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8-06-01 出版社:地質出版社 作者:陳慶春 著 頁數(shù):193
內容概要
《臨南洼陷油藏地球化學研究》應用當代油藏地球化學新理論和新方法,從成藏地球化學機理的角度總結了多年來臨南洼陷的研究成果,重點論述了氣相色譜指紋技術與含氮化合物分析技術在油氣運移、油田注水開發(fā)過程中對原油組成的影響以及在合采井單層產能貢獻分析、油藏連通性評價、剩余油動態(tài)監(jiān)測等方面的應用,是一部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著?! ”緯晒氖掠蜌饪碧介_發(fā)、石油地質學、油氣地球化學研究的廣大地質工作者及有關院校石油、地質專業(yè)師生參考。
書籍目錄
第一章 油藏地球化學理論及其進展第一節(jié) 創(chuàng)立階段第二節(jié) 完善階段第三節(jié) 國內外發(fā)展趨勢第二章 區(qū)域地質概況第一節(jié) 地層特征第二節(jié) 構造特征第三節(jié) 構造沉積演化第四節(jié) 石油地質特征第三章 烴源巖及原油地球化學第一節(jié) 有機質豐度第二節(jié) 有機質類型第三節(jié) 有機質成熟度第四節(jié) 原油地球化學特征第五節(jié) 原油族(組)群類型劃分第六節(jié) 油藏流體非均質性主控地質因素第四章 油氣運移第一節(jié) 油氣運移動力和時間第二節(jié) 油氣運移輸導體系第三節(jié) 油氣運移模式第五章 原油指紋組成及其變化規(guī)律第一節(jié) 原油指紋組成隨儲層性質的變化第二節(jié) 原油指紋組成隨生物降解和水洗作用的變化關系第三節(jié) 原油指紋組成隨時問和溫度的變化第四節(jié) 原油指紋組成隨注水開發(fā)過程的動態(tài)變化第五節(jié) 指紋穩(wěn)定性分析及其變化規(guī)律第六章 合采井單層產量貢獻分析第一節(jié) 基本原理與技術第二節(jié) 合采井單層產量貢獻研究第三節(jié) 夏52塊合采井單層原油產量計算第四節(jié) 夏32塊合采井單層原油產量計算第五節(jié) 臨2塊單層產量分析第七章 油藏連通性研究第一節(jié) 商8塊砂層連通性評價第二節(jié) 商l3塊砂層連通性評價第八章 儲層地球化學在油藏評價與動態(tài)監(jiān)測中的應用第一節(jié) 油水層的地球化學識別第二節(jié) 水淹層的地球化學識別第三節(jié) 高含水層的識別技術第四節(jié) 指紋技術在其他動態(tài)監(jiān)測中的應用第九章 主要認識與結論參考文獻
章節(jié)摘錄
第一章 油藏地球化學理論及其進展 第一節(jié) 創(chuàng)立階段 油藏地球化學理論與技術是在油氣勘探與開發(fā)實踐中不斷發(fā)展、完善起來的。油氣勘探中,烴源巖的分布、地球化學特征及其演化規(guī)律是一個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問題。近30年來,隨著干酪根降解生油學說和生物標志化合物理論研究的日益深化,我國涌現(xiàn)了諸如“源控論”、“煤成烴”以及“低熟油氣”等對于油氣勘探富有指導意義的新理論,這標志著石油地球化學已經日益取得石油勘探家們的首肯與共識。 傳統(tǒng)的有機地球化學主要面向油氣勘探,例如鑒別與評價含油氣盆地的烴源巖(包括有機質類型、豐度、成熟度、熱演化程度等)、進行油源對比或油一油對比、確定區(qū)域性的有機質成熟度和熱演化史、計算生油量(資源量)等,從而為勘探決策提供依據。然而,隨著全球范圍內油氣勘探領域的擴大和勘探難度的增加,地球化學已經不再局限于烴源巖評價、資源量計算等傳統(tǒng)領域。在新的勘探形勢下,許多石油公司把重點從區(qū)域性油氣勘探轉向專事油田開發(fā)生產和解決現(xiàn)有油田提高采收率的問題。同時,精密儀器迅猛發(fā)展,相關學科交叉、滲透更為深入。在此背景下,油藏地球化學(Reservoir Geochemis-try)應運而生。作為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國際上新興的一個地球化學分支學科,油藏地球化學充分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有機和無機地球化學與油藏工程的緊密結合,主要采用現(xiàn)代地球化學分析測試技術,結合各項油藏工程資料,直接研究油藏中流體和礦物的相互作用、油藏流體非均質性及其形成機理,探索油氣充注、聚集歷史與定位成藏機制。從學科應用的空間位置來看,油藏地球化學介于油氣田勘探、油氣田開發(fā)與油藏工程的結合部。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油藏地球化學方法在油氣田評價、油氣成藏機理、油氣田開發(fā)動態(tài)監(jiān)測等方面得到了廣泛應用,取得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 ?hellip;…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