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中藥

出版時間:2009-6  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  作者:嚴振//謝光遠  頁數:320  

前言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yè)教育的蓬勃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辦學指導思想、培養(yǎng)目標日益明確。為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以及教育部的有關精神,將教材建設工作與強化學生職業(yè)技能培養(yǎng)、體現以就業(yè)為導向、加強課程建設與改革等工作密切結合起來,使教材建設更加符合課程建設與改革的要求,適應當前高等職業(yè)教育教學改革發(fā)展的需要。按照中藥制藥技術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在衛(wèi)生部教材辦公室的組織規(guī)劃下,確立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編寫教學大綱和本教材。本教材是高職高專藥品類專業(yè)衛(wèi)生部“十一五”規(guī)劃教材之一?! ”窘滩囊?00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為準,參考資料主要依據國家現行的法律法規(guī)及較權威的教材及教學參考書。在編寫本教材過程中,認真貫徹基礎理論“實用為主,必需、夠用為度”的原則,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編寫,密切結合專業(yè)實際和崗位實際,力求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注重知識的應用和技能的培養(yǎng),突出高等職業(yè)教育特色和中醫(yī)藥行業(yè)特點,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全書分為總論、各論,后附相關知識介紹??傉摴?章,主要介紹中藥的發(fā)展概況、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應用和中藥的分類;各論按主要功效分為19章,每章藥物均按來源、處方用名、性味歸經、功效、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項,分別介紹了87種重點藥物、108種常用藥物、72種一般藥物,并介紹了131種附藥。各章均先列出學習目標,正文后附學習小結及目標檢測,以幫助學生了解學習目標、方法及檢測學習效果。部分藥物增加課堂互動、知識鏈接與知識拓展模塊,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習興趣,拓寬知識面。附錄部分以簡表的形式分別介紹了中藥的性味歸經分類、處方常用的并開藥名及應付、毒性中藥品種以及常用中藥的別名。書末附有經過反復討論修改、最后審定的針對本專業(yè)的《教學大綱》,可供教學參考?! ”窘滩闹饕└叩嚷殬I(yè)教育中藥制藥技術專業(yè)使用,也可作為高等職業(yè)教育中藥、醫(yī)藥營銷、中草藥栽培技術、藥學等專業(yè)的教學參考用書,以及成人教育、醫(yī)藥衛(wèi)生類職工的培訓教材?! 〗滩木帉懛止と缦拢嚎傉摰谝徽掠蓢勒窬帉?;總論第二、三章由謝光遠編寫;總論第四章,各論第八、十四章,附錄一由劉友兒編寫;各論第一章由姚麗梅編寫;各論第二章由高莉莉編寫;各論第三、四章由高紅莉編寫;各論第五、六章由王光富編寫;各論第七、十三章由龍鳳來編寫;各論第九、十章由黃麗萍編寫;各論第十一、十七章由姜醒編寫;各論第十二、十六章由陳靜編寫;各論第十五章由王社利編寫;各論第十八、十九章,附錄二一四由黃毅編寫。

內容概要

本教材密切結合專業(yè)實際和崗位實際,力求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注重知識的應用和技能的培養(yǎng),突出高等職業(yè)教育特色和中醫(yī)藥行業(yè)特點,注意理論聯系實際。全書分為總論、各論,后附相關知識介紹??傉摴?章,主要介紹中藥的發(fā)展概況、中藥的性能、中藥的應用和中藥的分類;各論按主要功效分為19章,每章藥物均按來源、處方用名、性昧歸經、功效、應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項,分別介紹了87種重點藥物、108種常用藥物、72種一般藥物,并介紹了131種附藥。各章均先列出學習目標?! ”窘滩闹饕└叩嚷殬I(yè)教育中藥制藥技術專業(yè)使用,也可作為高等職業(yè)教育中藥、醫(yī)藥營銷、中草藥栽培技術、藥學等專業(yè)的教學參考用書,以及成人教育、醫(yī)藥衛(wèi)生類職工的培訓教材。

