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8-08 出版社:地質出版社 作者:秦勇
內容概要
內容提要
本書作者采用構造史―煤層埋藏史―古地熱史―烴類生成和保存歷史及其數(shù)值模擬的地質綜合研究思
路,并應用流體包裹體分析、電子順磁共振波譜、壓汞、低溫液氮、煤的地球化學、有機巖石學、EASY%R
法化學反應動力學數(shù)值模擬等方法和手段,反演了山西南部晚古生代主煤層的埋藏歷史、受熱歷史以及烴類的
生成歷史,查明了煤化作用顯現(xiàn)特征及其作用因素的空間分布格局和演化歷史,深入探討了煤化作用發(fā)生、發(fā)
展以及對煤層氣控制的地質機理,進而從煤化作用以及煤層氣生成和保存角度,對區(qū)內煤層氣的勘探開發(fā)前景
進行了評價。
本書對從事沉積盆地分析、煤層氣地質研究、石油天然氣資源評價的科研人員、研究生、本科生以及現(xiàn)場
生產(chǎn)人員具有參考使用價值。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秦勇,男,1957年生,重慶市
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74
年3月下鄉(xiāng)鍛煉,1975年11月進入地
質勘探隊當物探工人,1982年1月畢
業(yè)于焦作礦業(yè)學院地質系并獲學士學
位,1981~1983年在山西省大同礦務
局任技術員和助理工程師,1986年7
月至今在中國礦業(yè)大學地質系從事煤
田、油氣地質方面的教學和科研工
作。1983~1986年和1989~1991年
先后在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研究生部和
地質系學習,分別獲得碩士和博士學
位。正式發(fā)表學術論文60余篇,獨著
或合作出版學術專著7部,先后獲“中
國圖書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
獎“、”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科技進
步三等獎“、”國家教委優(yōu)秀學術著作
獎”、“江蘇省優(yōu)秀課程一等獎”等獎
勵。
宋黨育,男,1972年生,河北省
滄州市人。碩士,講師。1989~1994
年以及1994~1997年期間在中國礦
業(yè)大學地質系煤田、油氣地質與勘探
專業(yè)學習,先后獲得學士學位和碩士
學位,現(xiàn)在中國礦業(yè)大學出版社從事
編輯工作。正式發(fā)表學術論文6篇,合
作出版學術專著2部。
書籍目錄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研究基礎
第一節(jié) 煤層氣生成演化的地質背景
一、地層及煤層
二、區(qū)域構造與煤田構造
三、巖漿活動
四、區(qū)域地質發(fā)展史
第二節(jié) 前人研究成果
一、地質溫度計及其理論基礎
二、前人相關研究成果
第三節(jié)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一、問題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及內容
三、研究方法及流程
第二章 煤化作用的物質顯現(xiàn)特征
第一節(jié) 主煤層的顯微巖石學特征
一、煤巖顯微組分
二、鏡質組反射率
第二節(jié) 主煤層的有機地球化學特征
一、有機組成及統(tǒng)計結構
二、電子順磁共振特征
第三節(jié) 主煤層的孔隙性特征
一、孔容-孔徑和孔隙率分布
二、孔比表面積
三、孔隙特征的煤化作用趨勢
第四節(jié) 主煤層煤級展布
第五節(jié) 小結
第三章 煤層的埋藏歷史
第一節(jié) 煤系上覆地層厚度恢復
第二節(jié) 煤層埋藏歷史與埋藏階段
第三節(jié) 煤層埋藏史地質模式
一、“V”型埋藏模式
二、“W”型埋藏模式
三、“反N”型埋藏模式
第四節(jié) 小結
第四章 古地熱場發(fā)展史
第一節(jié) 地熱場要素
第二節(jié) 區(qū)域古地熱場演化
一、地質歷史分析
二、EASY%R。法數(shù)值模擬
第三節(jié) 晚中生代異常古地熱場
一、異常古地熱場特征的數(shù)值模擬和電子順磁共振分析
二、包裹體熱物理性質與異常古地熱場要素
三、包裹體地球化學與異常古地熱場形成機制
第四節(jié) 小結
第五章 煤的熱演化及生烴歷史
第一節(jié) 煤的熱演化歷史
一、數(shù)值模擬方法
二、煤的熱演化歷程
第二節(jié) 煤的生烴演化歷史
一、烴類生成的理論基礎
二、煤層氣生成演化特征
第三節(jié) 煤的二次生烴作用
一、二次生烴條件
二、二次生烴特征
第四節(jié) 小結
第六章 煤化作用的控氣特征
第一節(jié) 煤級展布與煤層含氣性
一、煤級與煤層含氣性
二、煤級控氣地質機理
第二節(jié) 煤層埋藏史與煤層氣保存
一、煤層埋藏類型的控氣特征
二、煤系上覆基巖厚度與煤層含氣性
第三節(jié) 二次生烴強度與煤層含氣性
第四節(jié) 煤層氣勘探前景評價
第五節(jié) 小結
結論
主要參考文獻
圖版說明及圖版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山西南部煤化作用及其古地熱系統(tǒng)--兼論煤化作用的控氣地質機理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