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實驗技術的原理與選擇

出版時間:2008-9  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作者:李幼平 編  頁數(shù):529  

前言

《醫(yī)學實驗技術的原理與選擇》是人民衛(wèi)出版社研究生系列教材中的一本,這是一套高屋建瓴、匠心獨運的系列教材,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嘗試。我和我的博士生們用了2個月的時間, 使用EBM(地毯式檢索)方式,查找了此前全球以中英文出版的所有相關教材、專著和手冊,發(fā)現(xiàn)從1995年至2007年12月出版的專著、教材和手冊中,各種技術幾乎應有盡有,卻沒有一本與這本教材相同 顯然,這是一次創(chuàng)新。我和本書的其他編者都是長年在醫(yī)學實驗室從事專職科學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并承擔著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教育。書中所寫的,就是我們常年經(jīng)歷、年年講授、天天回答的學生們提出的問題,但怎樣用80萬字的篇幅,不留遺憾地完成任務,我們從未嘗試過。我用了8個月的工余時問構思全文的框架、內(nèi)容及編者群,經(jīng)過反復思考、多次討論、再三征求意見、幾易其稿,最終確定了本書的定位:為沒有工作經(jīng)驗的醫(yī)學研究生編寫本適合自學的手冊式教材,為他們做課題時更快、更好地選擇合適的實驗技術提供決策參考。

內(nèi)容概要

本書的定位:  1.為沒有工作經(jīng)驗的醫(yī)學研究生編寫一本適合自學的手冊式教材,為他們做課題時更快、更好地選擇合適的實驗技術提供決策參考。    2.重點介紹同類實驗技術的發(fā)展沿革、優(yōu)劣比較;不同實驗技術的特點、用途、相互關系、發(fā)展趨勢;各類實驗技術的關鍵、操作要點和選擇示范。    3.重點強調(diào)醫(yī)學實驗技術的原理與選擇,而非具體操作,亦非理論知識。    4.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目標定位,所有編者都是在醫(yī)學實驗一線工作的研究者、教育者與實踐者,并吸收在一線完成論文實驗,熟練掌握專項技術的高年級博士后和博士生參與編寫和服務。我們從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yī)學院的移植免疫研究室、中國循證醫(yī)學中心、精神醫(yī)學研究室、醫(yī)學遺傳研究室、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基因工程小鼠中心、干細胞與組織工程研究室和華西基礎與法醫(yī)學院微生物學教研室、免疫學教研室的一線研究者和導師中優(yōu)選了本書的全部編者。    5.為了更全面、更準確、更好地在80萬字的篇幅中展現(xiàn)出編者從海量信息中優(yōu)選出的當前最佳證據(jù),并整合我們多年的一手經(jīng)驗,編者借鑒了循證醫(yī)學的方法,針對讀者的需求,結合我們當前可得到的最好的外部證據(jù),設計了本書的撰寫風格。盡量用流程圖和表來展示結果,方便讀者理解和選擇?!  夺t(yī)學實驗技術的原理與選擇》內(nèi)容上包括醫(yī)學實驗中可能用到的實驗技術(如分子生物學技術、免疫組織化學等形態(tài)學技術、流式細胞儀等)的簡單原理、可以檢測的指標、適用范圍、精確度、對樣本的要求、經(jīng)費問題、可行性問題(如本單位有設備與到其他單位借用分別需要考慮的問題),實驗技術的難易程度等。

