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4 出版社:電子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魯士文 編著 頁數:250 字數:416000
內容概要
本書為讀者提供在網絡設計、修改和優(yōu)化過程中所必需的有關網絡連接設備的深入知識和工程技術,其中所論述的設備都是目前網絡公司正在開發(fā)和不斷升級的產品,掌握相關的理論和技術,才有可能進行技術創(chuàng)新。 本書最重要的特色是理論和實際相結合,注重實用知識的介紹,主要內容包括通信網絡的基本概念、廣域網和局域網基礎、調制解調器和ADSL設備、 橋接器、以太網集線器和交換機、路由器和網關、網絡接入服務器和無線局域網連接設備、光纖傳輸系統(tǒng)和數據壓縮執(zhí)行設備,以及安全設備和防火墻。 本書適合作為信息技術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和大學高年級的教材或教學參考書,也可供網絡工程師用做相關技術的參考資料。
書籍目錄
第1章 通信網絡的基本概念 1.1 開放系統(tǒng)互連參考模型 1.2 TCP/IP體系結構 1.3 面向連接的和無連接的服務 1.4 線路交換和分組交換 1.5 多路復用技術 1.6 數據通信編碼方式 1.7 差錯檢驗和控制 1.8 流控制和擁塞控制 1.9 資源分配 1.10 網絡服務質量 1.10.1 恒定位速率 1.10.2 可變位速率 1.10.3 報文 1.10.4 其他需求 1.11 基于地理范圍的網絡分類 1.11.1 局域網 1.11.2 廣域網 1.11.3 城域網第2章 廣域網基礎 2.1 線路交換網絡 2.1.1 電話線路 2.1.2 頻分復用 2.1.3 時分復用 2.1.4 電話系統(tǒng)中的通道排 2.1.5 T1多路復用器 2.1.6 同步光纖網 2.1.7 基于租用線路的網絡 2.1.8 RS-232接口標準 2.2 分組交換網絡和ISDN 2.2.1 X.25 2.2.2 ISDN 2.2.3 幀中繼 2.3 ATM 2.3.1 ATM信元 2.3.2 ATM協(xié)議參考模型 2.3.3 交換功能 2.3.4 ATM適配層 2.4 因特網 2.4.1 IP協(xié)議 2.4.2 劃分子網 2.4.3 地址映射 2.4.4 互聯(lián)網控制報文協(xié)議 2.4.5 域名系統(tǒng) 2.4.6 傳輸協(xié)議TCP和UDP 2.4.7 因特網中的應用層 2.4.8 IPv6 2.5 SNA和APPN 2.5.1 SNA基本概念 2.5.2 SNA 網絡的等級結構 2.5.3 物理單元的類型 2.5.4 跨域通信 2.5.5 SNA層次 2.5.6 SNA會話 2.5.7 SNA中的子區(qū) 2.5.8 高級對等網絡APPN第3章 局域網基礎 3.1 局域網絡的體系結構 3.2 邏輯鏈路控制 3.2.1 LLC服務 3.2.2 LLC協(xié)議 3.3 以太網 3.3.1 物理層 3.3.2 介質訪問控制 3.3.3 以太網的幀格式 3.4 令牌環(huán)網 3.4.1 物理特征 3.4.2 令牌環(huán)介質訪問控制 3.4.3 IEEE 802.5幀格式 3.5 光纖分布式數據接口網絡 3.5.1 定時令牌算法 3.5.2 幀格式 3.6 無線局域網 3.6.1 無線局域網的組成 3.6.2 IEEE 802.11 MAC協(xié)議 3.6.3 物理層第4章 調制解調器和ADSL設備 4.1 調制解調器 4.1.1 語音線路的參數和信號失真問題 4.1.2 調制解調器的基本成分 4.1.3 調制過程 4.1.4 全雙工傳輸技術 4.1.5 調制解調器的國際標準 4.1.6 調制解調器的測試 4.2 ADSL設備 4.2.1 ADSL接入網絡的設備配置 4.2.2 ADSL調制技術和傳輸機制 4.2.3 ADSL系統(tǒng)參考模型 4.2.4 數字用戶線接入復用器 4.2.5 ADSL初始化過程 4.2.6 典型的ADSL系統(tǒng)應用第5章 橋接器 5.1 基本操作 5.1.1 洪泛 5.1.2 過濾和轉發(fā) 5.2 類型劃分 5.2.1 透明橋接器 5.2.2 翻譯橋接器 5.3 功能特征 5.3.1 局域網和廣域網接口支持 5.3.2 過濾和轉發(fā) 5.3.3 選擇性轉發(fā) 5.3.4 多端口支持 5.3.5 透明操作 5.3.6 幀翻譯 5.3.7 幀封裝 5.3.8 設備形式 5.4 對于幀轉發(fā)路徑的選擇方法 5.4.1 生成樹協(xié)議 5.4.2 源路由選擇 5.4.3 源路由透明橋接器 5.5 典型的網絡配置 5.5.1 串行和順序橋接 5.5.2 并行橋接第6章 