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出版時間:2002-10  出版社:地質出版社  作者:魏斌  頁數:145  字數:240000  

內容概要

高含水油剩余油分布研究是石油上游工業(yè)的世界性難題。本書全面介紹了剩余油分布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并以遼河油區(qū)西部凹陷次歡26斷塊的研究為基礎,提出了以儲層流動單元研究為核心的、地質與地球物理測井和油田開發(fā)以及巖心實驗等多學科綜合研究為手段的高含水油田剩余油研究方法和技術。  本書可供從事石油地質、油氣田工程的生產和科研人員參考,也可供石油高等院校相關專業(yè)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參考。

作者簡介

魏斌,博士,畢業(yè)于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礦產普查與勘探專業(yè)?,F(xiàn)在清華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一直致力于地質與地球物理綜合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高含油田剩余分布、儲層流體類型識別技術等。在《地學前緣》等刊物上發(fā)表論文30余篇。獲遼寧省首屆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

書籍目錄

緒論 一 高含水期采油是我國油田重要開發(fā)階段 二 高含水期油田開發(fā)的關鍵是認清剩余油分布 三 本書介紹的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和成果第一章 剩余油研究方法 第一節(jié) 剩余油研究方法  一 按油藏地質規(guī)模分類的剩余油研究方法  二 按研究內容分類的剩余油研究方法 第二節(jié) 國內外確定剩余油的技術  一 單井剩余油飽和度測量  二 井間測量  三 物質平衡方法 第三節(jié)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綜合分析流程第二章 研究區(qū)的油田地質基礎 第一節(jié) 歡26斷塊地質概況  一 工區(qū)地理及構造位置  二 地層劃分與巖性組合  三 開發(fā)現(xiàn)狀 第二節(jié) 層序地層劃分  一 扇三角洲沉積環(huán)境的確定  二 扇三角洲微相組成  三 沉積演化  四 儲層基本特征及其非均質性分析第三章 儲層流動單元分析 第一節(jié) 流動單元的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及存在問題  一 研究方法概述  二 研究方法的評述 第二節(jié) 儲層流動單元概念  一 儲層流動單元概念  二 流動單元類型的劃分   三 應用測井資料研究流動單元 第三節(jié) 流動單元的應用  一 流動單元與沉積微相的關系  二 利用流動單元計算高含水油田滲透率第四章 水驅油實驗研究 第一節(jié) 水驅油實驗  一 實驗原理及裝置  二 實驗過程及數據整理  三 實驗結果 第二節(jié) 實驗結果分析 第三節(jié) 小結第五章 剩余油測井水淹分析 第一節(jié) 注水過程中被開采油層的地球物理性質的變化  一 電學性質的變化  二 聲學性質的變化  三 放射性場的變化  四 歡26塊電性水淹測井響應特征 第二節(jié) 歡26塊水淹解釋標準  一 電阻率水淹解釋標準  二 流動單元水淹解釋標準 第三節(jié) 歡26塊注水過程中的水淹特征分析  一 剖面水淹特征  二 平面水淹特征 第四節(jié) 利用測井新技術提高水淹層解釋效果  一 核磁測井在水淹層解釋評價中的應用  二 地層測試器的油田開發(fā)中的應用  三 雙源距碳氧化比測井的應用第六章 儲層地質建?!〉谝还?jié) 儲層建模的類型及方法  一 儲層地質建模分類及儲層模型的類型  二 儲層建模的方法  三 建模步驟 第二節(jié) 遼河歡26塊儲層建模的技術路線  一 資料的收集整理及數據庫的建立  二 沉積相剖面模型  三 砂體骨架模型  四 孔隙度預測模型  五 滲透率預測模型   六 三維模型的建立 第七章 剩余分布特征及預測第八章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的其他實例參考文獻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研究 PDF格式下載


用戶評論 (總計0條)

 
 

 

250萬本中文圖書簡介、評論、評分,PDF格式免費下載。 第一圖書網 手機版

京ICP備13047387號-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