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6 出版社: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作者:許懷瑾 頁數(shù):166
Tag標(biāo)簽:無
內(nèi)容概要
肛門直腸疾病,是臨床工作中最常遇到的疾病。有的肛門疾病雖很小,但處理并不簡單,反反復(fù)復(fù),多年不能根治。原因是有的病人羞于就醫(yī),有的是醫(yī)生醫(yī)術(shù)不精,常造成誤診誤治,或治療不當(dāng)。本書前面簡要的講述了有關(guān)肛門、直腸的解剖、生理、檢查方法和麻醉,后面是各論。我們敘述從癥狀診斷開始,開門見山的講述疾病,這樣有利于對疾病的認(rèn)識。希望本書能對初學(xué)者,外科實習(xí)醫(yī)生有所幫助和收益。
書籍目錄
第一章 肛門直腸解剖 一、肛門 二、肛管 三、齒線 四、肛柱、肛瓣、隱窩、肛腺、肛門乳頭 五、肛門括約肌 六、直腸 七、肛門直腸血管 八、肛門直腸淋巴組織 九、肛門直腸神經(jīng)支配 十、肛門直腸與周圍組織的關(guān)系第二章 肛門直腸生理病理 第一節(jié) 排便反射 第二節(jié) 排便自制力 第三節(jié) 病理癥狀 一、便血 二、肛門直腸疼痛 三、肛門部瘙癢 四、肛門周圍流膿 五、肛門腫物脫出 六、肛門失禁 七、肛門直腸狹窄第三章 肛門直腸檢查法 第一節(jié) 肛門直腸檢查 一、病人體位 二、肛門視診 三、肛門直腸指檢 第二節(jié) 肛門鏡檢查 第三節(jié) 直腸內(nèi)鏡檢查第四章 肛門直腸麻醉 第一節(jié) 肛門周圍局部麻醉 第二節(jié) 骶管內(nèi)麻醉第五章 肛門直腸先天性異常 第一節(jié) 肛門直腸胚胎發(fā)育 第二節(jié) 肛門直腸先天性畸形 一、無肛癥 二、肛門閉鎖 三、肛門移位 四、無直腸癥 五、直腸閉鎖 六、直腸膀胱瘺 七、直腸尿道瘺 八、直腸陰道瘺 九、直腸子宮瘺第六章 肛門直腸疾病 第一節(jié) 肛竇炎和肛門乳頭炎 第二節(jié) 肛門裂(肛裂)第七章 直腸炎 第一節(jié) 急性卡他性直腸炎 第二節(jié) 慢性肥大性直腸炎 第三節(jié) 慢性萎縮性直腸炎 第四節(jié) 慢性潰瘍性直腸炎 第五節(jié) 放射性直腸炎 第六節(jié) 大腸黑變病第八章 肛門直腸周圍膿腫 第一節(jié) 肛門皮下膿腫 第二節(jié) 坐骨直腸窩膿腫 第三節(jié) 直腸粘膜下膿腫 第四節(jié) 骨盆直腸膿腫 第五節(jié) 直腸后膿腫第九章 肛門直腸瘺第十章 痔 第一節(jié) 外痔 一、血栓性外痔 二、靜脈曲張性外痔 三、炎性外痔 四、結(jié)締組織外痔 第二節(jié) 內(nèi)痔第十一章 肛門周圍皮膚病 第一節(jié) 肛門周圍化膿性汗腺炎 第二節(jié) 肛門濕疹 第三節(jié) 肛門瘙癢癥 第四節(jié) 肛門周圍神經(jīng)性皮炎 第五節(jié) 肛門部真菌病 一、肛門部癬 二、肛門念珠菌病 三、肛門放線菌病 第六節(jié) 肛門尖銳濕疣第十二章 肛門直腸脫垂第十三章 肛門直腸狹窄 第一節(jié) 肛門狹窄 第二節(jié) 直腸狹窄 第三節(jié) 性病性淋巴病直腸狹窄第十四章 肛門直腸結(jié)核病 第一節(jié) 肛門直腸結(jié)核性膿腫和瘺 第二節(jié) 肛門周圍皮膚結(jié)核病 一、結(jié)核性潰瘍 二、疣狀結(jié)核結(jié)節(jié) 三、狼瘡性結(jié)核病 