以太網集線器和交換機 6.1 共享式集線器 6.1.1 10BASE-T 雙絞線以太網 6.1.2 100BASE-T快速以太網 6.2 以太網交換機 6.2.1 交換操作 6.2.2 交換技術 6.2.3 功能類別 6.2.4 半雙工操作和全雙工操作 6.2.5 千兆位和萬兆位以太網 6.2.6 以太網的流量控制 6.2.7 虛擬局域網 6.3 三層交換機第7章 路由器和網關 7.1 路由器 7.1.1 與橋接器的對比 7.1.2 對IP的支持 7.1.3 IP路由器的體系結構 7.1.4 路由器的基本結構單元 7.1.5 轉發(fā)過程 7.1.6 路由處理器 7.1.7 路由算法 7.1.8 IP路由協(xié)議 7.2 網關 7.2.1 通過控制單元的連接 7.2.2 以太網對SNA網絡的連接 7.2.3 SDLC連接 7.2.4 X.25連接 7.2.5 使用3172互連控制器 7.2.6 數據鏈路交換 7.2.7 通信服務器第8章 網絡接入服務器和無線局域網連接設備 8.1 網絡接入服務器 8.1.1 用戶服務 8.1.2 功能模塊 8.1.3 模型和接口 8.1.4 應用示例 8.2 無線局域網連接設備 8.2.1 無線局域網設備綜述 8.2.2 無線接入點設備協(xié)議結構 8.2.3 無線網橋 8.2.4 無線局域網搭建模式第9章 光纖傳輸系統(tǒng)和數據壓縮執(zhí)行設備 9.1 光纖傳輸系統(tǒng) 9.1.1 系統(tǒng)結構 9.1.2 光源 9.1.3 光纖 9.1.4 光檢測器 9.1.5 光纖網絡 9.1.6 光調制解調和復用設備 9.2 數據壓縮執(zhí)行設備 9.2.1 數據通信中常用的壓縮技術 9.2.2 數據壓縮的效益 9.2.3 使用數據壓縮執(zhí)行設備第10章 安全設備和防火墻 10.1 通行字 10.2 非法訪問 10.3 傳輸安全性 10.3.1 人工技術 10.3.2 自動技術 10.4 現(xiàn)代發(fā)展 10.4.1 DES算法 10.4.2 公鑰和私鑰 10.4.3 在線應用 10.5 內部網絡的安全性 10.6 路由器的分組過濾機制 10.6.1 訪問列表 10.6.2 路由器訪問 10.6.3 路由器沒有控制的安全威脅 10.7 防火墻 10.7.1 結構布局 10.7.2 功能特征 10.7.3 代理服務 10.7.4 地址翻譯 10.7.5 狀態(tài)檢查 10.7.6 告警 10.7.7 身份驗證 10.7.8 分組過濾 10.8 更多的考慮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通信網絡的基本概念 當前的世界經濟正在從工業(yè)經濟向知識經濟轉變。知識經濟的兩個重要特點就是信息化和全球化。要實現(xiàn)信息化和全球化,就必須依靠通信網絡。因此,通信網絡已經成為信息社會的命脈和發(fā)展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實際上,網絡(特別是因特網)正在改變著人們工作和生活的許多方面,對經濟的發(fā)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里所說的通信網絡主要包括“三網”,即電信網絡(主要業(yè)務是電話,其他業(yè)務如傳真和數據承載業(yè)務等)、有線電視網絡(單向傳送電視節(jié)目的網絡)和計算機網絡(主要是將大量的局域網通過路由器廣域互連形成的因特網)。這三種網絡在信息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其中發(fā)展最快并起核心作用的是計算機網絡?! ∧壳埃娦啪W絡、有線電視網絡和計算機網絡的規(guī)模都很大,但它們所使用的技術卻相差很大,因此,在短期內用一種網絡來代替這三種網絡不太可能?,F(xiàn)在這三種網絡都逐步在演變,力圖使自己也具有其他網絡的優(yōu)點,形成“三網融合”的趨勢。所謂“三網融合”,是指三種網絡在技術上互相滲透,在網絡層上實現(xiàn)互通,在應用層上可以使用相同的協(xié)議,但運行和管理仍然是分開進行的?! ”緯饕懻撚嬎銠C網絡,考察在計算機之問是怎樣通過網絡來交換信息的;介紹典型的局域網和廣域網的運行機制;重點闡述網絡設備是如何把不同的物理網絡連接成因特網的;其中也必然會涉及電信網絡甚至有線電視網絡中與計算機通信網絡相關的一些原理和關鍵技術?! ∮脩敉ㄟ^終端設備互相交換信息時,涉及的過程可能相當復雜。作為例子,考察在兩臺計算機之間是如何傳送一個文件的。首先,在這兩臺計算機之間必須有一條數據通路,這條數據通道可以是一條直接連接的鏈路,也可以通過一個通信網絡?! ?/pre>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