時的測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