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6 出版社: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宋宏 頁數(shù):268
Tag標簽:無
前言
回指(anaphora),又稱照應,不僅表現(xiàn)為語法上的替代關系或語義上的同指關系,還充當語篇的銜接手段,制約著語篇的連貫性,而且隱含著深層的認知機制和語用制約規(guī)則。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后期以來,回指成為語言學、心理學、認知科學、邏輯學,以及計算語言學、人工智能等諸多領域共同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 盡管不同學科、不同領域的研究者已經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林林總總的理論、假說和模型,但由于研究目的不同,理論路徑各異,各家之言往往偏執(zhí)一說,互有抵觸,導致迄今對于自然話語中各種復雜的回指現(xiàn)象仍缺乏全面、透徹的認識,甚至在回指的界定、范圍、分類等一些基本問題上還爭執(zhí)不休。在自然語言處理程序中,回指選擇的制約機制、歧義回指的消解、間接回指關系的確認等瓶頸問題始終難以突破。如何把這些理論的合理部分有效地整合在一個理論框架之內是我們面臨的一個方法論的問題。 本研究從英語新聞語篇中第三人稱代詞回指的微觀視角出發(fā),研究語篇中的回指輸入和輸出問題。全書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相關的回指理論體系,重點對回指研究中幾種主要理論模式進行了剖析和評述,為理論整合提供了基礎;此外,對回指研究中存在嚴重分歧的概念界定、功能使用,以及人稱代詞在間接回指中的地位等問題也進行了探討,以便澄清認識?! 〉诙糠种饕谜Z料庫對人稱代詞回指語和先行語在語篇中的分布狀況進行量化統(tǒng)計和定性分析,研究回指編碼的形式選擇和使用頻率與句法結構、語篇距離、心理可及度、候選先行成分的競爭度和話題穩(wěn)定度之間的關系,并結合相關理論來探討語篇回指的編碼機制。
內容概要
《人稱代詞語篇回指研究》專題研究了英語新聞語篇中第三人稱代詞語篇回指的輸入和輸出問題。全書基于語料庫和實證調查,從句法、語義、語用和認知層面對第三人稱代詞回指關系在語篇層面的分布模式和釋義過程進行解析,重點探討了回指編碼機制、歧義回指的釋義機制、間接回指的語篇轉喻機制等問題。在梳理相關理論體系、理清概念分歧的基礎上,對當代最主要的幾種回指理論模式的解釋力進行了檢驗、整合,提出應以全景視角審視語篇中各種復雜多變的回指現(xiàn)象,在雙向優(yōu)選的處理程序中結合關聯(lián)-順應原則來設置語篇回指的評估機制。《人稱代詞語篇回指研究》嘗試性地將高度形式化的優(yōu)選理論框架與語言順應理論相結合,構建了一個動態(tài)的“雙向優(yōu)選一順應回指模式”,以期在語用優(yōu)選理論的分析框架下將形式化的精細研究和功能化的語用認知推導相結合,使這一模式具有更高的可操作性和更強的解釋力。 《人稱代詞語篇回指研究》可供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方向的教師、研究生和相關領域的研究者參考使用。
作者簡介
宋宏,女,博士,副教授,英語語言學方向碩士導師。國際應用語言學會會員、中國語用學會會員、中國法律語言研究會會員、中國話語語言學會會員。1996年至今任教于哈爾濱工程大學外語系。2008年至2009年英國劍橋大學英語及應用語言學研究中心訪問學者。主持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基于語料庫的語篇回指研究”,課題編號09Y1C7400021)1項,主持黑龍江省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科研項目3項和省人文社會科學項目1項,參與或主持其他省級、校級科研立項20余項。獲省優(yōu)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次及校級獎勵多項。在《中國外語》等期刊發(fā)表學術論文10余篇。主編出版英語教輔書籍10余部。主要研究方向:社會語言學、應用語言學、認知語用學、話語分析及法律語言學。
書籍目錄
