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12 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作者:田代華 編 頁數(shù):799
Tag標簽:無
前言
三味藥方,是專指由三味中藥組成的方劑。在通常情況下,大多是在對藥方的基礎上加一味中藥所構成,是對藥方的補充和發(fā)展。本書即是在2000年《實用中醫(yī)對藥方》出版后,應廣大讀者的要求,收集了上自《傷寒論》、《金匱要略》,下至1980年以前的古今文獻,精心篩選編寫而成。 三味藥方大多組方簡便,配伍合理,療效確切,被歷代醫(yī)家廣泛使用,為我們今天學習、應用與研究,留下了極為豐富和寶貴的資料。如《傷寒論》大陷胸湯、小陷胸湯、小承氣湯、十棗湯、四逆湯、茵陳蒿湯、調(diào)胃承氣湯、通脈四逆湯、麻黃細辛附子湯,《金匱要略》三物備急丸、干姜人參半夏丸、大黃附子湯、大建中湯、大黃甘遂湯、小半夏加茯苓湯、桂枝生姜枳實湯、甘草小麥大棗湯、瀉心湯、豬苓湯、當歸貝母苦參丸、當歸生姜羊肉湯,《醫(yī)方類聚》引《究原方》玉屏風散,《醫(yī)學啟源》生脈散,《小兒藥證直訣》瀉白散、導赤散,《楊氏家藏方》牽正散,《蘭室秘藏》通關丸等,都是古代著名的三味方,成為醫(yī)家爭相使用的經(jīng)典方劑;現(xiàn)代方劑如《古今名方》復方丹參片等,也成為當今治療冠心病的重要方劑。 配伍是中醫(yī)方劑的核心問題,而三味藥方與對藥方一樣,為方劑的配伍提供了最基本、最簡潔、最明確、最可靠的依據(jù)。綜觀三味藥方的配伍,幾乎涵蓋了中藥復方配伍的各種形式,如君臣、反佐、相須、’相使、陰陽、寒熱、補瀉、散斂、升降、開合、剛柔、潤燥、動靜等。因此,加強三味藥方的研究,不僅有利于對傳統(tǒng)方劑組方配伍理論的深化與提高,而且可以為中藥復方的現(xiàn)代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端幏绞菤v代醫(yī)家臨床常用的組方形式之一,與對藥方一樣,具有緊扣病機、功效專一、藥簡力宏、療效確切等特點,“用之中的,妙不可言”。如《醫(yī)學啟源》生脈散,由麥冬、人參、五味子組成,具有益氣養(yǎng)陰、斂汗生脈之功,主治氣陰兩傷所致中暑、心衰、心肌炎、心絞痛等引起的頭昏,胸悶心悸,肢體倦怠,氣短懶言,汗多脈虛等病癥。方中麥冬甘寒滋陰液,人參甘溫補陽氣,五味子酸溫斂氣陰。其中,麥冬與人參配伍,氣陰并補;麥冬與五味子配伍,酸甘化陰;人參與五味子配伍,補斂陽氣。總是圍繞“氣陰兩傷”之病機進行治療,且力專效宏,待氣陰充足,則諸病悉除。現(xiàn)代研究證實。
內(nèi)容概要
本書融資料性、學術性、實用性于一體,一方面為臨床提供具有實用價值的三味藥方,另一方面為中藥、方劑的古今研究提供參考。三味藥方是專指由三味中藥組成的方劑,和對藥方一樣,是中醫(yī)復方配伍最簡單、最基本、最常用的形式之一,具有緊扣病機、藥簡力宏、療效確切等特點。但歷史上尚無一部三味藥方專著出現(xiàn),對廣大讀者不無遺憾?!秾嵱弥嗅t(yī)三味藥方》就是在《實用中醫(yī)對藥方》出版后,應廣大讀者的要求編寫的,共收錄三味藥方2719首,分為補益、內(nèi)、婦、兒、外、五官六大類,每類按病證分為若干篇。每方設方源、異名、組成、用法、功用、主治、宜忌、加減、臨證舉例、現(xiàn)代研究、方論選錄等,每方增設按語,分析組方配伍意義。并于篇末增設評按,分析該病的證治規(guī)律,總結本篇所收三味藥方的配伍特點和常用藥物等。
書籍目錄