書籍目錄

第一篇  常用醫(yī)學實驗動物模型的種類與選擇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實驗動物學的基本概念與應用領域  第二節(jié)  實驗動物學的發(fā)展概況  第三節(jié)  實驗動物的管理與保護 第二章  實驗動物模型的分類  第一節(jié)  按遺傳學控制程度分類  第二節(jié)  按微生物寄生蟲控制程度分類  第三節(jié)  按動物種屬分類  第四節(jié)  按研究的學科分類  第五節(jié)  按模型建立的方法分類 第三章  人類疾病動物模型選擇的基本原則  第一節(jié)  人類疾病動物模型選擇的基本原則  第二節(jié)  動物實驗設計的注意事項 第四章  常用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與選擇  第一節(jié)  腫瘤動物模型  第二節(jié)  呼吸系統(tǒng)疾病動物模型  第三節(jié)  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動物模型  第四節(jié)  消化系統(tǒng)疾病動物模型  第五節(jié)  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動物模型  第六節(jié)  泌尿系統(tǒng)疾病動物模型  第七節(jié)  骨關節(jié)  系統(tǒng)疾病動物模型  第八節(jié)  內(nèi)分泌與代謝性疾病動物模型  第九節(jié)  血液與造血系統(tǒng)疾病動物模型  第十節(jié)  免疫性、風濕性疾病動物模型  第十一節(jié)  移植模型第二篇  組織學實驗技術 第一章  組織取材與固定  第一節(jié)  組織細胞取材固定的基本流程  第二節(jié)  組織固定 第二章  組織病理制片技術  第一節(jié)  常規(guī)組紙的病理制片  第二節(jié)  組織芯片  第三節(jié)  顯微切割技術 第三章  常用組織切片染色方法  第一節(jié)  蘇木精-伊紅染色  第二節(jié)  特殊染色 第四章  原位蛋白質檢測  第一節(jié)  免疫組織化學  第二節(jié)  酶組織化學技術 第五章  原位核酸檢測  第一節(jié)  原位雜交  第二節(jié)  熒光原位雜交  第三節(jié)  原位PCR  第四節(jié)  引物介導的原位標記技術 第六章  原位細胞增殖和凋亡檢測  第一節(jié)  原位細胞增殖檢測技術  第二節(jié)  原位細胞凋亡檢測技術第三篇  細胞生物學試驗技術的原理與選擇 第一章  細胞培養(yǎng)基本技術  第一節(jié)  原代細胞培養(yǎng)、細胞株和細胞系選擇  第二節(jié)  細胞的分離、純化及其鑒定方法  第三節(jié)  細胞培養(yǎng)的基本操作技術  第四節(jié)  細胞培養(yǎng)條件及實驗材料的選擇 第二章  顯微觀察與測量  第一節(jié)  光學顯微鏡及其應用  第二節(jié)  非光學顯微鏡及其應用  第三節(jié)  圖像處理分析技術及其在生物醫(yī)學研究中的應用 第三章  體外培養(yǎng)細胞的活性測定  第一節(jié)  細胞活性的影響因素  第二節(jié)  細胞活性檢測方法  第三節(jié)  細胞凋亡檢測及與壞死的鑒別 第四章  細胞生理功能檢測與分析  第一節(jié)  細胞遷移和侵襲能力分析  第二節(jié)  膜電位與膜片鉗技術  第三節(jié)  吞噬細胞及免疫細胞的功能測定  第四節(jié)  細胞分化潛能及分泌功能的檢測方法 第五章  細胞周期的檢測  第一節(jié)  細胞增殖與細胞周期  第二節(jié)  細胞同步化實驗  第三節(jié)  染色體實驗技術 第六章  細胞標記示蹤技術  第一節(jié)  細胞標記技術  第二節(jié)  動物活體成像技術 第七章  亞細胞的分離技術  第一節(jié)  細胞破碎  第二節(jié)  亞細胞分離 第八章  細胞工程  第一節(jié)  細胞融合  第二節(jié)  生物反應器  第三節(jié)  體外受精  第四節(jié)  微囊化 第九章  組織工程  第一節(jié)  慨述  第二節(jié)  組織工程的種子細胞  第三節(jié)  組織工程的支架材料  第四節(jié)  細胞與支架材料的復合及其影響因素  第五節(jié)  組織工程尚需研究的科學問題第四篇  分子生物學試驗技術 第一章  核酸分離純化技術  第一節(jié)  DNA的分離純化技術  第二節(jié)  RNA的分離純化技術 第二章  基因表達差異研究技術  第一節(jié)  半定量RT-PCR技術  第二節(jié)  實時熒光定量PCR技術  第三節(jié)  Northern印跡雜交技術  第四節(jié)  mRNA差異顯示PCR技術  第五節(jié)  抑制消減雜交技術  第六節(jié)  基因芯片 第三章  基因的克隆和重組表達  第一節(jié)  基因克隆方法及選擇  第二節(jié)  基因重組表達原理及表達系統(tǒng)選擇  第三節(jié)  大腸桿菌和畢赤酵母重組表達條件的優(yōu)化和選擇 第四章  轉基因與基因打靶技術  第一節(jié)  轉基因技術  第二節(jié)  基因打靶技術 第五章  遺傳多態(tài)性檢測技術  第一節(jié)  遺傳多態(tài)性  第二節(jié)  DNA水平分子多態(tài)性的種類  第三節(jié)  常用DNA水平的分子多態(tài)性檢測方法 第六章  分子遺傳統(tǒng)計學分析技術  第一節(jié)  基因頻率的計算和哈代一溫伯格平衡定律  第二節(jié)  連鎖與連鎖不平衡  第三節(jié)  連鎖分析  第四節(jié)  關聯(lián)分析  第五節(jié)  統(tǒng)計效能檢測第五篇  蛋白質化學技術 第一章  蛋白質的提取與分離純化  第一節(jié)  從組織細胞中提取蛋白質  第二節(jié)  蛋白質的鹽析、有機溶劑沉淀和等電點沉淀  第三節(jié)  使用層析方法純化蛋白質多肽  第四節(jié)  蛋白質溶液的濃縮和除鹽  第五節(jié)  蛋白質多肽純化策略 第二章  蛋白質多肽的常規(guī)分析與鑒定方法  第一節(jié)  蛋白質多肽的定性定量鑒定方法  第二節(jié)  蛋白質純度鑒定和蛋白質電泳 第三章  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研究  第一節(jié)  蛋白質多肽的氨基酸組成與序列分析技術  第二節(jié)  蛋白質的化學修飾  第三節(jié)  蛋白質的波譜學分析  第四節(jié)  蛋白質空間結構的解析和預測 第四章  蛋白質組學  第一節(jié)  蛋白質組學核心技術  第二節(jié)  蛋白質組學相關技術第六篇  棉衣學實驗技術 第一章  免疫學檢測標本的采集 第二章  抗原抗體檢測技術  第一節(jié)  抗原抗體反應的原理  第二節(jié)  抗原抗體的反應特點  第三節(jié)  影響抗原抗體反應的因素  第四節(jié)  抗原抗體反應的類型 第三章  補體的檢測技術 第四章  抗體的制備及應用  第一節(jié)  多克隆抗體  第二節(jié)  單克隆抗體  第三節(jié)  抗體工程 第五章  單個核細胞分離和免疫細胞表面標記檢測技術  第一節(jié)  外周血單個核細胞的分離純化  第二節(jié)  外周血淋巴細胞的分離和純化  第三節(jié)  外周血淋巴細胞及其亞群的選擇性分離和純化  第四節(jié)  免疫細胞表面標記的檢測 第六章  T、B細胞功能檢測技術  第一節(jié)  T細胞功能檢測技術  第二節(jié)  B細胞功能檢測技術 第七章  自然殺傷細胞、樹突狀細胞及吞噬細胞的分離和功能檢測技術  第一節(jié)  NK細胞的分離和功能檢測  第二節(jié)  樹突狀細胞的分離和功能檢測  第三節(jié)  吞噬細胞分離及檢測技術第七篇  醫(yī)學微生物實驗技術 第一章  醫(yī)學細菌學實驗技術  第一節(jié)  細菌形態(tài)學觀察技術  第二節(jié)  細菌培養(yǎng)技術  第三節(jié)  抗細菌藥物的實驗技術  第四節(jié)  細菌性感染的檢查技術  第五節(jié)  其他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學檢測技術 第二章  醫(yī)學病毒學實驗技術  第一節(jié)  病毒形態(tài)學實驗技術  第二節(jié)  病毒培養(yǎng)技術  第三節(jié)  病毒的分離和鑒定技術  第四節(jié)  抗病毒藥物的實驗技術 第三章  醫(yī)學真菌學實驗技術  第一節(jié)  真菌形態(tài)學觀察技術  第二節(jié)  真菌的培養(yǎng)技術  第三節(jié)  真菌的分離和鑒定技術  第四節(jié)  抗真菌藥物的實驗技術中英文名詞對照索引