緒論第一節(jié) 研究緣起一、回指研究的理論背景二、國內外研究狀況三、既往研究的局限性四、本研究的目的和內容第二節(jié) 研究方法和語料來源一、研究方法二、語料來源第三節(jié) 本書結構第一章 人稱代詞回指研究的理論體系第一節(jié) 概念界定的分歧和存疑一、對reference的界定二、對anaphora的界定三、其他相關概念第二節(jié) 回指的分類和功能一、指稱的分類二、回指的分類三、回指的功能第三節(jié) 人稱代詞回指的語義解釋模型一、代詞的意義特征二、靜態(tài)的語義觀下的人稱代詞回指模型三、動態(tài)的語義觀下的人稱代詞回指模型第四節(jié) 代詞回指研究的理論路徑一、句法模式二、語篇結構模式三、語用模式四、認知模式五、關聯(lián)一搭橋模式第五節(jié) 本研究的方法論和理論框架一、回指理論模式存在的問題二、理論整合的初步構想小結第二章 人稱代詞語篇回指的常規(guī)分布模式第一節(jié) 句法結構和回指分布的相關性一、句法成分和回指分布的相關性二、句法結構和回指分布的相關性第二節(jié) 語篇距離對回指分布的影響一、回指形式的線性距離分布特征二、語篇距離三、語篇距離和心理距離的關系四、距離理論的缺陷第三節(jié) 競爭度對回指分布的影響一、無干擾性候選先行成分二、多項干擾性候選先行成分三、無明示先行成分第四節(jié) 穩(wěn)定度對回指分布的影響一、候選先行成分的語篇位置和回指分布的相關性二、語段邊界和回指分布的關系第五節(jié) 人稱代詞語篇回指的常規(guī)分布模式小結第三章 人稱代詞語篇回指的非常規(guī)分布第一節(jié) 句法結構上的非常規(guī)分布第二節(jié) 語篇距離的非常規(guī)分布一、名詞回指用于短距離二、代詞回指用于長距離第三節(jié) 語篇結構上的非常規(guī)分布一、人稱代詞回指和后指的關系二、人稱代詞回指和外指的關系三、指稱關系的全景視角第四節(jié) 語篇中的人稱代詞間接回指一、間接回指的類型和特征二、人稱代詞間接回指的語篇地位第五節(jié) 人稱代詞回指的社會語言變異一、形態(tài)變異二、語法變異三、語用變異小結第四章 人稱代詞語篇回指的釋義機制第一節(jié) 人稱代詞語篇回指的常規(guī)解碼模式一、傳統(tǒng)的SMASH模式及其缺陷二、案例驗證第二節(jié) 語篇中的歧義回指一、人稱代詞語篇回指的歧義表現(xiàn)二、句法歧義回指三、語用歧義回指第三節(jié) 歧義回指的解碼機制一、語法關系的制約二、句法結構的制約三、語義關系的制約四、突顯度的制約五、關聯(lián)度的制約六、嚴格度的制約第四節(jié) 人稱代詞間接回指的語篇轉喻機制一、語篇轉喻對人稱代詞間接回指的解釋力二、人稱代詞間接回指的概念參照轉喻模型三、回指語篇轉喻模型中的搭橋關聯(lián)機制小結第五章 人稱代詞語篇回指的語用優(yōu)選機制第一節(jié) 優(yōu)選論的基本理論框架一、優(yōu)選論的操作機制二、優(yōu)選論的制約條件三、語用中的雙向優(yōu)選性四、雙向優(yōu)選的語用原則第二節(jié) 語篇回指的制約條件一、語法一致性原則的制約二、異指假定原則的制約三、句法結構線性突顯的制約四、語篇信息突顯的制約第三節(jié) 人稱代詞語篇回指的優(yōu)選順應模式……附錄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語言學和心理學、認知科學的大量研究已經證明:話語的生成和理解是一個復雜的動態(tài)選擇過程,是語法、語義、語用和認知因素相互制約的結果?;刂傅木幋a和解碼過程既受到語言內部機制和外部語境因素的雙重制約,也受到言語交際對象的認知主體意識以及社會文化規(guī)約的影響。單純從任何一個角度進行的研究都不全面、不完善,無法充分解釋自然話語中的復雜的回指現(xiàn)象,也無法真正揭示回指使用的完整機制?! 《⒗碚撜系某醪綐嬒搿 ≡谧匀辉捳Z中,回指的編碼形式是復雜多變的,涉及詞匯性名詞短語、有定名詞短語、人稱代詞、反身代詞、指示代詞、零形式,以及動詞、副詞、小句等多種形式。然而,語言的線性結構要求發(fā)話者必須在編碼形式中進行選擇,并且只能選擇一種。發(fā)話者必須綜合考量語言內部機制和信息傳遞機制,各種語境因素和社會規(guī)約,自己的交際目的和受話者的認知可及度等各種因素,以此來選擇形式、組織信息。反之,解碼的過程也是一個動態(tài)的選擇過程。受話者必須對制約編碼的各種因素進行篩選、對隱含信息和發(fā)話者的語用策略進行推理,才能正確地解讀信息。因此,回指選擇的過程實際上是交際雙方彼此協(xié)商、彼此順應、共同選擇的互動過程。那么,在這個雙向的動態(tài)過程中,這些因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它們之間是否存在選擇的順序性、等級性?回指編碼的形式和語篇的連貫性、信息的可釋義性方面有何關系?這些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要全面、透徹地闡釋回指現(xiàn)象,就必須把各種因素納入一個合理的理論體系之中進行綜合考量。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