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哲學入門

出版時間:2012-2  出版社: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胡驕平  頁數(shù):298  

內容概要

本書突破傳統(tǒng)編著思路,創(chuàng)新編著方法,把浩瀚無際的中西哲學體系轉化為五個基本層面加以介紹和論述,具體包括:追溯中西哲學的思想淵源,探究中西哲學的演進歷程,闡釋中西哲學的主要流派或主題思想;求索中西哲學之于實踐的價值:簡介中西哲學的經典著作。其最大特點是系統(tǒng)而簡明,從而給廣大的哲學愛好者和需要哲學的人們提供了一條中西哲學入門的可能途徑。

書籍目錄

上編 中國哲學
第一講中國哲學思想探源
一、五行:系統(tǒng)的本質論
1.“五行”概說
2.“五行”史略
3.“相克”的三種情況
4.五行也是一種關于事物分類的理論
5.“五行”所具有的特性
 二、八卦:普遍聯(lián)系的現(xiàn)象論
1.八卦緣起
2.先天八卦
3.后天八卦
4.“八卦”所反映的現(xiàn)象
 三、陰陽:對立統(tǒng)一的規(guī)律論
1.“陰陽”概說
2.“陰陽”之本
3.“陰陽”學說史略
4.“陰陽”的基本內涵
5.“陰陽”所揭示的規(guī)律
 四、“五行一八卦一陰陽”體系及其應用
1.“五行一八卦一陰陽”體系的整體性
2.“五行一八卦一陰陽”體系與《易》的占筮方法
3.“五行一八卦一陰陽”體系小結
  ……
下編 西方哲學
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版權頁:   插圖:   但理性主義的精神在畢達哥拉斯學派那里發(fā)展的程度仍然是很有限度的,因為他們關于數(shù)量的抽象也還沒有完全剝離諸如“卵石數(shù)”那些可以觸摸的感性。只有發(fā)展到愛利亞學派時,古希臘理性才找尋到它的“純粹思維”的圣地,造成了與感性經驗的對立,關于這一點列寧在研究古希臘哲學時曾經指出:“什么是辯證法?‘我們在這里’(在愛利亞學派中)發(fā)現(xiàn)了辯證法的開端;同時還發(fā)現(xiàn)了思維與現(xiàn)象或感性存在之間的對立?!?愛利亞學派的祖師巴門尼德把哲學分為兩類,一類是關于意見的哲學,一類是關于真理的哲學。關于意見的哲學就是在感性事物中去尋找萬物本源的認識道路,巴門尼德認為這條道路給人們提供的知識是不確定的、不真實的。所以他勸告人們要離開這條道路:“要使你的思想遠離這種研究途徑,不要遵循這條習慣的道路,轟鳴的耳朵以及舌頭為準繩,而是要用你的理智來解決紛爭的辯論。”而關于真理的哲學就是運用理智思索“存在”的理性哲學,這種哲學給人提供的知識是確定的、真實的,因而是存在的,而“非存在物的存在則不可能”。愛利亞學派可以說是古希臘早期比較徹底的理性主義學派,它們的重大特征是追求知識的理性確定性,反對感性事物的個別性、不確定性。 但是應當指出,“理性”一詞在原子論哲學先驅阿那克薩戈拉那里是作為事物運動變化的原因使用的。按照阿那克薩戈拉(種子論)的觀點:理性(努斯Nous,即心靈)是一種更精細的種子,由于它的作用,造成種子的旋渦運動,使一些種子結合,另一些種子分離,最后形成世界萬物的運動變化?!袄硇浴痹诎⒛强怂_戈拉的哲學中是作為運動原理使用的,而“不是從外面安排世界的精神實體”。這種原理被德謨克利特繼承并改造構建成了原子在虛空中運動的原子論哲學。在原子論哲學中,“理性”采取了與感性對話的形式,觸及到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德謨克利特認為暖昧的認識(即感性認識)只能認識事物的現(xiàn)象,只有真理性認識(即理性認識)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從而確定了理性在認識論上的地位。 繼愛利亞學派之后,以普羅塔哥拉為首的智者哲學又在古希臘大地崛起,智者哲學與愛利亞學派的理性主義正相反,他們把感覺經驗的可靠性絕對化,到處散布相對主義的哲學觀念。他們打著“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感覺主義旗幟,嚴重地動搖著各種知識的確定性,認為一切知識都以主觀的感覺為轉移。

編輯推薦

《中西哲學入門》是哲學為學之初的必修教材,各講自成體系,且各講之間又有整體的邏輯關聯(lián)。你既可以一氣呵成,讀完整《中西哲學入門》;又可以僅僅閱讀中國哲學部分或西方哲學部分,或僅僅是其中的一講。無論如何,只要你有時間,只要你讀了,你就會有比較系統(tǒng)的收獲,見木也見林。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西哲學入門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6條)

 
 

  •   很好的一本書,盡管只是教材,也很好的闡述了中西哲學的關系
  •   希望老師考試給個高分.......
  •   老師編的書,不得不買,倒是沒翻過,。。
  •   與其它版本還是有一定的差距
  •   主編是我們老師,所以支持,不過書的印刷質量不太好,有點失望
  •   上學期上課的時候用過,內容很充實,有空可以看看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