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2-3 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作者:雷豐 頁數(shù):166
Tag標簽:無
內(nèi)容概要
《時病論》共分為八卷。根據(jù)《內(nèi)經(jīng)》論四時的大意,分述各種時令病的病因、病理、癥狀特點,以及立法的依據(jù),次列作者雷豐自擬的“諸法”和常用成方,最后,附以作者的臨證驗案,作為印證。
《時病論》文字簡明,層次清晰,理論聯(lián)系實際,方法切實可用,療效可靠,一向為近世醫(yī)家所推崇和應用。此次重刊書末附有方劑索引,便于讀者查閱。本書可供中醫(yī)臨床工作者,特別是基層醫(yī)師參考使用。
書籍目錄
卷之一
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大意
春溫
風溫
溫病
溫毒
晚發(fā)
擬用諸法
辛溫解表法
涼解里熱法
清熱解毒法
卻熱息風法
祛熱宣竅法
辛涼解表法
清涼透邪法
清熱保津法
清涼蕩熱法
潤下救津法
清涼透斑法
備用成方
葳蕤湯
銀翹散
小定風珠方
大定風珠方
消毒犀角飲
連翹敗毒散
犀角地黃湯
三黃石膏湯
涼膈散
九味羌活湯
臨證治案
春溫過汗變癥
春溫甫解幾乎誤補
風溫入肺胃誤作陰虛膩補增劇
風溫誤補致死
風溫夾濕
胃虛溫病
胃實溫病
有孕發(fā)斑
溫毒發(fā)疹
喉痹急證
伏氣晚發(fā)
卷之二
卷之三
卷之四
卷之五
卷之六
卷之七
卷之八
附論
方劑索引
章節(jié)摘錄
小產(chǎn)之后偶沾風痢 豫章鄧某之室,小產(chǎn)后計有一旬,偶沾風痢之疾,前醫(yī)未曾細辨,以腹痛為瘀滯,以赤痢為腸紅,乃用生化湯,加槐米、地榆、艾葉、黃芩等藥,服下未效。來迎豐診,脈之,兩關(guān)俱弦,詰之,胎未墮之先,先有便瀉,瀉愈便血,腹內(nèi)時疼,肛門作墜。豐日:此風痢也,良由伏氣而發(fā)。亦用生化湯除去桃仁,加芥炭、防風、木香、焦芍,敗醬草為引,服二帖赤痢已瘳,依然轉(zhuǎn)瀉。思以立有云:痢是閉塞之象,瀉是疏通之象。今痢轉(zhuǎn)為泄瀉,是閉塞轉(zhuǎn)為疏通,系愈機也。照舊方除去防風、敗醬,益以大腹、陳皮,繼服二帖,諸恙摒去矣?! ★L痢病一誤再誤 城東孔某之子,放學歸來,腹中作痛,下利清血,其父母疑為傷損,遂服草藥,應效全無,始迎豐診。脈象緩怠而小,右關(guān)獨見弦強。豐日:非傷損也,是屬春傷于風,夏生腸澼之候也。腸游雖古痢之名,然與秋痢治法有別,痢門成方,弗宜膠守。即用培中瀉木法去炮姜,加黃連治之,服下未有進退。更醫(yī)調(diào)治,便云血痢,所用皆是止?jié)?,血雖減少,而腹痛尤增,甚則四肢厥冷。仍來商治于豐,診其脈,往來遲滯,右關(guān)依舊弦強,此中土虛寒,被木所凌之象,總宜溫補其脾,清平其肝,用暖培卑監(jiān)法加黃連、川楝,服之腹痛頓止,手足漸溫,惟下紅未愈。照前法除去炮姜、智、楝,加芥炭、木香、枯芩、艾葉,令嘗五劑,喜中病機,復用補中益氣,方獲全安。 ……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