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7 出版社:國防工業(yè)出版社 作者:龐小峰 頁數(shù):304
Tag標簽:無
內容概要
本書共有7章,首先深入和全面地剖析了生命體的電磁結構和特性,以及人類生活的電磁環(huán)境的特點,以此來闡明建立和發(fā)展生物電磁學這門新學科的必要性、重要意義和生物學基礎;繼后再根據各個波段電磁場與生物作用的不同特點,將包括靜電、磁場和電離輻射在內的整個電磁場分成低頻電磁場、射頻電磁波和微波、毫米波與紅外線、可見光及電離輻射7個波段,概括為5章的內容,詳細和全面地論述了它們與生物體作用的特點,所產生的生物效應和表現(xiàn)形式、作用機制、特性、理論規(guī)律及在醫(yī)學上的應用。本書所介紹的內容涉及了生物電磁學、電磁生物學、輻射生物學、光生物學、電磁醫(yī)學、激光生物醫(yī)學等方面的知識。本書收集和整理了國內外眾多學者最近十多年在生物電磁學領域發(fā)表的大量論文,結合了作者在這一領域多年的研究成果,參考了國內外有關書籍,并在最近幾年所使用的教案的基礎上,寫成了本書。本書的最大特點是內容全面、新穎,實驗實例較多,淺顯易懂。 本書適合高等學校相關專業(yè)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以及在工業(yè)、國防、科研和醫(yī)療等領域的相關專業(yè)人員學習和研究生物電磁學時使用。
作者簡介
龐小峰,1981年研究生畢業(yè)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獲數(shù)理部理學碩士。1999年作為特殊人才引進到電子科技大學,現(xiàn)工作在生命科學院。現(xiàn)是學校生物物理學科, 電磁生物學和生物電子技術省重點實驗室負責人,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津貼、兼湘潭大學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和四川大學兼職教授、紐約科學院成員、美國科學促 進聯(lián)合會國際成員、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成員和中國科學院國際材料物理中心的客座成員與四川省生物醫(yī)學工程學會理事及國際一級雜志:“物理評論和物理評論 通訊”(Physical Review and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的評審成員等。1994—1995年在德國的慕尼黑大學,德國癌癥研究中心和國際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與訪問,1996年在斯洛伐克科學院 和捷克Palacky大學工作與訪問,1998年德國Kaiserslautern大學和意大利國際物理中心工作與訪問。2002年和2003年2月—4 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工作和訪問。
書籍目錄
第1章 生物組織的電磁結構和特性 1.1 在生命系統(tǒng)中的電磁相互作用 1.2 生物分子的電磁特性 1.2.1 蛋白質分子的電磁特性 1.2.2 蛋白質分子和周圍體液組成的系統(tǒng)的電磁特性 1.2.3 核苷酸和DN(或RN)的電磁特性 1.3 生物膜和生物中的微量離子的電磁特性 1.3.1 生物膜的結構及電磁特性 1.3.2 生物膜上的離子及它的靜息電位及離子泵產生的電流 1.3.3 神經系統(tǒng)中神經元上的動作電位及其傳遞 1.4 水的電磁特性和它的生物功能 1.4.1 水在生物體中的分布 1.4.2 水在體內的存在形式 1.4.3 水分子的電磁特性及它的導電和磁化效應 1.4.4 水的生物功能 1.5 生物組織中的質子傳導特性 1.5.1 水的導電和磁化機理及特性 1.5.2 α螺旋蛋白質分子中的質子傳導 1.6 生物組織中的電子傳導 1.6.1 電子轉移的氧化還原反應 1.6.2 電子在線粒體的呼吸鏈上的傳導 1.6.3 電子傳遞的一個理論 1.7 生物體和人體的電學特征 1.7.1 生物體和人體的電磁特性 1.7.2 生物組織的電學特性 1.8 生物組織的磁性特征 1.8.1 生物磁性產生原因 1.8.2 生物磁性的特性 1.8.3 生物磁性的檢測 1.9 心臟的電學特性及心電圖 1.9.1 心臟的電學特性 1.9.2 心電圖及其特點 1.9.3 心電圖的測試 1.10 腦的電活動及腦電圖 1.10.1 腦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結構與功能 1.10.2 神經興奮傳遞的過程 1.10.3 大腦皮層的結構及電活動特性 1.10.4 腦電圖 1.10.5 誘發(fā)腦電圖 1.11 血液的電磁特性 1.11.1 血液流動產生的電磁效應 1.11.2 電泳技術及其特點第2章 生物生存的電磁環(huán)境和電磁生物效應的研究 2.1 生物生存的電磁環(huán)境 2.2 電磁輻射對生存影響的流行病學調查 2.2.1 極低頻(ELF)/工頻電磁場對健康影響 2.2.2 射頻電磁場(RF)的健康效應 2.2.3 視屏顯示終端(VDT)的健康效應 2.3 人和生物受電磁輻射的容許值及標準 2.3.1 工頻電磁場的安全標準 2.3.2 射頻電磁場的安全標準 2.4 電磁生物效應的研究方法及理論計算與分析法 2.4.1 電磁輻射與生物或人體的作用的特點 2.4.2 電磁生物效應研究的常用方法 2.4.3 時域有限差分(FDID)的計算方法 2.5 對生物電磁特性測量的方法 2.5.1 生物組織的電位測定 2.5.2 測量細胞膜電位技術 2.5.3 微電極技術 2.5.4 阻抗的測定 2.5.5 細胞或分子帶電測定及電脈技術 2.5.6 電場場強測量 2.6 與生物作用的電磁場的分類第3章 低頻電磁場與生物的相互作用 3.1 電場的性質及引起的生物組織的極化與傳導特性的改變 3.1.1 電場的特性和由它引起的生物組織的電學性能的改變 3.1.2 外加電磁場引起的生物體的電導特性的變化 3.2 人和生物體所帶的電荷及靜電的生物效應……第4章 射頻電磁波和微波的生物效應及特點第5章 毫米波、太赫茲波、紅外線和激光的生物效應第6章 可見光的生物效應第7章 電離輻射的生物效應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1章 生物組織的電磁結構和特性由于外加電磁場僅能與生物體中具有電磁特性的組織和分子等進行相互作用,于是在研究電磁場與生物體的相互作用時,必須首先了解生物組織本身所具有的電磁特性。只有弄清楚這些問題,才能談得上生物與電磁場的相互作用,才能耐找到電磁場的生物效應的機理和特征,并建立起生物電磁學理論。
編輯推薦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生物電磁學》適合高等學校相關專業(yè)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以及在工業(yè)、國防、科研和醫(yī)療等領域的相關專業(yè)人員學習和研究生物電磁學時使用。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