書籍目錄

總論  第一章 中藥的發(fā)展概況    第一節(jié) 中藥的起源    第二節(jié) 古本草學時期    第三節(jié) 現代中藥的發(fā)展  第二章 中藥的性能    第一節(jié) 四氣    第二節(jié) 五味    第三節(jié) 升降浮沉    第四節(jié) 歸經    第五節(jié) 毒性  第三章 中藥的應用    第一節(jié) 配伍    第二節(jié) 禁忌    第三節(jié) 用法    第四節(jié) 用量  第四章 中藥的分類各論  第一章 解表藥    第一節(jié) 發(fā)散風寒藥      麻黃、桂枝、香薷、紫蘇、生姜、荊芥、防風、羌活、白芷、細辛、藁本、蒼耳子、辛夷    第二節(jié) 發(fā)散風熱藥      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柴胡、葛根、升麻、蔓荊子  第二章 清熱藥    第一節(jié) 清熱瀉火藥      石膏、知母、蘆根、天花粉、梔子、夏枯草、決明子    第二節(jié) 清熱燥濕藥      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苦參    第三節(jié) 清熱解毒藥      金銀花、連翹、板藍根、大青葉、牛黃、蒲公英、紫花地丁、魚腥草、穿心蓮、射干、山豆根、白頭翁、馬齒莧、土茯苓、貫眾    第四節(jié) 清熱涼血藥      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紫草    第五節(jié) 清虛熱藥      青蒿、地骨皮、銀柴胡、胡黃連  第三章 瀉下藥    第一節(jié) 攻下藥      大黃、芒硝、番瀉葉、蘆薈    第二節(jié) 潤下藥      火麻仁、郁李仁    第三節(jié) 峻下逐水藥      甘遂、京大戟、芫花、巴豆  第四章 祛風濕藥    第一節(jié) 祛風濕散寒藥      獨活、威靈仙、木瓜、川烏、蘄蛇    第二節(jié) 祛風濕清熱藥      秦艽、防己、絡石藤、稀薟草、雷公藤    第三節(jié) 祛風濕強筋骨藥      桑寄生、五加皮、狗脊、千年健  第五章 化濕藥      廣藿香、砂仁、蒼術、厚樸、佩蘭、豆蔻  第六章 利水滲濕藥    第一節(jié) 利水消腫藥      茯苓、澤瀉、薏苡仁、豬苓    第二節(jié) 利尿通淋藥      車前子、木通、滑石、萆薜、海金沙、石韋    第三節(jié) 利濕退黃藥      茵陳、金錢草、虎杖  第七章 溫里藥      附子、干姜、肉桂、吳茱萸、高良姜、小茴香、丁香、花椒  第八章 理氣藥      陳皮、青皮、枳實、木香、香附、川楝子、沉香、薤白、大腹皮、烏藥、佛手、柿蒂  第九章 止血藥    第一節(jié) 涼血止血藥      大薊、小薊、地榆、槐花、白茅根、側柏葉    第二節(jié) 化瘀止血藥      三七、茜草、蒲黃    第三節(jié) 收斂止血藥      白及、仙鶴草、棕櫚炭    第四節(jié) 溫經止血藥      艾葉、炮姜、灶心土  第十章 活血化瘀藥    第一節(jié) 活血止痛藥      川芎、延胡索、郁金、姜黃    第二節(jié) 活血調經藥      丹參、紅花、桃仁、益母草、牛膝、王不留行    第三節(jié) 活血療傷藥      乳香、沒藥、馬錢子、骨碎補    第四節(jié) 破血消癥藥      莪術、三棱、水蛭、穿山甲  第十一章 化痰止咳平喘藥    第一節(jié) 溫化寒痰藥      半夏、天南星、芥子、旋覆花    第二節(jié) 清化熱痰藥      桔梗、川貝母、浙貝母、瓜蔞、竹茹、      竹瀝、天竺黃、胖大海、海藻、昆布    第三節(jié) 止咳平喘藥      苦杏仁、紫蘇子、百部、紫菀、款冬花、馬兜鈴、枇杷葉、桑白皮、葶藶子、白果  第十二章 平肝息風藥    第一節(jié) 平肝潛陽藥      石決明、牡蠣、赭石、珍珠母、羅布麻    第二節(jié) 息風止痙藥      羚羊角、鉤藤、天麻、地龍、全蝎、蜈蚣、僵蠶  第十三章 安神藥    第一節(jié) 重鎮(zhèn)安神藥      朱砂、龍骨、磁石、琥珀    第二節(jié) 養(yǎng)心安神藥      酸棗仁、柏子仁、遠志、合歡皮  第十四章 開竅藥      麝香、冰片、蘇合香、石菖蒲  第十五章 補虛藥    第一節(jié) 補氣藥      人參、西洋參、太子參、黨參、黃芪、白術、山藥、甘草、大棗、飴糖、蜂蜜    第二節(jié) 補血藥      當歸、熟地黃、白芍、阿膠、何首烏、龍眼肉    第三節(jié) 補陽藥      鹿茸、淫羊藿、巴戟天、肉蓯蓉、補骨脂、益智、杜仲、續(xù)斷、菟絲子、蛤蚧、冬蟲夏草    第四節(jié) 補陰藥      北沙參、南沙參、麥冬、天冬、百合、石斛、玉竹、黃精、枸杞子、龜甲、鱉甲  第十六章 消食藥      山楂、神曲、麥芽、雞內金、萊菔子  第十七章 驅蟲藥      使君子、苦楝皮、檳榔  第十八章 固澀藥    第一節(jié) 固表止汗藥      麻黃根、浮小麥    第二節(jié) 斂肺澀腸藥      五味子、烏梅、五倍子、訶子、肉豆蔻    第三節(jié) 固精縮尿止帶藥      山茱萸、桑螵蛸、海螵蛸、蓮子、芡實  第十九章 外用藥      雄黃、硫黃、蟾酥、白礬、蛇床子、爐甘石、砒石附錄  附錄一、中藥的性味歸經分類  附錄二、處方常用的并開藥名及應付  附錄三、毒性中藥品種簡表  附錄四、常用中藥的別名主要參考文獻目標檢測參考答案實用中藥教學大綱(供中藥制藥技術專業(yè)用)