四、粟粒性結(jié)核 第三節(jié) 結(jié)核性直腸炎 一、潰瘍性直腸炎 二、增生性直腸炎第十五章 肛門直腸腫瘤 第一節(jié) 良性腫瘤 一、肛門乳頭肥大 二、絨毛乳頭狀腺瘤 三、直腸腺瘤 四、少年息肉 五、增生性息肉 六、炎性息肉 七、直腸息肉病 八、直腸血管瘤 九、直腸脂肪瘤 第二節(jié) 直腸問質(zhì)瘤 第三節(jié) 骶尾部畸胎瘤 第四節(jié) 直腸類癌 第五節(jié) 肛門直腸惡性腫瘤 一、肛門部癌 二、直腸腺癌 三、直腸平滑肌肉瘤 四、直腸惡性淋巴瘤 五、直腸惡性黑色素瘤第十六章 肛門直腸性病 第一節(jié) 直腸淋病 第二節(jié) 肛門部軟下疳 第三節(jié) 梅毒 一、肛門部下疳 二、梅毒性直腸炎 三、扁平濕疣 四、梅毒瘤第十七章 直腸異物第十八章 肛管直腸損傷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肛門直腸解剖一、肛門 肛門是肛管的遠(yuǎn)端開口,是結(jié)腸通于體外的開口,位于臀部的正中線上,在會陰體與尾骨之間,平時收縮成一前后縱裂,排便時張開成圓形。肛門部的皮膚呈棕黑色。皮內(nèi)有毛囊,故肛門周圍常有毛,男性多見,還有汗腺、皮脂腺。皮下有一環(huán)狀肌束,即肛門外括約肌皮下部,也稱肛門皺縮肌,因它的收縮,使門形成許多放射形的皺襞。排便時將糞便揪斷,使肛門外不留糞便。二、肛 管肛管是直腸的末端,上界為齒線上1.5crn,肛管直腸肌環(huán)平面處,與男性前列腺尖齊高,與女性會陰體齊平,下端為肛門口。肛管長度為4~5cm,平均男性為4.4cm,女性為4.Ocm。外面無腹膜遮蓋,周圍圍繞著內(nèi)外肛門括約肌,聯(lián)合縱肌和肛提肌。肛管兩側(cè)為坐骨直腸窩,男性前面為尿道和前列腺,女性為陰道,后面為尾骨。在肛管下1/3處,離肛門約1.5cm處,將手指伸人肛管,可摸到一溝,稱肛門白線,即內(nèi)、外肛門括約肌交連處,又稱為括約肌間溝。三、齒線齒線是肛管與直腸的連接處。因該處有肛門柱、肛門竇、肛門乳頭、肛門瓣等組織,呈一不整齊、鋸齒狀的緣線,故稱其為齒線,在解剖和臨床上都很重要。齒線距肛門緣(肛緣)2-3cm,是胚胎時的內(nèi)胚葉和外胚葉的交界處。因此,齒線上部與齒線下部的解剖結(jié)構(gòu)不同。齒線以上是直腸,屬內(nèi)胚層,齒線以下是肛管,屬外胚層,二者來源和本質(zhì)不同。故齒線上下的組織結(jié)構(gòu)、血管神經(jīng)分布、淋巴回流方向也不同。1.上皮齒線以上為消化道粘膜上皮,為復(fù)層立方上皮或柱狀上皮,齒線以下為皮膚,鱗狀上皮。故齒線以上的直腸癌多為腺癌。齒線以下的肛管肛門癌,則為鱗狀上皮型癌。2.血管齒線以上的動脈,來自腸系膜下動脈的直腸上動脈(痔上動脈),和來自髂內(nèi)動脈的直腸下動脈(痔中動脈)。靜脈為痔內(nèi)靜脈叢,匯集成直腸上靜脈(痔上靜脈),回流入門靜脈系統(tǒng),故直腸癌可引起肝轉(zhuǎn)移。直腸下靜脈(痔中靜脈)流人髂內(nèi)靜脈。齒線以下的動脈,來自陰部內(nèi)動脈的肛門動脈(痔下動脈)。靜脈為痔外靜脈叢,匯集成肛門靜脈(痔下靜脈),注入髂內(nèi)靜脈,最后人下腔靜脈。
編輯推薦
《實用門診常見疾病診治:肛門直腸疾病》由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出版。
圖書封面
圖書標(biāo)簽Tags
無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