補益方 補陰陽氣血 補益臟腑 延年益壽內(nèi)科方 普通外感病 傷寒 溫病 暑病 內(nèi)傷熱病 咳嗽 喘哮 肺癰、肺痿 痰飲 出血證 胸痹、心痛 心中煩熱 驚悸 失眠、健忘附:臟躁 汗證 食欲不振 食積 胃脘痛 嘔吐 吞酸嘈雜 噎膈 反胃 呃逆 泄瀉 痢疾 霍亂 便秘附:脫肛 腹脹 腹痛(含小腸疝氣) 積聚 頭痛、眩暈 脅痛 黃疸 中風 水腫、鼓脹 遺精、白濁附:陽痿 淋證 癃閉 遺尿 脫發(fā)、白發(fā) 瘧疾 消渴 腰痛 痹證 痿證 腳氣 厥證 虛勞 氣血不調(diào) 解諸毒婦科方 月經(jīng)不調(diào) 經(jīng)閉 瘕瘕痃癖 崩漏 帶下病 陰腫、陰癢 妊娠惡阻 妊娠心腹痛 妊娠吐瀉、痢疾 胎動不安、胎漏 妊娠二便異?!∪焉镏酗L 子死腹中 妊娠雜證 瘦胎易產(chǎn) 難產(chǎn) 胞衣不下 產(chǎn)后血暈 產(chǎn)后中風 產(chǎn)后諸痛 產(chǎn)后惡露不盡 產(chǎn)后乳汁不下 產(chǎn)后痢疾 產(chǎn)后小便異?!‘a(chǎn)后雜證 婦人血氣諸痛 婦人雜病兒科方 外感病 內(nèi)熱證 麻疹、癮疹 咳嗽、喘促 食積、乳癖 吐瀉、霍亂 痢疾 腹痛、腹脹 急慢驚風附:癇證 夜啼 諸疳證 吐衄、便血 大小便異常附:脫肛 諸瘡附:臍濕 丹毒 陰腫 諸蟲 兒科雜病外科方五官科方附錄 三味藥方方名索引
章節(jié)摘錄
的外感疾病。其與普通外感病的區(qū)別,主要在于有傳染性和流行性。關于溫病,《內(nèi)經(jīng)》、《傷寒論》等書中已有涉及,而明清時期始創(chuàng)溫病學說,《溫病條辨》云:“溫病者,有風溫,有溫熱,有溫疫,有溫毒,有暑溫、有濕溫,有秋燥,有冬溫,有溫瘧。”可見,溫病與廣義傷寒并無太大的區(qū)別?! τ跍夭〉谋嬷?,明清之前,醫(yī)家大多沿用張仲景“六經(jīng)辨證”體系;明清之后,葉天士創(chuàng)有“衛(wèi)氣營血辨證”,吳鞠通創(chuàng)有“三焦辨證”,對溫病的辨治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均未出八綱辨證范疇。由于本書所選僅是三味藥方,并非治療溫病的代表方,故只能從病證的屬性,分為熱證、寒證、濕熱證,要在示人治療該類疾病的主要藥物及組方規(guī)律。茲述如下。 熱證主要是指溫熱、疫毒侵襲人體,由于素體陽盛陰虛,從而表現(xiàn)為以發(fā)熱煩渴、面赤頭痛、咽喉腫痛、腹脹便秘、小便短赤、甚至皮膚發(fā)斑、神昏譫語、抽風痙厥等為主癥的病證。初期有表熱者,多有發(fā)熱微惡風寒、頭痛、咽痛、脈浮數(shù)等癥,治當清解表熱,常用柴胡、青蒿、石膏、黃芩、葛根等藥配伍,后世則多用銀花、連翹、桑葉、菊花、竹葉等藥組方。本篇三味方中,如柴胡散(柴胡、石膏、麻黃)、葛根散(葛根、麻黃、犀角屑)即屬此類。病久入里熱盛者,則有大熱煩渴、便秘尿赤、咽腫發(fā)斑,甚至有各種出血及神昏痙厥等癥,治當清熱滋陰、涼血解毒,常用石膏、滑石、黃芩、黃連、黃柏、梔子、大黃、芒硝、苦參、青黛、生地黃、丹皮、玄參、大青葉、銀花等藥相伍組方。本篇三味方中,如大黃活命丹(大黃、僵蠶、白芷)、大青散(大青、阿膠、豉)、元天苦救湯(苦參、元參、天花粉)、烏梅湯(烏梅、龍腦薄荷、金銀花)、玄丹升麻湯(玄參、丹皮、升麻)、黃芩黃連甘草湯(黃芩、黃連、生甘草)、時毒藥(大黃、寒水石、當歸)、苦參湯(苦參、黃芩、生地黃)、苦參散(苦參、黃芩、川升麻)、苦參散(苦參、黃芩、甘草)、消毒丸(大黃、牡蠣、僵蠶)、消毒散(大黃、牙硝、青黛)、陷胸散(大黃、甘草、枳實)、黃連湯(黃連、黃柏、當歸)、清涼散(麻黃、大黃、芍藥)、滑石湯(滑石、莘藶子、大黃)即屬此類。若熱證傷陰,致津虧便秘者,則可用增液湯(玄參、麥冬、細生地)。
圖書封面
圖書標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