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型

出版時間:2009-10  出版社: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趙聯(lián)斌,劉治 著  頁數(shù):406  

前言

  聯(lián)斌同志是我指導的翻譯學方向的碩士生,學位論文研究的就是原型-模型理論在文學翻譯研究中的應用,試圖把我國翻譯和英漢語對比研究領域的著名學者、河南大學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張今教授引進的原型-模型理論消化吸收,使之更加系統(tǒng)化和可具操作性。作為一名碩士生,這個想法是大膽的。這恰恰表明聯(lián)斌同志具有學術敏感性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他的碩士論文順利通過答辯并獲得好評。聯(lián)斌同志碩士研究生畢業(yè)后,一邊在三尺講臺上耕耘,一邊努力讀書思考,通過幾年的深入研究,學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在碩士論文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寫成此書,即將付梓,與廣大讀者分享其研究成果,同時也接受讀者的檢驗。盡管該研究還不是很成熟,但對于一個青年學者來說,仍然是可喜的嘗試和可賀的成果。聯(lián)斌同志邀我為該書寫幾句話,我欣然同意,主要想法有二:其一,這畢竟是把原型-模型理論引入翻譯研究的第一本專著,值得為其張目;其二,扶持青年學者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盡管本人的學力和學術威望均未達到可以作序的水平。  眾所周知,從20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國外的翻譯理論研究發(fā)展迅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我國改革開放以后,國內學者在繼承中國傳統(tǒng)譯論的同時,積極吸收國際先進的研究成果,提高和豐富我們的理論水平,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內容概要

張柏然教授主張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主張“將我們民族的翻譯理論資源,輸入到現(xiàn)代語境之中,與我們現(xiàn)代視野中的西方譯論進行平等的對話與溝通,從中挑選出更符合翻譯現(xiàn)象實際的理論范疇和命題,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整合和建構,從而創(chuàng)造出有中國理論資源參與的翻譯理論新形態(tài)。”原型—模型翻譯理論最初來源于西方的原型論,是中國的王宏強教授將其發(fā)展為原型—模型論,并運用于自然科學的研究中。張今教授又將其收錄在他著寫的《東方辯證法》一書中,并將其運用于語言學和文學翻譯理論的研究中。這些都為原型—模型翻譯理論的成立奠定了堅定的基礎。原型—模型翻譯理論的成立離不開中西現(xiàn)有譯論的支撐和豐富。原型—模型翻譯理論既需克服掉自己的自卑心理,又需以謙虛的姿態(tài)和世界現(xiàn)有的理論共存,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翻譯理論多元化。

作者簡介

  趙聯(lián)斌,山西黎城人,河南大學翻譯學碩士。目前于山西長治學院外語系任教,主要從事綜合英語和翻譯理論與實踐教學與研究工作。發(fā)表《被淡化了的英語語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精讀課教學的教法與探索》、《論班主任疏導職能與大學生合理的大學生活》、《含義的恒定性和意義的不確定性》、《譯者的模擬權限》和《論語言的功能》等數(shù)篇論文。主編了《英語語法學習新視角》一書,主持長治學院校級課題《原型一模型翻譯理論》一項,參與國家級課題一項?! ⒅?,山西長治人,講師。2000年畢業(yè)于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外語系英語教育專業(yè)。2004年至2007年在太原理工大學攻讀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學位,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方向的研究。曾先后在《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希望月報》(半月刊)等發(fā)表相關專業(yè)論文。并參與了2007年長治學院“原型一模型翻譯理論”課題研究。

