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黃偉芬 頁數(shù):191 字數(shù):171000
內容概要
本書系統(tǒng)地闡述了出艙活動的定義、目的與任務、分類以及作用和意義,全面介紹了出艙活動發(fā)展歷史和趨勢,介紹和論述了出艙活動中出現(xiàn)過的故障、問題和累積的經(jīng)驗,并簡要介紹了我國出艙活動的任務背景和要求等。本書附有歷年來國際上各次出艙活動任務的基礎情況,便于查詢?! ”緯鴥热菹鑼崳瑢教靻T、航天員訓練教員和從事艙外航天服研制、載人航天工程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以及廣大航天愛好者均具有很好的閱讀性和重要的參考價值。
書籍目錄
第一章 出艙活動概述 1.1 出艙活動的定義 1.2 出艙活動的目的和任務 1.3 出艙活動的分類 1.4 出艙活動在載人航天中的意義與作用 第二章 出艙活動的發(fā)展歷史 2.1 出艙活動的發(fā)展階段 2.2 蘇聯(lián)俄羅斯的出艙活動歷史 2.3 美國的出艙活動歷史 2.4 國際空間站出艙活動情況 2.5 出艙活動航天服的發(fā)展歷程 第三章 國外出艙活動經(jīng)驗 3.1 艙外航天服 3.2 出艙活動作業(yè)技巧 3.3 航天員出艙活動程序 3.4 氣閘艙 3.5 出艙活動安全帶 3.6 出艙活動安全 3.7 出艙活動訓練 3.8 出艙活動系統(tǒng)整合 3.9 地面控制中心出艙活動控制臺 3.10 出艙活動裝備的設計 3.11 出艙活動的計劃管理第四章 出艙活動中的故障分析 4.1 國外航天員出艙活動中出現(xiàn)的故障 4.2 國外出艙活動中的故障統(tǒng)計 4.3 國外出艙活動中的故障分析 4.4 國外出艙活動中的經(jīng)驗教訓對我們的啟示第五章 出艙活動的發(fā)展趨向 5.1 未來載人航天的發(fā)展趨向 5.2 對未來出艙活動系統(tǒng)的總體要求 5.3 出艙活動各系統(tǒng)的目前狀況與具體要求第六章 我國出艙活動的背景和任務要求 6.1 我國出艙活動的背景 6.2 我國出艙活動的任務要求附錄 出艙活動記錄表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出艙活動概述出艙活動是載人航天的重要組成部分。蘇聯(lián)航天員Y.列昂諾夫于1965年3月18日從“上升”2號載人飛船走出艙門,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緊接著,美國航天員E.懷特也于同年6月3日在“雙子星座”4號飛船實現(xiàn)了美國的首次出艙活動。從那時以來,已經(jīng)過去了40多年,世界上已經(jīng)累計進行了近300次的出艙活動,取得了許多引人矚目的成就。但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還只有俄、美兩國掌握了出艙活動技術。目前,一些航天大國正在發(fā)展或準備發(fā)展屬于自己的出艙活動技術。1.1 出艙活動的定義至于出艙活動的定義,世界航天界從一開始就存在明顯的分歧,但最終經(jīng)過長時間的磨合逐漸趨于一致的認識。雖然,我國的載人航天起步較晚,但有關部門也適時地在有關標準中對出艙活動作出了科學的定義。出艙活動的科學定義將有助于正確、全面地了解出艙活動的基本特性,這對出艙活動任務的設計、相關產(chǎn)品研制和出艙活動任務的實施是有重要指導意義的。一、蘇聯(lián)與美國早期在出艙活動定義上的分歧什么是出艙活動?在蘇聯(lián)和美國之間,特別是早期對此問題的認識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例如,俄羅斯航天員認為出艙活動是在真空的環(huán)境中活動;而美國航天員則認為,當他們在進行出艙活動時至少他們的頭部應當伸出艙外。俄羅斯和美國雙方就這種認識上的差異完全是由于他們兩國在出艙活動的設計思想和采取的技術路線上的不同所引起的。在俄羅斯早期的載人飛船上,一就采用了以附加的氣閘艙作為實現(xiàn)艙內外壓力過渡的手段。
編輯推薦
《航天員出艙活動概論》由黃偉芬編寫。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