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7-8 出版社:電子工業(yè) 作者:柳愛利 頁數:228 字數:379000
內容概要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自動測試系統設計過程中涉及的理論與方法。全書內容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自動測試系統的典型結構并介紹了信號采集與分析及儀器設備的總線接口等基礎知識;第二部分介紹了自動測試系統軟件設計的相關內容;第三部分介紹了自動測試系統開發(fā)平臺的設計;第四部分對動態(tài)測試技術、局域網型自動測試系統及故障診斷等測試領域的新技術進行了深入探討。 本書各部分內容的論述都依據自動測試領域已經制定的相關國際標準、規(guī)范,以提高自動測試系統的標準化程度。 本書的論述有利于讀者從總體上把握自動測試的理論體系,適于為自動測試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提供技術參考,也可以作為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高年級本科生學習測試與診斷技術的參考書。
書籍目錄
第1章 自動測試系統概論 1.1 引言 1.2 自動測試系統的組成 1.2.1 物理接口層 1.2.2 VISA管理層 1.2.3 測試資源層 1.2.4 用戶管理層 1.3 自動測試系統的體系結構 1.4 自動測試系統的特征 1.4.1 多采用VXI總線作為ATS的總線標準 1.4.2 大量采用COTS產品 1.4.3 注重ATS的通用性設計 1.4.4 專家系統和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到故障診斷系統中 1.5 自動測試系統的發(fā)展 1.5.1 實現自動測試系統的標準化設計 1.5.2 自動測試系統的標準化將提高測試程序的可移植性和互操作性 1.5.3 自動測試系統的標準化將提高儀器的互換性 1.5.4 建立新的局域網型自動測試系統體系結構 1.5.5 提高自動測試系統的故障診斷、定位能力 1.5.6 改進測試方法,將動態(tài)測試技術應用到復雜系統的測試第2章 信號采集與分析 2.1 引言 2.2 時域采樣與時域采樣定理 2.2.1 時域采樣 2.2.2 時域采樣定理 2.2.3 信號復原 2.3 信號處理中基本的數學變換 2.3.1 傅里葉級數 2.3.2 傅里葉變換 2.3.3 拉普拉斯變換 2.3.4 離散時間信號的傅里葉變換 2.3.5 離散傅里葉級數 2.3.6 Z變換 2.4 信號的頻域分析 2.4.1 周期信號的頻譜分析 2.4.2 能量有限信號的頻譜分析 2.4.3 功率有限信號的頻譜分析 2.4.4 功率譜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判別 2.4.5 經典頻譜分析與現代頻譜分析 2.4.6 ARMA模型分析方法 2.5 基于小波的信號處理 2.5.1 小波變換的基本概念 2.5.2 常用小波函數 2.5.3 小波包分析 2.6 信號濾波技術 2.6.1 連續(xù)時間信號的濾波 2.6.2 離散時間信號的濾波 2.6.3 連續(xù)時間信號的數字處理 2.6.4 均衡與補償技術 2.6.5 插值與選抽濾波 2.6.6 頻偏問題與希爾伯特變換 2.6.7 自適應濾波(Adaptive Filtering) 2.6.8 通道串擾問題與解耦濾波 2.7 相關函數和相關檢測第3章 自動測試系統的接口總線 3.1 引言 3.2 RS-232C總線系統 3.2.1 接口信號 3.2.2 電氣特性 3.2.3 RS-232C總線連接系統 3.3 IEEE 488總線系統 3.3.1 總線的主要特征 3.3.2 總線結構 3.3.3 接口功能 3.4 VXI總線系統 3.4.1 VXI標準體系結構 3.4.2 VXI總線的機械構造 3.4.3 VXI總線模塊結構 3.4.4 VXI總線的系統機箱 3.4.5 VXI總線的電氣結構 3.4.6 VXI總線控制方案 3.5 LXI總線第4章 自動測試系統的軟件編程工具 4.1 引言 4.2 Labwindows/CVI編程使用 4.2.1 LabWindows/CVI簡介 4.2.2 Labwindows/CVI編程中的概念 4.2.3 LabWindows/CVI下軟件開發(fā) 4.3 Labwindows/CVI編程實例 4.4 基于Labwindows/CVI的數據采集程序設計 