章節(jié)摘錄

醫(yī)學實驗動物是在臨床前基礎研究和實踐中代替人的最佳選擇。在生物醫(yī)學發(fā)展史上,實驗動物和基于實驗動物建立的各種動物模型發(fā)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逐漸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基礎和應用學科。實驗動物學在發(fā)展過程中與動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臨床醫(yī)學等各學科交叉,在動物繁育、模型建立和檢測方法等方面有了長足進步,為揭示人類生命和疾病的奧秘奠定了基礎。實驗動物是專門用于實驗研究的一類動物,其遺傳、繁育和生理特性等都有別于普通動物,在生命科學和其他各個領域應用廣泛。實驗動物用于科學實驗,獲得的實驗結果應可靠、精確和可重復,因此須具備以下4個基本特征:①對實驗處理高度敏感;②對實驗處理的個體反應均一性強;③模型性狀遺傳穩(wěn)定;④動物易于獲得。所以實驗動物必須是在遺傳、繁育、微生物狀況、營養(yǎng)需求及環(huán)境因素等方面都受到全面控制的動物。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醫(yī)學實驗技術的原理與選擇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19條)

 
 

  •   里面的實驗技術很全面,原理很清晰,建議科研人員必備咯~!
  •   當當?shù)臅际钦妫瑑r位也是最便宜的,非常棒!這本書對于研究生的實驗技術學習方便幫助很大,屬于研究生教材書了,很棒!
  •   內(nèi)容詳實,實驗技術緊跟時代步伐,是一本很好的實驗參考書,向廣大研究人員和研究生朋友推薦
  •   對于研究生是很好的教材
  •   很好很快 書很好
  •   作為科研人員,方法學是第一位的,各種科研和成果都是依靠科學正確的方法,所以一定少不了這樣的一本書。
  •   還是可以的……比較實用
  •   對于搞科研的人比較有幫助
  •   您好,我買的這本書,怎么不給我開發(fā)票啊?
  •   多,但卻略……
  •   感覺挺不錯的~
  •   不錯,不過過于籠統(tǒng)
  •   對不懂實驗的人來說是個福音
  •   挺全面的,改由的技術介紹都有
  •   這本書挺厚重的,準備仔細研讀
  •   很好的一本科研教材,值得仔細品讀
  •   粗看一下,還挺全的,可惜太籠統(tǒng)了。
  •   適合剛接觸科研的人全面了解實驗技術的原理
  •   有些部分挺深奧的,但總體來說內(nèi)容還算比較全面。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wǎng)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