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06-10 出版社:地質(zhì)出版社 作者:李勇 頁數(shù):148 字數(shù):250000
內(nèi)容概要
青藏高原東緣的松潘-甘孜造山帶、龍門山?jīng)_斷帶與前陸盆地是青藏高原東緣獨特的地域單元,不僅是研究青藏高原與周邊盆地動力學的典型地區(qū),而且是驗證青藏高原是以地殼加厚還是左旋擠出方式來吸收?。瓉喆箨懪鲎埠笥《却箨懴虮睌D入作用的關鍵部位;同時也是研究長江上游地區(qū)氣候、水系和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遷與高原隆升的關鍵地區(qū)。區(qū)域地質(zhì)上,該區(qū)自西北向東南由松潘-甘孜造山帶、龍門山?jīng)_斷帶、前陸盆地、前陸隆起帶等四個構造單元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構造系統(tǒng);地貌上,自西向東可分為四個一級地貌單元:青藏高原地貌區(qū)、龍門山高山地貌區(qū)、山前沖積平原區(qū)和四川盆地東部隆起區(qū)。 本書以大陸動力學為主線,采用了宇宙核素熱年代學、裂變徑跡熱年代學、高精度數(shù)字高程模型、河流下切速率、地殼均衡模擬技術、彈性模擬技術等先進的方法和技術,開展了青藏高原東緣造山帶和前陸盆地耦合關系,隆升作用與剝蝕作用,剝蝕作用與沉積作用、活動構造等方面的研究。研究成果不僅可為青藏高原東緣造山帶成山模式的甄別提供約束條件,而且可以為青藏高原邊緣山脈晚新生代隆升與剝蝕耦合模式的研究提供范例,也可為青藏高原及東緣地區(qū)環(huán)境變化和水土流失研究及預測提供重要理論基礎,進而為?。瓉喤鲎苍谇嗖馗咴瓥|緣的作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本書可供從事地質(zhì)、地理、環(huán)境等工作的教學和科研人員參考,也可作為高等院校地質(zhì)、地理、環(huán)境等專業(yè)學生的參考書。
書籍目錄
前言第一章 區(qū)域地質(zhì)背景 第一節(jié) 區(qū)域地質(zhì)特征 第二節(jié) 地貌與水系特征第二章 沉積盆地:大陸動力學過程的沉積響應 第一節(jié) 龍門山前陸盆地動力學 第二節(jié) 晚新生代龍門山走滑擠壓作用的沉積響應 第三節(jié) 龍門山斷裂帶走滑方向的反轉及其沉積標志第三章 活動構造:大陸動力學過程的地貌響應 第一節(jié) 活動構造的地貌標志 第二節(jié) 龍門山主干活動斷裂的走滑分量與逆沖量對比與分析第四章 物源體系:大陸動力學過程的水系響應 第一節(jié) 物源分析 第二節(jié) 晚新生代青藏高原東緣水系演化與變遷第五章 河流階地:河流下切速率與表面隆升速率的對比 第一節(jié) 岷江階地系列與年代測定 第二節(jié) 晚新生代岷江的下蝕速率 第三節(jié) 岷江下蝕速率與龍門山表面隆升速率之間的定量關系 第四節(jié) 晚新生代龍門山隆升的起始時間的初步標定 第五節(jié) 青藏高原東緣河流下蝕速率、表面隆升速率對龍門山成山機制的約束第六章 數(shù)字地貌:表面隆升與剝蝕速率 第一節(jié) 青藏高原東緣數(shù)字高程地形剖面 第二節(jié) 青藏高原東緣的河流下切深度和速率 第三節(jié) 青藏高原東緣河流下切速率與表面隆升速率之間的定量關系第七章 剝蝕過程:來自裂變徑跡的證據(jù)第八章 剝蝕-沉積體系:剝蝕量與沉積通量的定量對比分析第九章 均衡重力異常:地殼隆升與表面隆升的對比第十章 剝蝕卸裁:彈性撓曲模擬與龍門山成山模式分析結語英文摘要參考文獻圖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