4.4.1 LabWindows/CVI開發(fā)環(huán)境 4.4.2 CVI中數據采集的應用 4.5 LabVIEW編程使用 4.5.1 LabVIEW簡介 4.5.2 G語言編程 4.5.3 LabVIEW應用程序組成 4.5.4 LabVIEW編程的循環(huán)結構 4.6 基于LabVIEw的數據采集 4.6.1 模入模塊 4.6.2 模出模塊第5章 儀器驅動器設計 5.1 引言 5.2 虛擬儀器軟件結構(VISA) 5.2.1 VISA簡介 5.2.2 VISA的結構 5.2.3 VISA的特點 5.2.4 VISA的現狀 5.2.5 VISA的應用舉例 5.2.6 VISA資源描述 5.2.7 VISA事件的處理機制 5.3 可編程儀器標準命令-SCPI 5.3.1 SCPI儀器模型 5.3.2 SCPI命令句法 5.3.3 常用SCPI命令簡介 5.4 VPP儀器驅動程序開發(fā) 5.4.1 VPP概述 5.4.2 VPP儀器驅動程序的特點 5.4.3 儀器驅動程序的結構模型 5.4.4 儀器驅動程序功能面板 5.4.5 儀器驅動器的設計實例 5.5 IVI儀器驅動程序 5.5.1 IVI規(guī)范及體系結構 5.5.2 開發(fā)IVI的特定驅動程序第6章 自動測試系統的開發(fā)平臺 6.1 引言 6.2 測控計算機 6.3 儀器系統 6.3.1 測試功能 6.3.2 儀器系統的體系結構 6.3.3 供電 6.3.4 通用測試設備 6.3.5 專用測試設備 6.3.6 檢測接口 6.3.7 接口適配器(TUA) 6.4 軟件平臺 6.4.1 軟件平臺的外部接口 6.4.2 軟件平臺功能描述 6.4.3 軟件平臺系統結構第7章 動態(tài)測試技術 7.1 引言 7.2 動態(tài)測試的特點 7.3 系統動態(tài)特性的數學描述 7.3.1 連續(xù)系統的動態(tài)特性 7.3.2 離散系統的動態(tài)特性 7.4 系統的動態(tài)特性指標 7.4.1 系統的時域動態(tài)特性指標 7.4.2 系統的頻域動態(tài)特性指標 7.5 動態(tài)測試信號的分析方法 7.6 系統故障特征向量的提取 7.6.1 故障特征提取 7.6.2 基于坐標變換的特征提取 7.6.3 基于信號變換的特征提取 7.7 動態(tài)測試實例 7.7.1 測試任務 7.7.2 測試方案 7.7.3 信號分析處理第8章 網絡型自動測試系統 8.1 引言 8.2 網絡體系結構 8.2.1 OSI體系結構及協議 8.2.2 TCP/IP體系結構及協議 8.3 網絡協議 8.3.1 TCP/IP協議 8.3.2 HTTP(Hypertext Transport:Protoc01)協議 8.4 網絡型測試系統的組網模式 8.4.1 C/S模式 8.4.2 B/S模式 8.5 網絡型測試系統的實現技術 8.5.1 采用TCP/IP底層傳輸協議編程 8.5.2 DataSocket技術 8.5.3 CORBA 8.5.4 Web Service 8.6 LXI總線系統 8.6.1 LXI總線系統的連接方式 8.6.2 LXI的網絡相關協議 8.6.3 LXI的物理標準 8.6.4 LXI儀器的分類定義 8.6.5 LXI器件的觸發(fā) 8.6.6 LXI儀器的界面 8.6.7 LXI的軟件編程規(guī)范第9章 自動測試系統的故障診斷 9.1 引言 9.1.1 故障診斷的基本定義 9.1.2 故障診斷方法的分類 9.2 故障診斷的基本原理 9.3 故障診斷的故障樹分析法 9.3.1 故障樹分析法特點 9.3.2 故障樹的建造 9.3.3 故障樹定性分析 9.4 故障診斷專家系統 9.4.1 故障診斷專家系統概述 9.4.2 故障診斷專家系統的結構 9.4.3 故障診斷專家系統建立方法 9.4.4 故障診斷專家系統的設計實現 9.4.5 傳統故障診斷專家系統的局限性 9.5 基于神經網絡的故障診斷 9.5.1 神經網絡的基本原理 9.5.2 神經網絡的故障診斷能力 9.5.3 小波包分析與神經網絡的結合參考文獻
編輯推薦
《自動測試技術》首先介紹目前自動測試系統的典型體系結構,在隨后的章節(jié)里全面介紹自動測試系統設計過程中所涉及的理論和方法,具體包括信號采集與分析、儀器設備的總線接口、自動測試系統軟件設計、自動測試系統通用平臺的設計、基于小波包分析與神經網絡結合的故障診斷、動態(tài)測試、網絡測試等,這些都是自動測試領域所關注的新技術,《自動測試技術》結合工程實踐對這些新技術進行深入討論。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