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1992-11 出版社:地質出版社 作者:崔作舟
內容概要
內 容 提 要
中法合作喜馬拉雅地質考察隊于1980―1982年對西藏高原進行了多學科的綜合考察研究。本書是在3年
野外地質調查與包括爆炸地震、長周期地震面波、地震活動性、大地電磁測深、地磁差分測深、重力測量、
古地磁和大地熱流測量等地球物理探測,并經(jīng)兩年系統(tǒng)的資料整理研究基礎上撰寫的專著。書中重點介紹了
藏南地區(qū)普莫雍錯―佩枯錯、藏北地區(qū)色林錯―那曲―雅安多深地震測深;占宗―日喀則―浪卡子縱測線深
地震測深的研究成果;由尼伯爾的加德滿都―聶拉木―孔錯、德吉―定結―占宗、嘎拉―大竹卡―羊八井―
那曲―安多以北的非縱測線的深地震測深的研究成果及長周期地震面波、聶拉木―日喀則―大竹卡―羊八井
的重力測量研究成果。
本專著反映了這次中法合作考察研究對西藏高原地殼與上地幔結構及其形成演化的新認識
本書可供從事地質、地球物理、大地構造等廣大地學工作者及有關高等地質院校師生參考。
書籍目錄
目 錄
前 言
第一章 青藏高原地質構造與地球物理特征
第一節(jié) 地質構造特征
一、地層發(fā)育特征
二、巖漿巖發(fā)育特征
三、主要的縫合帶
四、特提斯在青藏高原段的演化
第二節(jié) 地球物理場特征
一、重力場特征
二、航磁異常特征
三、長周期面波頻散研究所揭示的地殼特征
四、地震活動性和震源機制
五、爆炸地震測深研究
第三節(jié) 爆炸地震剖面位置的選擇
第二章 西藏高原聶拉木―羊八井剖面重力測量及其解釋
第一節(jié) 工作方法、數(shù)據(jù)整理和精度評價
第二節(jié) 重力異常的綜合解釋
一、重力異常與高程的線性相關分析
二、重力異常和地殼構造
三、由布格重力異常、自由空間異??淳庑畔?br />第三節(jié) 地殼厚度的計算
第四節(jié) 結論
第三章 西藏高原長周期地震面波速度結構與Q值的研究
第四章 西藏高原深部地震測深的任務和實施
第一節(jié) 任務與部署
一、1981年的任務和部署
二、1982年的任務和部署
第二節(jié) 深地震測深工作之實施
一、1981年實施概況
二、1982年實施概況
第五章 西藏高原深地震測深原始數(shù)據(jù)采集的方法和技術
第一節(jié) 地震波的激發(fā)
一、井中爆炸
二、湖中爆炸
第二節(jié) 地震觀測
一、觀測系統(tǒng)
二、觀測工作和地震儀
三、時間服務系統(tǒng)
第三節(jié) 測地工作
第六章 西藏高原深地震測深資料的數(shù)據(jù)處理和解釋方法的基本原理
第一節(jié) 模數(shù)轉換
第二節(jié) 數(shù)據(jù)處理
一、時間服務系統(tǒng)的處理
二、頻譜分析與數(shù)字濾波
三、振幅歸一化處理
四、記錄剖面圖的繪制
第三節(jié) 解釋方法的基本原理
一、反演方法
二、正演方法
三、非縱剖面的解釋方法
第七章 西藏高原深地震測深資料的震相分析
第一節(jié) 西藏南部地區(qū)地震資料的震相分析
第二節(jié) 西藏北部地區(qū)SY測線地震資料的震相分析
一、記錄概況
二、記錄剖面的組成
三、震相分析
第三節(jié) 西藏高原非縱測線深地震測深資料的震相分析
一、記錄剖面的組成
二、震相分析
第八章 西藏高原深地震測深資料的解釋及成果
第一節(jié) 西藏南部深地震測深資料的解釋及成果
一、PLUCH反演計算法的解釋結果
二、理論走時曲線法(HODO)的解釋結果
三、射線跟蹤法解釋結果
四、理論地震圖法解釋結果
五、綜合解釋結果
第二節(jié) 西藏北部色林錯―那曲―雅安多SY測線深地震測深資料的解
釋及成果
一、初始模型的建立
二、射線跟蹤法二維模型的建立
三、理論地震圖
四 成果與討論
第三節(jié) 西藏高原南北向非縱地震剖面的解釋與成果
一、解釋方法與解釋結果
二、西藏高原的地殼結構及隆起特征
第九章 青藏高原巖石圈特征
主要參考文獻
英文摘要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礦產部 地質專報 五 構造地質 地質力學 第18號 喜馬拉雅巖石圈構造演化 西藏高原地殼結構與速度分布特征 PDF格式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