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時間:2010-10 出版社:人民郵電出版社 作者:王江舟 頁數(shù):265 譯者:王向陽
內容概要
本書介紹了高速多媒體無線通信的原理和主要的應用,包括了最新的研究進展,并為未來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本書內容涵蓋了UWB無線通信系統(tǒng)、3G和4G移動通信網(wǎng)絡。書中還討論了UWB中的重疊(干擾)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案,給出了不同的無線寬帶接入形式,并論證了對于高速的傳輸OFDM不是最好的無線接入技術。對于未來的無線通信系統(tǒng),本書也提出了一種新的空時頻MIMO結構,并詳細討論了其他幾個主題,如HARQ、高級信道編碼和調制以及發(fā)送分集等。 本書內容既包含了應用技術的基礎理論,也包括了核心應用中的最新進展。對于電子、通信和計算機應用專業(yè)的研究生,以及在無線通信行業(yè)中的工程技術人員與技術管理人員,本書具有重要的啟發(fā)意義與參考價值。
書籍目錄
第一部分 概述 第1章 高速無線通信 1.1 UWB通信 1.1.1 基于多載波CDMA的UWB 1.1.2 基于脈沖無線電的UWB 1.1.3 UWB網(wǎng)絡中的媒體接入控制(MAC)層 1.2 演進型(evolved)3G移動通信 1.2.1 發(fā)射分集 1.2.2 自適應調制 1.3 4G移動通信 1.3.1 OFCDM——一種有前景的無線接入技術 1.3.2 OFDMMIMO復用系統(tǒng) 1.3.3 混合ARO 參考文獻第二部分 UWB通信 第2章 應用于UWB通信的多載波CDMA重疊 2.1 發(fā)射機、信道和窄帶干擾 2.2 接收機 2.2.1 橫向帶阻濾波器的抽頭權重 2.2.2 數(shù)據(jù)恢復的Rake結構 2.3 差錯概率 2.4 數(shù)值結果 2.4.1 發(fā)射機濾波的意義 2.4..2 接收策略的比較 2.4..3 其他方面 2.5 討論 參考文獻5 第3章 應用于UWB通信的脈沖無線電重疊 3.1 引言 3.2 系統(tǒng)模型 3.3 性能評估 3.4 跳時和多載波CDMA系統(tǒng)的比較 3.5 數(shù)值結果 3.6 總結 附錄3A 多徑干擾方差的推導 附錄3B 多址干擾方差的推導 附錄3C 窄帶干擾的方差推導 參考文獻 第4章 快速捕獲 4.1 引言 4.2 系統(tǒng)模型 4.2.1 信號模型 4.2.2 TH編碼設計準則以及自、互相關邊界 4.3 傳統(tǒng)串行搜索捕獲 4.3.1 系統(tǒng)描述 4.3.2 非相干相關檢測器 4.3.3 流圖分析 4.4 新的兩步捕獲法 4.4.1 系統(tǒng)描述 4.4.2 相干相關檢測器 4.4.3 流圖分析 4.5 數(shù)值結果 4.6 總結 附錄4A 式(4.23)中Tacq的推導 附錄4B 式(4.46)中Tacq的推導 參考文獻第三部分 演進型3G移動通信 第5章 具有理想信道狀態(tài)信息的TD接收機 5.1 引言 5.2 系統(tǒng)模型 5.2.1 CDMA下行鏈路中的發(fā)射機模型 5.2.2 信道模型 5.2.3 接收機模型 5.3 相干接收的性能分析 5.3.1 每個分支的STBC編碼 5.3.2 等增益合并2D-Rake接收機 5.3.3 廣義選擇性合并2D-Rake接收機 5.3.4 未采用TD-STBC的傳統(tǒng)Rake接收機 5.4 數(shù)值解與討論 5.4.1 EGC 2D-Rake接收機的性能 5.4.2 GSC 2D-Rake接收機的性能 5.5 總結 附錄5A 復高斯隨機變量(CGRV)中的上termitian二次型 附錄5B 相關積分推導 參考文獻 第6章 具有非理想信道估計的TD接收機 6.1 引言 6.2 系統(tǒng)模型 6.2.1 CDMA下行鏈路的發(fā)射機模型 6.2.2 信道模型 6.2.3 接收機模型 6.3 相干接收的性能分析 6.3.1 每個分支的STBC解碼 6.3.2 EGC2D-Rake接收機 6.3.3 廣義選擇性合并2D-Rake接收機 6.3.4 未使用TD-STBC的傳統(tǒng)Rake接收機 6.4 數(shù)值結果和討論 6.4.1 2D-Rake接收機的誤碼率性能 6.4.2 系統(tǒng)參數(shù)對誤碼率性能的影響 6.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具有天線分集的正交幅度調制 7.1 引言 7.2 系統(tǒng)模型 7.2.1 發(fā)射機模型 7.2.2 信道模型 7.2.3 相干接收機結構 7.3 誤比特率性能分析 7.3.1 通用誤比特率性能公式的推導 7.3.2 非理想信道估計下的條件誤比特率 7.3.3 理想信道估計下的條件誤比特率性能 7.4 數(shù)值結果 7.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帶干擾抵消的多碼CDMA的QAM 8.1 引言 8.2 系統(tǒng)模型 8.3 性能分析 8.4 數(shù)值結果和討論 8.5 總結 參考文獻第四部分 4=G移動通信 第9章 OFCDM下行鏈路最優(yōu)化和最小均方誤差檢測 9.1 引言 9.2 系統(tǒng)描述 9.2.1 發(fā)送端模型 9.2.2 接收端模型 9.2.3 導頻輔助信道估計器 9.2.4 最優(yōu)化檢測器 9.2.5 MMSE檢測器 9.3 誤比特率性能分析 9.3.1 最優(yōu)化檢測器性能 9.3.2 MMSE檢測器性能 9.4 數(shù)值結果 9.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10章 0FCDM系統(tǒng)的混合檢測 10.1 引言 10.2 系統(tǒng)模型 10.3 性能分析 10.3.1 發(fā)送信號 10.3.2 信道模型和接收信號 10.3.3 信道估計 10.3.4 數(shù)據(jù)信道的時域解擴 10.3.5 頻域解擴 10.4 性能評估 10.5 數(shù)值結果 10.6 總結 參考文獻 第11章 空-時-頻編碼分層結構 11.1 引言 11.2 系統(tǒng)描述 11.2.1 發(fā)射機結構 11.2.2 信道模型 11.2.3 迭代接收機結構 11.3 MMSE-SIC檢測 11.4 仿真結果 11.5 總結 參考文獻 第12章 混合ARQ系統(tǒng)的子包傳輸 12.1 引言 12.2 系統(tǒng)概述 12.3 性能界 12.4 分析和仿真 12.4.1 最佳子包方案 12.4.2 延時 12.4.3 丟包率 12.4.4 子包合并 12.5 總結 參考文獻縮略語
圖書封面
評論、評分、閱讀與下載