書籍目錄

引論 原型-模型翻譯理論研究的動機和目的第一章 原型論的發(fā)展過程及其研究空間 第一節(jié) 原型論的認知機制 第二節(jié) 兩類原型理論及其相似性 第三節(jié) 榮格原型論的產生及其發(fā)展 第四節(jié) 榮格原型論與翻譯理論研究 第五節(jié) 榮格原型論的缺陷與不足 第六節(jié) 榮格原型論與王宏強的原型—模型理論研究第二章 原型范疇理論在語言學中的研究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原型范疇理論在語義學中的運用 第二節(jié) 原型范疇理論在詞源學中的運用 第三節(jié) 原型范疇理論在語法分析中的運用 第四節(jié) 原型范疇理論在語境分析中的運用 第五節(jié) 原型范疇理論在修辭學研究中的運用第三章 原型范疇理論在翻譯中的研究和發(fā)展 第一節(jié) 原型范疇理論與翻譯研究 第二節(jié) 原型范疇理論與翻譯等值觀 第三節(jié) 原型范疇理論的釋義功能 第四節(jié) 原型范疇理論與口譯策略 第五節(jié) 原型范疇理論與語篇分析 第六節(jié) 原型范疇理論與翻譯中的新陳代謝 第七節(jié) 原型范疇理論的缺陷與不足 第八節(jié) 范疇邊界的動態(tài)構建研究 第九節(jié) 原型范疇理論對原型—模型翻譯理論的啟示第四章 王宏強的原型一模型理論 第一節(jié) 一般原型—模型理論概要 第二節(jié) 一般原型—模型理論的研究空間 第三節(jié) 一般原型—模型理論的跨學科和領域研究 第四節(jié) 模型化方法淺析 第五節(jié) 一般原型—模型論對原型—模型翻譯理論的啟示第五章 目的論與翻譯研究 第一節(jié) 功能翻譯理論與翻譯效能 第二節(jié) 目的論與翻譯策略 第三節(jié) 目的論與翻譯實踐 第四節(jié) 功能翻譯理論與創(chuàng)造性叛逆 第五節(jié) 譯文讀者與接受環(huán)境 第六節(jié) 功能主義目的論在中國的接受與研究 第七節(jié) 功能翻譯理論中的合適標準 第八節(jié) 功能翻譯理論與翻譯標準界定 第九節(jié) 目的論與翻譯方法的選擇 第十節(jié) 目的論與譯語文本的多樣性 第十一節(jié) 目的論與翻譯理論 第十二節(jié)  目的論對原型—模型翻譯理論的啟示第六章 原型—模型論在語言學和文學翻譯中的研究和發(fā)展第七章 原型—模型翻譯理論第八章 原型—模型翻譯理論對翻譯本質的認識第九章 原型—模型理論對翻譯理論的深入探究第十章 原型—模型翻譯理論的開放性空間參考文獻后記

章節(jié)摘錄

  然而,認知模式并非·成不變,需依個人成長或居住的文化環(huán)境而定。文化給我們所經歷的情景提供背景,這樣我們就能形成一個認知模式。倘若俄國人或德國人未能形成球的認知模式,那是因為這種比賽不是他們國家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某一領域的認知模式最終依賴于所謂的文化模式。反言之,文化模式也可以被認為是某一社會團體成員所共享的認知模式。就其本質而言,認知模式和文化模式是同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認知模式重在認知實體的心理屬性并考慮到個體間的差異,而文化模式卻重在多人共享的統(tǒng)一性的一面。認知模式與認知語言學和心理語言學相關,而文化模式則屬于社會語言學和人類語言學。但這些領域的研究者理應且常意識到其研究對象的這兩個維度?! ∽訫alinowski提出“文化語境”以來,文化背景就一直是社會語言學和人類語言學的研究對象,但語義學家卻很少去涉及它。下面我們將討論有關范疇的兩個例子,其中文化模式對正確理解認知范疇及其結構至關重要。Lipka曾在Prototype semantics or feature semantics:ahalternativee?一文中討論了不同的文化模式及這些差異對于范疇結構的影響。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原型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研究生的研究論文,前面用了大篇幅的別人的論著和成果,后面1/3自己的結論。對原型-模型理論有很好的講解,這些還是有看頭的。最后就很水了,同樣的話大段大段的重復。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