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9-5 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 作者:張銳 頁數:109
內容概要
本彩色圖卡介紹了小兒推拿的18種基本手法、8種復式手法、100個常用穴位和61種疾病證型的推拿治療,如小兒感冒、發(fā)熱、咳嗽、驚證、厭食、嘔吐、腹瀉、便秘、口瘡、斜頸等的有效推拿手法,可作為小兒常見病的治療或輔助治療方法。其特點是實體攝影照片標定穴位,操作手法動作分解連貫,讀者可盡快入門。本圖卡可供從事小兒推拿臨床、教學、科研的中醫(yī)工作者及中醫(yī)院校師生、基層醫(yī)務人員、育嬰師、保育員、患兒家長及小兒推拿愛好者參考使用。
書籍目錄
一、小兒推拿常用基本手法 1.直推法 2.旋推法 3.分推法 4.合推法 5.拿法 6.按法 7.摩法 8.揉法 9.運法 10.掐法 11.搗法 12.捏法 13.擠捏法 14.擦法 15.搓法 16.捻法 17.搖法 18.拍法二、小兒推拿常用復式手法 19.黃蜂入洞法 20.猿猴摘果法 21.水底撈明月法 22.打馬過天河法 23.蒼龍擺尾法 24.赤鳳點頭法 25.開璇璣法 26.按弦走搓摩法三、小兒推拿常用穴位 27.手臂部穴位圖 28.手臂部穴位位置(1) 29.手臂部穴位位置(2) 30.手臂部穴位位置(3) 31.頭頸部穴位圖(1) 32.頭頸部穴位位置(1) 33.頭頸部穴位圖(2) 34.頭頸部穴位位置(2) 35.胸腹部穴位圖 36.胸腹部穴位位置 37.腰背部穴位圖 38.腰背部穴位位置 39.下肢部穴位圖(1) 40.下肢部穴位位置(1) 41.下肢部穴位圖(2) 42.下肢部穴位位置(2)四、小兒常見病癥的推拿治療 43.感冒(風寒感冒) 44.感冒(風寒感冒) 45.感冒(風熱感冒) 46.感冒(風熱感冒) 47.發(fā)熱(食積發(fā)熱) 48.發(fā)熱(陰虛發(fā)熱) 49.咳嗽(外感咳嗽) 50.咳嗽(內傷咳嗽) 51.哮喘(寒性哮喘) 52.哮喘(熱性哮喘) 53.哮喘(哮喘緩解期) 54.驚證 55.咽喉腫痛(急性喉痹) 56.咽喉腫痛(慢性喉痹) 57.扁桃體炎(急性乳蛾) 58.扁桃體炎(慢性乳蛾) 59.腹瀉(傷食瀉) 60.腹瀉(風寒瀉) 61.腹瀉(濕熱瀉) 62.腹瀉(脾虛瀉) 63.腹瀉(腎虛瀉) 64.腹瀉(驚瀉) 65.嘔吐(傷食嘔吐) 66.嘔吐(風寒嘔吐) 67.嘔吐(胃熱嘔吐) 68.嘔吐(驚恐嘔吐)……
章節(jié)摘錄
先天性肌性斜頸是由于一側胸鎖乳突肌攣縮所致頭頸部向患側偏斜、顏面旋向健側,下頜轉向健側肩部,頸部活動受限的一種病癥。頸部一側??砂l(fā)現(xiàn)梭形腫物,有的腫物可自行消退,但部分患兒隨年齡增長畸形將逐漸加重,引起面部及頭顱不對稱,眼裂變小,甚至出現(xiàn)繼發(fā)性頸胸椎側彎的代償陛改變。早期推拿治療,療效良好。l歲后不愈者可手術矯正。 手法操作:1.三指按揉法:用并攏的食、中、無名三指按揉患側胸鎖乳突肌的腫塊和攣縮部位。2.拇指按揉法:用拇指按揉患側胸鎖乳突肌的腫塊和攣縮部位。3.彈撥提拿法:拇指與其余四指相對,以垂直肌肉方向彈撥胸鎖乳突肌,繼而捏提拿胸鎖乳突肌,上下來回捻轉3~5次。4.點穴法:取如下穴位3~5個點穴,交替應用:氣舍、扶突、天鼎、缺盆,天突、翳風、風池、大椎、肩井。5.推抹橋弓法:沿胸鎖乳突肌自胸骨頭或鎖骨頭向乳突端推抹3~5次。6.側扳法:術者一手固定患側肩部,另一手托住患兒頭部做側屈運動,使患兒健側耳與臉盡量接近健側肩部,反復3~10次。7.牽拉法:助手雙手固定患兒雙肩或雙臂,適當配合術者向相反方向用力。術者牽拉患兒胸鎖乳突肌。8.旋轉法:托住患兒頭部作旋轉運動,先左右轉動頭部,再重點將面部及下頜轉向患側肩部,反復3~10次。注意轉動的角度及速度,禁止突然用猛力。9.擦法:擦患側面頰、耳廓周圍。10.結束手法:按揉雙肩,提拿肩井。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