章節(jié)摘錄

  總論  第二章 中藥的性能  第一節(jié) 四氣  一、含義  四氣,又稱四性,是指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反映藥物作用的寒熱傾向性,是藥物作用的定性概念。  二、確定依據  中藥藥性的確定,是以用藥反應為依據,病證寒熱為基準,與所療疾病的寒熱性質相反。能夠減輕或消除熱證的藥物,一般屬于寒性或涼性。如黃芩、板藍根對于口渴、咽痛等熱證有清熱解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為寒涼之性。反之,能夠減輕或消除寒證的藥物,一般屬于熱性或溫性。如附子、干姜對于腹中冷痛、四肢厥冷等寒證有溫中散寒作用,表明這兩種藥物為溫熱之性?! ∷臍獾闹嗅t(yī)哲學基礎是陰陽學說。  三、對臨床用藥的指導意義  臨床用藥的一般原則是“寒者熱之,熱者寒之”或“療寒以熱藥,療熱以寒藥”,這指出了藥性寒熱與正治法的關系。陽熱證用寒涼藥,陰寒證用溫熱藥。反之,則會造成以熱益熱、以寒增寒的不良后果。對于寒熱錯雜之證,當以寒藥熱藥并用;真寒假熱之證,當以熱藥治本,必要時反佐以寒藥;真熱假寒之證,當以寒藥治本,必要時反佐以熱藥。  四、所示藥物的作用  溫熱屬陽,寒涼屬陰。在藥性程度上,溫次于熱,涼次于寒。對于有些中藥,通常還標以大熱、大寒、微溫、微寒等予以程度區(qū)別?! ∷臍庵猓€有平性,是指藥物寒熱偏性不甚明顯。但這只是相對而言,實際上仍有偏溫偏涼之別,并未超出四氣的范圍?!  ?/pre>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實用中藥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條)

 
 

  •   該書分類清晰,常用藥材介紹到位。初學者實用的好書。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